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安祿山跑了

大哥!我在這。”府門外一箇中年男子在向高尚使勁幽暗,看不見他的臉龐,但從他的聲音,高尚聽出他便是自己的親弟高雲,便快步走上去,高尚是開元年間進士,候官不得,他便走了當時最常見的一條路,投身軍閥權貴爲幕僚,以博前程,他慧眼識人,不顧別人恥笑,毅然投靠了當時尚未發跡的安祿山,隨着安祿山的一步步高昇,他也慢慢向自己的人生輝煌邁進。

“雲弟,你怎麼來了。”黑暗中,在他弟弟的身旁還站着一人,揹負着行李,想必是他的僕從家人,高尚一時也沒有留意,他的弟弟在商州務農,平時來往甚少,今天怎麼會有空來,而且是來長安而不是幽州,高尚着實不解。

“聽說大哥升了官,我特來祝賀!”他弟弟一邊道,一邊打量安祿山氣勢恢弘的府第,連連感慨道:“這座宅子比州衙還氣魄,當官就是好啊!”

“你說什麼?”高尚一呆,他見旁邊之人臉上帶有笑意,不象是個下人,不由一指他問道:“這位是?”

“他不就是大哥派來接我的賈先生嗎?”

“什麼!”高尚大吃一驚,他忽然反應過來,這其中有詐,他大吼一聲“來人!”轉身便跑,但是已經晚了,旁邊之人的笑容已經變得異常詭異、猙獰,他擡起手,‘嗖!’地一聲,從袖子裡射出一道寒光,直沒入高尚的後腦,隨即他連跑數步。縱身躍下臺階。等門口的士兵反應過來,他已經消失在茫茫地暮色之中。

安祿山父子趕來時,地上只有兩具冷冰地屍體。安祿山半天也說不出話來,一個是他最信任的幕僚,而另一個是自稱他弟弟的刺客,門口地士兵一口咬定,這個人就是同夥。

“父親,這怎麼辦?”突來的變故使安慶宗驚慌失措。他越想越害怕,最後方寸大亂地回頭喊道:“弟兄們都上馬,我們衝出去。”

“混蛋!”安祿山狠狠地扇了兒子一記耳光,怒喝道:“滾回去!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準動。”

士兵們嚇得急忙將安慶宗推進門去,這時安祿山慢慢走到高尚屍首前,最後再看了他一眼,長嘆了一聲。吩咐左右道:“把他擡走,好好厚葬了。”

他回到房中,強迫自己先冷靜下來,現在已經沒有時間來追查高尚的死因。惟有自己平安地離開長安纔是當務之急,現在離城門關閉還有一個時辰。是走還是不走?安祿山遙望興慶宮方向,突來的變故使他心中充滿了憂慮,明日他能走得了嗎?

‘罷了!罷了!自己已在人算計之中,如果再不走,必然還會生變,大丈夫當斷則斷,走!’

想到此,安祿山轉身走到桌前,給李隆基寫了一封信,只說契丹作亂,河北軍民死傷籍枕,他心憂社稷,必須連夜趕回,來不及向皇上請辭,下次再來請罪云云。

寫罷,他命安慶宗天亮後給李隆基送去,自己則在一千鐵衛的護衛下,向城門衝去,他們剛剛離開,在安祿山府對面地房頂上,一條黑影便迅速起身,輕輕跳下地,向興慶宮方向疾奔而去。

說來也巧,安祿山一行剛到明德門,正好遇見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從北都太原練兵返回,高仙芝調回長安已經一年多了,心境已從最初的憤怒、絕望轉爲平淡,他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右金吾大將軍地位雖高,卻是個閒職,高仙芝也隨遇而安,和家人一起過過平靜的日子,漸漸地,往日的輝煌與雄心都消磨在一日復一日的家庭瑣事之中。

他是幾個月前奉旨去太原練兵,一直到正月初三才結束返京,夜暮中,只見一大羣騎兵擁擠在城門處,守門士兵不肯放他們出去。

高仙芝策馬上前厲聲道:“何事吵嚷?”

守門校尉認識高仙芝,急忙上前稟報道:“稟報高大將軍,安祿山的隨從要離京,可他們沒有兵部遣返令,屬下不敢放他們出城。”

這時,安祿山的親兵都尉上前怒視校尉道:“我家大帥下午去了咸陽,剛剛派人來說,他那裡不安全,所以我們要趕去護衛,這是我們分內之事,還需要什麼兵部令牌?”

“下午不是我值勤,我不知曉。”推給了高仙芝,“既然在高大將軍在這裡,我們聽大將軍的命令!”

“這個.

高仙芝忽然發現自己上了賊船,不準,會得罪安祿山,準了,又怕有人彈劾他罔故法度,着實讓他難辦,很多事情往往就是這麼陰差陽錯,若高仙芝一直在長安,他必然會對安祿山造反一事的傳聞有所耳聞,也就不會冒這個險,他並不知道這其中的厲害關係,只沉吟一下便道:“既然安帥在咸陽,確實是需要人護衛,這次情況特殊,就放他們去吧!”

“高大將軍有令,可放行!”

守門校尉話音剛落,千餘騎兵蜂涌而出,鐵蹄擊地,聲若雷鳴,從高仙芝身畔風馳電掣而過,忽然,高仙芝發現了在十幾名士兵中隱藏着

此人用黑巾覆面,但他的身子異常肥胖,正是安祿山在高仙芝一怔間,那十幾人已經衝了過去。

“不對,那人應該就是安祿山。”高仙芝忽然反應過來,哪裡是去接人,分明是安祿山離京了,離京就離京,卻做得這般詭異,而且還沒有兵部的調令,高仙芝疑竇頓生。

шωш★ ttk an★ ¢ O

思量半天,他一縱馬向興慶宮奔去,擅自讓安祿山走已經犯錯,但隱瞞不報這就是錯上加錯,一般而言。倘若犯了錯,領導大多不會放在心上。下次改正便是。但隱瞞不報,性質便完全不同,這是一個態度問題。所以欺君一直是大罪。自古以來就是這個原因。

高仙芝在興慶宮前來回踱步。消息已經傳進去了,若李隆基命他去將安祿山追回來,這可如何是好?正忐忑不安時,只見報信的太監匆匆走出來,手上還託一個錦盒,高仙芝急忙上前問道:“公公!皇上怎麼說?”

他太監瞥了他一眼。拉長了聲調道:“皇上說高將軍辛苦了。過年也無法和家人團聚。”

他將手中錦盒遞給他又道:“這是皇上賞賜給你地幾件珍玩,讓將軍早一點回府休息。”

高仙芝一呆,緊張的心情隨即便放鬆下來,他向太監謝了一聲,接着錦盒轉身便走了,那太監呲牙搓手。半天才望着他背影恨恨道:“連最起碼地做人都不懂,難怪會被免職。”

且說安祿山衝出城門,按照高尚之計。先向東急行數裡,隨後掉頭向西往鳳翔(今天寶雞)方向疾馳而去,至此,安祿山造反地車輪最終無法被阻止.

夜已經很深了。李清坐在書房裡給女兒講解詩經。他地妻子趙簾兒則坐在一旁默默無語,丈夫原定在家一個月。但這才過了幾天,皇上一紙敕令便要將他趕回安西,她心中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

這次李清回安西,簾兒決定讓李驚雁跟他去,以照顧他地起居,雖然李清沒說,但簾兒已經知道他在安西有一個女人,來源是一封信,一封語氣極謙卑地信,一個西域貴族,這件事她也不準備和丈夫挑破,

在西域戍邊寂寞而漫長,男人身邊若沒有一個女人,這對他們是極爲殘酷,善良地簾兒最終原諒了丈夫,將此事隱忍在心,只要他還記住這個家,記住自己和孩子們,也就夠了。

在燈光下,女兒的小腦袋緊緊到依偎在爹爹地懷裡,想起她出生時的艱辛,想起她每次吃飯總要把自己最喜歡的炸小魚用紙包一點起來,說是要留給爹爹,淚水便漸漸涌上簾兒的眼睛,女兒又將有很長一段時間見不到爹爹,不知他們父女再見時,又該是怎麼一番情景。

這時,門口傳來管家的聲音,“老爺,邵先生來了,說有急事找你。”

“小月,你該睡覺了。”簾兒上前拉了李庭月的手腕,強作笑顏看了李清一眼,低頭對女兒道:“小月乖,爹爹還有事,咱們先去吧!”

李庭月不甘心地對父親道:“那爹爹睡覺前,可一定要來看看我。”

“會地,爹爹睡覺前一定會來看你。”李清一手摟着妻子削瘦地肩,一手撫摩女兒的頭,對她倆堅定地道:“最多二年,我們全家就能永遠在一起,不再分離。”

簾兒眼圈一紅,向丈夫點了點頭,帶着女兒去了。

片刻,一臉緊張的邵天行匆匆進了李清的書房,躬身行了一禮,不等李清問他,他立刻道:“稟報主公,事情已經辦妥,我們已經除掉高尚。”

“幹得好!”李清大爲興奮,除掉高尚便是去掉了安祿山最得力的一臂,讓他在很多大事上無法作出正確判斷,他走了兩步,見邵天行地神情依然緊張,不由詫異地問道:“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在高尚死了沒多久,我們有人發現安祿山的千餘親兵出了明德門,我懷疑是安祿山跑了。”

“一定是安祿山跑了!”李清一皺眉,“城門怎麼會放他們出去,他們有兵部的令嗎?”

邵天行搖了搖頭道:“具體不清楚,不過聽說是高仙芝放他們走的”

“我知道了,你先去吧!”

李清將邵天行打發出去,自己則仰頭靠在椅子上閉目不語,安祿山走了,李隆基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控制他地人身自由,由此可見李隆基是希望他走,他還是打算慢慢謀算安祿山,不想將他逼反。

李清嘆了口氣,李隆基曖昧的態度使他心中微微有些失望,寄希望於他逼反安祿山的可能性看來是不存在了。

“我是該回去備戰了。”

望着天花板,李清喃喃地自言自語道:“也好。那就讓歷史按着原來的軌跡走吧!”.

次日,安祿山離開長安地消息沒有引起什麼波動。倒是李林甫之死轟動了朝野。李隆基深表悲痛,特地休朝一日以示哀悼,皇城內地官員議論完畢後。紛紛開始打道回府。戶部地官員卻一個人也沒有離開。倒不是他們不想回府去表示哀悼,

們的老上司,前任戶部侍郎李清要求他們必須在兩天的方案。

新年已過了五日。關中平原依然沉浸在歡慶地氣氛之中,陽光明媚,暖洋洋地照在人身上,使人提不起精神,這也難怪,要過完上元節,天寶十一年的新年纔算結束。

一行騎馬之人在廣袤肥沃的關中平原上飛馳,春寒料峭。但樹梢枝頭已經開始發青,河面開融,幾隻鴨子在水裡遊玩嬉戲,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大將軍。前面就是高陵縣了。”新任戶部侍郎崔煥手指遠方,李清打手簾遮住平射的陽光。一座城池在數裡外隱約可見。

高陵縣在長安北,這裡人口密集,也是關中土地最膏腴之地,許多京城公卿權貴的田莊就分佈在該縣,此時正值新年,田野裡看不見一個人,清晨地白霧薄薄地覆蓋在土地之上,一隻土狗在田埂上奔跑,不時將一羣羣覓食的鳥雀從田野裡驚起,飛向另一處。

李清和崔煥是特地爲移民之事而來高陵縣,第一批近三千戶的移民就將從華州、雍州以及京畿地區的高陵縣、新豐縣、武功縣等土地兼併最嚴重的地區抽取,安置地在碎葉以南熱海湖畔的葉支城,那是一片極肥沃的土地,陽光充足、水源豐沛。

李清明日便要返回安西,李隆基按照隴右節度的標準給了他七萬四千人地編制,但這僅僅只是個額度罷了,錢、糧、兵源都要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還有移民的安置,修築城池,這些都需要錢,甚至在遙遠的安西,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所需的物資。

千年後地美國西部開發,用了近百年的時間,而他至少也要十年纔可能看到一點眉目,這是一個浩大而漫長地工程,決非能一蹶而就,好在王昌齡在沙州經營多年,已經打下了不錯的基礎,無論幹吏和開發經驗都有很好的積累,這能使他少走不好彎路。

想着,一行人進了縣城,縣令早得了消息,忙率領縣丞、縣尉、主簿及一衆縣吏前來迎接,進了縣衙,李清阻止他們張羅招待,對縣令道:“朝廷在高陵縣抽了五百戶無地佃戶,名單在前日便抄報與你,不知你準備如何了?”

縣令面露難色,向主薄瞥了一眼,對李清勉強笑道:“下官這幾日在籌辦上元燈會之事,此事我已交給主薄去辦,節度使大人可直接問他。”

高陵縣主簿約三十歲,姓張,是天寶九年進士,眉目清秀,說話做事都恰倒好處,顯得十分乾練,他見上司將這個燙手的差事扔給自己,心裡一陣苦笑,但他已是最低一級官,再無人可推,只得硬着頭皮道:“那份名單下官和縣裡的戶籍簿一一覈對,並沒有錯,只是、只是.

“只是什麼?”李清聽出點味兒來,不依不饒地追問他。

張主簿膽怯地向縣令看去,向他請示是否該說,縣令卻拱拱手對衆人笑道:“下官去給廚房打個招呼,午飯切不可辦得奢華了,你們慢慢談。”說罷,也不管主薄的苦相,一拍屁股跑了。

“說吧!實在得罪了人,我讓吏部將你調到西域去,讓你做縣令。”李清見他沒有搪塞自己,不禁對他生出幾分好感。

張主簿抹了一把頭上的冷汗,才低聲對李清和崔煥道:“這五百戶大半都是尚和鄉人,在我帳簿裡身份都是佃農,但實際上他們已經成了奴隸。”

這時,崔煥在一旁忽然問道:“是不是他們的主人手中奴隸已超過蓄奴令的上限?”

張主簿默默地點了點頭,嘆了口氣道:“這樣的話,我就沒辦法將他們西遷。”

“事情果然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崔煥回頭對李清解釋道:“我在蘇州當刺史時,知道有些權貴不敢超過朝廷頒佈的限奴令上限,便採用不報官府的辦法,實際上將佃農佔爲奴隸,這是一種常用的變通手法,通常官府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不敢得罪這些權貴。”

“那他們的主人是誰?”

張主簿的臉苦到了極點,他不敢和李清炯炯的目光對視,垂着眼皮、聲若蚊哼般低低道:“是慶王!”

“慶王!”崔煥失聲叫了出來,朝廷中人誰都知道,慶王雖然沒入主東宮,但從這幾天各種公開的儀式來看,他實際上已經在行太子事,他又是皇上的長子,若提他爲儲,無人會反對,可這件事情怎麼又牽涉到他了。

事態十分嚴重,崔煥不敢再查,他不由緊張地對李清道:“大將軍,不如我們先回去,或去武功縣看看。”

李清卻輕輕地搖了搖頭,慶王?他暗暗冷笑一聲,天賜良機,怎麼能輕易放過,他不露聲色地對崔煥淡淡一笑道:“我想去親自尚和鄉看一看,崔大人可願一同前去?”

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360章 馬嵬坡(三)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202章 步步設局第108章 南詔主導權第78章 捐錢募款(三)第336章 江山如棋(一)第178章 戰爭背後的戰爭第218章 天地爲媒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81章 意外失足第309章 奪權第278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中)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355章 戰爭與陰謀(五)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第44章 冷刀子(一)第248章 科舉案(十)第328章 李隆基的雄心第63章 楊家(二)第380章 裡應外合第46章 冷刀子(三)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99章 二進宮第246章 科舉案(八)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6章 上元夜(二)第145章 王昌齡求助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65章 楊家(四)第23章 儀隴小攤(二)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2章 開店(三)第363章 馬嵬坡(六)第326章 多管閒事第384章 家國天下(四)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337章 江山如棋(二)第301章 針鋒相對第124章 滇東遭遇戰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190章 撲朔迷離第67章 官從天降第218章 天地爲媒第163章 再別帝京第12章 新政縣鮮于府(二)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256章 夜訪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153章 東宮案(七)第320章 邊令誠的暗示第148章 東宮案(二)第272章 詭異的刺殺第64章 楊家(三)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機第220章 慶王之痛第237章 賞牡丹貴妃思曲第135章 匕現——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詔內訌(上)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57章 反擊第178章 戰爭背後的戰爭第325章 給李林甫拜年第26章 閬中(一)第298章 合作第2章 騙吃騙喝的道士(二)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56章 暗訪第360章 馬嵬坡(三)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63章 楊家(一)第83章 孔方老道第118章 縱橫滇東(一)第202章 步步設局第273章 潯陽驚變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90章 奉命入京第283章 破綻第205章 誰爲左相?第251章 科舉案(十三)第272章 詭異的刺殺第324章 天寶十年最後一夜第36章 貴人(二)第199章 王忠嗣的進勸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69章 縣尉縣丞(一)第57章 反擊第261章 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