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高原進入發展軌道

<>萬事開頭難,在那曲這邊開了個好頭之後,往下走,一路就更加順暢了,因爲,大唐在這裡的一系列政策,早就已經被他們快馬傳遍四方。

對於這種只談給你什麼好處,卻不要求你貢獻什麼的統治者,傻子纔會反對。

他們卻不知道,成爲大唐的一部分之後,他們富了,也就等於是大唐富了,他們有錢了,就會想着消費,消費,就會帶動商貿,商貿,就會給朝廷創造稅收,朝廷自從停止了中原地區百姓的稅收之後,反而變的越來越富有,就是這個道理。

已經處於掌握了工商業,解放了爲工商業提供基礎支撐的農牧業的大唐,根本無需把稅收點放在他們這些窮苦人身上。

孫享福這一路的任務就是,派禮物,搞文藝演出,設立官府衙門,設立漢文化教學機構,留一部分駐軍於當地管理一下治安,協助主官,組織耕種,放牧,生產等。

另外,他給每個縣,都留了足夠多的清潔用品,如肥皂,毛巾,之類的,還有一名醫官。

在燒水不用柴火了之後,大多數吐蕃人還是很願意洗一下澡的,一年洗不到幾次澡,甚至一生才洗三次澡的習慣,讓這一地區普通平民的婦科病極其嚴重,生育交配權,大多掌握在部落首領身上,這也是人口發展緩慢,普通百姓,只能聽從部落首領和頭人的支配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些東西不是不限量白送的,想要得到像肥皂毛巾這樣看上去價值不菲的東西,以及各種堅果,罐頭,餅乾,糕點這類的零食,很簡單,那就是學漢語,寫漢字,完成官府設立的任務指標。

李承乾的新式教育制度向全國推進之後,大唐所有的小孩都需要上學,成年人,也會有掃盲班去掃盲,到現在,已經卓有成效。

全民識字率差不多達到了三成,能書寫的人,也達到了兩成以上,這是因爲目前大唐的人口結構是孩子多,而這些孩子,大多都已經上了學的原因。

而這種全面教育推進下去之後,最多再過十年,當現在學校裡這批孩子們走上社會,開始當家做主的時候,整個大唐社會的識字,書寫率,至少能達到六七成,這還是因爲遊牧民族,海外土著等,文化教育很難推進的原因。

當然,這個東西,只要朝廷在不斷的推動,兩代人以後,就基本能夠做到八九成以上的人能夠識字,那個時候,基本上就算是文化教育普及全民了。

吐蕃之地向大唐商賈開放了三年多的商路,效果還是有的,不僅體現在商業利益上面,對漢文化的傳播,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各個部落的首領,要跟大唐的商賈做交易,就必須懂得一定的漢語,所以,只要是幾千人以上的部落,多少有一些會簡單漢語的人。

然之後,他們爲了拿到這些可以清潔,擦洗身體的用品,和味道絕美的食品,就會不遺餘力的在自己族羣中傳教漢語。

Wшw⊕TтkΛ n⊕c ○

因爲,衙門裡專門宣講漢文化的教諭,掌握着這些東西的發放權,一個會說漢語的人,教會了另外一個人,會得到很多的獎勵,學會了寫字的,那就能得到更多的獎勵,五十個字,一百個字,分字數的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小獎勵。

很快,當他們發現,孩子們學習這些東西的時候更快,教孩子們獲得禮物的機率更多的時候,那些先掌握漢語和漢字的人,就會集中先去教孩子。

而當這些孩子是在漢文化的教育下長大的,那麼,這裡的未來就十分可期了,這就是孫享福在山南道構思出來的計劃中的一部分。

大唐在一段時間之內,是沒有想過吐蕃這塊土地,能夠幫助朝廷盈利創稅的,就是山南道的垸田區,朝廷也是先投入了人力,財力做啓動資金,把地方建設好了,纔開始源源不斷的有財稅回饋朝廷的。

而孫享福的打算,就是用這種獎勵制度,讓這裡的所有人,開始漢化,開始聽從官府的吩咐辦事,以官府爲主,而不是以部落頭人,首領爲主。

他們獲得獎勵的辦法有很多種,幾乎都是他們可以做到的,送來牛羊糞便,給獎勵,幫助官府開田,給獎勵,幫助官府修建城池,給獎勵,幫助軍隊修建道路,安全防護措施,給獎勵·······

幾乎只要他們願意出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獎勵,這樣做,雖然在前期,朝廷可能需要投入一些物資用來發放獎勵,可往後,則很有可能是用他們自己產出的東西,在發放他們的獎勵,山南道那一套模式,放在任何地方推動發展,基本都適用。

四月初,孫享福終於抵達邏些城,開始正式召集大家辦公,松贊干布此時還沒有建造布達拉宮,而原先的王宮,也屬於他的私人財產,孫享福的辦公地,其實是一個修建的恢弘壯麗的寺廟,不過,和尚都被他趕跑了而已。

這些迦樓縷波過來的毒瘤文化,必須剷除,包括邏些道境內的其它寺廟亦是如此,這屬於大唐官方不認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後,會派正經的僧人過來,所有寺廟,都將屬於朝廷產業,而不屬於某個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頒發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廟,並且只允許傳播朝廷認可的佛家哲學。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傳播的佛理一樣,現在,它幾乎被所有印度地區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認可。

被孫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員,共有兩三百人,全部齊聚在了寺廟的大殿,開始規劃起了吐蕃的種植產業。

這裡現有的幾大種植區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羣體掌控,被稱之爲六茹,孫享福到來之後,自然是將其劃成了六州。

分別是象雄州,衛茹州,約茹州,葉茹州,拉茹州,和蘇毗茹州。

松贊干布本族雅礱部,現在的駐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邏些城,而由於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遷到關中,這一代的田地,就基本都歸朝廷的人來種植了。

地盤其實不小,有差不多近十萬畝,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溫度已經有了山南道開春時期的溫度,除了夜晚偶爾會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紅薯,土豆,玉米,大豆這類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這裡種植。

在後世,藏區的農業也同樣是分成這六塊,由於這裡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溫差也大,比較高產的耕地面積,達到了三百多萬畝,而孫享福通過各部彙總過來的信息,加上一些實地的測量,大致得出一個數據,這裡現在已經開始耕種的熟田,最多隻有三十萬畝,還不到後世的十分之一。

不過,對於這個地區的百姓來說,這基本也足夠用了,如果田地裡種的是高產作物,加上畜牧業,孫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組織百姓們開荒,只是帶領他們把自己帶過來的種子,種在熟田裡,用比較科學的方式打理,產量就基本能夠滿足當地人食用。

與孫享福一門心思的謀劃怎麼種田不同,其實,各部的首領,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華的地方去,因爲,吐蕃第一大族雅礱氏,已經確定要跟着松贊干布去關中了。

第二大族,葛爾氏。又發動了部落內一半以上的人,遷去了雲南。

他們這兩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頂尖智慧的人,他們這樣賣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這些人,又怎麼會不動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門一戰之後,吐蕃的情況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區還失衡,達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屬於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壯,都是作爲戰俘,被安排在關中各地勞作的,有十幾萬人之多,他們都在中原地區生活了好幾年,早已離不開中原的繁華生活了。

而現在的情況是,這裡原本跟那些人沾親帶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們,要知道,那些戰俘裡面,好多人,原先就是這些部落的首領,頭人之類的。

既然他們提出來要遷,孫享福也不攔着,跟他們講好了一應徒遷安置的標準之後,就放他們下去了,畢竟,關中實現自由耕種之後,每個縣,光是空餘出來歇耕的上田,都是幾千上萬畝不等,幾十萬人,在幾百萬人的關中分散下來,並不算什麼難事,那些田地與其空着,還不如分配給他們種。

這撥人想要遷出去的人有點多,統計完之後,數據有點出乎孫享福的想象,願意留下來的,居然還不到四十萬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許多,還是被搶過來的外族人。

最終,這些人被孫享福編成了十三萬多戶,平均在每個州安置的百姓,還不到兩萬戶,邏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將近四萬戶,畢竟,這裡有近十萬畝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業,未來,孫享福還打算開發一些工業,沒有入口聚集可不行。

理順了人口和戶籍之後,就要開始分配任務幹活了,要知道,這裡一個州的面積,可比後世中原地區一個省的面積還大,可用於耕種,種植樹木和放牧的地區被標註出來了之後,未來,這裡的百姓,就會圍繞這些地區生活了,由於人口太少,城池,鄉鎮的分佈,都顯得十分稀疏,這樣也有點好處,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資源,都比較豐富,種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區域,也是水草最豐美的地方。

田地怎麼種,是以孫享福帶過來的農學生爲主導,安南軍的軍士做組織,輔助,吐蕃百姓,則聽從指揮,出體力就行,反正不過三十來萬畝,分攤到三萬士兵和三十多萬百姓頭上,每人還不到一畝。

而且,這裡能夠拉犁的牛比較多,到五月中的時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種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個地區就安定下來了,而隨着更多的物資,持續的進藏,這裡,也的民生,也開始進入了高速的發展,甚至抽空的時候,孫享福會組織大家集體去種樹,做一些基礎建設修建等。

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205章 動腦的習慣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543章 採紅菱第383章 搶風頭的車子第709章 軍人正確的價值觀第565章 對於惡客的態度第542章 武媚孃的天性第十一章 買船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695章 怎麼纔能有驚喜第三十三章 望景峰上第六十一章 菜美酒香第181章 朔州大捷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221章 城門激戰第七十七章 至尊皇庭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115章 下揚州第410章 無知的百姓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三十四章 唱詞第268章 夷男進善陽第187章 孫府迎客第518章 大明宮的設計第344章 一環扣一環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201章 良苦用心第318章 如何處理糾紛第191章 朔州的規劃第八十三章 縣衙對質第445章 工商業的厲害之處第630章 設計管理制度第245章 兩個瘋子的碰撞第336章 再起程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662章 調整種植結構第428章 渭南大勢第292章 新農村建設的構想第228章 再來一計第184章 善陽縣候第三十六章 告白詩第335章 文化阻擊第770章 大結局第559章 擒王浩第199章 幸福村的一天第179章 互坑第406章 雷人的建議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152章 齊民要術火了第521章 教育長孫衝第735章 給吐蕃人民的禮物第679章 航海學院的提議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121章 見馮盎第761章 家事第561章 錯失第550章 海上絲綢之路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246章 治國難第670章 推動教育改革第626章 突然就亂了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455章 巧遇小舅子第698章 種子上面坑一撥第208章 簡在帝心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421章 又上朝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649章 武媚孃的心思第712章 宦官制度改革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七十八章 對山寨的反擊第113章 溪村第390章 吃頭一鍋肉第446章 回關中的程處默第605章 貞觀七年第十二章 告狀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369章 論長安的經濟發展第147章 豐收樂第756章 抵達拜占庭第679章 航海學院的提議第240章 都到坑裡來第245章 兩個瘋子的碰撞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485章 東珠產子第594章 江陵未來的核心產業第451章 誤會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