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礦的問題

孫享福再度被一個千古名城的品德所折服,也難怪歷史上李世民會賦一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贈給蕭,他可真是一位仁德兼備,忠於國家的誠臣智者。x23us.com更新最快

當然,蕭這麼做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爲了新的科舉制度背鍋,借勢再度退下來,讓更多李世民的鐵桿能夠有機會上位,或者給李世民一個調整人事的機會,是他們之間的一種政治默契,據記載,這位可是六度罷相的主。

正事還是要繼續談,搞懂了蕭的心思之後,孫享福又道,“如此,下官便以蕭相的名義,提前發佈整套科舉的制度,也好讓全國各地的考生,早日根據制度準備應考。”

“嗯,一切都依你的想法實行,最好把考題也設計來出,老夫在這種比較新穎的機謀方面不如你,就只管執行就好。”

蕭對於孫享福的才能,早就充分認可了,如果是以別的大臣的處事風格,肯定不會像他這麼牛氣一改到底,他們會考慮各方反應,畏首畏尾的同時,選擇一些妥協或者平衡的辦法,而幾度沉浮的蕭卻是不怕,做的徹底纔是他一貫的風格。

歷史上的他,在改革這個問題上,就一直都是急先鋒,連房玄齡和杜如晦都勸不住他,已至生出一些矛盾,這也算是他的一種性格吧!只要是他認定了是好的事情,他就會堅決的執行,不計較對於他自己本人名利方面的影響,這一點,也是李世民喜歡用他的原因之一。

“如此的話,還請蕭相讓朝廷各部門儘快上報所缺人手數量,專業,以及特長,這樣,咱們就能根據各部門所缺少的人才,針對性的取士,至於地方,根據人口戶數不同,咱們限定一個標準配備就好,讓獲取了文憑的考生,自行選擇實習地點,如此的話,對外,咱們也有個合理的說法。”

把科舉,辦成是一場朝廷各部衙門根據崗位對社會展開的一次招聘會,這就是孫享福的目的,只要執行的好,像宋朝,明朝那種被沉官拖垮的現象,大唐應該就不會出現了。

缺什麼人,就招什麼,誰家都是這樣,合情合理,別人挑不出毛病。這種制度一旦形成,今後在官員滿員,沒有空缺的時候,不開科考,也屬於正常,不讓所有人都把晉身的希望放在科舉上,那麼其它方面出頭的渠道就變的更加重要起來,這樣,職場上纔會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而這個制度實行之後,朝廷只是供養少部分實習生,只是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話,待遇跟一個工人差不多,花費可以低到忽略不計。

之後成爲要官員的實習生,需要得到各部門領導的認可,地方官,還需要得到百姓的認可,那麼,大部份官員上任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羣衆基礎,這樣會讓朝廷所有的職能部門運轉的時候,更加高效。

而在地方任職的官員,爲了保持羣衆基礎,也不敢肆意的貪贓枉法,欺壓民衆,吏治做到這樣,基本在大方向上就不會出問題了。

考題的事情,孫享福還要慢慢琢磨,爭對各種專業人士的需求量,他需要設置不同程度的難易程度。

像文科官員,朝廷肯定缺,但報考的人數也會很多,把題目設置的難一點,就能將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久而久之,他們會自動往好考,容易當主官的專業上轉移,就好像唐朝科考歷史上剛開始比較熱門,後來卻被廢除的秀才科一樣,中獎率太低,久了自然就沒人考了。

人逐利,其本質並沒有什麼錯,施政者只要做好引導,問題基本就能解決。

談完了科舉方面的事情,孫享福又和馬周談起了渭南新城的事情,沒有去現場看過,孫享福並不知道整個新城的具體進展,當然,他也不是渭南新城的負責人,這事也輪不到他具體管,他只是根據朝廷的徵發任務,跟馬周進行一些需求上面的磋商而已。

“馬總督,新城的總體進展,我就不問了,現在,你先告訴我,冶煉廠最快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生產,二十多萬大軍的武器裝備,也就只有渭南大冶煉廠能夠快速滿足了。”

聞言,馬周伺候不猶豫道,“如果幸福村的技術工能夠多派一些過來的話,春節以前,冶煉廠就可以開始生產,只不過,咱們的工廠那麼大,只怕各色金屬礦石到時候會供應不上。”馬周面有難色的道。

渭南新城的大冶煉作坊,在主體建築完工之後已經取名叫做大唐冶煉廠,是渭南新城最先開始動工建築的項目,從開始建造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大半年時間,基礎的生產車間房屋全部都建設完畢,車間內的生產線建造,卻需要慢慢摸索建造,其實大多也是將幸福村冶煉作坊的各種設施和生產流水線放大,增多而已,只是由於技術工人太少的原因,相比於建房子來說,進度上慢了很多。

孫享福知道,即便這個冶煉廠建的再大,頭兩年的時候,估計也只能上一兩條生產線,因爲工匠需要時間來培養,以這個時期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培養一個鋼鐵廠的生產工人,可能需要花費後世成倍的時間。

所以,急是急不來的,索性現在社會需求上,現在也沒有後世那麼大,能夠比之前造東西的速度快上個一兩倍,已經足夠讓全世界顫抖了。

“馬總督,礦的事情,你在報紙上面刊登一條消息出去,差不多就能解決,你就說朝廷要對外出售境內的礦產,無論金銀銅鐵,具備一定開採能力的世家,或者,州縣集體,甚至百姓自發組織的集體,都可以來議價,他們除了能夠用開採出來的礦石來抵用開採權之外,還能直接購買礦產,自行開採,不過,賣出去的礦產,需要跟朝廷簽訂一些供貨協議。”

孫享福此話一出,馬周頓時有種看到了善陽招商引資計劃的那種感覺,連忙追問道,“孫都督,這礦產乃是朝廷的資源,國家的公產,賣給私人,會不會不妥?”

“怎麼會不妥呢!那些東西放着也是放着,賣給百姓開採,朝廷馬上就有的用不說,還能賺取一大筆收入,本督手上有陛下的徵發令,這些賣出去的礦產,便當作是本督徵發朝廷的一項吧!”

李世民給孫享福的徵發特權,他第一次就用在皇家產業上。第二次又用在了朝廷資源上,目前爲止,還沒有向百姓伸手的意思,倒是叫杜如晦乾着急半天。

然之後,孫享福又就礦產項目的具體運轉,說起了自己的建議,聽的馬周和蕭臉上是異彩連連。

由於這個時期的技術原因,開採礦物,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項目,一般都是由官府,或者實力強大的世家來控制,雖然有暴利,卻只是富了少數的世家和權貴階級,並沒有起到富民的作用,反而,會因爲官府或世家子缺採礦的勞工,而坑害很多老百姓。

朝廷現在需要價值千萬貫的軍械,鋼鐵類居多,那麼在礦上面的需求,勢必會暴增,孫享福將切入點放在礦上面,不僅是想要解決軍隊的軍械問題,還想借此機會,給礦業制定規矩,讓其變成一個能夠給百姓帶來福利的資源產業。

首先,孫享福設置了購買朝廷礦產的一些條件,買家要買礦產可以,像在北地參與拍賣的那些世家一樣,拿地,你得證明你具有開發田地的實力,那麼開礦,你得證明你有一定的開採能力。

然後,朝廷只接受拿開採出來的礦石,來抵扣購買礦產的大部分費用,跟朝廷簽訂穩定的供礦協議,或者直接把開採出來的礦產作價賣給冶煉廠都行。

這樣,朝廷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將許多已經探查出來,卻沒有能力開採的礦場盤活,讓他們源源不斷的將礦石送到冶煉廠來。

而且,孫享福將受衆面放的非常廣,比如,一個縣,或者一個州郡有礦資源,那麼,可以由縣衙或者州府出面,甚至地方民壯自己組織起來,跟朝廷簽訂協議,然後開採,其中七成的產出,用來抵扣向朝廷購買礦場的費用,另外三成,則是可以變賣成錢,給所有參加開礦的工人分福利。

這就會讓一些有礦產資源地區的百姓,增加一筆除田地產出之外的收入,畢竟,除了農忙時間,普通百姓,還是有很多空餘時間用來勞作的,尤其是現在糧食價格便宜,百姓去開礦賣出來的錢,比種田得到的錢還多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去開礦,放棄種田,這也算是對市場的一種調節。

相信,對於這種可以一代代傳下去的優質產業,世家子弟肯定是很有興趣的,看看人家韋家,只是在關中買下幾座煤礦,現在富裕到了什麼程度?

要知道,鐵,可是不愁銷路的貴重物品,比煤值錢的多,這種產業,那個世家不想要?

想要,可以,都來爭唄,孫享福正愁軍費沒着落呢!賣掉幾個礦,把軍費所需全部弄出來,再去搶別的國家幾倍的礦回來,這筆生意不要太划算。

而且,金屬礦物的產量豐富起來了,會大大的推進這個國家的發展,這就是一些看不見的好處了。

“下官多問一句,是不是所有參與礦產項目的工人,都要像善陽那樣,簽訂一份勞動協議?”

“馬總督當真是聰慧過人,一點就通,爲了讓投身礦物開採事業的百姓能夠切切實實的享受到勞動成果,所有購買,或者跟朝廷簽訂開採協議的家族,或組織,都應該和僱工,或者其它形式存在的勞動者,簽訂協議,保障他們利益的同時,方便朝廷對整個行業的管理。”

“孫都督之才,纔是令人望之不及,如此的話,對於全國的礦產資源,咱們也要全面盤查一次,這還需要蕭相儘快給地方官出臺政令,下官以爲,出售礦產,也可以像善陽那樣搞一次拍賣會,其它地方且不說,關中的和洛陽這些可以快速到達長安的地方,需要先弄起來,也好儘快讓礦石能夠運送到冶煉廠。”

確定了怎麼幹,以馬周的才能,根本不需要孫享福多交待,孫享福比較認同他的後續計劃,點頭道“可以,儘快的運作起來,最好在年底前,各方礦場的礦石,已經提前運到冶煉廠了。”

“下官明白,不過,除此之外,我渭南新城其它的產業,可都是要到明年纔會開始運轉,對於都督其它方面的徵發任務的幫助,就十分有限了,還請都督多想辦法自行解決纔好。”

明年幸福村的各項產業確實能夠開始生產,但是,翻過年來,馬上就又會進入春耕農忙時期,百姓們都需要回去田地裡勞作一段時間,在夏糧收割以前,倒真是沒有太多時間做軍備方面的事情。

不過,現在武器,衣物,和食物方面的問題,孫享福已經解決了大半,剩餘的,並沒多麼難以完成,告辭了他們二人,孫享福沒有直接回家,趁着天還沒黑,直往兵部而去,在沒有看到過往兵部徵調戰備物資的資料以前,他還真是有點兩眼一抹黑的感覺。

第311章 廣告效應第十二章 告狀第134章 對嶺南的暢想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387章 開考第十七章 去長安第717章 到遼東第三十五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五十一章 亂兵第六十一章 菜美酒香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129章 嶺南劃田第235章 胡商到第348章 田地置換第247章 全部都爭起來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329章 演武環節第671章 巡演推廣第六十九章 改戲第十四章 秦府下廚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三十九章 勸解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350章 中秋大秀第138章 事了欽差到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611章 在野草民的生活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驚的開場第343章 藍莓的坑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198章 接種試驗第五十八章 開業前夕第621章 公告欄第393章 朝堂新氣象第475章 假意談判第643章 甜蜜的負擔第492章 李泰的迎接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602章 再亮一下第五十五章 考評藝人第244章 與王浩的交鋒第372 人才缺乏第635章 小池和江河大海第718章 不斷進步中第204章 釜底抽薪計第426章 最來錢的產業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二十七章 吹牛逼勸架第506章 招股大會第127章 海戰第193章 殺心第410章 無知的百姓第十八章 魚貨入長安第十章 賞錢第378章 農部的工作第332章 定下時間第608章 播種的季節第127章 海戰第498章 劉永的當官經歷第360章 礦的問題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688章 帝后品嚐新作物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722章 遼東的養殖產業第677章 忽悠一個老樂師第589章 初步成功第442章 小麥的產量第685章 清點收穫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235章 胡商到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466章 大戰起第367章 南方局勢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739章 三兄弟問政第535章 錢糧之論第390章 吃頭一鍋肉第九十章 相聲登臺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三十六章 告白詩第621章 公告欄第八十九章 令人震驚的開場第755章 過黑海第750章 爭相做源頭第533章 巡視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196章 快馬入長安第321章 善陽醫學院第553章 國際借貸第445章 工商業的厲害之處第729章 說服第424章 給杜正倫出的主意第359章 背鍋者蕭瑀第670章 推動教育改革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574章 王浩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