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戰爭與陰謀(一)

寶十二年,安祿山前鋒大將崔乾佑在洛陽大敗封常清陽,封常清拼死逃脫,遂奔陝州,六萬唐軍全軍覆沒,高仙芝大軍移師陝州,在天寶渠北岸與崔乾佑鐵騎正面遭遇,唐軍集中優勢兵力與犀利的幽州鐵騎決戰,但崔乾佑卻拖而不戰,三月初三,崔乾佑夜襲唐營,史思明大軍從北面突然殺至,兩軍夾攻,二十萬唐軍一戰即潰,兵無戰意,各自攜帶財物逃命,這一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唐軍被斬殺達八萬人,其餘或降或逃,最後高仙芝只率領不到二萬殘軍逃回了潼關。

崔乾佑鐵騎攻潼關不下,遂退軍回洛陽,三月中,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封許州司馬陳希烈爲右相,冊安慶緒爲太子,立國號爲燕,長安朝野爲此震動。

瀝瀝的春雨已經下了十天,長安街頭行人稀少,偶然一輛馬車從路上駛過,飛濺起一片水花,三兩個路人行跡匆匆,很快便消失在濛濛的煙雨之中。

興慶宮,宮人們的腳步變得異常輕微,他們提心吊膽地過着每一天,大氣也不敢出一絲,這半個月來已經有上百人被杖斃,甚至無緣無故,或者因咳嗽一聲,或者腳步聲重了一點。

‘砰!’御書房裡傳來輕微的聲響,象是有東西落地摔碎了,頓時讓所有的人膽寒心裂,有人甚至閉上了眼睛。

“皇上饒命!饒命!”

五個小宦官被凶神惡煞的侍衛們拖了出來,他們無助的哀聲迴盪在皇宮裡,讓每一個人都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結局,自從兵敗的消息傳來,興慶宮內便已經失去了笑聲。

御書房內,李隆基的怒火已經攻入內心。他心力憔悴地仰躺在龍椅上,目光蘊滿了殺機,他要殺人,以泄他心中地狂怒。

整夜整夜的失眠,使他不到半個月便似老了十歲,他苦心準備了一年,卻幾乎在一天之內,使所有的心血都付之東流。

三十萬對十萬,他原本滿懷信心地等待捷報,可等來的卻是全軍覆沒的消息。李隆基遭到了他這一生以來最嚴重的打擊。

漕運中斷、東都淪陷、安祿山稱帝,一樁比一樁嚴重。不僅如此,長安已經斷絕了與河東、山東的聯繫。一年來各地大規模向長安調兵,使江淮、兩浙、江南、山南各地一帶兵力空虛,這又讓李隆基極爲憂慮,而且。李豫調兵不當,也是導致此敗的一個主因,他的能力也由此遭到空前的質疑,所有地皇子都奮而上書,堅決反對立他爲儲君。

所有的問題都在一戰之後變得異常尖銳起來,使他無從着手。可若是不聞不問。那就將意味着大唐江山地覆滅。

“怎麼辦?”李隆基百思不得解。他疲憊地閉上了眼睛。

“陛下,邊令誠回來了。在門外候旨!”高力士低聲在李隆基耳畔稟報,此時只有他說的話李隆基才能聽得進去一點,但他也不敢多言,每天小心翼翼地替各大臣傳話,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他都要仔仔細細地進行分揀,不敢出半點差錯。

邊令誠地報告他已經事先看過了,他將兵敗責任完全推給了高仙芝,報告的一開始他就彈劾高仙芝縱兵搶劫陝州的各大倉稟,使士兵們有了維護財物的私心,故無人肯死戰殉國,接着他又指責高仙芝消極懈怠,遲遲不敢發起總攻,喪失了一次又一次可勝地機會,纔給叛軍集結的機會,從而導致兵敗,最後他寫了大大的幾個字,‘百死不足以贖其罪。’

這是一份來得非常及時的報告,兵敗自然需要人來承擔責任,而這個人不能是平時荒於朝政的李隆基,更不能是因經驗不足、已經引發儲變數的李豫。

高仙芝無疑便是最好地替罪羊,所以這份報告一來,高力士第一時間將它便給了李隆基。

在高力士地手上還有另一份報告,那是安西節度使李清寫來地報告,是對時局的建議,不過,高力士卻沒有立刻將它給李隆基,必須要先將李豫地責任撇清,否則他兵敗在前,李清建議在後,這樣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陛下,邊令誠回來了,在門外候旨!”他見李隆基似乎沒有聽見,又低聲重複了一遍。

“哦!”來!”

片刻,邊令誠戰戰兢兢地走了進來,雙膝跪倒,向李隆基重重地磕了三個頭,“奴才特來向皇上領罪!”

他是在昨日趕回長安,他是監軍,只管監視大將是否有異心,而對作戰部署並不干涉,但對高仙芝這一仗的評價大大超出了他的職責範圍,將他的調兵遣將,甚至排兵佈陣都狠狠地批了一番,尤其是高仙芝縱兵洗劫倉庫一事,更是用濃墨渲染,可報告交出後他心中又忐忑起來,如果皇上責問他爲何不早報,又該如何回答。

李隆基眼皮一擡,瞥了一眼他道:“先不要說罪,朕來問你,你在報告中

本有獲勝的機會,勝機從何而來?”

“陛下,奴才以爲,此戰敗就敗在高仙芝用兵遲疑不決、舉棋不定上,奴才曾勸他要麼一鼓作氣和叛軍決戰,要麼出奇兵繞過叛軍偷襲洛陽,逼叛軍回援,從而銜尾追擊,便可大敗叛軍,可高仙芝卻說叛軍騎兵機動,迴避不戰之意是在拖垮唐軍,所以以不動來應動,待敵軍疲乏自然會退軍,這樣,戰機一次次失去,最後焉能不敗?”

щшш_тTk дn_¢O “那他縱兵洗劫陝州倉稟,你爲何不早報?”

邊令誠心中一沉,他最擔心的事情終於來了,他遲遲不報自然是他想趁機勒索高仙芝,結果被高仙芝一直拖到大戰前,最後回絕了他,可這怎麼能說,邊令誠情急之下,連連磕頭道:“陛下。此事奴才有私心,不敢隱瞞陛下!”

“什麼私心?講來!”李隆基已經坐起身來,他盯着邊令誠,目光嚴厲。

“陛下,奴才也曾聽信高仙芝之言,以爲縱兵搶掠可能激發士氣,從大局考慮,奴才便替他隱瞞了,但當叛軍夜襲唐營,那些士兵爲保搶來的財物。個個爭先逃命,導致大軍不戰而潰。奴才才意識到,高仙芝犯下了大錯。所以才晚報了。”

說罷,邊令誠連連磕頭請罪,李隆基卻陰沉着臉,慢慢翻閱邊令誠的報告。眼中若有所思,沉默了片刻,他淡淡說道:“朕聽說楚王因病纔將兵權移交給高仙芝,可有此事?”

邊令誠一愣,李豫一直便呆在潼關,他從未聽說他生了病。邊令誠擡起頭剛要回答。忽然發現高力士向他使了個眼色。他猛然醒悟,連忙答道:“楚王殿下確實是生了病。奴才曾勸他回長安靜養,他卻說將士在前方浴血,他一點小病並不礙事,奴才好生景仰!”

李隆基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他將邊令誠的奏摺扔還給他,道:“這本摺子還給你,連同楚王生病之事,再寫一本來!”

可就在他擡手的一瞬間,高力士突然發現,在那本摺子的最後一頁,李隆基早已寫上了兩個觸目驚心地大字:“皆斬!”

等李隆基出去更衣回來,他忽然發現桌上又多了一本奏摺,看了看,竟是李清寫來的摺子,他不由微微一愣,不解地向高力士望去,高力士連忙稟道:“這是李清下午派人送來,老奴見陛下疲憊,不忍讓陛下太操勞,本想明日再上呈,可現在陛下精神頗好,便斗膽拿了出來,請陛下恕罪!“

李隆基笑了笑,“你關心朕,朕怎會怪你!”

說罷,他坐下隨手拾起奏摺,細細閱讀,漸漸地,他的目光變得明亮起來。

“臣聞唐軍新敗,不勝憂慮,但潼關不失,又感蒼天佑我大唐,臣以爲安祿山洛陽篡逆,彰顯其狼子野心,已令天下人共憤,又使臣看到了轉機,現唐軍雖敗,但關中仍有帶甲士不下十萬,只要用其之長,避其之短,逆勢未必不能扭轉,臣特獻三策,以供陛下參考。

一、潼關天險,乃關中門戶,臣建議可選大將率重兵鎮守,當拒關不出,切不可與敵爭長短,如此可保京師不失。

二、史思明大軍南下,河東必然空虛,臣建議可由朔方軍東出井,攻打太原,隨即轉攻河北,直取安祿山老巢。

三、安祿山雖篡逆,但大唐民心猶在,臣建議陛下向天下下詔,號召大唐士民共戮國賊,可擇勇者重賞之,以激勵天下人士氣。

“好策!”李隆基禁不住拍案而起,他興奮地對高力士道:“李侍郎能在朕最危難之時獻此良策,足見其忠於大唐之心,朕欣慰之極”

高力士見李隆基喜悅之情溢於顏表,便趁熱打鐵道:“既然李侍郎能出此良策,他必有應對之法,陛下爲何不召他來替高仙芝?”

李隆基點頭笑道:“朕也正有此意!”

他快步走到案前,提筆便要在李清的奏摺上批示,忽然他似想到了什麼,又將筆放了下來,淡淡一笑道:“此事待朕再考慮考慮。”

高力士暗暗一嘆,李隆基必然是發現了這封奏摺的漏洞,知道李清此時已不在安西。

雨依然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天已經黑盡,此時尚不到關城門時間,但街上沒有一個行人,安祿山造反之初,長安市民並未將它放在心上,但唐軍大敗的消息傳來後,長安立刻人心惶惶,米價暴漲,只幾天時間,一斗米已漲到五百文,因陝州糧庫皆被焚燬,漕運斷絕,軍糧也開始吃緊,李隆基下旨從蜀中調米,糧商趁機囤積,米價再次大幅上揚,鬥米竟值千錢,朝廷也無力進行平倉。

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有人舉家遷移躲避兵災,或遷往蜀中,或遷往隴右,甚至遷往遙遠的安西。

雨越下越大,三十步外視線已經模糊,這時。一陣馬蹄聲由遠而

朱雀大街上奔馳,漸漸地一輛馬車出現在雨中,數百簇擁,馬車在豐樂坊一拐,便駛進了坊門。

這是楊國忠的馬車,他要去的地方是哥舒翰的宅子,馬車內,楊國忠目光閃爍不定,似乎在想着什麼?嘴角不時露出一絲得意地笑容。

唐軍大敗。對所有人都是噩耗,惟獨對他楊國忠是件喜事。這樣一來李豫難辭其咎,在羣情激憤之下。皇上未必再敢冒這個風險強行立他爲儲。

昨日,三十三位親王及嗣王聯名上書反對立皇孫爲儲,甚至太廟也走水示警,這是一個好兆頭。讓楊國忠在即將絕望之時,忽然看到了轉機。

而今晚,他要取得左相哥舒翰地支持,在朝臣中掀起一場‘追究兵敗責任,反對楚王立儲’地上書運動。

馬車在哥舒翰的府門前緩緩停了下來,哥舒翰早聽到消息。親自出來迎接。說來也奇怪。自哥舒翰任左相之後,他地足病竟神奇般地好了。不僅能跑,而且還能飲酒,可以拼卻一醉!

“楊相國要來也不先說一聲,若哥舒有事出門怎麼辦?”

哥舒翰一面埋怨,一面搭上楊國忠的肩膀,語氣親暱之極,楊國忠被他摟得渾身不自在,只得乾笑一聲道:“這麼大的雨,我想左相應該是呆在家裡喝酒,不會外出。”

哥舒翰仰天大笑,“是極!是極!既然猜出來了,那楊相國必須得與哥舒同醉,今晚就別走了。”

楊國忠嚇了一跳,趕忙回絕道:“今晚我有要事來和左相商量,不能喝酒!”

“那喝一小杯也無妨!”

半個時辰後,面紅耳赤的楊國忠被扶到哥舒翰地書房,他一屁股坐下,隨手端起茶碗一飲而盡,這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道:“哥舒相國的酒量,國忠是見識了,下此再不能上當!”

“楊相國也是好酒量,哥舒佩服!”

雖這樣說,但哥舒翰的臉上卻半點酒意也沒有,他也端起茶碗,細細地吮吸,目光卻在偷偷地打量楊國忠,猜測他今晚來地用意。

“酒喝完了,也該說正事了。”楊國忠打了個酒嗝,只覺心跳得厲害,他閉上眼睛等了一會兒才道:“這次唐軍兵敗,三十萬大軍竟被十萬叛軍擊敗,我以爲應追究主帥的責任。”

本來應該小心翼翼試探着說出地話,此時卻隨口說出,哥舒翰心中一陣冷笑,他已經明白楊國忠今晚來地目地了,自己是左相,他要反對李豫立儲,必須要得到自己地支持。

坦率地說,哥舒翰也並不希望李豫立儲,他支持的是永王李璘,但李璘一直被慶王李琮壓制,沒有了出頭地機會,但李琮被賜死後,又使哥舒翰看到了李璘希望,兩人隨即商議如何爭取東宮,但還沒等他們商議出一個結果來,皇太孫忽然被封爲楚王,立儲地意圖異常明顯。

可隨即李豫又被封爲天下兵馬大元帥,率軍東征安祿山,就在所有人都認爲這是李隆基爲加強楚王權力而作的舉動時,哥舒翰卻知道此事必將給李豫立儲帶來變數。

果然,唐軍大敗,聲討李豫的呼聲再次高起,哥舒翰便在等待着機會,今天,楊國忠終於上門了。

他笑了笑,不露聲色地道:“楚王是皇上親封的大元帥,恐怕皇上不會追究他的責任。”

楊國忠哈哈一笑,異常得意地說道:“你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從表面上看皇上是信任李豫,封他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可如果真的相信,他爲何又要派個監軍呢?哥舒相國想過沒有?”

“楊相國地意思是說.

“沒錯,我有宮裡地消息,皇上對李豫也並不是完全放心。”說到此,楊國忠向前欠了欠身,異常誠懇地道:“所以李豫兵敗,皇上恐怕會重新考慮立儲之事,我打算在朝臣中發起一次反對立李豫爲儲地聯名奏摺,此事我希望得到哥舒相國的大力支持。”

哥舒翰淡淡一笑道:“那楊相國有沒有想過,推舉誰來取代他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職?”

此時,楊國忠已經平靜下來,他聽出了哥舒翰地話中話,看來,他是要自己答應將大元帥一職讓給他,這就是他的條件。

這個條件不在話下,楊國忠想一口答應,可又怕答應得太爽快讓哥舒翰瞧不起,於是,他沉默了良久才小心翼翼問道:“那哥舒相國可有好的人選?”

哥舒翰心中一陣冷笑,隨即他用堅決地、不容討價還價的口氣說道:“我推薦永王李璘爲天下兵馬大元帥。”

第222章 將計就計第327章 安祿山的時機第368章 宮中秘議第165章 豆盧軍的秘密第166章 誰是臥底?第315章 兵不厭詐第302章 外交的背後第193章 第一聲春雷第370章 郭子儀的感動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146章 東宮案起第370章 郭子儀的感動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95章 初見太子第352章 戰爭與陰謀(二)第26章 閬中(一)第63章 楊家(二)第31章 開店(二)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31章 開店(二)第235章 出家便是還俗第117章 純屬誤殺第135章 匕現——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詔內訌(上)第341章 江山如棋(六)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12章 新政縣鮮于府(二)第125章 小人眼紅第105章 各懷心事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150章 東宮案(四)第230章 李隆基難斷崔家事第286章 外放第257章 一枚金丸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64章 楊家(三)第83章 孔方老道第378章 請君入甕第256章 夜訪第209章 假道滅虢第238章 清平調李翰林醉酒第275章 角力開始第347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34章 美人計第5章 上元夜(一)第368章 宮中秘議第240章 科舉案(二)第172章 至關重要的一戰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101章 相親(下)第289章 沙州夜話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187章 初遇安祿山第133章 毒殺皮邏閣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協第77章 捐錢募款(二)第103章 初見李隆基(上)第126章 暗渡陳倉第205章 誰爲左相?第252章 失意的酒樓第310章 高仙芝升官第83章 孔方老道第67章 官從天降第237章 賞牡丹貴妃思曲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機第47章 冷刀子(四)第44章 冷刀子(一)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317章 請君入甕第267章 蓄勢第119章 奇襲安西城第171章 奇襲吐蕃軍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語第385章 家國天下(五)第254章 南詔女王(上)第325章 給李林甫拜年第334章 謀河西(中)第265章 利用第87章 抓住把柄第375章 京兆尹與左相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64章 楊家(三)第21章 儀隴小攤(一)第14章 禍起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103章 初見李隆基(上)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373章 偷樑換柱第233章 朝會上的爭奪(上)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31章 開店(二)第104章 初見李隆基(下)第60章 兄弟鬩牆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