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初見李隆基(下)

清找了一個客棧先安置了王昌齡,又陪崔柳柳沿着朱了一路花燈,眼看前方便是朱雀門,這才讓高展刀護送她回去,自己向皇城走去,靠近朱雀門時,忽聽見有人在叫他,似乎是楊花花的聲音,他找了半天,卻不知聲音是從哪裡發出來。

就在這時,從城牆上衝下來一隊羽林軍,攔住了他的去路,爲首將軍打量他一眼道:“你可是義賓縣李清?”

李清愕然,“我正是,你們找我有何事?”

“你跟我們來!”不等李清再問,一羣羽林軍便半架半推將他涌上了城樓。

“你們到底有什麼事?”

這話李清已經問了不下十遍,但羽林軍誰也不理睬他,搜身、換衣、檢查行李,動作異常迅速,到最後,一名老太監晃悠悠走來,一甩拂塵,尖着嗓子叫道:“傳皇上口諭,宣義賓縣主簿李清覲見!”

李清一呆,他這才明白過來,竟然是當今天子李隆基要見自己。

嫡長子是繼承王位的一般規矩,但大唐自開國百年,卻沒有人能以皇長子登上帝位,彷彿是一個宿命,睿宗第三子李隆基也走了這個輪迴,殺韋氏干政,殺太平公主奪權,迫父親退位,逼長兄讓位,用淋淋的鮮血和冷酷的手段鋪出了他的帝王之路。

但以大亂入位者。往往也是大治之人,他即位後,便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內政、軍事、選官、用人、法制、納諫以及限制外戚,樁樁針對先朝地弊政,以姚崇、宋璟相繼爲宰相,又用盧懷慎、韓休、裴耀卿、張說、張九齡等人爲相,或以清慎、或以才幹、或以耿直、或以文學而知名。

正是生於憂患的李隆基和勤於政事的大臣宰相。終使天下大治,‘賦役寬平,刑罰輕省,百姓富庶’,創造了中國歷史最燦爛輝煌的開元盛世,時輪轉動。迄今已三十三年,李隆基已步入了花甲之年。

李清,這隻翩翩飛入唐朝的小蝴蝶,抖動着漸強漸壯的翅膀,在命運的風暴中順勢而行,就在他即將衝出又一場命運風暴之時,他驀地看見了這個時代最高的山。

“義賓縣主簿李清叩見皇帝陛下,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李清雖然已經連升兩級,但都沒得到吏部地正式批文,他在官方場合還是義賓縣主簿。

早在李清被羽林軍帶過來之時。李隆基便仔細打量了他,見他身材高大。眉眼雖然長得普通,但鼻子高挺。眼中熠熠閃着自信,行走之時器宇昂然,沒有半點委瑣,雖不穿軍服,倒比身邊的羽林軍還要精神幾分。

李隆基最看重官員的外貌,李清不同一般人的氣質不禁讓他暗暗點頭,又想起太子內宮起居錄上所記載的他的言行,心中對他好感大增。便溫和地笑了笑道:“那雪泥便是你發明地嗎?”

“正是微臣發明。”

“恩!你且站起來說話。”

“謝陛下!”

“你先告訴朕,你是哪裡人。讀過什麼書.

就在李隆基在細細詢問李清身世之事,李驚雁卻躲在後面默默注視他,這是她認識李清以來第一次正眼看他,在數百名大唐皇室的矚目下,還能保持一種平和心態,還能大步流星走來,還能在皇上面前挺直腰板,還能目不斜視,眼中閃爍着自信的光芒,這份坦然和從容,這份不卑不亢,不禁使李驚雁想起了新科狀元趙嶽和榜眼岑參,那趙嶽同樣是在回答皇上問話,腰卻軟得如麪條一般,最後皇上拍拍他的肩膀時,他竟激動得暈倒過去;岑參卻相反,傲氣傲骨,才華橫溢,自己本是相當欣賞他,可和這李清一比,卻暴露出他無用的一面,遇到難事挫折只會借酒澆愁、遁世逃避,卻不能想辦法去解決困難,和李清的圓滑成熟相比,爲人處世就顯得幼稚得多。

楊玉環見李隆基沒有爲難李清,也就放下心來,她又想起和親之事,便轉頭向李驚雁望去,卻見她正注視着李清出神,眼中的冰冷竟消失得無影無蹤,心中暗暗好笑,她伸出手在李驚雁眼前上下晃晃,李驚雁這才醒來,她赧然地笑了笑,“公主,什麼事?”

楊玉環湊近她耳邊,斜眼看着李清輕笑道:“他對你可真不錯哦!要不要我給你做個媒?”

“公主,你在說什麼?”名的冷郡主霎時之間變成了忸怩作態的小姑娘,她忽然驚悟,“公主,難道是你.

楊玉環見她猜到,便不再否認,低聲道:“他有恩於我楊家,所以我纔回報於他,可是他既不要高官也不要顯爵,只要我幫忙取消你和親契丹之事,驚雁,這個男人真的不錯,重情重義,在關鍵時候便看出了他地人品,我能幫你這一次,但未必能幫你下一次,你可要自己把握住機會哦!”

楊玉環的話在李驚雁心中掀起了巨浪,她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楊玉環在背後使地力,她從不欠人人情,可李清的這份恩情卻讓她無法報答,她此刻心亂如麻,竟不知該怎麼辦纔好,只得低頭不語。

在另一邊,李隆基對李清地問話也漸漸到了尾聲,李隆基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楊玉環,對李清溫和地笑道:“你尚年輕,就好好在東宮磨練幾年,太子已封你爲昭武校尉,朕再封你爲太子舍人,用心輔佐太子吧!”

昭武校尉和太子舍人皆是正六品上階,但昭武校尉只是散官,並無實職,所以李隆基封他爲太子舍人,又重新將他納入大唐正式官僚體系中,三日之內兩次

這在科班出身的進士中也是少見,衆人都驚異地望着人到底有什麼才能,難道憑個雪泥便能讓太子和皇上都先後垂青嗎?

在衆多驚異的眼神中,卻夾雜着一道仇恨,這道仇恨的目光在李清出現時便已存在了,他就是郯王李琮,海家的大後臺,海家出事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李琮立刻毒死了海瀾的女兒,銷燬和海家的一切往來文件,並派人去成都威脅章仇兼瓊,不准他抖出對自己不利的證據。

雖然海家的走私傷不到他的筋骨,但每年數萬貫的進帳卻沒有了,尤其是海家之事極可能讓太子扳回局面,這纔是他所深恨的,李琮是李隆基嫡長子,因長相醜陋而不被李隆基所喜,先是被次子李瑛奪走太子之位,李瑛倒後又立了三子李亨,但李琮都沉默不語,李隆基爲此也愧疚於他,曾對他說過,‘國之社稷,豈能因相貌而廢之。’正是這句話,激發了李琮爭位的野心,一方面,他在李隆基面前保持低調,博取李隆基的歉疚;另一方面他廣做善事、接濟落魄文人,贏取德望和賢名;然後,他又以李林甫緊密合作,共同推倒太子,就在扳倒李亨有望之時,卻忽然橫殺出一個海家走私案,竟使太子因此脫套,而這個案子的罪魁元兇便是站在皇上面前侃侃而談的小人物李清。

‘世上哪有這等便宜之事!’

李琮暗暗給自己地同母兄弟甄王李琬使了個眼色。李琬會意,站起來對李隆基施禮道:“父皇,兒臣尚有一點小小的疑問,不知能否詢問李舍人?”

李隆基回頭看了看他,又掃了一眼李琮,心中冷笑一聲,這必是李琮指使他出頭,自己這些兒子的鬼心思李隆基如何不知。一個個表面仁義道德,背後卻胡作非爲,自以爲可以瞞天過海,豈不知他本人便是靠迫父逼兄奪取的皇位,焉能不防備。

“你且問吧!”

李琬上前兩步,圍着李清繞了一圈。前後左右打量他一下,呵呵笑道:“我剛纔坐得遠了,沒聽清楚李舍人的身世,便想再請問一下,李舍人是哪年中的進士,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

他上前先稱李清爲李舍人,是向父皇表明他並非是反對父皇封官,而只是他的一點點‘疑問’而已。

衆王爺見李琬問得一針見血,皆大感興趣,個個伸着脖子。眼中流露出興奮,盯着李清。看他如何出醜賣乖,連李隆基也生了三分興趣。想看看李清怎樣化解這個尷尬局面。

李清自然明白他是在故意讓自己出醜,沒有功名,這是自己最大的軟肋,就彷彿後世進國家機關沒有大學文憑一般,若自己這一關過不去,那以後就休想再有什麼大地發展了,所以看似一個小問題,卻決定着自己未來的命運。他忽然想起當日章仇兼瓊對自己所言,“積累民譽。將來向上爬纔會有本錢,官纔會坐得穩。”

到現在李清才終於明白章仇兼瓊此話的深刻用意,他早就知道自己會有今天,所以很早便替自己安排好了對策。

想到此,李清微微一笑,“李清出身貧寒,爲了謀生所以一直沒有好好讀書,後來慢慢有了些名氣,蒙章仇大人舉薦這才做了義賓縣主簿。”

李琬長長地‘哦!’了一聲,“既然李校尉沒有功名,那想必是弓馬純熟,武藝高強之士,立志從武爲我大唐建功立業,這也不錯。”

“讓王爺失望了,李清也不會什麼武藝。”

李琬眉頭一皺,故作詫異地對李隆基道:“這便是臣兒的不解之處,剛纔嗣寧王和皇兄都說李舍人能力過人,可他既無功名,也不會武藝,那他究竟有什麼過人的能力,竟能得到章仇兼瓊和太子殿下的垂青,臣兒實在好奇,請父皇恕我失禮。”

這時,朱雀城樓上一片寂靜,只聽見風穿過城樓縫隙發出地尖嘯,還有城下觀燈百姓的喧鬧。所有的目光都盯着李清,李隆基的淡然、李亨的陰沉、李琮的得意、李驚雁的難過、楊玉環的惱怒以及衆王爺、公主的鄙視。

“呵呵!讓李舍人爲難了,真是抱歉!抱歉!”李琬掩飾不住臉上得意之色,正要告退,李清卻笑着止住了他,“王爺請留步!”

“皇上,可否讓侍衛將臣的行李取來?”

李隆基點了點頭,早有羽林軍將李清地行李取來,並嚴密地監視着他,李清淡淡一笑,將王昌齡帶來的那冊萬民書取了出來,在城牆上一字擺開,拉直了足足有十丈。

他一指上面密密麻麻地簽名和手印,對李隆基朗聲道:“臣沒有功名也不會武藝,臣只有一個長處,那就是記住了皇上的恩德,善待皇上地子民,這是臣卸下義賓縣代理縣令時,義賓縣的父老鄉親們爲我請願的萬民書。”

他驀然回身,緊緊盯着李琬,一字一句道:“那請問王爺,這算不算一種能力。”

城樓上更加寂靜,靜得可以聽見每個人的心跳聲,李隆基忽然哈哈大笑,“好!好!好!”他一連說的三個好,站起身來回視左右道:“你們都聽見沒有,看見沒有,功名只是做官的途徑,但爲民辦事,被民擁戴纔是做官者的本份。”

他走下臺階,讚賞地拍了拍李清的肩膀,指着地上地萬民書笑道:“這冊萬民書能不能送給朕。”

“臣的一切都是皇上所賜,所以這冊萬民書本來就是皇上之物!臣怎敢私自佔有。”

第80章 黑幫老大(二)第151章 東宮案(五)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219章 大明寺偶遇第12章 新政縣鮮于府(二)第304章 發動政變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5章 上元夜(一)第16章 義助第264章 示警第206章 鹽鐵使的人選第127章 滇東收官第281章 客棧佈局第216章 意外第197章 謀畫第225章 和李林甫的妥協第319章 怛羅斯之戰(下)第331章 述職結束後第188章 李林甫的拉攏第17章 摸獎第142章 情切切良辰花解語第212章 求婚第233章 朝會上的爭奪(上)第191章 第一步棋第296章 行獵第249章 科舉案(十一)第17章 摸獎第33章 密謀第343章 江山如棋(八)第166章 誰是臥底?第331章 述職結束後第214章 揚州立威第364章 馬嵬坡(七)第79章 黑幫老大第229章 崔翹的抉擇第295章 對手第242章 科舉案(四)第324章 天寶十年最後一夜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25章 儀隴小攤(四)第68章 簾兒第66章 歸程第334章 謀河西(中)第365章 微妙的朝議第386章 家國天下(六)第63章 楊家(二)第245章 科舉案(七)第260章 解謎(下)第241章 科舉案(三)第129章 人情翻覆似波瀾第81章 意外失足第89章 困獸猶鬥第379章 兩淮勢力第125章 小人眼紅第254章 南詔女王(上)第19章 官司(三)第359章 馬嵬坡(二)第172章 至關重要的一戰第207章 觸犯權貴的利益第79章 黑幫老大第44章 冷刀子(一)第366章 勸說李豫第358章 馬嵬坡(一)第100章 相親(上)第76章 捐錢募款(一)第325章 給李林甫拜年第53章 暗流(五)第134章 圖窮第163章 再別帝京第195章 李隆基召見第15章 辭職第29章 閬中(四)第361章 馬嵬坡(四)第199章 王忠嗣的進勸第363章 馬嵬坡(六)第121章 美女與陰謀第105章 各懷心事第349章 清洗第344章 江山如棋(九)第174章 納妾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決策第377章 各自出招第27章 閬中(二)第177章 高仙芝的忠告第316章 敵蹤乍現第167章 借兵平匪第154章 東宮案(八)第139章 長安少年狂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45章 冷刀子(二)第51章 暗流(三)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決策第289章 沙州夜話第63章 楊家(二)第74章 絆腳石(二)第235章 出家便是還俗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80章 黑幫老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