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哈馬德里從來就沒有過這麼絕望的時候,他此刻簡直覺得所面對的敵人好像是無窮無盡一樣,無論他怎麼逃,也逃不出唐軍的包圍圈。

唐軍輕騎兵的機動能力在這一刻,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就是和後世縱橫歐亞,所向無敵的蒙古騎兵相比,也不遑多讓。

杜學文居中指揮,不斷的調動人馬圍攻大食軍隊,雖然年輕,但是此刻他所展現出來的指揮天分,都被完美的展現了出來。

一旁的唐軍衆將看着,也只能不住的感嘆:“當真是虎父無犬子!”

杜學文想要的就是這句話,身爲杜睿的兒子,他天生就頂着巨大的壓力,尤其是他和他的父親選擇了一條相同的道路。

尤其是杜學文,他是杜睿的嫡長子,人人都會盯着他看,只要他出現一個小失誤,就會有無數人跳出來,搖頭嘆息。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老子英雄兒好漢,“龍生龍,鳳生鳳”。不過任何事物都不能絕對化,物極必反,當然歷史上,老子英雄兒混蛋的也大有人在。父輩縱橫捭闔,英雄一世,成就大業;兒子卻庸碌無能,不思進取,甚至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父與子才能、功業有天壤之別,頗令人驚奇與嘆惋。

最早的虎父犬子當屬趙奢與趙括父子,兩個都是著名人物,可惜名聲有別,一個較好地詮釋了什麼叫“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個卻成爲“紙上談兵”的笑談。

趙奢,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戰國八將領之一,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到趙孝成王時期,享年約60餘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言:“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面對責問,他坦然進諫折服平原君。後秦伐韓,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之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於是趙奢一戰成名,後數破秦軍。趙惠文王賜奢號爲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惠文王十九年,趙奢被任命爲將軍,跨進軍事行列。他帶兵攻取了齊因的麥丘,開始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趙王任命趙奢爲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大敗秦軍,一戰成名。此次戰役,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趙惠文王封趙奢爲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被後人列爲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趙奢作爲良將,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問家事,”與士卒感情極深,戰士皆願爲之效命。在作戰中,他執法如山,賞罰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帶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勁旅。曹操曾說:“苦者趙奢、竇嬰爲將也,受財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吾讀其文,未嘗不慕其爲人也。”可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

然而,如此英雄一世的名將,卻生出了趙括這樣一位只知紙上談兵的敗家子,最終葬送了趙國。趙括也叫馬服子,趙括是將門之後,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談起軍事戰略是口若懸河,頭頭是道,雖趙奢莫能辯。

趙孝成王六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爲將,上任後便改守爲攻,在長平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爲著名的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中讓趙國喪失了四十餘萬精銳軍隊,幾近亡國。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衰不復盛世。趙括是趙國走向衰亡的罪魁禍首,要知道四十餘萬軍隊基本是趙國的本錢,是傾國的精銳之師,所有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全都讓他象賭徒一樣揮霍一空,竟然連翻本的錢都沒有了。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爲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爲成語“紙上談兵”。父子差別之大,令人扼腕!

出自帝王之家的虎父犬子非劉備劉禪父子莫屬。相對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劉備不算一個太出名的梟雄,之所以將他們列入其中,就是因爲劉禪太出名了,昏聵昏庸無比,一句“此間樂,何思蜀”寫盡國土淪喪寄人籬下亡.國之.君的所有醜態。就是這個傢伙,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北進中原屢屢幾近獲勝的情況下,後院起火,以致功敗垂成。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爲安樂縣公,徒留歷史笑柄。

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贏政和胡亥,嬴政,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公元前246年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雖然其暴虐頗受史家及後人詬病,但他的巨大歷史功績則無人懷疑,被稱爲“千古一帝”。

秦二世嬴胡亥,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在老師趙高的幫助下,聯絡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害死了哥哥扶蘇,登上了皇位。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兄弟大臣,使秦始皇的各項暴.政得到了變本加厲的發展,引發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秦二世爲人昏庸,“指鹿爲馬”的權臣趙高藉機把持朝政,後來甚至逼秦二世自殺。秦二世死後,以平民之禮安葬。不久,秦朝滅亡。

劉邦和劉盈,漢高祖劉邦,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起初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爲漢王。並以蜀地爲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爲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就連西方著名史學大師約瑟?湯因比認爲他是人類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偉大帝王之一。

而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呢?他是西漢第二位皇帝,更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爲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爲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後期處處受母親呂后牽制,以至最後抑鬱而終,享年僅24歲,葬在安陵。惠帝死後,呂后進行了長達8年的專權統治。

還有宇文邕和宇文贇,北周武帝宇文邕,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爲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爲歷史上三武滅佛之一。使寺院佔有的大量人口開始向國家納稅服役。建德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衆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圍晉陽時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於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從此擁有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爲後來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宇文邕是我國曆史是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英才之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他的兒子北周宣帝宇文贇和他這個英明神武的父親相比,簡直就是一個混蛋,在位只有一年,時年22歲。他是個暴虐荒淫的皇帝。宇文贇即位前,父親武帝對他管教極爲嚴格,曾派人監視他的言行舉止,甚至只要犯錯就會嚴厲懲罰。宣政元年武帝去世後,宇文贇即位,沉湎酒色,最後甚至五位皇后並立,又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北周國勢日漸衰落。大象元年宣帝禪位於長子宇文衍,他本人則在禪位後次年去世,時年二十二歲。去世後次年,楊堅廢靜帝自立,改國號爲隋,北周滅亡。

司馬炎和司馬衷,晉武帝司馬炎,晉朝的開國君主。公元265年被封爲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同年12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爲帝,國號晉。公元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由於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經濟措施,使農業生產逐年上升,國家賦稅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僅平吳之後不到三年時間,全國人口就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

可是晉惠帝司馬衷呢?他是晉武帝第二子。泰始三年立爲皇太子,太熙元年嗣位,改元永熙。癡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賈后殺楊駿,掌握大權。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篡奪帝位,以之爲太上皇,囚於金墉城。後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相傳被越毒死。晉惠帝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昏庸無能的皇帝。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樣虎父犬子的例子也不少,比如王建和王衍,王建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前蜀皇帝,陳州項城人,少時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爲生,後投忠武軍。僖宗爲避黃巢起義軍兵鋒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頭率兵入蜀,被號爲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令孜認其爲養子,後分典神策軍。

宦官楊復恭掌禁軍,疑王建,出之爲壁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組織起800人的隊伍,逐步擴大地盤,佔領成都西、南諸州。大順二年,攻佔成都,殺陳敬瑄、田令孜。乾寧四年,破梓州,佔有東西兩川之地。天覆二年取山南西道。三年,唐封王建爲蜀王。王建北有漢中,東有三峽,割據蜀地的基礎穩固。後梁開平元年,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武成二年,王建頒《永昌歷》。天漢元年,改國號爲漢。次年,復號爲蜀。當時中原戰亂,文士多奔於蜀,王建目不知書而喜與文士談論。前蜀建立後沒有大規模戰爭,民衆得以繼續進行生產。

前蜀後主王衍,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後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死時28歲。

孟知祥和孟昶也是比較著名的一對虎父犬子,孟知祥,中國五代時後蜀的建立者,字保胤。邢州龍岡人。後唐莊宗李存勖稱帝時,以他爲太原留守。後唐同光三年,李存勖滅前蜀,孟知祥受任成都尹,充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他任用良吏,免除苛捐雜稅,安集流散,使蜀中逐漸安定。長興三年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次年,後唐明宗任孟知祥爲東、西川節度使,又封他爲蜀王。後唐應順元年稱帝,是爲高祖。

孟知祥子孟昶,後蜀末代皇帝,在位31年,享年47歲。孟昶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着樸素,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後蜀國勢強盛,將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但是他在位後期,沉湎酒色,不思國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連夜壺都用珍寶製成,稱爲七寶溺器。朝政十分腐敗。

後蜀廣政三十年,宋師在大將王全斌的指揮下以兩路伐後蜀,蜀軍與宋軍在劍門關外進行一場大戰,蜀軍全軍覆滅,後蜀精兵被全殲,滅亡之勢已不可免了。宋軍包圍成都府,孟昶投降,後蜀滅亡。孟昶被俘後被封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在汴京。次年即965年,孟昶鬱鬱而終。

還有李文忠和李景隆,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12歲時母死,父李貞帶他投奔朱元璋,被收爲養子,改姓朱。《明史》說他“頗好學問,通曉經義,爲詩歌雄俊可觀。”

李文忠19歲爲將,破張士誠、平浙江、徵福建“驍勇冠諸將”,28歲恢復李姓。明初北征,他7次出塞,俘虜元順帝嫡孫和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等。

洪武三年封曹國公,執掌左都督府,兼領國子監。李文忠爲人正派,敢於直言,因苦諫朱元璋少殺人、減宦官等,屢遭斥責,遂憂鬱成疾而死。太祖“親爲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

可惜這位名將又生了位趙括式的兒子。李景隆小字九江,洪武十九年襲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他代爲大將軍,率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許多功臣老將棄而不用,結果兵敗而回。帝認爲委任他的權力還輕,又讓他統率大軍六十萬,復大敗。燕軍渡過長江,他奉命出使燕軍,請求割地講和。燕兵進駐金川門,他開門迎降。成祖即位。封他爲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爲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周王及大臣一再彈劾他圖謀不軌,被軟禁家中,永樂末死。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當中,權力、地位、財富等往往是父死子繼,並且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一些帝王將相在繼承人問題上幾乎別無選擇,這樣就使得上述犬子們得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創業難,守業更難,在錦衣玉食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這些紈絝子弟,卻大多因不學無術,庸碌無能,根本沒有能力守住父輩創下的諾大家業,因此,敗家亡國的悲劇也就不可避免了。虎父犬子,可憐可笑,可悲可嘆!

杜學文不想日後也被人笑虎父犬子,他不想做趙括,要做也要做王賁,中國的歷史上,雖然有不少虎父犬子的例子,可是卻也有許多虎父虎子的先例。

比如王翦和王賁,老子是大名鼎鼎的破趙滅楚的英雄,打開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門,兒子也是好漢,滅魏平燕收齊,把六國徹底打掃乾淨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偉業基本就是這父子二人包辦了。

同時期的還有蒙驁、蒙武、蒙恬,這祖孫三代的名頭雖然比不上王翦、王賁響亮,但也堪稱秦國的宿將了。蒙驁以大將身份領兵攻城掠地,爲秦國立下汗馬功勞。蒙武以副將身份隨王翦破楚並生擒楚王,也算是戰功赫赫了。蒙恬則出擊河南地,大敗匈奴,威震邊關十餘年。

還有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周勃和周亞夫這對父子,周勃之所以稱爲名將,大概完全是劉邦那句“安漢者必勃也”了,不過他確實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不過他兒子確實厲害,細柳營讓文帝臨死也不用擔心社稷的穩定了,平七國之亂更是舉重若輕,平息這麼大的叛亂而又這麼幹脆利索,足顯名將風範了。

漢朝還有李廣和李敢,老子雖然打的勝仗不多,但名聲太大了,有名的飛將軍,加上李廣難封的遭遇,給後代的文人墨客們提供了無限的遐思。兒子也和老子一樣勇猛善戰,雖然不能獨當一面,但以校尉之職跟隨衛青、霍去病數次遠征,立功非小。不過這父子二人脾氣都太大了,不大冷靜理智,李廣敢殺灞陵衛,李敢更敢去刺大將軍衛青,所以都不得善終。

還有漢末三國之時的孫堅和孫策,老子是東漢末年有名的虎將,董卓這個西涼軍閥被孫堅的幾萬人馬打得很痛,也嚇得不輕,更難得孫堅一副義膽,堪稱忠直之士。兒子更是厲害,以孤軍數千起家於羣雄並起之時,競能開闢江東六郡之地,更有吞併天下之雄心壯志。

東吳的陸遜和陸抗,老子是典型的儒將,火燒聯營、大敗曹休,都是三國時期頗有影響的大勝仗,威名遠揚,具有國際知名度。兒子雖然沒有什麼顯赫的戰績,但鎮守襄陽時和對手羊祜的坦誠相見可謂經典了。

在晉還有桓溫和桓玄,老子是一代梟雄,在晉連連被北方打壓的情況下,破成漢、敗姚襄,三次北伐,獨霸朝綱,足以笑傲羣雄了。兒子雖然沒有老子那麼威風的名將風範,但野心更大,敢公然舉兵反叛。

杜學文自然沒那個翻盤的心思,他最大的願望,就能能像歷史上的孫權一樣,得一個“生子當如杜鵬舉”這樣的讚譽,就知足了。

雖說眼前這一戰,和杜睿那輝煌的戰績比起來,簡直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不過杜學文還年輕,他還有的是時間,可以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眼下的大食軍已經成了甕中之鱉,只是在做着無力的困獸之鬥罷了,杜學文想要解決他們隨時都可以。

“將軍!是不是衝上去,徹底解決敵人!”一個唐軍將領建議道。

杜學文搖了搖頭,道:“不急!現在上去是徒增傷亡,沒那個必要,敵人已在我軍甕中,一口一口的吃掉就好了!”

面對着一場以少勝多的大勝利,杜學文表現出來的是與他年齡決不相符的冷靜,眼看着大食軍驚慌失措,這個時候就算是掩殺上去,敵人也無力抵抗了。

可杜學文不想平白的犧牲將士們的性命。

他始終都牢記着,當初離開長安之時,杜睿對他說過的一句話一一將士們的父母妻子將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交到你的手裡,你必須竭盡所能的保證他們的生命,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帶着他們活着回來。

杜睿這句話,杜學文從來都不曾忘記過,杜學文更知道,讓將士們白白的犧牲,他對不起他們的父母,妻子。

此前進攻亞歷山大港,爲了節省時間,杜學文只能恨着心選擇強攻,但是現在不一樣,敵人已經成了甕中之鱉,這個時候,再去逞一時的血氣之勇,得不償失。

於是戰場上就出現了這麼奇怪的一幕,大食軍在不斷的奔逃,可是無論他們逃到哪裡,唐軍的包圍圈就跟到哪裡去,從天上向下看的話,就好像地面上有一個巨大的圓環,在不停的四處移動。

唐軍的騎射功夫可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人人都是神射手,再加上現在這局面,大食人都擠做了一團,唐軍將士根本就不需要瞄準,只要把箭往人堆裡一射,就能收割對方的性命。

哈馬德里被他的親衛隊保護着,像個沒頭蒼蠅一樣,四處逃,可是無論他怎麼逃,他的身邊也總是少不了包圍着的唐軍。

“怎麼辦?怎麼辦?”

哈馬德里的腦子裡此刻一片混亂,哪裡還能想得出好辦法來,只能盲目的奔逃,然後看着己方的將士越來越少。

“將軍大人!再這麼下去,我們就全完了,那些邪惡唐人分明就是準備要將我們困死在這裡,將軍大人,不能再這麼下去了。”

有人大聲的對着哈馬德里建議道。

可是哈馬德里此刻已經徹底慌了,他哪裡還有好辦法,一雙眼睛此刻都失去了焦距,很顯然,他已經失去了指揮大軍的能力。

“將軍大人!我們分頭突圍,從各個方向衝擊唐軍的包圍圈,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將軍大人!快下命令吧!”

哈馬德里此刻哪裡還有決斷能力,只是覺得對方好像說的有些道理,連忙說道:“好!好!就這麼辦!”

命令很快被傳達了下去,大食軍不愧是天下有名的精銳部隊,雖然慌亂,雖然驚恐,可是命令一旦下達,他們還是很快就反映了過來,冒着唐軍的箭雨,集結在一起,然後在幾個大食將軍的率領下,朝着四面八方衝了出去。

杜學文見大食軍有了變化,再仔細一看,就猜到了對方的打算,不禁冷冷的一笑,道“大食人倒是好盤算,可是這肉已經放到了國裡,再想飛出去,可能嗎?傳令,分割包圍,不許近身接敵,只需用弓箭射擊!”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所以,用兵沒有固定的態勢,沒有不變的形式,用兵的“形”和“勢”都不能一成不變,關鍵在於,就如孫子說的:“能順應敵情的變化而贏得勝利,可稱之爲神。”

說的就是作戰用兵應象水一樣變化多端,才能克敵至勝,因變而變,這在無論何時都是正確的,但現在對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應有另外一種認識,就是兵應有勢,水應有形。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把眼光放遠一些,兵是在戰爭條件下的無常勢,水是在周圍環境下的無常形,也就是說,兵受戰爭環境的影響,水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周易》中有兩句話,可作爲孫子這段話的註腳:第一句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一虛一實,就是規律,章法,第二句是“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不測,便是無規律可循,無章法可依。

兵聖孫子認爲,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於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夠根據敵人數量的多少,裝備的好壞,士氣的高低,指揮員素質如何,軍需供應怎樣而機動靈活地採取對策,才能奪取勝利。這幾句可用以說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應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制訂計劃,不可死搬教條,墨守成規。

戰爭環境人們是能夠認識的,也能夠把握的,無論是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還是冷兵器時代的諸侯爭霸戰爭,就算是後世現代化的高科技戰爭,人們都能夠認識,把握住戰爭的環境,再用兵,那麼兵就成常勢了,戰爭的環境怎麼樣,就用什麼樣的兵,在這個大環境下,爲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兵就是無常勢的。

比如二戰時期的盟軍爲開闢第二戰場,配合蘇軍的正面戰場的攻勢,經過多方協商,決定在諾謾底登陸作戰,那麼在登陸作戰開始以前,盟軍統帥部是經過多方論證,多方調查了開闢戰爭的環境的形勢之後再用兵的,如果德軍也認識到戰爭環境的常勢,那麼盟軍能否登陸成功還是不未知數。

戰爭環境是個什麼樣子,那麼兵也就是個什麼樣子。抗戰時期李宗仁將軍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同樣也是先認識到臺兒莊戰役戰爭的重要環境,包括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等等因素,在在這個環境下用兵,所以這個兵是有形的,也是有勢的,是可以認識的,因爲臺兒莊戰役的戰爭形勢決定了這次戰役的用兵形勢,只要認識到這個因素,那麼用兵才能隨心應變,李宗仁將軍戰前的認真研究並正確的掌握了戰場的規律,是臺兒莊戰役取勝的關鍵。

那麼水有形又是怎麼樣理解的呢,在傳統的觀念中,水是無形的,因爲水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確是如此,水是無形的,水的形是雜亂無章的,奇形怪狀的,但爲什麼爲會出現這些雜亂無章,奇形怪狀的水形狀呢,究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受到水周邊環境的影響,水周邊環境是什麼形狀,那麼水就是什麼形狀,人們無法認識和把握住水的形,因爲水是千變萬化的,就算在一小條線上激起的浪花也找不到相同的一朵來,但人們是可以認識水的有形的,水的形變化是來源於周圍環境的形,無法把握住水形的變化,但水周圍的形是不變的,可以通過認識水周圍的形來認識水的形。比如水周圍是一個圓形的環境,那麼水肯定是圓形的,不會是方的,也不會是其它形狀;如果水周圍是一個三角形,那麼水也肯定是一個三角形,而不會變成正方形。這就是水的有形,只有充分認識到水周邊環境的有形,才能更好的利用。

杜學文不會天真的以爲,大食軍當真就沒了辦法,對於戰場上發生的一切,他在心中也早就有了盤算。

所以當大食軍做出分頭突擊的決定之時,他果斷的選擇了分割包圍,他的父親杜睿最擅長的就是大範圍的迂迴運動,而後根據地形要素,環境要素,將敵軍分割包圍,以自己的優勢兵力,儘可能的殲滅對手。

杜睿作爲一個後世穿越之人,對於後世發生的那些經典的戰例自然耳熟能詳,他能接觸到最深的自然也就是後世解放軍的那些堪稱天才構想的戰例了。

對於分割包圍這種戰術,杜睿尤其喜歡,他記憶最爲深刻的戰例便是解放戰爭之時的解放軍對胡宗南,二馬之戰。

當時第一野戰軍發起扶郿戰役,以一個兵團牽制“二馬”集團主力,集中三個兵團殲滅位於扶風、郿縣地區的胡宗南及馬步芳兩集團各一部,迫使胡宗南集團退往漢中,進而孤立“二馬”。

其部署便是以第2兵團由醴泉經乾縣、青化鎮迂迴至益店鎮、羅局鎮,切斷武功、扶風地區國民黨軍西退通路,爾後向午井鎮、扶風發展進攻,以第18兵團,由咸陽、興平沿渭河北岸西進,殲滅武功、杏林鎮一帶守軍後,向午井鎮發展攻擊,會同第2兵團聚殲羅局鎮地區守軍;以第1兵團由鄠縣地區西進,攻佔盩厔、郿縣,殲滅渭河南岸守軍,策應渭河北岸作戰,然後向益門鎮、寶雞發展進攻;以第19兵團附騎兵第2旅由三原進至醴泉、乾縣地區,牽制“二馬”所部;以第61軍警備西安,並以一部兵力向西安以南子午鎮方向出擊,保障主力側翼安全。

戰役開始之後,第19兵團先行進入阻擊陣地,並以一部兵力逼近“二馬”所部,修築工事,佯示進攻。當日,第61軍向子午鎮地區守軍發起攻擊,殲其第17軍第12師和第69軍第84師各一部。11日,第一野戰軍主力發起進攻,第2兵團西渡漆水河,從胡宗南、“二馬”兩集團之間楔入,迂迴至胡宗南所部第18兵團部側後,於12日晨先後攻佔羅局鎮和郿縣車站,截斷了國民黨軍退路。

與此同時,第18兵團分路由東向西實施攻擊,相繼佔領武功、杏林、絳帳鎮等城鎮,殲滅第65軍第187師大部和第119軍第244、第247師各一部;第1兵團一部在盩厔以南黑山寺殲滅第36軍第123師一部,爾後主力沿渭河南岸西益公路西進,在啞柏鎮、橫渠鎮及其以南地區殲滅第90軍大部,並向郿縣急進。

分割包圍至此,第一野戰軍從東、西、南三面完成了對扶風、郿縣地區國民黨軍第18兵團部及第38、第65、第119軍的戰役包圍。該地區守軍僅第36軍和第90軍殘部自郿縣撤入秦嶺山區。12日拂曉,被包圍的第65、第38軍全力向西突圍,企圖經羅局鎮撤向寶雞。第2兵團解放軍第4軍頑強阻擊,連續打退國民黨軍10餘次輪番攻擊;第3軍、第6軍在相繼攻克扶風縣城和午井鎮、高王寺諸要點後,即向羅局鎮地區國民黨軍側後攻擊。至12日中午,國民黨軍3個軍被壓縮在午井鎮以西、羅局鎮以東、高王寺以南的渭河灘上。是日15時,第一野戰軍各兵團對被圍之國民黨軍發起總攻,激戰至20時,殲其大部,餘部南渡渭河,被第1兵團殲滅於郿縣地區。隨後,第18兵團進至羅局鎮一帶,準備迎擊“二馬”集團反撲。第1、第2兵團乘勝西進,至14日,先後攻佔蔡家坡、岐山、鳳翔、寶雞和益門等城鎮。退守永壽、邠縣、崔木鎮等地的“二馬”集團未敢出援,後撤平涼地區。

杜睿接觸過那麼多的經典戰例,杜學文跟在杜睿身邊學習多年,自然對這種杜睿最爲推崇的戰術格外精通,因此從一開始,杜學文就制定下了虛設疑兵,分割包圍的戰略,務必要將大食人在開羅的駐軍全殲於此。

第49章 魏王李泰第20章 頭疼第30章 軍神廟第33章 柳暗花明第74章 海戰揚威第五章第15章 古非洲第57章 趁機發難第39章 死而不僵第6章 集 思廣益第58章 騷亂第52章 遣唐使第二十八章第47章 故人第55章 所謂騎士第46章 明照萬里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2章 父與子第六章第二十二章第71章 大決戰(下)第15章 古非洲第18章 身後事第57章 太子掌軍第七十八章第29章 尚武精神第67章 彈劾第47章 說書先生第四十九章第十四章第48章 初見丕平第27章 邊塞烽煙第47章 秋後算賬第47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六十七章第44章 平息第七十八章第8章 奢侈品消費稅第47章 說書先生第22章 君子之道續第三章第49章 請纓第82章 閒來無事第三十三章第57章 圍城第四十三章第80章 征服者第76章 事了拂衣去第73章 所謂西天極樂第37章 各懷心思第2章 良友第三十二章第43章 定計第21章 家事第37章 杜府四春第10章 第一桶金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十五章第18章 下來受死第54章 術數第66章 的黎波利城下第14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8章 晉王來訪第61章 相思牽掛第34章 殺吐蕃第68章 宗教改革第60章 古埃及第19章 父子之國第44章 勇猛無敵第66章 葉齊德第八章第5章 大食消息第32章 各懷鬼胎第43章 兵臨石堡城第二十六章第94章 勇能搏虎第31章 突襲第26章 反抗還是屈服第12章 文采不減當年第25章 名聲鵲起第37章 截擊第57章 民心天下第四十九章第6章 海外棄民第21章 和親?和個球!第3章 翹家少女第41章 衰頹第21章 家事第92章 情敵第70章 談判第五十五章第80章 日食第17章 密議第54章 三站而下第16章 原來是他第七章第21章 家事第三十章第十四章第9章 意外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