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田賦

所謂的農業稅,說白了也就是田賦,是華夏曆朝歷代中央政府對擁有土地的人所課徵的土地稅,被列爲國家正供,是國家財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來源。

春秋戰國時期,魯宣公十五年出現的“初稅畝”是華夏曆史上記載最早的徵田賦之始。以後或稱租,或稱稅,名目累變,或收實物,或收銀錢,時有不同,然歷來爲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田賦起源於夏、商、周之“貢、助、徹”三法,而戰國時代魯國的“初稅畝”和秦簡公“初租禾”的實行奠定了封建社會的田賦制度。

“田”是指按田地徵收的田租,“賦”是由軍賦代金轉變成的人頭稅,叫口賦。秦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一整套賦役制度,形成田有租、人有賦、力有役的局面。

《漢書?食貨志》記載,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既說明當時的田賦叫田租,也反映秦王朝賦稅負擔的沉重。歷史上對田畝徵收的土地稅,名稱不盡相同,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稱田租,後來官田稱租,私田稱稅。

宋有“官田之賦”和“私田之賦”,這是不分官田、私田,統稱田賦之始。元至明初,叫稅糧。明推行“一條鞭法”以後,叫回賦。

田賦是歷朝歷代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田賦制度的改革,如唐初的“租庸調”和唐中期的“兩稅法”,明朝的“一條鞭法”和清朝的“攤丁入地”、“地了合一”,對後代有重大影響。

清代田賦包括地丁、升科、租課三個項目。地丁,是指地賦與丁賦。源於清朝雍正二年以丁糧攤入地糧內合一徵收,故稱爲地丁。升科,是指凡新購買土地或留置旗產地畝或開墾荒地及官、旗、黑地,初報完糧者。升科項內有旗產升科、官荒升科、旗地升科、旗租升科、黑地升科及官產升科之分。租課,是指官田或公有地租給農民耕種,由官府徵收地租。地丁、升科、租課各項合稱爲糧額。

辛亥革命後,又將漕糧、戶課和各種官田租課統稱四賦。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纔將按土地所徵的各種稅收統稱四賦。田賦雖然以土地爲課稅對象,但地主所繳納的是從農民身上榨取得來的地租,屬於農民剩餘勞動或必要勞動產品的轉化形式,農民是田賦的實際負擔者。

可以說田賦是一種最主要的對農民的剝削壓榨手段,而且是毫無限制的掠奪,在歷史上,唐代宗大曆元年,以國用急需爲理由,沒有等秋糧成熟,就向民間田畝徵收附加稅,按青苗地每畝稅錢十五錢,又徵地頭錢每畝二十錢,通稱青苗錢,這是田賦預徵的開始,如此橫徵暴斂,使農民不堪重負,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而清朝在田賦正額之外,還有爲數衆多的加徵,主要是耗羨、平餘和漕糧附加三項。耗羨,又叫火耗。清初,田賦多以銀兩繳納,各州縣收入田賦銀後,要把所收納的零碎銀兩,熔化成規定重量的銀錠,才能人庫。由於在熔鑄時,重量有所虧耗,因此,各地徵收準適當多徵一些,以補虧耗之數。但地方官吏往往藉此苛索,成爲剝削人民財富的一種手段。

平餘,雍正時,四川的不法官員在徵收賦稅時,暗將戥頭加重,以增收銀兩。乾隆三年,爲整飭暗中加重之弊,準四川在火耗之外,每百兩提解六錢,稱平餘。以後各省仿行,成爲田賦的加徵。

漕糧,是指向京城運送漕糧的各種加徵浮收。漕糧是清代田賦的一部分,以實物繳納。清後期政府爲支付不斷增加的對外賠款,以“分賠”、“攤賠”。“代賠”等名目將沉重的賠款負擔分散給地方。地方無款可籌,只好以附加稅的形式。

此外封建王朝爲了緩和社會矛盾,也會時不時的降下隆恩,對賦役的減免主要分爲兩類,一類爲災免,一類爲恩免。

災免是指凡遇災,地方官吏應立即逐級上報,賦役依災情予以減免。恩免是指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壽辰等重大慶典的情況下,賦役予以減免。

元代賦役減免,主要是免差稅,分爲恩免和災免。“時因慶遇,或行幸所過,恆賜差稅,如大興、開平、興和、畿內諸縣,賦稅屢免。”“或有災荒,詔書迭下,除其賦稅以優民力。”

明代,賦役減免分恩蠲、災蠲二類。恩蠲多發生在皇帝即位、重大慶典的情況下。有關災蠲、販濟,明太祖規定:凡四方水旱輒免稅。豐年無災害,亦優免地瘠民貧者。凡災年,盡蠲二稅,且貸以米,甚者賜米布若鈔;又設預備倉,令老人運鈔易米以儲粟。有時還將糧食和國庫銀錢用以販濟災民;對受災地方並無倉儲者,則從他縣調米賑濟。對因災被迫賣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贖;命令富人蠲免佃戶田租,大戶貸給貧民糧食,免除雜役,到豐年償還;皇莊、湖泊弛禁,允許民採取食物;饑民返還原籍,給予口糧;京、通倉米平價出賣;預支給官俸米糧以平價;建立官舍讓流民居住,給糧米來收養棄嬰兒;建立養濟院來收養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老人。

清代,賦役減免,也分災免、恩免二類。災免凡遇災,地方官吏應立即逐級上報。清朝規定受災六分至十分爲成災,五分以下爲不成災。確認災害的辦法是先由災戶報簡明呈單,列災戶姓名、所在村莊、受災田畝數及具體位置、災戶大小口數,交地方政府與糧冊查對,並將呈單作爲勘災底冊,查災人員拿着底冊一畝一畝覈實,劃定受災程度並將災戶劃分爲極貧、次貧等級。清朝規定饑民以16歲以上爲大口,16歲以下爲小口,年齡小不會走路的不準入冊。等到全部勘查完畢,州縣官核造總冊,註明應否蠲緩上報。

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壽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動,不分無災有災,都按定製給予賦役寬免。

然而這種所謂的隆恩,卻因爲規定不明確,或者行使不利,非但不能起到減輕農民負擔的作用,反而會予以加重,到頭來畫虎不成反類犬。

杜睿在貞觀變法之時,也曾提出過改革稅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當時施行的租庸調稅法改革,結合唐代中期的兩稅法,以及明代的一條鞭法,形成了新的稅制。

但是無論如何改革,依然改不了的是,征服始終都是寄生在天下百姓貧弱肌體上吸血鬼的現狀。

以天下農民的力量供養一個龐大的國家,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合道理的,杜睿一直以來搭理髮展國內的經濟,爲的就是能夠有朝一日,將農民從被盤剝的社會地位之中,解救出來。

後世的新中國實現了農業稅免徵,那是因爲國家富強了,不再需要以農業稅來供養國家,現在大唐也到了這個時候。

雖然說處在當下的大唐,在生產力,社會財富上還無法與後世相比,但是現在的大唐不可以稱之爲不富,龐大的商業貿易,海外貿易,讓大唐的歲入每年遞增,而且其中的組成部分,已經由田賦,變成了商業稅。

將田賦從主導地位,變成了次要地位,而如今杜睿所提出來的徵收奢侈品稅的制度,毫無疑問,將再次提高國家的歲入,這樣一來,田賦就更顯得微不足道了。

歷朝歷代的士人都在高喊,國不與民爭利,可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國家不要與士大夫爭利,要與士大夫共天下,升斗小民的死活,何曾被他們看在眼裡。

現在杜睿所提出來的,纔是真正的國不與民爭利,放棄農業稅,無疑會惠及天下的農民,讓他們能夠完全的享有自己勞動所創造出來的財富。

高智周一直以來都是杜睿的忠實信徒,難怪他在看了杜睿給他的那份資料之後,會如此的興奮,發出這樣的感嘆。

張言碩等人此時看杜睿的眼神都變得熱切了起來,他們都是出身與小戶之家,自然知道田賦對一個農戶來說,是多麼沉重的負擔,辛苦一年,大半的產出都要用來繳納賦稅,剩下的也只能保證溫飽而已,可是這已經省得上是盛世了。

如果當真能夠取消田賦的話,那無疑是天大的好事。

杜睿指着高智周手中的那份資料,道:“你好好看看,研究一下,明日爲師希望你能理出一個章程來,在內閣一通討論!”

高智周聞言,難掩心中的激動,他知道杜睿是準備將這份惠及萬民的大功勞交給他來完成,激動道:“恩師放心,弟子一定不負恩師重託!”

高智周說着,將那份杜睿寫的資料舉過頭頂,雖然幾張紙輕飄飄的,但是此刻在他手中卻是重若千斤。

第47章 說書先生第82章 琉璃非玻璃第二章第31章 蒂卡爾第13章 拒第5章 憤怒的侯君集第14章 李義府第37章 韋塞克斯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2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國第2章 庶人李治第三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第5章 公主們第17章 太宗教子第17章 密議第65章 教訓淫僧第1章 重生第23章 詔書第72章 歸來第24章 澳大利亞第1章 洗牌(上)第61章 鳳辣子和武則天第8章 奢侈品消費稅第34章 殺吐蕃第44章 勇猛無敵第43章 焚書坑儒第62章 神出鬼沒第70章 蘇烈第69章 何所求?第28章 賜婚第二十一章第44章 利奧三世第12章 兄妹情深第57章 趁機發難第9章 訪客第2章 良友第27章 不敢領受和不容拒絕第16章 託孤第40章 幻滅第70章 西陲隱患第32章 深入虎穴第90章 崑崙奴第十三章第二十七章第25章 征服伴隨殺戮第30章 大戰開啓第三十八章第13章 富家翁第二十一章第31章 豎子第五十二章第39章 騎兵出擊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75章 私塾先生第39章 騎兵出擊第6章 忠僕第67章 彈劾第9章 野心第41章 吐蕃大亂第七章第37章 杜府四春第33章 戰前第十六章第三十三章第68章 隱情第8章 奢侈品消費稅第20章 叛軍第28章 佈局第39章 譁變第1章 重生第62章 善後事宜第四十二章第9章 西方局勢第39章 血戰七寶山第十八章第25章 怒不可遏第3章 皇恩第48章 捷報頻傳第69章 二世祖第五十九章第52章 鞠智盛第四十五章第72章 各方反應第33章 石堡城第五十六章第12章 文采不減當年第54章 翻身農奴把歌唱第58章 騷亂第28章 下一站美洲第77章 收得佳徒第2章 杜家有子第四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38章 繼續進兵(下)第32章 泉蓋蘇文第13章 皇帝第四十九章第96章 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