第356章 戰爭與陰謀(六)

麥收以後,關中大地一天比一天炎熱起來,天空大都時候是眩目的藍色,在火辣辣的陽光烤曬下,地上彷彿着了火一般,連空氣都似乎在流動,可就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天空卻突然象打翻了一瓶墨汁,隨即電閃雷鳴,大雨滂沱而下。

這一日,大雨初歇,幾匹快馬從鳳翔馳入,這是從河西繞道朔方而來的唐軍信使,他們帶着最新的捷報,向長安疾駛而去。

“李光弼出奇兵在趙州大敗賊軍,斬首三萬餘人,殺安祿山大將尹子奇;郭子儀攻克博陵,史思明逃回幽州,隨即李、郭二人合兵一處,向河北縱深挺進。”

與此同時,潼關方面也傳來消息,由於河北形勢危急,安祿山派大將田承嗣率軍五萬進駐相州,扼守中原自河北的退路,洛陽兵力空虛,叛軍全線回防,陝州一地僅剩崔乾佑六千餘軍,似乎勝利的天平已經在向唐軍傾斜。

陝州,崔乾佑軍大營,夜已經很深了,連日的大雨使空氣中瀰漫着水霧,陰雲低沉,地上泥濘不堪。

整個大營都十分安靜,士卒們早已經進入夢鄉,只有崔乾佑的營帳裡燈還亮着,但燈光微弱,一陣風吹過,燈苗飄忽,將營帳裡的人影拉長又擰彎。

崔乾佑孤零零地坐在一隻木箱上,目光呆滯,直直到盯着前方,他年約五十歲,臉上刻滿了深深的皺紋,碩大的頭顱上鬚髮已經花白,嚴峻的形勢使他的心中充滿了焦慮。

幾個月前勢如破竹的情形彷彿還在他眼前浮動,可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形勢便陡然逆轉,史思明在河東連戰連敗,大半東路軍都損失殆盡,現在唐軍已經打進了河北,而安祿山卻陷在洛陽進退維谷,進,前面是天險潼關,無法逾越;而退,將意味着前功盡棄、意味着人心離散,那些爲利而來的胡兵們將一鬨而散、也就最後意味着起兵的失敗。

今天的頹勢是一連串的戰略決策失誤導致,在河東根基尚未穩時便貿然起兵,這是失誤一;起兵後分兵南下,導致兵力不足,無法全面控制河東,這是失誤二;南下後沒有進兵富庶而兵力空虛的江淮揚州,卻急着進攻長安,這是失誤三;安祿山稱帝太早,暴露他的野心,遭到了天下人的唾棄,起義此起彼伏,這是失誤四;史思明南下夾擊唐軍成功後,沒有及時返回河東,使河東空虛而被朔方軍所趁,這是失誤五。

崔乾佑將頭顱深深地陷入手掌之中,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攻下潼關,直搗長安,整個戰局才能起死回生,可潼關大將是身經百戰的哥舒翰,他如何肯出來應戰,就算肯出戰,他手上又有三十萬大軍,府兵可以不屑一顧,可還有十幾萬善戰的隴右軍和河西軍,自己的六千人又如何能匹敵?

“難道真的無計策可施了嗎?”崔乾佑狠狠地扯着頭髮,攪盡腦汁想着,可是什麼也想不出來。

“誰?”門外親兵傳來低低地呵斥聲,隨即他的聲音又變得惶恐起來,“啊!是陛下。”

“陛下?”崔乾佑詫異地擡起頭來,他立刻反應過來,這是安祿山來了,這也不怪他,他幾十年的陛下都是李隆基,早已習慣成自然,安祿山稱帝半年,他也只在大敗高仙芝後回去參拜過一次,被封爲太子太師、尚書右僕射兼兵部尚書,這可是不得了的高官,可崔乾佑心裡總覺得怪怪的,彷彿兒時玩的遊戲。

還沒等他站起來,皮簾一挑,一股清冽的夜風吹來,‘噗!’地一下,油燈熄滅,門口出現了一個異常寬大的身影,彷彿一個正正方方的箱子,具有這種體形的,恐怕天下只有一人,那就是安祿山。

шшш▪ тт kǎn▪ C〇

崔乾佑一步跪下道:“臣崔乾佑參見皇帝陛下。”

安祿山的隨從立刻點亮了油燈,將這位中唐梟雄的面容呈現在明亮的燈光下,當了半年的大燕國皇帝,安祿山依然是從前的安祿山,渾身緊裹的杏黃色龍袍和頭上的沖天冠,並沒有讓人感覺到他是萬人之上的九五之尊,倒象一個還沒來得及卸妝的戲子,使人看了生不起叩拜的衝動。

而跟在他身後的右相嚴莊,乾乾瘦瘦的,也同樣沒有半點宰相的肚量,倒象一個跟主人出來收租的帳房先生。

在嚴莊旁邊還跟着太子安慶緒,安慶緒倒不象其父那樣肥碩,長一臉大鬍子,體格威猛,沒太子應有的英姿穎發,反而有幾分草莽英雄的氣概。

安祿山臉上沒有表情,也沒有象李隆基那樣輕輕一擡手,說一聲‘愛卿免禮平身!’而是大刺刺一屁股坐在崔乾佑的位子上,一揮手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不要這麼客氣,都給我找地方坐下。”

崔乾佑暗暗一嘆,‘既然擺不了皇帝的架子,那又何苦急着稱帝呢?’

幾個人都各自找地方坐了,最後進來的大將孫孝哲甚至席地而坐,安祿山掃了一眼幾個人,沉聲道:“現在的形勢大家心中都應該有數,現在我現在特地趕到陝州,來和大家商量對策。”

崔乾佑見他居然跑到陝州來商量對策,不用說,他想商量的對策必然是如何攻下潼關,果然,安祿山看了一眼他,便道:“崔尚書,如果我將哥舒翰三十萬大軍誘出來,你需要多少軍才能戰勝他?”

崔乾佑心中稟然,他低頭想一想,便答道:“陛下,如果倚仗地利,臣最少也需要八萬精兵。”

安祿山沉默了片刻,方嘆口氣道:“如果史思明河東不敗,那我倒能給你八萬人,可是田承嗣已經帶走五萬人,洛陽一共也只剩下五萬軍,沒有八萬人了。”

“若哥舒翰能中了我的計策,其實三萬人也夠了。”

“崔尚書所言深合我意。”

安祿山笑着點了點頭,又對嚴莊道:“嚴相國,不妨給崔尚書講一講你的誘敵之計。”

嚴莊笑呵呵站了起來,先向安祿山施了一禮,又對崔乾佑拱拱手道:“現在我方形勢危急,唐廷焉能不知,陛下又派田承嗣率軍赴相州,已經成功做出了一個欲撤軍的姿態,這就給我的反間之計創造了條件,我剛剛得到最新消息,楊國忠與哥舒翰忽然交惡,這實在是天助陛下,我已經將密信送進潼關,命火撥歸仁按計行事,相信過不了多久,哥舒翰便會主動出擊。”

他又瞥了一眼崔乾佑,微微笑道:“以後的事情便看崔尚書的了。”

崔乾佑陡然明白過來,他立即上前向安祿山半跪行一軍禮道:“請陛下放心,臣定會旗開得勝,一舉攻下長安。”

安祿山凝視着他,一言不發,最後他才一字一句道:“用人不疑,我便將洛陽五萬軍全部交付於你,連同我安祿山的後半生也一併交給你了。”

二天後,一匹快馬從潼關方向長安疾馳而來,趁天黑城門未關,快馬奔進城門,很快便抵達楊國忠的府第,他翻身下馬,衝上了臺階,對門房道:“快通報楊相國,我從潼關而來,有大事向他稟報!”

涉及軍情,門方不敢耽誤,急向楊國忠稟報,此時楊國忠正在洗腳準備就寢,突聞有潼關消息,他心中一怔,詫異之極,他在潼關安插的親信已經被哥舒翰清洗,半個月前便已回到長安,潼關那邊怎還會有消息來。

但詫異歸詫異,他連忙對門房道:“快將此人帶到外書房,我馬上就來。”

此時的楊國忠已經完全和哥舒翰反目,哥舒翰在信中一番語重心長的勸告,在楊國忠看來卻是對他嚴厲的斥責,雖然哥舒翰表示願意將右相之位讓給他,可在楊國忠眼裡,右相本來就是他的位子,哥舒翰這樣說,反而證明他對右相之位懷有野心。

政治或許就是這樣,兩個同牀異夢的人爲了共同的政敵走到一起,當政敵倒掉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

用句通俗的話來,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哥舒翰一直在軍方爲將,或許楊國忠還能容忍他,可哥舒翰以西平郡王之爵入政,官拜左相、尚書右僕射,已經十分強勢,若他再立大功,那取代他楊國忠已經不是一種可能,而是必然。

楊國忠稍微整了整衣服,便快步走到外書房,那送信的人已經先一步被侍衛帶來,正焦急地在書房裡來回踱步。

“恩!”楊國忠乾咳一聲,揹着手慢慢地走了進來,緩緩問道:“你是何人派來,有什麼大事要急着見我!”

送信之人見楊國忠進屋,急忙過來施禮道:“小人姓馬,是潼關副將火撥歸仁的心腹,有大事要稟報相國。”

“火撥歸仁?”?楊國忠想了一下,猛然記起,他不就是哥舒翰的心腹之將嗎?‘他居然有大事稟報自己?”

楊國忠實在有些疑惑,他冷冷到望着信使,一言不發,信使急從懷中摸出一封信,雙手遞給了他,“我將將軍說,相國一看便知。”

楊國忠兩三下便拆了信封,抖開信箋便粗粗讀了一遍,漸漸地,他的眼中透出驚駭之意,確切地說這封信是一封告密信,說大將龐忠暗勸哥舒翰領軍進京誅殺楊國忠,以掌朝權,但哥舒翰卻說了一句:‘如此,我豈不成了安祿山第二了嗎?’

‘安祿山第二!’,哥舒翰果然有此意,楊國忠越想越害怕,他急將信疊起來收入懷中,命家人帶信使去休息,他自己卻不顧天色已晚,上了馬車便飛速向興慶宮馳去。

興慶宮,李隆基已經準備就寢,這幾日河東捷報頻傳,眼看攻克安祿山老巢已指日可待,平息安祿山之亂的日子已經快要到了,再加上今年關中小麥豐收,李清又從隴右送來數十萬石糧食,京中糧價頓跌,一場糧食危機也被化解了,接連的喜事使李隆基心情大好。

就在他剛要上龍牀就寢之際,忽然有當值宦官來報,“楊相國有機密大事要稟報皇上。”

李隆基愣了一下,這麼晚來,他會有什麼大事?若是往常,他必然一揮手,‘明日再說!’

可最近這兩個月,楊國忠在籌集軍餉、平抑糧價方面表現得倒可圈可點,令李隆基滿意,無形之中便對他重視起來。

李隆基想了一想便道:“先帶他到宮外等候!”他隨即披了一件便袍,便慢慢走了出去。

“陛下,大事不妙!哥舒翰有反意!”?楊國忠一見李隆基出來,便撲倒在地,急從懷中摸出告密信,顫抖着手遞給李隆基道:“陛下請看此信!”

楊國忠的話儼如一盆水當頭潑來,正睡眼惺忪的李隆基頓時驚出一身冷汗,睡意全消,他一把奪過信,上上下下看了一遍,心中卻慢慢放了下來,信中的要點就是‘安祿山第二’五個字,雖然說此話說得不妥,但一定要和楊國忠所說的反意聯繫起來,卻有點牽強。

他瞥了一眼楊國忠,見他臉色盡灰,心中不由冷笑一聲,他恐怕是害怕哥舒翰帶兵來殺他,才驚成這般模樣,他輕輕搖了搖頭道:“楊相國,哥舒翰不是拒絕了嗎?你又何必緊張?”

楊國忠見李隆基不爲所動,急道:“陛下,我官兵在河東、河北大勝,安祿山又遣重軍去守衛相州,北撤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現在洛陽空虛,崔乾佑手中只有數千人,哥舒翰手握三十萬大軍,卻不肯主動進攻,他是何企圖?”

說到此,楊國忠連聲冷笑,“我懷疑他是想拖延時間,將三十萬軍盡述掌握在自己手中,陛下,兵法雲:安不忘危。現在長安僅不到二萬御林軍,一但他哥舒翰生出異心,我們拿什麼抵擋?陛下!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李隆基沉默了,楊國忠確實說得有幾分道理,現在正是進攻的大好良機,哥舒翰卻按兵不動,確實有些讓人奇怪。

他沉吟一下便問道:“那依相國之意,該如何處置此事?”

“陛下,臣認爲若雙管齊下,應該可控制住哥舒翰,第一,臣推薦右威將軍杜乾運爲兵馬副帥,他可補充邊令誠無軍權的弊端;第二,命哥舒翰即刻出兵,進攻崔乾佑,一但唐軍獲勝就要解除他的兵權,不給他過多時間慢慢控制軍隊。”

李隆基見楊國忠說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不由欣慰地笑道:“相國今非昔比,說得不錯,朕應該好好注意一下哥舒翰了。”

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317章 請君入甕第8章 童生第59章 挖牆角第380章 裡應外合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協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381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91章 曲江邂逅第95章 初見太子第375章 京兆尹與左相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348章 後手第230章 李隆基難斷崔家事第152章 東宮案(六)第34章 美人計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32章 開店(三)第127章 滇東收官第258章 金丸之線第200章 天寶五年的上元夜第307章 秘密武器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第205章 誰爲左相?第74章 絆腳石(二)第329章 楊國忠的把柄第232章 並不難斷的家務事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261章 策劃第242章 科舉案(四)第212章 求婚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54章 品牌效應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373章 偷樑換柱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83章 孔方老道第279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下)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50章 暗流(二)第274章 必要的強硬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354章 戰爭與陰謀(四)第156章 東宮案(十)第230章 李隆基難斷崔家事第55章 綁架第153章 東宮案(七)第350章 勒索第156章 東宮案(十)第7章 縣令第120章 南疆姊妹花第3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三)第243章 科舉案(五)第47章 冷刀子(四)第125章 小人眼紅第186章 步步爲營第176章 異鄉第361章 馬嵬坡(四)第54章 品牌效應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261章 策劃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2章 新政縣鮮于府(二)第261章 策劃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155章 東宮案(九)第364章 馬嵬坡(七)第192章 不速之客第161章 曲江流飲(下)第137章 南詔內訌(下)第254章 南詔女王(上)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172章 至關重要的一戰第280章 把柄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233章 朝會上的爭奪(上)第69章 縣尉縣丞(一)第254章 南詔女王(上)第319章 怛羅斯之戰(下)第3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三)第144章 高力士夜訪李林甫(下)第99章 二進宮第213章 前夜第271章 下手第283章 破綻第258章 金丸之線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182章 遠謀第354章 戰爭與陰謀(四)第329章 宮裡的消息第96章 四兩撥千斤(上)第210章 尋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89章 沙州夜話第47章 冷刀子(四)第326章 多管閒事第151章 東宮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