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道教崛起

原本對於佛學會李世民其實很有興趣的,但是他卻並沒有當場答應,因爲就在玄奘提出佛學會的概念之後,就立刻有大量坐不住的佛門信徒出身,或者乾脆就是佛門在朝中的利益代言人的官員幾乎是以死相逼的反對,讓得李世民即便知道他們的打算,奈何逼迫的人數太多,李世民也不得不妥協退讓,將這個提議臨時擱置……

然後第二天……

玄奘就死在了李世民給他安排的居所之中……

沒有人知道是誰幹的,但是所有人都有一個懷疑對象,也是最有可能對玄奘動手的人——佛教,畢竟佛學會可是在削弱佛教的勢力,而且看皇帝陛下也很是意動的樣子,佛教安插在朝廷中的人拼了命才阻擋了李世民一時片刻,如果不趁機下手,說不定明天的朝議,佛學會可能就真的要成立了,到時候他們佛門到底是應該遵從佛學會的條例呢,還是該反抗佛學會呢?

遵從肯定是不可能的,畢竟這樣會削弱佛門的力量,但要是違抗的話同樣不行啊——畢竟佛門留給世人的形象就是與世無爭,如果這時候與朝廷對抗,佛門不但觸犯了法律,他們本身的形象可就要損失殆盡了啊。

那麼爲了阻止佛學會的出現,就只有一條路了,那就是殺掉提出這個建議的人,也就是玄奘。

雖然玄奘因爲取經事件導致玄奘的威望很高,貿然殺了他的話會引起衆怒,但是爲了佛門的強盛,也只能出此下策了——佛門都要被你的提議打壓的衰弱下去了,誰還管你是不是佛門聖僧呢?

何況,這世上可是有替死鬼這種東西的存在的——就在玄奘被殺的第二天,一個名爲慈悲堂的民間佛門組織宣佈對此事負責……

然後事情到此爲止,除了朝廷出兵滅掉了慈悲堂的高層以示懲戒,也算是給了沸騰的民間一共交代之外,這件事至此蓋棺定論,再也沒有人提起過……

李貞對此倒是覺得很可惜,當時如果李世民能堅持一下就太好了。不過李貞也能理解,雖然反對的官員中沒有太多高位的,但是數量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既然能走上朝堂,那麼至少得是五品以上(《唐會要》引《儀制令》:“諸在京文武官員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參。”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京文武含九品及以上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朔望日朝),其他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上朝,除了休息日),這已經是朝堂的中流砥柱了,他們每一個拿出來都很弱小,但是一旦他們的意見全部一致的話,就算是李世民以及那些大佬們都不得不妥協。

但是此事也不是沒有收穫,至少這些官員們的舉動讓李世民看到了佛門在大唐朝野的力量——一想到自己佛門在自己的江山中摻入了這麼多的沙子,再算上儒家世家以及其他勢力的代言人……那一段時間李世民就憂愁的幾乎夜不能寐。

扯的有點遠了,言歸正傳,薛仁貴開始信奉道教,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至少短時間內來說,道教強大起來是可以遏制佛門的勢力的,而且還有一點,將來的李貞註定是要征服世界的,這也就意味着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民族和土地會被納入大唐的江山之中。

而一旦如此,那就不能不顧慮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民族的信仰問題,各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信仰,那些小宗教也就罷了,問題是未來的基督教和***教,這兩個教派能傳承千年卻沒有衰弱,那這就意味着他們的洗腦能力是相當厲害的,至少忽悠百姓們的手段是很牛逼,既然他們能在中亞和歐洲發展的那麼厲害,那麼到了大唐肯定也會有更好的市場(這一點在歷史上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偏偏大唐是一個尊崇信仰自由的時代——實際上整個中國大部分時期,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對信仰不怎麼在乎的,對於外來的神仙也都不怎麼抗拒,見神就拜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不管你靈不靈,先拜拜總是好的,萬一靈了呢?

因此除了某些極端邪惡的教派之外,大部分外來的教派都可以在大唐混的很好(景教、襖教、明教、猶太教、***教等等都曾經在大唐混的很不錯),也是在這個時候,一些宗教在華夏紮下了根,並且發揚光大(比如***教以及明教)。

所以李貞必須在這些宗教傳入大唐之前,先將大唐的本土宗教扶持起來,對外來宗教形成全面壓制才行,否則真讓這些教派融入大唐,混入大唐的上層,只怕未來百年之後大唐就要成了他們的天下了。

因此道教的崛起勢在必行,而一個宗教的崛起,從上往下推行總是比較容易的(基督教是被羅馬皇室看重因此纔開始發揚的,***教更是直接就是哈里發是真主的使者,佛教傳入中國也是漢明帝主動迎進來,然後經過歷朝歷代皇室支持才因此壯大的),所以說薛仁貴信奉道教,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苗頭,一旦朝野上下形成了這種風氣,那麼未來就算是再多的教派進入大唐,李貞也可以保證唐人的文化和價值觀不會被西方宗教所侵蝕,更能保證朝堂不會被外來宗教所掌控。

當然,道教的崛起也是有限制的,李貞不可能給自己培養出來一個不受控制的怪胎,宗教這種東西和王權天生就是相對立的,道教可以崛起,但是必須在朝廷的可控範圍之內,一旦道教有失控的趨勢,朝廷雖然不會立刻翻臉不認人,但是也會通過扶持另外的教派來打壓道教的——一如現在這樣通過扶持道教來打壓佛教一般。

不過目前來說,這些都太早了,相比於佛教來說,道教還是有點太弱勢了,雖然底蘊深厚,但是想要快速崛起,卻還需要朝廷的支持。

而薛仁貴就相當於開了一個好頭,再加上李貞本身的支持以及李世民對佛教的擔憂,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道教應該就可以對佛教形成絕對壓制態勢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第六十章 爲什麼和憑什麼第九十三章 李世民大壽第五十四章 臭彈第一百八十章 風起雲涌(4)第四章 高句麗戰事(2)第一百一十四章 煩死了第二百零一章 我要娶公主(第六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先下一局第一百二十四章 辛格第三十章 南海盜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輸給他一場如何第七十七章 不到長安,不知道官少第七十三章 銅豌豆第一百二十六章 題目不好想啊(昨天第一更)第二百八十一章 象兵的培訓方法第五十二章 兩種結果第九十四章 李世民醉酒第三十章 豐厚收穫第一百九十三章 感染體與病源第九十三章 解決的方法第兩百八十四章第十九章 玄奘(2)第兩百章 宇文化龍第五十六章 殺人如屠豬玀(三千字)第三十四章 沒羞沒臊的日子第七十九章 寶貝第兩百一十一章 倒黴:上島就感染瘟疫第八十八章 困擾第兩百三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三十三章 輸給他一場如何第一百九十四章 信不信我毒死你啊第十九章 玄奘(2)第一百三十九章 外籍軍團(1)第十六章 以力破局第五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八十章 關了吧第一百一十九章 吃了死蒼蠅般噁心(第二十四更)第九十章 定國五策(5)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象衝陣第五十五章 好事一樁接一樁第二遍六十三章 扔出去一大塊肥肉第一百一十七章 用物理知識坑人第一百零一章 李貞的橄欖枝第一百零二章 龍心大悅第二章 的另一面第二百一十一章 提氣(第十六更)第六十九章 魚雷發威第二十八章 風起(第三更)第三十五章 李貞的誘餌第四十七章 另有隱情?第兩百二十八章‘義正言辭’第一百三十一章 石見銀礦(3)第十五章 離京第二十九章 忘記起標題名了第八十九章 怒火沸騰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兵殺人後遺症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炮命中第一百零六章 水雷和地雷第一百一十四章 金大中第八十六章 ‘貪狼’大炮(四千字)第兩百六十三章 道歉?第一百六十二章 準備總攻+變故(四千字)第六十一章 可怕的噴火炮第四十一章 杜如晦解惑第一百二十九章 石見銀礦(1)第九十二章 章節君心情不好不來了第二十七章 競技場的設想第兩百八十四章第十五章 水泥(1)第六十八章 《請遷宗疏》第二十章 登艦第一百九十六章 聽媽媽的話(第一更)第三百五十八章 拖延+絕境(二合一)第二百零三章 瘟疫?抓起來。第一百零三章 信物(下,三千字)第一百九十六章 香料島(3)第二十四章 懶得想標題(第五更,求支持)第八十二章 蕭銳告御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南洋地圖第七十一章 李世民準備親征第二百一十四章 顯微鏡再立新功(第十九更)第十二章 長孫衝瘋了第四十五章 交心第十九章 工商論第六十四章 亂起來了第十六章 以力破局第四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兩百六十三章 道歉?第十五章 成立廉政公署(三千字)第七十四章 大唐兵鋒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一百七十四章 事件影響第三百零七章 重啓分封(二合一)第六十三章 權宜之計第二百三十七章 長孫無忌的野心第三百六十九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二十三章 各懷鬼胎(3)第十一章 聖皇子號(三千字)第六十七章 大唐的未來——君主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