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恢復官爵

可別小看了這次搬遷,他對於大唐的未來有着深遠的政治意義,首先,辦公地點寬敞了好多倍,可以讓超大型的飲宴和朝會,可以體面的進行,彰顯了國家大氣。

其次,皇帝,太子和朝廷各部的辦公地點,全部集中在了十三棟距離不超過五百米的大樓內,其辦公效率,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任何事情的奏報批覆,都能很快的完成,除皇帝和太子外,十部衙門的辦公樓以及政事堂,都是全天十二個時辰有一位可以直接處置事情,或者向上奏事的官員當值,緊急公務,幾乎是零耽誤,資料查閱,工作彙報,也是隨叫隨到,等於是將內政能力,整體升了一大級。

再之後,就是都城駐防方面的改動了,因爲整個皇宮直接被甩到了長安城的城牆以外,那麼,原有的駐防制度,就面臨着整體變革,既然有直接將皇宮暴露給別人的自信,就要有絕對保衛皇宮安全的實力。

長安城今後將只保留城衛軍,編制爲十萬,由原先的監門衛爲主體擴編,皇宮的守衛,則是專門設置了南衙禁軍,編制也是十萬,由原先的羽林衛,千牛衛,飛騎軍爲主體擴編,而十六衛軍中的其它各衛,隨着軍制改革,全部撤銷,設立新的集團軍,包括安東,安西,安南,安北四軍,合在一起,成立二十個集團軍編制,其中海軍佔四個集團軍編制,其餘的編制,對應大唐的十四個州道,以及兩個大都護府。

而且,以後除非內部奏報,各軍番號都需要全部隱藏,因爲,唐軍,已經過了需要用旗幟,番號,來指揮調動軍士的時期了,今後,每個集團軍的將領,軍隊人數,駐防位置,等等一系列的信息,都將對外保密。這些改革,其實在府兵制撤銷,募兵制度和軍銜制度上馬之後,就一直在緩慢推進,只是正好到了這個節點落實而已。

各集團軍人數,三萬到五萬不等,安西和安東兩大都護府的人馬略多,大約十二萬到十五萬,總體來說,二十個集團軍,差不多有一百萬兵力,加上長安的二十萬,以及地方州縣,五百到一千不等的駐防兵力,大唐總共有約一百五十萬職業軍人,而且,這些軍人裡面,目前完全沒有老弱病殘,因爲,蕭瑀推動的軍人退休制度,在新年之前就落實了。

以身體素質來評判的話,人其實到了三十歲,就不適合在前線戰鬥了,但大唐現在的人口數量有限,地盤又太大,爲了維持穩定,需要保持目前的軍隊數量,所以,只能將校尉以下軍職的兵卒的退休年齡,定在三十五歲,校尉到將軍,定在四十歲,將軍到大將軍,定到四十五歲。

而且,校尉以下低級軍官和士兵退休,並非是直接走人,朝廷會根據士兵意願和級別,安排轉業,校尉以上軍官,則是可以申請繼續留在軍隊體系中,不過會轉到非戰鬥序列當中去,將軍級別的,除了可以根據身體情況,申請最多五年的延遲退休之外,同樣能夠獲得同品級的轉職。

大將軍級別的,則比較自由,除了可以申請最多十年的延遲退休之外,到了五十五歲的極限退休年齡,還可以去軍事學院擔任教授,可以一直擔任到本人不願意擔任爲止,而且,在軍事學院任教期間,仍然可以隨時對大唐的軍事方面提出建議。

這個制度設定下來,基本得到了武將的認同,因爲現在武將班子裡面在職最年長的尉遲恭,也纔剛剛到五十歲,還可以在位置上待五年呢!像張公瑾,程知節,段志炫,侯君集,李績,李孝恭,李道宗這一類的,都還有十年,甚至十幾年纔到極限退休年齡,還早的很。

倒是年齡最長的,已經加了驃騎大將軍和輔國大將軍虛銜的馮盎和李靖兩人,直接就進了軍事學院當副院長,因爲院長只能是李世民本人。

幾乎所有人都對新的辦公環境很滿意,舒適乾淨便捷的環境,會讓大家的心情愉悅,官員之間走的近了之後,隔閡也少了許多,一些想上進投表現的年輕人,也不用害怕上司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因爲,站在御書房大落地玻璃前的李世民,一眼就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十二棟辦公大樓,如果,他架上望遠鏡的話,甚至還能看到他們詳細的工作場景,因爲,這些辦公大樓雖然沒有像李世民的御書房一樣開大落地玻璃,但也都是透明玻璃窗扇,靠窗的辦公室,只要不拉窗簾,開不開窗,外面都能看的到。

正月初五,長孫無忌的奏摺就到了長安,李世民是在窗明几淨的新御書房觀看的這封奏摺,即便是新年的休浴日,即便是朝廷上下現在並沒有什麼大事,李世民也愛待着這裡,通過各地發過來的奏章,來了解這個天下的變化。

“好一個少年中國說,好一個孫正明,竟能作出此等雄文,當真,當真······”

李世民當真了許久,也沒有找出一個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他,最後,卻是讓王得用找來了大紙,用自己最擅長的飛白,將其全文書寫其上,簽了日期之後用印,掛在御書房左側的牆壁上,並且,讓人去請了虞世南來品鑑,因爲,這次書寫,他的自我感覺非常好。

“陛下的字,寫的越發的神形兼備了,老臣只怕沒有什麼好指點陛下的了。”虞世南是被四個內侍,用轎子擡到御書房來的,畢竟,御書房雖然是在大明宮主殿的三樓,但其需要爬的樓梯,比之六層樓也不少,現在連在平地上走路都費勁的虞世南,靠自己,可不上來。

聞言,李世民有些得意道,“朕也是自覺良好,放才請了虞卿你來品評,不過,今日朕請卿來,可不僅僅是評字,卿以爲,此文作的如何?”

李世民得意的一笑,早已落入了虞世南的眼中,孫享福將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可並沒有專門傳信給虞世南看,所以,此刻虞世南還以爲,這是李世民原創的呢!

而實際上,他看到這篇文章的內容之後,首先就被裡面表達的意思所震撼了,開口讚道,“此乃千古雄文,當流芳百世也!臣爲陛下賀。”

“千古雄文,流芳百世。”李世民在心裡默默的唸了這八個字,心裡卻突然有了一絲明悟,不過,嘴上卻是道,“虞卿可是贊錯了,這篇文章,乃是你的孫婿孫正明所寫,輔機今日奏來,朕一時技癢,纔將其抄寫下來的。”

“正明?”

虞世南聞言雖然有些意外,但想想亦是瞭然,他最近不時有些田園詩被虞秀兒傳過來,倒都是一些上佳之作,只是平時他作文,一般都是白話文,看來,不是他寫不好雅文,而是不願寫而已。

而這時,李世民又道,“正明能寫出流芳百世的千古雄文,那麼,他本人之名,必然也能流芳百世,朕若對此等大才太過刻薄,只怕於後世之名有損,是以,朕打算復其官爵,卿以爲如何?”

“陛下若是爲後世之名考慮,復其爵足以,官的話,還請陛下慎重考慮。”

虞世南說到這裡,話語就生生止住了,至於李世民要往那個方向考慮,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畢竟,孫享福之前的主要實權官職,可是農部尚書,而現在,農部尚書是韋挺在擔任,並且當的也還不錯。

如果,李世民不怕孫享福在百姓心裡的地位,更加的根深蒂固的話,那倒是可以強行把他調回來主管農部,不過,再之後,除非他升官,否則,一旦他在這個位置上再有什麼起落,都很可能引起民間百姓的一系列反應,因爲,他一旦做了農部尚書,那麼在農民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高,之後再沒有任何人比它更適合當農部尚書。

可誰知,李世民卻道,“蕭相已經向朕請辭,朕想讓溫卿接任尚書左僕射,讓正明回朝,任尚書右僕射之職。”

“尚書右僕射?陛下,正明今年,可纔剛剛二十五啊!這往後·····”虞世南有些驚道。

他的意思,可不是說孫享福不夠格,或者沒有才能做尚書右僕射,其實,他之前擔任的安北大都督和太子少師之職,也都是從二品,只是排在尚書右僕射之後而已,只是,這麼年輕做到尚書右僕射,以後,哪裡還有升職的空間,以現在制定的退休年齡來算,他可是還能在朝堂上任職三十年啊!誰當三十年的宰相,都不是李世民所願看到的。

最終,他點頭道,“那便復其太子少師之職,卿以爲如何?”

見到李世民轉的這麼快,人老成精的虞世南知道李世民對於孫享福的未來,還是存在一些顧忌,便開口道,“一切都憑陛下做主,不過,正明有種稻大任在身,此乃事關天下黎明百姓根本之事,陛下不應打斷,只需要給他掛個虛銜便可,不必召其回朝任事。”

“如此,朕便着有司擬旨,在開春之時,與南下種稻諸位小王爺一起送往九垸縣。

另外,輔機曾言,九垸縣學有一些奇寶和一批學生要到長安做展示,不幾日便到,事關教育,朕意,請諸位大臣,弘文館學子一同觀賞,虞卿到時候也來看看,朕若有疑,正可相詢。”

“陛下,即是事關教育,爲何,不請國子監諸位同僚和學子同觀?”虞世南疑惑問道。

李世民略帶神秘一笑道,“輔機言明,事關我大唐一些發展產業的實用之學,不好向國子監的外籍學子展示。”

聞言,虞世南心中瞭然,看來,孫享福是要趕在孔穎達的《五經正義》編好之前,向教育出手了,而且,這要展示的內容,恐怕有些驚天動地,都已經到了需要防止其向外流傳的地步了,如此一來的話,儒家學說制霸教育體系的局面,只怕將一去不復返了。

這事,要是換任何一個人來做,身爲儒家子弟的他,只怕都是要出來反對一下的,但是孫正明來做,他卻是反對不起來,因爲他知道,孫享福弄的東西,肯定是確確實實能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好處的,自己如果做了衛道士,那麼,就是害了國家和百姓。

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768章 封聖儀式第455章 巧遇小舅子第236章 給李靖的裝備第729章 說服第二十一章 皇家農莊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693章 去雲南第275章 半路領旨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四十九章 孫享福的治家之道第359章 背鍋者蕭瑀第482章 雪地裝備第311章 廣告效應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383章 搶風頭的車子第679章 航海學院的提議第一百零二章 精耕細作的好處第645章 首富誕生第602章 再亮一下第310章 種樹競賽第587章 世家的新經營模式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604章 擺鐘第413章 女子爲官的開端第567章 宴會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九十七章 育種育苗基地第五十六章 編排話劇第212章 驚覺第336章 再起程第一百章 回村子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四十八章 成親第463章 困惑第599章 國家要承受的起失敗第603章 幸福村的產業也需要擴張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398章 論法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549章 北上第267章 受邀第293章 返程路上第672章 西邊局勢第十八章 魚貨入長安第568章 李世民要加尊號第117章 見武士彠第446章 回關中的程處默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523章 貞觀六年開局第111章 起航第474章 房謀第404章 慰問工人第432章 小事情的必要性第597章 領你看看第632章 補短板理論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493章 儒家出招了第536章 荊湖熟,天下足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二十六章 漁業司的發展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四章 做魚籠子第228章 再來一計第125章 審訊第296章 準備春耕第六十一章 菜美酒香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405章 慰問演出第四十二章 頡利的困境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315章 喝茶吃餅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554章 全面佈局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703章 送葡萄第115章 下揚州第591章 九垸來客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660章 反季節蔬菜第473章 編組百萬工農兵第一百零八章 水輪船第512章 時代廣場開業第419章 回長安第二十八章 拉個利益團體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567章 宴會第301章 雙喜臨門第234章 東珠逛街第166章 繼續忽悠第216章 火計退敵第615章 九州島海戰第664章 新春遊園會第九十四章 孫享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