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

寶五年一月,東宮易主之事彷彿一片沒有水分的烏雲作、閃電雷鳴,氣勢洶洶而來,到最後只落下幾顆粗重的雨點,便飄然而去。

刑部尚書韋堅貶括蒼太守,並當年七月流放臨封郡,隨即賜死;隴右、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貶播川太守(今貴州遵義),半途暴病而亡;太子少保李適之貶宜春太守,到任,飲藥自盡;

韋堅外甥嗣薛王李員貶夷陵郡別駕,女婿巴陵太守盧幼臨流放合浦郡,其弟韋芝、韋蘭皆被充軍西域。

太子李亨隨即上書,稱自己與韋堅一族並無瓜葛,爲表明心意,李亨休太子妃,並強令其出家爲尼。

天寶五年的初春確實爲多事之春,在處置完太子黨骨幹後,李隆基又以禮部尚書席豫和工部尚書陸景融年邁爲由,準二人退仕回鄉,以養天年,

隨即在朝中進行人事大調動,左相陳希烈改任尚書右僕射兼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裴寬進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調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爲左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兵部尚書;調原益州刺史李道復爲工部尚書兼將作監令;李林甫又保奏川刺史裴敦復爲刑部尚書;

在一系列人事調動完成後,李隆基隨即發佈敕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鹽法,命廣平王李俶爲鹽鐵使、戶部侍郎李清爲副使,共同推行鹽法。

新鹽法的突然推出如一聲晴空霹靂,將大大小小各相關利益者驚得目瞪口呆,一時間,各利益相關者紛紛串聯密謀,鹽法之下暗流涌動,各種權謀手段開始在醞釀之中。

早春二月,小雨潤如酥,這是一種讓人無從辨別雨滴的極細的雨,飄灑在身上、臉上,直浸潤到心中去,天猶如張着一頂淡灰色的紗幕,朦朦朧朧,山青、水綠,彷彿是一幅極濃郁的水墨畫。

長安十王宅,一輛馬車緩緩停在慶王的府前,一名氣質俊雅、身着皇服的中年男子從車中走出,幾個從人立刻撐傘上前,攙扶他進了慶王府。

慶王府的門房並不上前阻擋,那中年皇子便是慶王的親弟、榮王李++都是天快擦黑時纔來,可今天卻是中午便到,倒是頭一遭。

李琬是李隆基第六子,與慶王李琮同爲劉華妃所生,打虎要靠親兄弟,自然兩人的關係也就最爲密切,與其他兄弟一樣,李琬身上也是光環重重,開元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遙領隴右節度大使;開元二十三年,加開府儀同三司,餘如故;天寶元年六月,授單于大都護。

他一跨進大門,便見大哥李琮急惶惶迎了上來,並沒有打傘,密密的細雨沾溼了他的頭髮和衣服,可見他在雨中已經等了自己多時,李琬不由笑道:“什麼事讓皇兄如此心神不寧,連傘都不打一把?”

李琮緊鎖眉頭,上前挽着兄弟的胳膊,苦着臉嘆道:“一言難盡,皇弟先到爲兄的書房裡再詳嘆。”

二人進了書房,李琮將門窗都放下,又囑咐下人在外面守着,不讓任何人進來,李琬見他神情嚴肅,便低聲道:“大哥可是爲太子之事不悅?”

“永王那廝空歡喜一場,我高興還來不及,怎會爲此事不悅,”

‘砰’地一聲響,李琮在桌上重重砸了一拳,咬牙切齒道:“我是爲鹽法而惱火,如此一來,豈不是斷了我的財路。”

李琮在蒲州和益州有鹽田、鹽井無數,從不納一文鹽稅,每年私自售鹽,即可獲利數十萬貫,當年海家之所以攀上他這棵大樹,就是替他打理蜀中鹽井的緣故。

而新鹽法一出,全國山、海、得私自出售,雖然他的產業不失,但朝廷收鹽的價格必然是按現行官價來,每鬥只有十文,這和他私賣每鬥五、六十文,相差實在太大,若扣去雜役、損耗,他幾乎就無利可圖,這怎麼不讓他着急惱火。

李琬同情地望了一眼正垂頭喪氣的大哥,新鹽法之事他也剛剛知曉,他本人不涉及私利,所以這新鹽法與他並無多大的關係,但大哥卻不同,他一大半的財源都是靠販鹽牟利,新鹽法一出,對他的衝擊尤其大。

李琬摸了摸削瘦的臉龐,略略沉吟道:“這新鹽法我也是草草讀了一遍,我記得好象是官府拿到鹽後再轉賣給商戶,大哥再接下來不就是了嗎?”

李琮重重哼了一聲,他恨聲道:“你還不懂,若原鹽被官府買去,他們再加價賣出,所加的價格就絕對不會是一成兩成那麼簡單,他們必然要將大部分鹽利截下,鹽民和鹽商所能拿的只能是小頭,原來是三分鹽利,一分官二分民的局面,而新法之

就會變成八分官二分民了,這又如何有利可圖?”

說到此,他擡頭盯着李琬,眼中含着希望又道:“但我認爲,再好的律令也是靠人來施行,如果這鹽法施行不當,必然會造成民怨沸騰,到那時父皇或許就會廢除它,所以我找你來就是想商量一下,弄個什麼法子拖住李俶那兔崽子的後腿,讓他有令也難行。”

李琬卻冷笑一聲,緩緩搖頭道:“大哥以爲這新鹽法真是李俶在做嗎?你若將目標對準他,那你就大錯特錯。”

李琮微微一怔,略一思索,他猛然醒悟道:“你是說.

李琬輕輕地點了點頭,目光裡飄過一種譏諷的神色、一種奸詐的陰影,“不錯,新鹽法真正的幕後掌控者便是你的老對頭,新任戶部侍郎李清。”

“老對頭?”

李琮嗤笑一聲,“他一個小小的侍郎,也配做我的對頭嗎?頂多是我腳上的一根肉刺罷了,拔掉就是。”

對於李清,慶王李琮是從來沒有將他放在心上,海家之事,他認爲那是栽在章仇兼瓊的手上,一個連鬍子都沒長全的從四品小官,怎配和自己、堂堂的皇長子相提並論,章仇兼瓊也只能算勉勉強強。

李琬見他輕視李清,心中微微搖頭,雖不知這新鹽法是出自何人之手,但從李清剛任戶部侍郎便推出此法來看,極可能與他有關,但他了解大哥,既傲慢又頑固,李琬也不好多說什麼,他想了想又道:“我倒有一個辦法,可有助大哥躲過此難。”

李琮精神大振,連聲催促道:“你快說,是什麼辦法?”

“此辦法和現在朝中的新格局有關。”

李琬陰陰一笑道:“章仇兼瓊任左相,這章仇黨便運應而生,新官上任三把火,這鹽法恐怕也是他其中的一把,我在想,既然我們想滅這鹽法,那李相國難道就會袖手旁觀嗎?答案自然是不會,所以我勸大哥最好去和李相國談一談,說不定他便有好的辦法。”

李琮點了點頭,李琬說得有道理,既然有共同的敵人,他不妨和李林甫再聯手一把。

韋堅案後,太子黨垮掉,朝中格局驟變,新興章仇黨開始顯露頭腳,李林甫卻微微鬆了口氣,既然李隆基想到用新黨來平衡自己,這就說明他暫時還沒有除去自己之心。

儘管如此,他對章仇黨依然十分忌憚,若任由他們坐大,那將來知政事之位也就得換給章仇兼瓊,況且這章仇兼瓊也不是太子李亨那般好捏,須讓他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對付。

這天下午,李林甫剛剛從朝中回府,卻在府外見停着一輛豪華的馬車,旁邊站有幾十名護衛家丁,似乎有些眼熟,李林甫凝神想了想,忽然記起,這是慶王李琮的馬車。

“他來找自己做什麼?難道是爲鹽法之事?”

大唐最大的私鹽販子便是慶王李琮,這一點李林甫是知道的,但他一直裝糊塗,不過問皇家之時,但這次新鹽法頒佈,首當其衝便是慶王。

就在進門的瞬間,李林甫忽然笑了,他腦海裡閃過一條借刀殺人之計,新鹽法是李清所定,他與慶王偏偏又有舊怨,新仇舊恨齊發,這倒是一次收拾李清的好機會。

“本王不請自來,打擾相國了。”甫,見他進門,他急忙笑着迎了上去。

李林甫卻拱拱手笑道:“哪裡!慶王殿下來拜訪老夫,是老夫的榮幸,怎敢有怨言。”

下人上了茶,低頭退下,李琮心急火燎,便開門見山道:“本王來找相國是想打聽那鹽法之事,不知是哪位大臣擬訂,本王發現其中漏洞頗多,便想和他好好探討探討!”

“那鹽法麼?老夫聽說是新任戶部侍郎李清所擬,他人比較年輕,可能會有考慮問題不周,有漏洞自然難免。”

李琮沉默了,竟真的是李清所定,他暗暗咒罵着李清,腦海裡卻在思考如何開這個口,可想了半天卻找不到和李林甫聯手的藉口。

“弄得民怨沸騰,最後得不償失,所以本王在想.

說到此,李琮竟說不下去了,他想讓李林甫出面反對新鹽法,可李林甫一直不變的笑容讓他無法開口。

但李林甫彷彿知道李琮所想,他微微一笑,道:“那御史中丞楊國忠倒是與殿下的想法頗爲相似,若殿下認爲這新鹽法有不妥之處,老夫建議你可直接去找楊國忠,他是御史,這正是他的本分之事。”

第325章 給李林甫拜年第235章 出家便是還俗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245章 科舉案(七)第164章 河西走廊的馬匪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253章 薦官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90章 奉命入京第234章 朝會上的爭奪(下)第366章 勸說李豫第155章 東宮案(九)第208章 暗流涌動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181章 高原奇兵(三)第265章 利用第42章 風驟起(一)第7章 縣令第382章 家國天下(一)第80章 黑幫老大(二)第53章 暗流(五)第57章 反擊第132章 水落石出第375章 京兆尹與左相第51章 暗流(三)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266章 線索第77章 捐錢募款(二)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154章 東宮案(八)第294章 奪取小勃津第154章 東宮案(八)第155章 東宮案(九)第338章 江山如棋(三)第151章 東宮案(五)第348章 後手第121章 美女與陰謀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56章 暗訪第15章 辭職第317章 請君入甕第94章 又見故人第37章 發薪第63章 楊家(二)第153章 東宮案(七)第18章 下 官司(二)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278章 虢國夫人的壽辰(中)第101章 相親(下)第81章 意外失足第52章 暗流(四)第129章 人情翻覆似波瀾第183章 李隆基的心機第249章 科舉案(十一)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第6章 上元夜(二)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185章 釜底抽薪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217章 和親事件第376章 興慶宮的陰謀第130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06章 南詔風起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201章 柳暗花明第386章 家國天下(六)第209章 假道滅虢第173章 廟堂之高第258章 金丸之線第91章 曲江邂逅第33章 密謀第10章 以直報怨(二)第258章 金丸之線第316章 敵蹤乍現第32章 開店(三)第33章 密謀第163章 再別帝京第190章 撲朔迷離第158章 崔夫人的眼光(下)第309章 奪權第374章 滿月酒第72章 上任首日(二)第64章 楊家(三)第133章 毒殺皮邏閣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決策第243章 科舉案(五)第65章 楊家(四)第150章 東宮案(四)第38章 去成都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224章 李隆基的辦法第168章 皇槓被劫第101章 相親(下)第288章 救了吐火羅的使臣第148章 東宮案(二)第335章 謀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