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天災

導泰毋慣了長安的繁華聽慣了大唐盛世的昌盛。卻沒想引壩犬唐盛世竟然也有如此悲慘的一面。越是距離刺史府附近的富人聚集區越遠入目的流民就越多。或是按照家庭或是按照鄉里各自的聚集在?

起。?

李泰心中明白他這是在陝縣的大街之上這些流民不過是停留而以而那些陰暗的小巷之中是否會生類似易子而食的慘劇李泰不敢想象。?

抱着這份憐憫之心李泰拉過身邊的徐刺史小聲的問道:“這些流民什麼時候開始聚集的?”?

徐浩瑜仔細的想了一下小心的回答道:“我也沒太注意大概是在水災生的三五日之後開始還是稀稀兩兩的少數人聚集在城外。?

後來人數漸漸的多了起來。慢慢的他們也就走進了城裡身體力壯的開始在各個地方打短工以換得家人的口糧。也有不少體弱沒人肯用的只好以乞討度日。不過還好陝州沒有遭災糧食該收割的已經收到倉裡百姓家裡還有點餘糧也就本着利隱之心給他們一口飯吃。”?

徐浩瑜的講解到是細緻在他的口中李泰聽到了自己想弈到的答案那就是來到陝州的難民還能活的下去。不過在徐浩瑜口中李泰卻沒有聽到官府在這場天災中的作爲所以他裝作無意的問道。?

“百姓自的救助難民是好的但是州府和各個縣衙就沒拿出什麼措施嗎?”?

“怎麼可能沒有?”徐浩瑜說道:“我已經通知陝州的各個縣衙讓他們和轄區內的富戶商量儘可能的捐出一些錢糧財物來幫助這些流民。雖然他們不是陝州治下的百姓但不管怎麼說也同爲大唐的子民能幫的我們是責無旁貸。遠了不說這陝州的城內就有數個富戶搭起來的粥棚。每日早晚兩次。免費送粥那個時候各個衙役班頭也要過去維持秩序。這樣的粥棚在城外還有十數個。其中的秩序由各個村屯的里長帶人負責相信出了不大的狀況。您若是不信過一會到了舍粥的時間您儘可去看看?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李泰慶幸的嘆息着再次打量着身邊的難民雖然他們臉上遍佈的絕望和無助卻沒有那種完全沒有活路的瘋狂神色。?

這期間李泰忽然注意到徐浩瑜的話中只是說官府求助於富戶卻沒說到官府的具體作爲想到這裡李泰的眉頭一皺低聲問道:“你說的都是百姓之間的互助還是沒說到官府的作爲。難道這期間官府不曾放糧也不曾給這些百姓具體的救助嗎?”?

說道這裡徐浩瑜開始向李泰訴苦了。?

“回您的話我也想拿出具體的辦法啊可是行不通啊。上報的文書裡面我陝州沒有受災自然就不能賑災更談不上開倉放糧。接濟流民。不錯陝州各個州縣的糧倉裡都有糧食可是沒有上諭作爲地方官的我們根本沒膽子開倉啊。這怪不得我們啊。”?

李泰皺眉說道:“是啊上無令下不敢。苦的是這些百姓?

“我也沒有辦法啊。”徐浩瑜跟着李泰重重的嘆了一聲:“現在還好1天氣雖然有些涼了但還不冷小一家人將就一下找個背風的地方還算將夜晚湊合過去。但走過上個一個月左着天氣徹底轉冷了這些人若是沒有回鄉還沒有妥善安置好那個時候寒風一吹這些衙役天天都要往城外擡人了。”?

李泰用力的擺擺手示意徐浩瑜不用再說下去了:“一個月以後的事情不用你考慮你需要考慮的是來到陝州的難民如何活下去。不說讓他們吃飽總要讓他們餓不死。這纔是你要考慮的問題。你不要忘記現在纔剛剛遭災來到陝州的不過是離着近的難民過段日子遠處的難民也會奔着你來到那個時候纔是你們州府吃緊的關鍵時刻。”?

徐浩瑜搶前戶步阻住了李泰前進的步伐沉聲說道:“您說的這些我都明白但是下官真的無力解決。您若是不來我正準備過幾天開始將難民逐出城去。這不是我鐵石心腸而是在不開義倉的情況下城裡的百姓餘糧有限。我總不能爲了照顧流民而讓自己治下的百姓餓肚子吧?”?

李泰嚴肅的盯了徐浩瑜半響身後的侍衛不知道李泰和徐浩瑜爲什麼停了下來而且兩人的表情十分的嚴肅有心過來探察又怕聽到不該他們聽的話。特別是陳柱。站在遠處十分認真的觀察者李泰的動靜。?

李泰將目光掃過接到兩旁的有家難回腹中飢餓的難民直視着眼並和他對視的徐浩瑜一字一頓的問道:“誰有權力下令開這個義?

徐浩瑜等的就是李泰的這句話。裝作考慮過後才說道:“若是平常時間1開義倉需要朝廷的同意。不過現在這種時刻救災如救火。您身爲賑災大臣河南道巡察使。您就有權利開倉的?

李泰再次想徐浩瑜確認道:“我有?你卻沒有?”?

徐浩瑜緩緩的搖搖頭仔細的解釋道:“按朝廷的章程來說您有權利決定受災的州縣是否開義倉開倉之後放多少糧食這種權利你都有。不過陝州不甘飛吏的州縣!內。所以你沒權利開陝州的義是平常覽“就是你讓開我都不敢爲你開。”?

“但是如今實非尋常之時您應該有便宜行事的權利所以只要你讓開我就敢開。說起來這樣的事情都是有先例所尋的當年魏徵宣撫山東的時候就曾經未經陛下的同意大開義倉而後來他回到長安卻是受到了陛下的褒獎。”?

李泰神情一斂冷哼道:“魏徵是魏徵我是我。開義倉不僅僅要我同意還要你配合你就不怕萬一朝廷怪罪下來?”?

言及於此徐浩瑜反倒是笑了起來低聲說道:“關於這點我到是不擔心。若陛下責罰你我一同承擔就好。若是嘉獎也有我的一份功勞。何況我並不認爲陛下會因爲這樣有利於大唐百姓的事情去責怪他最寵愛的兒子。”?

徐浩瑜前面的話道還好李泰聽着沒感覺什麼這樣大的事情他拉着自己頂在前面也是能夠理解的但後手段關於李泰受寵的言論卻讓他有些驚訝。?

“徐浩瑜這話從何而刺?”?

李泰追問讓徐浩瑜神秘的一笑。趴在李泰耳邊小聲的說道:“殿下有所不知房相爺卻是在下的恩師?

徐浩瑜的話讓李泰一愣隨即哭笑不得。房玄齡掌管戶部已久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是李泰知道的。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眼前的徐刺史竟然是自己的便宜“師兄?

李泰的望着眼前微笑的徐浩瑜突然感覺他的笑容有些奸詐。?

徐浩瑜不在追問李泰是否決定打開義倉李泰也沒有給他答案。在徐浩瑜的側身示意下李泰搖搖頭緩緩的前行。看着道路兩旁的難民李泰有心和他們攀談卻有找不到合適的搭話藉口。?

李泰正在琢磨着忽然看見街口的盡頭有一家賣炊餅的小攤。李泰快步上前從攤子上抄起兩個剛剛出鍋還冒着熱氣的炊餅伸手向腰帶中一摸霎時滿面尷尬的望向炊餅老闆。?

李泰忘記自己換過衣服隨身的錢袋已經隨着那身月白色長衫放在了刺史府穿上粗布短衣的李秦忘記了帶着錢袋此玄他是身無分文當然沒有辦法付錢。?

正在李泰不太好意思的想將自己抓過的炊餅放回攤子上的時候徐浩瑜從身後遞給老闆兩枚銅錢。笑着說道:“正好我也餓了也給我兩?

見徐浩瑜付過錢了李泰也不客氣又從攤子上拿起兩個炊餅笑着道:“真是一文錢憋倒英雄漢。若我沒有你在我這炊餅還真吃不到嘴裡?

說笑過後李泰拎着炊餅。慢慢的走在大街上咬了一口軟軟的熱熱的十分的香甜。?

舉着炊餅晃動一下對着徐浩瑜示意着李泰笑道:“你也試試他這個炊餅做的挺好吃的不比宮”不比我家裡做的差?

“得您一句誇獎這老楊頭也算沒白賣一輩子炊餅徐浩瑜笑着對李泰解釋道:“這個老楊頭祖輩傳下來的手藝隋朝網建立的時候他家就在這陝縣賣炊餅到現在他還在賣不過從他的先人傳到了他的手中?

“哦?”李泰哈哈一笑:“沒想到您對這個街頭的商販還了解這麼深玄啊?

“讓你見笑了。”徐浩瑜對李泰拱拱手笑道:“這陝縣裡不認識老楊頭的人還真不多從穿開襠褲的娃娃到土埋半截的老人幾乎都吃過他的炊餅而且賣一輩子炊餅卻沒攢下錢來。全做了善事。雖然從來不向寺廟道觀施捨一文錢但每年的寒冬季節必定在城外搭粥棚救濟窮人。此次水災第一個搭粥棚的就是他老楊頭當可稱得上是真正的善人?

“難得啊難得啊!”李泰心中佩服這個普通的賣炊餅的老漢套用了一句後世的話:“做一件善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善事。”?

“您說的對滿陝縣城裡。沒人敢說老楊頭一個不字就是街邊的潑皮見到老楊頭都要恭謹的稱一聲“楊老爹”可比對我恭謹多?

“這是他該得的?”?

李泰一邊有感而的和徐浩瑜聊着老楊頭一邊拿着炊餅慢慢的前行。正在走着李泰現一個大約年齡在四子歲的小男孩在身側直勾勾的看着自己順着小男孩的目光李泰現他的目光落在自己手中的炊餅上。?

李泰怕嚇到孩子慢慢的蹲下身子將咬過的半個炊餅連同完好的一起遞給了他:“拿着吧吃的時候小心點有些熱別燙着。”?

小男孩的目光在李泰和炊餅之間打轉最後忍受不住香氣撲鼻的炊餅的誘惑緩緩的接過李泰遞過來的炊餅嘟囔了一聲“謝謝。”轉身就跑。?

李泰疾走兩步跟着小男孩來到了街角處現原來這是一家人。一今年約五旬左右老漢一個二十多歲的少*婦帶着三個孩子。最小、的孩子還在他母親的懷中抱着熟睡最大的就是來和李泰討要炊餅的小小男孩還有一個靠在老漢的懷中。正含着手指看着他哥哥手中的炊?

“娘娘剛剛有個好心人給我幾個炊餅你和爺爺還有弟弟吃吧。小小男孩衝着那個二十多歲洲女喊着然後嘴裡嘟喃着將手中的二個半炊餅分了出典?

“爺爺歲數大了吃一個。娘要顧着我們也吃一個。弟弟年紀小也要吃一個。剩下的半個就是我的了。”?

說完。狠狠在半個燒餅上咬了一口含着炊餅的嘴裡嘟囔着:“香真香。”?

“這個你吃吧你年紀小。不抗餓的。娘等晚上你爹帶回來吃的再說。”少*婦看着狼吞虎嚥的兒子將手中的炊餅塞會到小男孩的手肘長嘆了一聲:“我告訴過你別去和楊老爹要炊餅人家也不容易。若再有下次我就讓你爹打爛你的屁股。”?

“不是的真不是和楊老爹要的是個好心人給的。”?

被他媽媽冤枉的小男孩一邊急切的解釋着一邊回頭張望;看見站在不遠處的李泰連忙拉起他母親的手指着李泰說道:“娘就是他就是那個人給我的炊撣。不信你去問問。”?

李泰快走兩步來到了這一家人前面蹲下導子輕輕爲小男孩擦去他嘴角的餅渣小男孩一側頭飛快的在李泰手上舔過將那一點點小餅渣捲到嘴裡。?

李泰一愣心中泛起了苦澀。搖搖頭對那位少*婦說道:“這位嫂子您就別怪孩子了炊餅是我給他的不是他和炊餅老闆要的。”?

少*婦仔細的在李泰身上打量一番看着他一身粗布短衫但卻是洗的乾乾淨淨雖然上邊一個補丁都沒有但通過布料判斷李泰的家境也不過是小康之家。讓少*婦的戒心稍稍的放下一點對着李泰點頭一禮:“謝謝您了這個孩子只是早上在粥棚喝了一碗粥一天沒吃東西是餓壞了要不然也不能和您討要炊餅您別介意。”?

Wωω ★ttKan ★¢ ○

“沒事的大家都是窮苦人能幫一點就幫一點大人能扛得住餓小孩卻是不行的。”李泰平和的一笑學着老人的樣子坐在黃土地上背靠着牆壁和老人攀談起來。?

“老丈您家是那裡的啊?怎麼來到這裡了?”?

老丈嘆息一聲:“家是懷州武陵縣的就是靠近鄭州的那個武陵縣。家裡遭奐了一場大水連房子帶地都沒了孩子他奶奶也躺在了房子裡這不是實在沒辦法了。聽說陝州沒遭災所以就過來了。”?

看着李泰聽的認真老漢感嘆一聲:“還是你們陝州好啊沒有遭災衣食無憂的。”?

“武陵距離這裡好像挺遠的吧老丈怎麼沒在當地等着官府的賑災啊不管怎麼樣在家裡都是鄉里鄉親的好歹也會幫你一把啊。也不至於這樣拖家帶口的奔波幾百裡。”?

李泰是儘量拉近關係的詢問卻不料引出了老人的苦悶:“別說了家裡若是能呆的下誰肯出來了。出來的也不是我一家而是整個村子都出來了。衙門裡說是賑災放糧可等我們去的時候卻告訴糧放完了讓等幾天再來。聽人說衙門裡根本有沒糧可放。?

“沒糧可放?”聽到這裡。李泰打斷了老人的話語皺眉說道:“老丈咱們是閒聊你可不能瞎說啊衙門裡的糧倉怎麼可能沒糧?

老丈聽李泰這麼說也有些急了忙解釋道:“我也是聽別人說的具體有沒有糧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們家裡是沒領到糧食。這沒糧大人還好說樹皮草葉總能填進肚子可這小孩不能讓他們整天的吃樹皮啊也就跟着鄉親們一起走出了家門來到了陝州。”?

“原本想着老漢我好歹也能動彈我那個兒子也是一把子力氣小總不會讓孩子餓着。不承想我這個不爭氣的身子網剛到陝州就病倒了。多虧了遇到賣炊餅的老楊心眼好幫着抓了幾幅藥從閻王手中將我這條老命搶了回來。”?

李泰爲着這一家人的遭遇感到喘噓他有能力救助這一家人但要救助所有的受災百姓卻是艱難無比感嘆過後李泰又問了老人一個問題:“老丈我看到這街上的人很多都是懷州過來的嗎?”?

“不都是有滑州的。也有汴州的還有河南府的人太多了幾乎遭災地方的人都有。聽說我們走後州府下令不讓我們四處走動讓在原籍等候說朝廷的賑災大臣馬上就來了。那個時候大家就有糧吃?

李泰沒想到這些災民最後的依靠竟然是自己想到這裡。李泰突然感覺一陣無力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承擔得動這些災民的期望。?

緩緩的站起身來李泰像是對自己說又像是時着老漢一家人說:“別灰心一切會好起來的。”?

李泰拉着一直在旁邊沉默不語的徐浩瑜轉身就走。?

盞茶時間之後陳柱捧着十幾個炊餅來到了這一家人面前將兩串銅錢和幾兩散碎銀子裹在在十幾個炊餅中放在了這一家人面前。“這是我家少爺給你們的。”?

“你家少爺是誰?我們認識嗎?”?

陳柱露出了那個招牌一樣的憨厚的笑容湊近老丈的耳邊:“我家少爺和你聊了半天你怎麼會不認識呢?

第162章 又見李元昌第164章 收尾第98章 春日遊第230章 苦肉計第162章 又見李元昌第198章 強項令第42章 威逼利誘第142章 母子談心第229章 離開之前第75章 麗正殿(下)第15章 衆人定計第74章 麗正殿(中)第136章 雷霆之怒第188章 人禍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72章 李世民召見第164章 收尾第229章 離開之前第140章 弟弟妹妹第158章 環彩閣第110章 都是搖椅惹的禍第67章 爛好人第96章 長孫安業謀反第53章 長孫皇后規勸(下)第71章 兄弟對話第45章 鬧劇過後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107章 挑釁第135章 承乾認錯第190章 到達洛陽第105章 大棒之後的胡蘿蔔第23章 喋血玄武門第142章 母子談心第113章 盧國公有請(0)第134章 立政殿嬉鬧第212章 罪狀第88章 兩難(上)第102章 河南府刺史(上)第29章 敬畏之心(上)第216章 謀劃第97章 謀反餘波..第33章 嫣兒心事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1章 皇上駕到第176章 元兇第67章 爛好人第95章 心放下就是領悟第119章 開解麗質第9章 心魔難度第217章 太子信箋第21章 陰險李泰第29章 敬畏之心(上)第124章 泄露禁語第238章 緣起第240章 舊事第237章 腳傷第213章 血色彩虹第179章 千金買馬骨..第103章 要人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67章 侯君集的應對第234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63章 親人團圓第39章 討論伊始第138章 受罰第159章 開端第147章 漢王多心第145章 長孫府(中)第4章 太宗試子第141章 長孫無忌有請(0)第170章 仗勢欺人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133章 心甘情願的竹槓第108章 挖坑第131章 李元昌第59章 母子唱和第95章 心放下就是領悟第34章 承乾算計第143章 練字練心第60章 心思不同第44章 有所保留第140章 弟弟妹妹第194章 達成默契(下)第192章 難進的門(下)第209章 高潮(下)第198章 強項令第228章 孫思邈第135章 承乾認錯第229章 病重第121章 規勸第239章 錯了第58章 處事與送禮第96章 長孫安業謀反第82章 風乍起(上)第171章 上達天聽..第217章 太子信箋第121章 規勸第130章 罪魁禍首第240章 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