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

“長安比肩接踵,揮汗如雨,金銀珠寶那麼容易撿來嗎?”

聽到楊釗的彙報後,李隆基怒形於色。

他被邏輯帶偏,自然而然認爲從安祿山親衛搜到金銀珠寶,就一定是他們所爲。

至於口口聲聲所說撿來金銀珠寶,一定是狡辯,想減輕責罰。

在大唐,搶劫數十金這麼貴重,必然是死罪。

《捕亡令》規定闌遺物必須交還原主,拾得人負有送官義務,而無獲得其一部分爲己有的權利。

修改以後的《唐律疏議·雜律》規定:“諸得闌遺物,滿五日不送官者各以亡失罪論;贓重者,坐贓論。私物,坐贓論減二等。”

意思是,凡拾得遺失的官物和其他財物的,滿五天不送官府的,如果是官物的,各自以犯遺失官物罪論處;計贓論罪重於遺失官物罪的,以坐贓罪論處。如果是私人財產的,依坐贓罪減二等論處。

對於河中的漂流物,朝廷考慮到拾得人到河裡打撈具有風險,因此,根據困難程度給予五分之二或五分之一的賞賜,若無人認領,則全部歸拾得人所有。

所以,明顯能感覺到兩罪的區別甚大。

李隆基本能的認爲,安祿山親衛是一種想要免死的辯解。

“回聖人。安將軍本就是不通教化的胡人,出行卻是粗鄙的胡人跟隨,他應該帶着漢人護衛,規範自己的禮儀。而不是帶着亡命之徒招搖過市。”

“長安的太陽熠熠,長安的明月皎皎,聖人在大內,使德風純樸,萬邦守規。安將軍親衛仗着他們侍奉安將軍,爲所欲爲。臣緝拿的時候,他們在天子走過的街道上拔刀,安祿山只是邊帥,他權勢來自於聖人,真的很大嗎?”

“李相公也有親衛拱衛安危,然行走大街上,親衛從不敢讓馬奔跑,不敢讓刀劍出鋒芒,百姓無不稱道。”

“這是鮮明的對比啊!前秦時,鄧羌麾下部將徐成違反軍令,王猛想要按照律法殺死徐成,然鄧羌卻因此擊鼓圍攻自己的上司王猛,使王猛被迫赦免徐成。臣一直認爲這不是將領該做的事情。”

“安將軍明知道手下容易犯錯,卻還是想要包庇求情,而安將軍親衛所犯下的事情,可比徐成大得多……”

楊釗拱手向李隆基娓娓說道,其中不乏殺人誅心的言語,有意無意地引導李隆基對安祿山問罪。

他渲染李隆基的德行,斥安祿山親衛爲“亡命之徒”。

李隆基能寵信楊釗,除了楊釗是楊氏族人外,還因爲他能說話道,言語中總是一副爲李隆基掏心掏肺的模樣。

“將兩名搶劫的親衛斬首於西市,以儆效尤。其他親衛,流放至隴右……”

被楊釗一通“聲情並茂”,李隆基下達詔令,嚴懲安祿山的親衛。

算是給安祿山一個教訓。

但李隆基並沒有處罰嬉皮笑臉,人畜無害的安祿山。

“聖人如此,安將軍會不會心懷怨恨……”

楊釗又試着向李隆基說道,想置安祿山於死地。

發生這樣的事情,本來嫉恨安祿山的楊釗,心知必須讓安祿山死。

否則安祿山今後必然在他身後會捅他一刀。

兩人之間的關係不死不休!

“祿山不是這樣的人,他只是教導無方,會加以改正的。此事就這樣定了。”

李隆基絕對信任好乾兒安祿山。

不過是兩個親衛而已。

“遵旨……”

楊釗只是嘴角抽搐一下,精明的他不再拱火,否則過猶不及。

有李瑄爲他的後盾,他一定有其他機會整死安祿山。

當天下午,楊釗就將安祿山的兩名親衛押到西市斬首,數其罪行。

被矇在鼓裡的長安商人、百姓,拍手叫好。

此暴行,百姓無法容忍。而且還是安祿山的親衛,胡人。

中外商人看重自己的利益,對搶劫金銀珠寶的豪貴痛恨。

在歡和聲中,安祿山親衛人頭落地……

安祿山得知此時後,整個人都呆住了,一股寒意直衝腦門。

滿懷對李瑄和楊釗的痛恨,他將桌椅砸碎,無可奈何。

他立刻前往興慶宮,在李隆基俯首請罪,表示自己管教無方。

跪在南薰殿上,聲淚俱下,無比悲傷,還拍着胸脯,悔恨不已。

事已至此,哪怕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也無從辯駁。

他只能屈辱地承認自己的親衛搶劫,以免再節外生枝。

因爲聖人知道,搶劫絕對不是他指使的。

聖人對安祿山的賞賜,僅次於李瑄、李林甫,看不上那價值數十金的物品。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以後選親衛的時候不單單要驗證武勇,還要測試德行。像李相的親衛一樣,常出名將的風采。”

李隆基見安祿山態度誠懇,便不再追究安祿山的過錯,而是用一種語重心長的語氣說道。

彷彿是一個長輩,在勸說晚輩一樣。

“嗚嗚……臣記住了,以後臣會擦亮眼睛,以身作則,絕不再犯……”

安祿山抹了一把眼淚。

他哭泣地多洶涌,內心的恨意就多澎湃。

他知道有一就有二,只要李瑄和楊釗找到機會,一定還會再次誣陷他。

李瑄的身份變了,見他被聖人寵信,容不下他啊!

但李瑄就是在他頭頂的大山,難以逾越。

他的乾孃楊玉環,一直告誡他要向李瑄學習,修身修德。

很明顯,不論是李隆基還是楊玉環,更寵信李瑄。

他暫時沒有一絲一毫撼動李瑄的可能性。

在東北,這些可惡的契丹與奚,就像泥鰍一樣,滑不溜秋,難以平定。

如此,同羅、室韋、靺鞨這種胡人大部,都態度不明。

後方若不穩定,他只能忍氣吞聲,慎而又慎。

安祿山以爲李瑄的殺人之刀,會再次落下,比這次更兇狠。

同時,他意識到伴君如伴虎,稍有一些不慎,就會性命不保。

“起來吧!李相的法度嚴於李元紘,像南山一樣不可更改。李相準備處死地方犯罪官吏,警示天下,以保新法。以後不要再犯在他手裡了,否則我也不好求情。”

李隆基讓安祿山起身,繼續告誡。

李瑄順李隆基心意不錯,但從來不徇私枉法。

這一點,李隆基是清楚的。

他這是在提示安祿山,哪怕是在河北,也要執行新法,不要出什麼歪點子。

一旦被李瑄找到錯誤,就是讓他這個皇帝爲難。

李隆基可不希望他的好乾兒被李瑄處死在范陽。

上次在中書門下堂的時候,李瑄已經向李隆基提議這件事情。

李隆基聽到李瑄的勸說後同意,給予李瑄先斬後奏,處死地方太守、縣令的權力。

但李隆基把這件事情告訴安祿山,明顯是壞了規矩。

這樣安祿山就會有準備,他治下的豪強、官吏,不會撞到李瑄的刀刃之上。

“臣是胡兒,只會爲聖人打仗,開疆擴土,沒有治理天下的才幹,宰相制定的計劃,臣一定認真遵從。”

安祿山感激涕零地向李隆基說道。

李瑄真要玩狠的,他回去後,一定要在地方做好準備。

此事過後,哪怕李隆基擺宴安撫安祿山,也使安祿山提心吊膽。

安祿山越想越氣,食不甘味,他只在長安待滿七天,就快馬回范陽,向自己的僚屬嚴莊、高尚商議對策。

在長安見識到李瑄的權勢,曾經不可一世的李林甫,都不得不向李瑄低頭。

攜諸葛亮劍的李瑄,宛若首席宰相一樣。

使職差遣制度下,使李瑄能主持變法,權勢如日中天。

安祿山親衛被殺死在西市,震懾了長安的潑皮無賴。

但文武百官也意識到李瑄在對付安祿山。

安祿山一直不被文武百官喜歡。

明明因貪功冒進,敗仗全軍覆沒。卻還能步步高昇,但凡是武將心裡都會不服氣。

身爲邊帥,一年從范陽跑回長安數次,不斷討好聖人,文官都會不喜歡。

雜種胡人的身份,比普通胡人更卑賤。

安祿山都可以當楊玉環父親了,卻腆着臉認楊玉環爲乾孃。文人士子皆鄙夷。

在這種臭名遠揚下,大部分文武百官甚至認爲安祿山親衛搶劫是真的。

只有極小一部分覺得蹊蹺。

如李林甫這種,他想爲安祿山申冤,但害怕是陷阱。且三司被李瑄掌控。即便有念頭,也擔心李瑄玩弄權術。

李林甫只能在安祿山離開前,召其入府邸,雖然只是送行安祿山,但兩人皆心照不宣。

因爲他們的敵人都是李瑄!

七月中旬,梨子快熟了。

楊釗因審理案子有功,被李瑄舉薦爲給事中,兼御史中丞,專判度支事。

溜鬚拍馬的楊釗能晉升,令朝野頗有微詞。

但李瑄知道李隆基有意提拔楊釗。

因爲李隆基自以爲自己發現楊釗是“大才”。

李瑄只不過順水推舟,提升楊釗的地位,讓安祿山惶惶不可終日。

李瑄會讓安祿山認爲,自己哪怕不被李亨登基後殺死,也會被楊釗害死。

野心勃勃的安祿山唯有一條路可有。

但楊釗並沒有控制御史臺,因爲李瑄舉薦楊慎矜爲御史大夫。

讓楊慎矜提升地位,繼續掌控御史臺。

然長安在此事發生一件大事,支持李瑄變法的大吏,禮部尚書席豫,在長安病逝。

彌留之際,李瑄前去看望。席豫握住李瑄的手,他沒有讓李瑄照顧他的後人,只是祝福李瑄完成變法:“雖不得見,亦可瞑目。”

李瑄迴應席豫,變法遲早會成功!

席豫清醒的時候,留下遺囑:“三天即入殮,殮畢就葬,不要久留,以免干擾公事私事;財用不足,可出賣住宅來辦理後事。”

席豫僅有的金壺,用以濟生堂之中,家中的餘財也不多。

之前的俸祿,席豫也多有接濟子孫和親戚。

現在去世,卻要賣宅子爲葬。

李瑄感於席豫的清廉,贈予金器玉器,厚葬席豫至咸陽原,令顏真卿爲席豫寫悼文。

並請奏李隆基,以被稱爲“詩人之冠冕”的席豫諡號爲“文”。

李隆基同意,並追贈席豫爲江陵大都督。

其爵位按制降一級,由長子繼承。

當初賀知章乞骸骨歸鄉的時候,席豫贈予“此行三千里,那堪長別情”。

現席豫成爲繼賀知章以後,去世的又一大詩人。

李瑄對席豫的死非常感慨,因爲席豫本就是一個清廉的大臣,然而幾年前席豫在任河北黜陟使的時候,李隆基問席豫安祿山怎麼樣,席豫直說“安祿山公正無私”。

裴寬也說過“安祿山可堪大任”。

再加上李林甫被安祿山的外表欺騙。

李瑄明白安祿山蠱惑人心的本領,怪不得李隆基會被安祿山迷惑得團團轉。

席豫身爲禮部尚書,然此朝堂達奚珣和李巖,皆爲禮部侍郎。

他們都有機會,位列三品。

李林甫想趁機推薦達奚珣爲禮部尚書,但被李瑄和裴寬以“文望不足”爲由否決。

江西、山南、黔中、嶺南等道黜陟使韋見素已經向吏部和中書門下堂,多次彈劾所過之地的官吏不法。

並上書全力支持新法。

韋見素已經是花甲之年,他出自京兆韋氏,其父是前太原尹韋湊。

他進士及第以後,先後在地方、朝堂任職數十年。

李瑄以此推薦韋見素爲禮部尚書,令韋見素回京任職。

李隆基見李瑄和裴寬力薦韋見素,便同意韋見素任禮部尚書,兼任主事禮部的使職。

李瑄又舉薦雪災有功的路嗣恭爲江西、山南、黔中、嶺南等道黜陟使,令他巡視地方,監察新法。

他儘量彌補席豫去世後,變革派的實力。

七月下旬的時候,李隆基意識到李瑄和李林甫還是針鋒相對,讓他心中很煩,於是在中書門下堂,過問李瑄和姜氏女的事情。

ωwш✿ тт kān✿ c○

和開元年間不同,李隆基不想用一個宰相制衡另一個宰相。

他希望宰相齊心合力,將國家治理好。

如果朝堂一片祥和,他隔三差五上朝也沒什麼。

開元初期、中期的李隆基,不出意外,是不會廢朝的。

但此時的李隆基,哪怕三天不上朝,文武百官也習以爲常。

李林甫連忙回答,三天之內,將姜月瑤送到李瑄的府邸。

李隆基再一次提示李瑄和李林甫要齊心協力,有什麼意見,可慢慢商議,不可無端爭鬥。

李瑄和李林甫當着李隆基的面,拍着胸脯保證,絕對不會爭強。

李隆基暫且相信,以爲李林甫和李瑄有親戚關係維持,會化干戈爲玉帛。

實際上兩人關係勢同水火。

別說將表侄女嫁給李瑄爲妾,就是把女兒嫁給李瑄,女婿照樣會對岳父動刀子。

直到此刻,長安百官才知道李瑄要納李林甫的表侄女姜月瑤爲妾。

難道右相和小相公要和好嗎?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

李適之也是剛知道這個消息,他來到天水王府,問李瑄是怎麼回事?

李瑄只是用李隆基撮合納妾來搪塞。

李適之第一時間懷疑姜月瑤是李林甫派到李瑄身邊的內應。

會將李瑄的一舉一動,彙報給李林甫。

李瑄起初也這麼認爲,但現在卻不認同。

姜月瑤明面上想打探消息,談何容易?

李瑄讓李適之不用擔心,他自有方法去應對。

李適之知道七郎睿智,相信李瑄能處理好。

想到姜月瑤也是李玉瑩的朋友,以前經常去宋國公府,李適之只是吩咐李瑄要處理好這段情感。

第293章 天將軍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89章 王昌齡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72章 心在動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78章 陌刀將第229章 贊普的決定,將軍難免陣前亡第120章 吐蕃葉如第一猛將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22章 寧遠將軍第35章 斬將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106章 積石軍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55章 頗黎第275章 三月梨花,小相公第60章 峽口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章 華山金礦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29章 軍中訓練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7章 豐安軍城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19章 箭術與馬戰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94章 真正的大盜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306章 李林甫被算計,李林甫罷相,李瑄率兵至右相府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181章 雪花落下,吐蕃三萬士兵支援九曲第78章 陌刀將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238章 堵住花石峽,吐蕃贊普窮途末路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35章 斬將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47章 大戰將起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103章 對吐蕃的戰略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73章 威震草原第26章 回樂城中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61章 前鋒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9章 柳岸遇李白 賀知章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12章 大案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167章 十二萬步騎齊距河湟,回紇騎兵南下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1章 軍功入相第32章 突厥寇邊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