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天大的誤會

爲社稷添磚加瓦,需要所有人都一起努力。

當然,放在眼前,朝中一大堆事,還要腳踏實地來。

當科舉的政策被落實之後,朝中因此反對的聲音還是有不少。

科舉糊名之策,在朝中房相,趙國公,魏徵等人的主持下終於還是落實了。

至於反對的聲音,大家都不是很在乎,罵皇帝,罵朝堂的人一直都有。

習慣之後,便不覺得有什麼。

難道他們要和皇帝的三十萬大軍作對嗎?

顯然不可能,因此即便是有人反對,這個政策依舊要落實,並且公平合理地進行科舉。

忙完眼前的事情,明日就是朝中的大朝會了。

李承乾坐在崇文殿與爺爺喝着茶水,說着一些男兒之間該說的話語。

大唐的太子年滿十六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貞觀一朝有個年滿十六歲的儲君,對穩定朝局有着特別的意義。

王朝有了正式的接班人,而且這個接班人年滿十六,也不用擔憂皇帝的兄弟們會來爭搶皇位。

其實天可汗的兄弟們也不敢這麼做,因玄武門一事之後,李唐宗室的將軍們,丟了兵權的丟兵權,躲在鄉下養老的養老。

朝野宗室,一片祥和之氣。

李承乾聽着爺爺的話語,蹙眉道:“現在說太子妃的人選,是不是太早了。”

李淵冷哼道:“早,你舅爺在你十四歲那年就說起了,你皇叔孝恭在去年就開始催陛下給伱的東宮安排妃子。”

老人家臉上帶着笑容,接着道:“等你有了妃子,東宮也就不一樣了。”

李承乾低聲問道:“那父皇與母后那邊有人選了嗎?”

李淵嘆道:“有些人擠破了腦袋想要把女兒送進東宮,你且放寬心,大唐有這麼賢明的太子,一定會有人搶着嫁入東宮。”

聞言,李承乾喝着茶水沉默不語。

不多時,李治快步走來道:“皇兄。”

“嗯。”

“那鄭公也不知怎麼了,已經在東宮路過三次了。”

李承乾頷首道:“是嗎?鄭公是有事找孤?”

李治坐在一旁,給他自己泡了一杯茶,道:“問了鄭公,他也不說,說是隨便走走。”

李承乾頷首道:“你去跟鄭公說,有事來東宮就可以了,不用稟報孤的。”

李治又道:“弟弟說過了,他老人家還是不進來。”

“嗯,那可能鄭公在東宮門前真的只是散步吧。”

一直到了夜裡,鄭公終於走了,也不在東宮門口時而徘徊了。

李承乾看着天空皎潔的明月,雖是一輪半月,隱約可見月亮上一些坑坑窪窪,大唐的月亮很漂亮,也難怪古人如此喜歡它。

舉杯邀明月,對酒當歌。

古人的浪漫大多數都和月亮有關。

李承乾將身體的重量都放在搖椅上,耳邊還有弟弟妹妹的嬉戲聲,儘管她們絕大部分對自己這個太子來說,都是差生。

該讓她們玩鬧的時候,儘可能讓她們快樂一些。

月亮陪伴了地球,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明無數的歲月,人類從沒厭煩過它,也從未看膩過這輪明月。

李麗質捧着衣服而來,道:“皇兄,這是母后送來的冠服,讓皇兄早朝穿着。”

李承乾舒服地伸了一個懶腰,道:“交給寧兒姐。”

李麗質笑容明媚,道:“好。”

一直等弟弟妹妹都回去休息了,李承乾也回了自己的寢殿。

貞觀八年,二月的第一天,天還沒完全亮。

與往常那樣,李承乾跟着李績大將軍晨練完便在東宮門口吃着早飯。

寧兒站在後方給太子殿下梳理好長髮,戴好發冠,雖說還沒有陛下加賜,皇后準備的冠服已送來了,那就一定要穿好。

一個發冠戴好,穿上了皇后準備的新衣裳,等太子殿下站起來,整個人也精神許多。

李承乾道:“還挺合身。”

李績抱拳行禮道:“恭賀殿下加冠。”

“大將軍,等孤正式行冠禮時,再祝賀也不遲,不用如此多禮。”

李績從腰間拿下橫刀,他雙手奉上,道:“殿下,此刀跟隨末將多年,當初軍中調動兵馬倉促,便用此刀調動,將士們見此刀,如見末將。”

李承乾接過這柄橫刀,拔刀出鞘,可見刀刃的老舊,還有些剛打磨過的痕跡。

這柄刀很舊,但意義非凡。

李承乾笑着將刀交給寧兒,道:“大將軍有心,孤愧受了。”

李績豁然一笑,道:“末將還擔心殿下不喜。”

“孤很喜歡。”

寧兒提醒道:“殿下,早朝的時辰到了。”

再看眼前,從東宮門口走向太極殿的人不少,這應該是去年秋獵以來最隆重的一次朝會了。

雖說這個冬天發生不少事,頡利死了,漠北使者被殺,阿史那杜爾向漠北開戰了。

紛紛擾擾又磕磕絆絆地到了貞觀八年。

今天,太極殿外都站着不少朝臣。

再仔細想想,長安城十二縣就是十二個縣丞,長安以東的關中左輔二十四縣,又是二十四個縣丞。

除卻來上朝的這些大臣,各縣的縣丞管着關中上百萬的人口,這上百萬人口的基層便是縣。

三省六部爲核心的朝政體系,又將郡縣制的集權進一步地拔高了。

李績道:“太子殿下,該去早朝了。”

李承乾放下了碗筷,便朝着太極殿走去。

羣臣站在朝班的各自位置,李泰與李恪也早早到了。

直到李承乾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李恪先行禮道:“皇兄,多日不見了。”

“嗯,聽說休沐期間你還在值守,真是辛苦了。”

李恪抱拳道:“弟弟擔負軍中職責,不敢懈怠。”

李承乾又看向一旁的李泰,兩人沒有說話,而是相視一笑。

這兩個弟弟看起來人畜無害,一個大家庭應該一直這麼和諧纔好。

太極殿內異常熱鬧,朝臣們相互聊着家常,大唐又平安過去了一年,自當是高興的。

真要說今年的問題呢,眼前就剩下科舉了。

本來嘛,只要朝堂上不添堵,大家其樂融融地工作,也挺好的,雖說假期什麼的不太確定,身居高位的臣子對皇帝又要保持隨叫隨到。

可在總體上,大家還是很友好的。李承乾的目光掃過,老師,舅舅,鄭公,以及一衆朝臣。

說來鄭公昨晚在東宮路過數次而不進,也不知是何緣由,他老人家不想提起,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問。

其實在承天門外,還有不少的諸國使者,其中就有西域一些不知名的小國,還有南方一些小國,也不清楚人家是不是叫南詔。

總之還是挺複雜的。

隨着太監一聲高喝,大唐的皇帝一步步走入太極殿內,揮袖轉身坐在皇位上,一張陰沉又嚴肅的人,目光所及皆是滿朝文武。

李承乾隨着羣臣行禮,心裡莫名有一種感覺,不論監理朝政時,或者是守備長安時候,只能夠短暫地掌握國事政事。

可只要皇帝坐在那張象徵着皇位的椅子上,所有人的權力又都會回到皇帝手中。

集權的形式上,就確定了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纔是老大。

秋天時監理朝政兩個多月,休沐時期監理朝中錢糧調度又是兩個月。

那又如何,到底權力還是要重新回到皇帝手中。

李承乾揣着手站在朝班前,閉目思量着。

隨着太監唸誦完今年開朝的旨意,今日的早朝開始了。

李大亮先站出朝班,雙手遞上一份卷宗,朗聲道:“陛下,突厥急報,阿史那杜爾帶着十萬突厥騎兵,掠過同羅,已與漠北人交戰。”

話音剛落,朝堂上便有人開始議論。

李世民接過太監遞來的軍報皺眉道:“禮部可有話說?”

聞言,李百藥站出朝班,手執笏板行禮道:“陛下,禮部已派出三路使者,前往漠北與突厥遊說勸和,至今還在等回信。”

魏徵站出朝班道:“陛下,身爲天可汗,應當調和突厥與漠北的恩怨,但今年臘月,頡利過世,阿史那杜爾殺了漠北使者,恐積怨已久,並非三言兩語能夠化解。”

李世民道:“朕何嘗不知。”

一件事情說罷,房玄齡站出朝班,雙手遞上一卷卷宗,道:“陛下,此乃今年開春的科舉之策。”

李世民接過卷宗,默不作聲看着,太極殿內也安靜了下來。

等着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

稀奇的是,這一次竟然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等陛下看完了卷宗,目光掃視朝堂,似乎也在等着人站出來,見無人說話,頷首道:“科舉之事關乎國本,此事由房相監理主持。”

房玄齡躬身道:“臣領旨。”

接下來各部開始彙報着事宜,一切都還算順利。

直到李百藥又一次站出朝班,他朗聲道:“陛下,各國使者都已在承天門外準備覲見。”

李世民頷首示意。

殿內的太監高聲道:“宣各國使者入殿。”

話語聲傳到殿外,就有殿外的侍衛又一次高聲傳話,一個接着一個直到傳到了承天門。

側目看去,便看到承天門外走來一隊人,他們穿着奇裝異服,各國的服飾特別顯眼,一步步走向太極殿。

走在最前頭的那位便是高昌王子,他倒是走得神氣,也無它,只是因爲這個使者買下了涇陽的一萬塊肥皂。

李承乾揣着手站在原地,一想到高昌與西域的富裕,便渾身不自在。

如果大家都很貧苦,國與國之間都很樸素,大家都樸素地過着那還是團結友愛的。

唐人還在苦於爲物質基礎的匱乏而苦惱。

西域人來長安一擲千金,這等囂張氣焰,怎能不讓人眼紅。

高昌王子走入大殿內,他行禮道:“外臣代父王前來覲見天可汗,願大唐與高昌永遠友好……”

李承乾揣着手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閉上眼不去看這個高昌王子。

接着便是吐蕃使者與西域諸國的使者。

他們所獻上的除了一些皮毛草藥,還有些瑪瑙玉石。

吐蕃使者桑布扎道:“陛下,此乃我吐蕃的紅,在吐蕃乃是治病良藥。”

李承乾擡眼一看,盒子裡裝着的便是吐蕃的藏紅。

這紅雖好,但卻是吐蕃人進獻,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爽利。

桑布扎道:“天可汗陛下,臣代我吐蕃贊普,想請大唐尚公主,從此大唐與吐蕃永結同好。”

李承乾擡眼看着這個吐蕃使者,又看了看殿內正在議論的文武。

想要與大唐和親的不只是吐蕃。

還有漠北,只不過現在有一個發了瘋的阿史那杜爾在漠北見人就殺,漠北人也抽不開身前來尚公主。

李承乾站出朝班道:“這位吐蕃使者,聽聞吐蕃藏王,也就是你們口中的贊普與孤年齡相當,現在說要尚公主是不是還爲時尚早?”

桑布扎行禮道:“尊敬的太子殿下,外臣是來傳達贊普的意思,大唐答應與否,外臣都會轉達回去。”

李承乾作揖道:“那就有勞轉達了。”

桑布扎又是躬身行禮。

吐蕃使者與大唐太子的對話,說不上敵對,也說不上火氣十足。

唯獨坐在皇位上的陛下一言不發。

太子就這麼將和親給回絕了,陛下卻一言不發。

自漢以來中原與外族和親,向來有之,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爲,只要向大唐亮一亮拳頭便能夠尚公主。

真是天大的誤會啊。

當然了這話終究是沒有在太極殿說出來。

李承乾很想大喊出來。

讓諸國使者想當然地和親與自以爲是的態度,從根子上掐滅。

長孫無忌站出朝班道:“陛下,臣附議,太子殿下所言不錯。”

房玄齡也站出朝班,躬身道:“臣也附議。”

李承乾向舅舅與老師投去感謝的目光。

李世民笑着道:“這位吐蕃使者,你也看見了,朝臣如此,朕也不好做主了。”

桑布扎沉默行禮,退到一旁。

吐蕃的和親就這麼被拒絕,其餘諸國使者,獻上賀禮,對天可汗表示崇拜與祝賀之後,這場大朝會便進行到了晌午。

一直到了下午時分,這場早朝才結束。

李泰站在殿外停下腳步,目光看着皇兄又是獨自一個人走着。

朝中休沐期間,太子賢明的話語早已傳遍朝野。

就算是如此,這位皇兄還是一樣地獨來獨往。

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第146章 早朝缺席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137章 波斯奇物第88章 活得明白299.第299章 爲何哭,爲何笑302.第302章 交河城舊事第313章 太子的新喜好第47章 伏允的下場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167章 夏收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第61章 迎接陛下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360.第360章 歸心344.第344章 並不順利的治理404.第404章 唐蕃之軍351.第351章 少了第319章 處罰(感謝飯飯飯糰er的盟主)第43章 一朝一夕間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84章 歷代皇帝的憂慮第55章 認真的一箭243.第243章 雪後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171章 學到老活到老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383.第383章 多年前的武德殿257.第257章 活捉260.第260章 談人生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391.第391章 最近不愛吃魚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53章 太子的正面影響212.第212章 堅韌的意志192.第192章 星圖與名冊第172章 精氣神第161章 監察368.第368章 新設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114.第114章 “一見如故”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49章 上架感言第167章 夏收242.第242章 長樂公主的算盤第6章 小女徐慧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24章 還是舅爺疼太子第90章 天大的誤會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58章 講學234.第234章 有陛下當年之風第323章 新爺孫79.第79章 家宴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10.第310章 高效的朝政行爲195.第195章 不完美的工事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333.第333章 鄭公的交代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36章 大唐的七月初七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183.第183章 識大局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190.第190章 下蛋了369.第369章 捨我其誰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190.第190章 下蛋了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33章 孫神醫351.第351章 少了第179章 效益第131章 折衝府23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334.第334章 荒謬且短見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第52章 爺孫倆第141章 陳倉縣尉第128章 風波乍起第147章 千里之外的來信376.第376章 封禪第95章 合力撈魚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295.第295章 那一類人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第317章 朝臣人心浮動第95章 合力撈魚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第33章 孫神醫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78.第78章 解氣?第86章 補貼與孝順207.第207章 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