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

在制科完成後,十月下旬,李隆基就啓程前往驪山離宮。

爲時兩年多,離宮新一輪的建築,已經完成。

由於恆古不變的溫泉,周、秦、漢,都在驪山建築離宮別苑,作爲皇帝的溫湯避寒之所。

周幽王在此修建“驪宮”,秦始皇建“驪山湯”,漢武帝建“漢驪宮”,太宗皇帝的“湯泉宮”,高宗皇帝的“溫泉宮”。

從天寶四載開始,李隆基爲討楊玉環開心,依驪山山勢大興土木,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並修建了登山路和通往長安的複道。

於今年天寶六載八月,李隆基取左思《魏都賦》中“溫泉毖涌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將新宮命名爲“華清宮”。

也就是說,今年的溫湯,是李隆基第一次來華清宮,沐浴華清池。

李隆基還專門爲楊玉環修新的池子,海棠湯。

因湯池平面如一朵海棠花而得名。

李隆基也認爲,只有海棠花能襯托楊玉環的嬌媚。

另外,在今年五月,長生殿也完成建築。

由於長生殿供奉大唐自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聖皇后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靈位之地,所以長生殿也被稱爲七聖殿。

天地清寒,攜帶楊玉環和楊氏姐妹,浩浩蕩蕩地前往驪山離宮。

千乘万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

隨行的有文武百官、侍從宮女、禁軍衛士,還有一些文武官吏的家屬,蔓延十幾裡。

因爲接下來的數月時間,李隆基都要在華清宮主持朝政。

李隆基心情很好,他在龍輦上,隨着宮人眷屬步行的速度,與楊玉環一起觀賞着沿途的風景。

他絲毫沒想過長安因“野無遺賢”的事件,議論不休。

連士族子弟,也對此產生不滿。

他們認爲李林甫就爲一個所謂的“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就將天下士人耍得團團轉。

而聖人竟然也聽從,這對文人產生巨大的衝擊力。

整整一天時間,李隆基纔到達華清宮。

南依驪山而建,北望渭水。

山的另一邊是果園。

在驪山北部,從山上到山下,宮殿林立,樓閣相屬。

周圍還有百官屬衙和公卿府邸。

以後每天都會有大量的物資從長安運送而來,資費無計。

聖人每天在華清宮的花費,數百戶中等百姓之家全部資產都不足夠。

李隆基從西門望京門,正式進入華清宮。

他需要修整三日,百官安置自己的家眷,纔開始處理政務。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楊玉環似乎並沒有以往那麼開心,這讓李隆基想方設法,討楊玉環歡心。

打通子午道,開闢涪陵至長安的官道,建立驛站,備良馬,只是其中之一。

殊不知在這驪山之上,周幽王姬宮湦爲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

……

十一月中旬,長安突然飄下小雪,落在李瑄的帽子上。

三個月的河東巡查完成,李瑄回到長安。

這一場巡視,李瑄處理了獻瑄玉的豪強和刺殺他的豪強,懲治了與豪強勾結的貪官污吏。

獲得數十車金銀珠寶,絹、錢以百車計。

豪強的土地分給佃戶、百姓。

如平陽郡太守孔興等官吏,都已經被押回長安,處以重刑。

不孝的縣令鄭延祚被免職,終生不得再爲官。

對於天下豪強來說,李瑄此次巡視,不輕不重。

雖滅有一些豪族,但大部分大族還在。

但他們知道李瑄不會善罷甘休,一有機會,必會對他們連消帶打。

豪強只能儘量不讓李瑄握住把柄。

同時心中積蓄一股怨氣。

他們認爲李瑄壞了規矩,他們是特權階級,怎麼能和賤民一樣也?

“天水王,聖人令你去重明閣等候。”

李瑄到達離華清宮最近的戲水驛時,有宦官騎馬而來,通知李瑄。

“遵旨!”

李瑄拱手。

他回來後,就直接前往華清宮,宋國公府包括李適之,都已經搬遷到華清宮下。

他想看看這次回來,李隆基有什麼交待。

沐浴更衣後,李瑄騎馬前往華清宮。

李霅也來戲水驛接他,李瑄與李霅攀談過後,讓羅興、薛錯等親衛和李霅一起回聖人爲李適之所分的府邸。

李瑄到達華清宮後,過望仙橋,入北瞭門,到達重明閣。

李隆基的車駕還未到,李瑄在重明閣等候。

他在二樓窗外,觀看者華清宮的美景。

宮殿瓊樓,寒酥輕落,點點銀花覆臺階。

遙望內宮之中,雪若細鹽,輕輕灑落,爲那雕樑畫棟勾勒出一幅素雅畫卷。

大概兩刻鐘後,李隆基從華清宮開陽門出,車駕在重明樓停下。

華清宮溫湯之地的內宮有四門,東門爲開陽門、南門爲昭陽門、北門爲津陽門、西門爲望京門。

內宮中有諸多溫湯池,以及李隆基和楊玉環居住的飛霜殿,另外還有長生殿。

除此之外,連朝堂都在內宮之外。

“拜見聖人!”

李瑄下樓向龍輦上的李隆基拜道。

“七郎平身!”

李隆基下龍輦向李瑄說道。

“謝聖人!”

李瑄再次一禮。

“七郎此去河東三月,剷除奸佞之徒,震懾宵小之輩,彈劾不檢不孝,可謂功德圓滿。”

李隆基拉着李瑄的手,一起步入重明閣二樓。

宦官宮女在前方收拾閣內,佈置茶水、點心。

將取暖的炭火,也佈置在重明樓中。

“全賴聖人天威,才能如此順利。”

入座以後,李瑄向李隆基恭維道。

“此行河東,七郎看到什麼,朕想聽真實的想法。”

李隆基又向李瑄問道。

“恕臣直言,百年的安寧,土地兼併日益盛行,雖盛世依舊。但未來卻不好捉摸。常平新法需快點實施,自古皇帝能治當世太平,即爲明君。若聖人治理天下可澤被百代,則爲千古聖君。”

李瑄沉重一番後,向李隆基說道。

他們坐在二樓的窗戶邊,能看到外面紛紛揚揚的小雪花。

旁邊的火爐,給予他們溫暖。

李瑄強調李隆基當世太平沒問題,但李隆基百年以後,國家就會出現危險。

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朝代更迭的故事。

漢文帝的韜光養晦,能讓國家數代強盛。

李瑄暗示李隆基如果施展常平新法以及接下來的一系列新法,則可使國家百代不衰。

這樣人們往後誰會不稱讚呢?

“既然如此,就託付給你了。”

李隆基品了一口茶後,向李瑄說道:“明天我會在朝堂上宣佈的,做好準備吧!”

“臣必不負聖人所託!”

李瑄起身向李隆基一拜。

拜相已成定局,不容更改!

李瑄沒有聽李霅說罷裴寬爲相的消息,意味着三宰相的局勢可能會形成。

否則明天罷裴寬爲相,當天就任李瑄爲相,這樣的事情還沒有發生過。

一般都是罷相過一段時間內,再任命新的宰相。

“七郎軍功無上,才氣無雙,處理政務剛正不阿,檢舉不法盡心盡責,心中有萬條溝壑,利國利民的政令層出不窮。如果在朝堂上找一人爲宰相,那一定是你了。”

李隆基將李瑄扶起來說道。

“聖人讓臣擔當重任,臣當一心一意,輔佐聖人。請聖人革去臣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官職,以及諸多使職。”

李瑄主動向李隆基請命道。

“這樣!先革除七郎河東、朔方節度、支度、營田、押蕃、節度等使。”

“七郎亦不再掌隴右、河西兵權,但以宰相的身份,遙領隴右、河西節度使,如此,歸附的白蘭羌、吐谷渾、蘇毗、党項、通頰等部,纔不敢輕舉妄動;回紇和吐蕃,也不敢再有覬覦大唐之,七郎名將的威望,是鎮國之石。待回紇、吐蕃等完全畏服,再去下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職位。”

“七郎的河西、隴右營田、支度、採訪、押蕃、鹽鐵、討擊等大使的職務免去,赤水軍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的職務免去。”

“河西長行轉運能使、隴右羣牧大使、黃河轉運大使的職務七郎依舊兼任。”

李隆基似乎早已有計劃,將李瑄的職務安排得明明白白。

讓李瑄遙領河西、隴右,不領兵權,震懾吐蕃、回紇,以及附屬五部,由楊玉環提出,正合李隆基心意。

其他的一通使職,確實不適合再兼任。

不過隴右羣牧大使的職位,李隆基覺得李瑄乾得很漂亮。

三年來一直征戰,即便如此,大唐的牧監馬匹到達九十多萬匹,還不包括河隴軍隊中越來越多的戰馬。

另外,李隆基還聽說李瑄在青海上一個叫應龍島的地方,培育青海驄的寶馬。

又從西域重金購買種馬,培育優良的河曲馬。

李隆基認爲李瑄有養馬的才幹,所以繼續兼任。

哪怕李瑄卸任隴右羣牧大使,這個職位李隆基也不會讓其他節度使兼任。

還有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這個職位以前就是宰相兼任。

李瑄用長行轉運爲他運送不少寶物,所以他還讓李瑄繼續。

黃河轉運大使,李隆基也打算給李瑄代管。

這樣李瑄雖然一下去掉衆多使職,但除去已經“有名無實”的河西、隴右節度使,最有權力的三個大使職,李瑄依舊保留。

“臣……遵旨!”

李瑄沒有矯情,向李隆基拜的時候,心中鬆一口氣。

他一直擔心李隆基會直接剝奪他四鎮的職務。

現在看來,楊玉環的枕邊風吹得還是挺好的。

只要有河隴軍的名義主帥在身,他的影響力就會一直在軍中。

在老部下的配合下,能在關鍵時刻控制河隴軍隊。

其實隴右羣牧大使和河西長行轉運大使的保留,在李瑄意料之中。

這樣的職位,本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大臣兼任。

一般的節度使,不可能拿到養馬權。

歷史上的安祿山倒是在天寶十三載拿到了。

但他只能管理范陽北部有限的幾個牧監。

大唐的牧監大部分都在隴右、河西一帶,要不然也不會叫“隴右”羣牧。

安祿山無法到達隴右,鞭長莫及。

“七郎離開軍中。但沒有人能接替七郎的全部兵馬。我準備在四鎮任命四個主帥,七郎麾下猛將如雲,人才濟濟,可推薦一下。”

李隆基向李瑄說道。

主帥離軍,在大軍立下滔天戰功的情況下,肯定從四鎮內部提拔。

不會從外部空降主帥,這一點李隆基清楚的。

河隴軍先擊回紇,又先後剿滅吐蕃五十萬大軍。

如果空降一個主帥,誰會服氣呢?

除了李瑄,什麼樣的主帥才能震懾住這樣的軍隊?

“這種大事,由聖人定奪即可,臣已離開軍中,就不便再多說了。”

李瑄含糊其辭地說道。表明自己不會再摻和軍中的事情,只想安安心心主持新法。

“我哪有七郎熟悉麾下的才能呢?我知道七郎的忠心,但就不能爲我分憂嗎?”李隆基不悅地說道。

“臣惶恐。請聖人提問名將,臣會爲聖人介紹詳細。”

李瑄趕緊回覆李隆基。

“安思順如何呢?他的名字我在開元初年就聽說過。”

李隆基暗暗點頭,向李瑄問安思順。

“安將軍參加武街之戰的時候,臣還未出生。他是忠臣的後代,對國家一心一意。他父親安波注老將軍七十歲還在馬上,安將軍五十多歲亦披甲上陣殺敵。從灕水之戰到九曲之戰,再到大非川之戰,安將軍都功不可沒。臣想來,他有能力統領一軍。”

李瑄向李隆基介紹安思順。

說實話,安思順忠心的是大唐,不是李瑄的親信。但李瑄還是不吝嗇對安思順的美言。

“忠臣!讓他節度哪裡好呢?”

李隆基想到安思順的生平事蹟,四鎮安排在哪裡更合適。

“臣認爲去朔方可以。他的資歷能威服朔方的軍隊。”

李瑄提示李隆基。

“有道理!”

李隆基點頭,朔方確實需要安思順這樣的強將鎮守。

“高秀巖呢?”

李隆基又問另一名副使。

李瑄的回答也是一般無二,闡述高秀巖勞苦功高,還是灕水之戰的關鍵角色。

“讓高秀巖這樣的猛將坐鎮太原吧!”

李隆基主動提出讓高秀巖擔任河東節度使。

他故意不考慮程圭和李光弼。

朔方的程圭,河東的李光弼,哪怕此次也立有功勳,也無法成爲節度使。

因爲他們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心腹部下。

王忠嗣案剛過去不久,李隆基心中的懷疑還未消弭。

李瑄也不會不識擡舉地推薦他們兩個。

所以李隆基要調遣李瑄麾下的猛將入河東。

“聖人英明!”

此正中李瑄下懷。

“七郎麾下將領功績和能力最高的是哪兩個?”

李隆基這纔將目光轉到河隴。

“曾殺死吐蕃贊普之子的臨洮軍大使王難得,他追隨我參加灕水之戰、白亭海之戰、九曲之戰、苦拔海之戰、大非川之戰,是一員能力高超,資歷雄厚的大將。”

“還有後來居上的哥舒翰,他是哥舒道元的兒子,四十歲折節從軍,在之前就參加漁海之戰,立下功勞。九曲之戰的時候,連攻克數城,又有曠野大戰,斬將搴旗如探囊取物。大非川騎兵大戰的時候,威猛不凡,手中長槍折斷,依舊拿半截長槍殺敵。”

李瑄向李隆基推舉這兩員猛將。

“就是他們兩個了,讓他們知節度事,在七郎餘威之下,河西隴右必可無虞。”

李隆基撫掌大讚。

都是他親手授予英雄勳章的猛將,他認爲這些人會無比忠誠。

一個蘿蔔一個坑,李隆基又問其他有沒有可提拔的。

李朱師任河西都知兵馬使,李廣琛任赤水軍大使。

車神塞任臨洮軍大使。

安重璋任積石軍大使。

辛雲京任隴右都知兵馬使。

荔非元禮任武寧軍使……

都是一些順利順理成章的升遷。

大軍使成都知兵馬使,中軍使成爲大軍使。

李廣琛和車神塞都升上去,張興爲臨洮軍副使,兼陌刀將,手下還有左右陌刀將各一人。

其他的幾個空缺的軍使,都由軍功者遞升。

李瑄還請車神塞爲關西遊弈使。

討擊使不再設。

李瑄與李隆基在爐火前談論一個多時辰,在下午的時候,李瑄回到驪山的宋國公府。

李隆基又在華清宮下送李瑄一座府邸,爲天水王府。

李瑄在驪山果園附近還有一座大府邸,但那裡距離華清宮有一定距離,不方便上朝。

回到宋國公府後,李瑄很鎮靜,他沒有向李適之說。

聊了一會,就回到李適之爲他準備的房間休息。

李適之以爲李瑄三個月的巡察太累了。

確實累。

但李瑄早睡是想將精氣神調整到最巔峰。

一夜無話,只能聽到風吹和雪落。

翌日,天色還是黑暗,但一夜雪花落,使整個華清宮內在圍牆,都一片銀裝素裹。

文武大臣們從山下宅院中出來,駕車向華清宮而去。

一個個在車內凍得直哆嗦。

李瑄和李霅同車。

“在華清宮確實沒有長安舒服啊!”

李霅搓着手向李瑄感慨道。

“是麻煩一些。”

李瑄笑着回道。

皇帝是舒服的,那飛霜殿內,有溫泉水環繞,下雪的時候熱空氣上升托住雪花不下落,就像大殿頂上浮起一層白霜。

還有楊玉環那樣的美人陪伴,可以想象冬天得多舒服!

在內宮,有專門爲大臣們準備的沐湯之地,但得李隆基允許才行。

“這衣袍還是有些薄了……”

李霅能感受到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

十年都沒有如此冰寒。

“待隴右的棉花運送回來,我爲父親和兄長製作冬衣。”

李瑄摸了摸李霅的朝服。

想着隴右的棉花早已收成,公輸青子教授的士兵,已經掌握彈棉花。

李瑄早就通知,如果地方營田的棉花收成,就通過河西轉運,運送一批至長安。

“棉花有那麼神奇嗎?”李霅頗爲好奇。

“是的,木棉與棉花相比,不值一提。甚至皮毛都不如棉花舒服,能禦寒。”

李瑄向李霅回答道。

“爲兄我拭目以待。”長安的冬天還有很長,李霅很期待,又道:“朝會快點結束,就能圍在爐火前。”

“今日朝會時間,一定漫長。”

李瑄向李霅道,意有所指。

在華清宮,李隆基恨不得不上朝,平時朝會也是儘快的完成。

大臣們也方便,在華清宮不需要進行朝禮。

李霅還不明白李瑄今天就要達成自古華夏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到達華清宮的山下後,文武百官們下車步行上山。

山路的雪早已被宮人清掃乾淨。

在天微微亮的時候,大臣們拾級而上。

有的大臣還不知道李瑄已經從河東回來,看到一襲紫袍的李瑄,覺得十分驚訝。

在去朝堂的路上,李瑄一改往常,沒有和誰交談。

只是和李霅、李季卿、李琅一起,默默地到達半山腰。

李瑄的三兄李琦還在長安,他要輔助京兆尹處理長安事務,這段時間不用參加早朝。

華清宮上朝的地方有兩個。

分別在津陽門外的左右,爲左朝堂和右朝堂。

左右朝堂的側翼,分別有一座弘文館。

今日朝會的地點爲右朝堂。

文武百官在雪中等待監禮官宣佈入朝。

“鐺鐺鐺……”

鐘聲敲響,伴隨着監禮官的唱籍,文武大臣們進入右朝堂。

此時,天正好亮。

大臣們找到自己的坐席,等待李隆基駕臨。

那些閒官想着上早朝後,趕緊回家,在房屋中更爲暖和。

即便還要去各衙門辦公的官吏,也想着自己的辦公地,火爐通紅。

右朝堂上空曠,非常冰冷。

朝臣沒有穿鞋,腳凍得發麻。

“此河東行天水王有所收斂啊……”

“天水王只是沒握到太多把柄而已。他不會無緣無故去抓人。”

“中秋夜宴的《水調歌頭》太驚豔了,三個月來無人模仿。希望天水王還能寫出類似的詞來。”

“是啊……王維、李白一樣的才華。況且天水王是韓信、白起那樣的將領,又有項羽、冉閔一樣的勇武。”

“天水王應該知道野無遺賢之事,他會如何看待呢?”

“有什麼辦法,事情已經成定局!”

“不知天水王什麼時候拜相呢?”

“應該是明年回長安吧!”

在聖人駕臨前,大臣們在私下議論紛紛。

從中秋夜宴,到拜相之事,都有人交頭接耳議論。

李林甫面色凝重。

他知道李瑄拜相是木已成舟,但他想知道新法是什麼?

哪怕他用野無遺賢的馬屁拍得李隆基賞心悅目,李隆基也未告知李林甫新法的內容。

這是首席宰相的失敗!

野無遺賢雖然讓李隆基更信任,但一些準備向李林甫靠攏,去對付李瑄的官吏,止住腳步。

他們知道李林甫還在玩弄權術,他們要看看新法是什麼,再考慮要不要與李林甫聯合。

“陛下至……”

監禮官喊了一聲。

一襲通天冠冕的李隆基在執扇宮女的擁護下,來到龍榻前入座。

高力士等宦官趨步跟隨。

“拜見陛下!”

文武百官起身拜道。

“衆卿平身!”

李隆基擡手。

如果仔細看的大臣,會發現李隆基今日的狀態不一般。

他精氣神飽滿,目光炯炯有神。

在這寒冬內,平時李隆基上朝是要求速戰速決的。

更何況現在外面還下着雪。

“謝陛下!”

文武百官落座。

左右宰相依舊開始向李隆基稟告中書門下日常事務。

文武百官也沒有什麼要啓奏的,不到半個時辰,似乎就可以下朝各回各家了。

就在大臣們以爲高力士要喊“退朝”的時候,李隆基直起身板,向諸位大臣說道:“右相、左相、皇甫尚書,即今日起,免去天水王朔方、河東節度、支度、營田、採訪、押蕃大使。免去天水王河西、隴右營田、支度、採訪、押蕃、鹽鐵、討擊大使。免去天水王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赤水軍大使。免去天水王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將軍,判武威郡職,西平郡都督職。”

“天水王今後遙領河西、隴右節度使之職,不涉軍權。”

此言一出,羣臣皆震。

一下免李瑄如此多使職,彷彿在處理李瑄一樣。

但大臣們都知道,這絕對不是懲罰,而是授予更大的使命。

李瑄要被拜相了!

他們明白遲早有這麼一天,但沒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

及冠拜相!

文武百官見證一個時代!

文武雙全的李瑄成爲朝堂上最璀璨的星辰。

李林甫握住拳頭,早已有心理準備,可他的心依然怦怦直跳。

小賊啊!

他們終於同入中書門下堂了。

“河西節度副使安思順,忠貞勇猛,屢立功勳,特提拔爲朔方節度、營田、支度、押蕃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授靈武都督。其餘勳爵職事官不變……”

“……提拔高秀巖爲河東節度、營田、支度、押蕃大使,授雁門都督……”

“提拔王難得爲隴右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營田、支度、押蕃大使,西平郡都督……”

“提拔哥舒翰爲河西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營田、支度、押蕃大使,武威郡都督……”

在朝臣心思各異的時候,李隆基又一口氣提拔四名邊帥。

李瑄目前遙領兩鎮,這是一種極大的殊榮。

而四鎮主帥,盡是李瑄麾下,也代表着李瑄的威望。

文武大臣甚至還無法去反駁。

因爲除了安思順、王難得、哥舒翰、高秀巖,沒有更合適的位置。

他們跟着李瑄,爲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總不能將他們剝奪。

況且任節度使,本就是皇帝決定的。

宰相都無權反駁,除非皇帝開口讓宰相建議賢能。

“啪啪啪……”

在李隆基任命完成後,朝堂一時沉默,李瑄率先以笏擊掌。

李瑄的兄長,依附李瑄的大臣如楊慎矜、楊璹等人也紛紛擊掌。

作爲兵部尚書的皇甫惟明同意,因爲聖人提拔的高秀巖、安思順、王難得也都是他曾經的屬下。

裴寬緊接着同意。

隨着李林甫的擊掌,全場一片掌聲。

如果反對,要說出個所以然來,沒有理由而胡攪蠻纏,會惹怒李隆基。

當板笏聲音全部落下,文武百官,無一不屏着呼吸。

冰冷的宮殿,似乎變得不再寒冷。他們的心或鬱悶、或火熱,或迷茫……

聖人免去李瑄的邊帥職務,又免去李瑄御史大夫,明顯是要給李瑄加職務。

御史大夫是從三品。

現在左右相都在,聖人明顯沒有產生罷相的心思,否則在李瑄免職之前,就會罷相。

六部尚書只吏部尚書缺席。

倒是中書侍郎,尚書左僕射還可以任命。

因爲李瑄一定是要加銜的。

“天水王李瑄。從天寶二載從軍,救邊民性命,先後經歷豐安城之戰,賀蘭山之戰,擒突厥可汗、拔悉密可汗,擒海賊吳令光,積石軍之戰,灕水之戰,苦拔海之戰,青海千里奔襲大戰,白亭海之戰,九曲大戰,大非川大戰,擒吐蕃贊普等,大小戰鬥過百,皆以低微的損失,不耗國力勝戰,古代名將,無可比擬……”

“天水王又在長安連破大案,獻理財之策,懲治地方不法豪強,巡視地方,宣傳仁孝,此乃宰相之才也!”

“天水王雖二十歲,卻纔華橫溢,詩詞大成,將來可以領袖文壇也!”

“克己奉公,剛強果毅,如美人香草,萬古流芳……”

“拜李瑄爲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攝尚書左僕射,兼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授紫金光祿大夫,加常平新法大使。其餘勳、爵、差遣官不變。”

李隆基一番長篇大論的鋪墊後,正式宣佈李瑄拜相。

成爲封王的宰相。

衆人皆然。

之前有猜測李瑄會任吏部尚書,但也有人不信。

畢竟吏部尚書自李林甫卸任後,再也沒有人擔任。

吏部是六部之首,兼以使職,就有實權,可以考公天下官吏。

宰相兼任,權職更重。

又有尚書左僕射加重地位。

加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上是“第三宰相”,但羣臣知道李瑄的強勢,這第三宰相,可以與首席宰相抗衡。

就如當初李林甫以禮部尚書拜相,卻能與張九齡對着幹一樣。

現在歷史的迴旋鏢重新打了過來。

而且李瑄這次兼修國史和集賢殿大學士。

這曾經都是李林甫的官職,現卻被李瑄繼承。

特別是兼修國史,往往是首席宰相能兼任。

集賢殿大學士掌修書,現再掌修史。

這種影響力會與日俱增。

紫金光祿大夫爲正三品的文散官,無掌權,就是標榜身份。

等等?

好像聖人又授予李瑄一個常平新法大使,這是什麼官職?

他們知道常平糧倉、常平百貨、常平鹽倉。

難道新法是圍繞着這些嗎?

所有的大臣齊刷刷地將目光落在李瑄的身上。

貴之極也!古今無比肩者!

宋國公有一個好兒子啊!

以後朝野就不能稱呼李瑄爲天水王了,而是以“李相”、“相公”尊稱。

因爲宰相就是比郡王尊貴,毋庸置疑。

看李瑄不爽,反對李瑄的大臣,心中難受無比。

只要夠強大,自有大儒辯經,李瑄身邊註定不會缺少追隨者。

李瑄拜相,也讓他們激動。

特別是李瑄的兄長,差點在朝堂上跳起來。

李霅哪還有在馬車上的冰冷,全身血液沸騰。

李林甫看着李瑄從座位上起身,準備到案前領旨,心中長吐一口氣。

李瑄所擔任的,都是是曾經他的官職啊,在博弈之路上,他一敗塗地。

先後丟下三十個官職。

每當他要重新奪回吏部尚書的時候,總被李瑄插上一手,不僅未得到,反而失去更多。

如今李瑄被拜吏部尚書,是對李林甫羞辱。

來勢洶洶的李瑄,勢必要與他一較長短。

李林甫連遭打擊,心裡沒有戰勝李瑄的信心,他只希望李瑄的新法,讓文武百官向他聚攏。

“臣拜謝陛下,今爲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深感責任重大,必將不遺餘力,上不負陛下,下不愧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瑄在大殿的中央,向李隆基一拜。

這一拜後,意味着李瑄正式成爲宰相!

現李瑄的官職爲:

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攝尚書左僕射,兼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領河西隴右節度大使、常平新法大使、天下遷民大使、糾婚使、慈幼堂使、隴右羣牧大使、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黃河轉運大使,授紫金光祿大夫、上柱國,封天水郡王,實封一千五百戶。

今後,李隆基一定還會李瑄加其他的使職差遣官。

“李相平身,以後入中書門下堂參與軍機,朕期待你能爲國家獻出更多良策。”

李隆基撫摸着鬍鬚,然後向衆多大臣說道:“李相今日正式上任,拜相宴會待雪過天晴後舉行。”

按照慣例,拜相過後,就要舉宴慶賀,昭告天下。

畢竟拜相是國家大事,若是以前,拜相需要國君向丞相行拜禮。

現在皇帝用一場宴會,表達對宰相的尊重。

“恭賀李相!”

大臣們不論心中怎麼想,必須在李林甫和裴寬的帶領下,起身恭賀,以迴應聖人的選擇無比英明。

李瑄再次向李隆基一禮,然後對前後左右的文武百官各行一禮。

最後,李瑄回到座位之上,百官重新落座。

“啓奏陛下,臣有疑問。不知常平新法大使,是何差遣官職?”

禮部侍郎達奚珣出列向李隆基問道。

朝會還沒有結束!

“李相,你趁此時機,告知大臣們何爲常平新法。”

李隆基向李瑄吩咐道。

很明顯,常平新法大使,是主持常平新法的官職。

“遵旨!”

李瑄再次出列,向文武百官闡述常平新法。

文武百官面容凝重地傾聽。

李瑄先是向文武大臣說明大族豪強的土地兼併,對百姓的危害,無數百姓賣兒鬻女,自身也淪爲農奴,就是因爲沒有一時應急的糧食……最終,李相向文武百官說道:“以常平糧食的基礎上,折算本錢,以一成利率折給百姓,救助那些貧困的農民,以防止他們成爲農奴。”

“諸縣糧食放在糧倉中,只會生出老鼠和碩鼠。不如將糧食借給百姓,如此國家可以憑藉利息富足,百姓也可以渡過難關。”

李瑄用老鼠和碩鼠比喻。

老鼠指的就是普通的老鼠,碩鼠是橫徵暴斂的貪婪官吏。

糧倉雖是重地,但監守自盜的官吏絕對不會少。

當李瑄的“常平新法”宣佈以後,沉默良久的朝堂,響起一道道驚聲。

這道消息,猶如平地起驚雷一般。

大族與許多官吏都有姻親關係,常平新法一出,堵住豪強大族土地兼併的道路。

別看公卿大臣們整天喊口號“抑制兼併”,誰又會真正去實施呢?

李瑄這一拜相,就要舉世皆敵嗎?

許多大臣的臉色無比難看。

常平新法,一眼能看出是爲國爲民的好策略,但卻難以讓人喜歡。

“常平新法可使百姓青黃不接時,得官府錢穀相助,免受豪強之剝削。民得其便,國得其利。諸卿要配合李相推行至四海,解天下之急……”

李隆基配合李瑄,把常平新法當成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

他要着力推行,如果按照理想化的發展,不需要幾年,天寶的國力就會遠勝開元。

“啪啪啪……”

李隆基話音落,李瑄第一時間以笏擊掌,表示聖人之言英明。

這次配合李瑄掌聲的人少了不少,茲事體大,也只有親兄弟會無條件支持李瑄。

還有就是楊慎矜、楊璹這種李瑄的爪牙,以及李瑄的鐵桿支持者。

“啪啪啪……”

大詩人王維擊掌,他已經決定支持李瑄。

因爲常平新法按照理想化,絕對是頂級計策。

詩人不缺理想,很快,韋述、崔顥等詩人點頭支持。

李峴手中持笏,他仔細思索常平新法的利弊,最終擊笏迎和李瑄。

裴寬在皺眉想此新法的可行性。

他總感覺這個常平新法會出問題。

因爲執法者是人,而豪強大族在地方影響力那麼大,再加上利令智昏的官吏們。

很可能把好事辦砸。

裴寬和李瑄沒有仇怨,但他有老辣的政治手段,單純地認爲此常平新法難以實現,推行下去,弊大於利。

而以笏擊掌的人連四分之一都沒有,讓李隆基的面色僵住。

一個法令沒有多數宰相支持,又遭受大部分官吏反對,對皇帝來說非常難辦。

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324章 斬將拔旗,大食遠征軍覆沒第274章 李林甫送侄女,楊玉環的失落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133章 龍駒島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51章 火雲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11章 押官薛錯第182章 雪中高歌,吐谷渾和白蘭羌叛變第365章 安祿山稱帝,哥舒翰出潼關,突襲長安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135章 萬騎圍堵,斬將拔旗第39章 王忠嗣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24章 廣運潭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76章 李瑄亦是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356章 安祿山的哭泣,鼓角聲前奏,天寶十四載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30章 建立威勢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28章 新任軍使盧瑜第26章 回樂城中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78章 陌刀將第124章 決戰第29章 軍中訓練第61章 前鋒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83章 靈翠樓宰相之子再鬥毆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158章 裴靈溪第81章 左千牛衛將軍,封爵第43章 豪強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22章 寧遠將軍第39章 王忠嗣第24章 廣運潭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62章 五萬騎兵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213章 與楊玉環的秘密,守護貴妃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46章 再遇薛錯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293章 天將軍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11章 押官薛錯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43章 豪強第32章 突厥寇邊第66章 血戰高坡第305章 李相的威嚴,逮捕五楊之一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83章 安祿山與楊釗不死不休第175章 斬贊普者封異姓王,十面埋伏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