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廷議

大朝之上,當今天子居然因杜睿的一番話發笑,這是什麼意思,或者暗示着什麼,是杜睿說的對,還是太宗根本就是站在杜睿這一邊的?

太宗也知道自家失態了,尷尬的咳嗽了兩聲,佯怒道:“杜睿!朝堂之上,不許放肆,權愛卿也是一心爲國,你二人如果有紛爭,可以論理分辨,豈能仿效市井之人。”

杜睿見機的快,忙拱手請罪:“臣失儀,還請聖上贖罪,既然聖上都說要臣與權大人論理,臣領命就是!”

權萬紀此時一張臉都被氣得黑了,指着杜睿,羞惱道:“黃口孺子,你說我大唐江山如今患有隱憂,是何道理,這不是妖言惑衆,蠱惑人心是什麼?”

被權萬紀指着鼻子叫囂了一通,杜睿也不着鬧,笑道:“權大人,且息怒,在下說的是大唐的施政有隱憂,聖上曾與貞觀元年下過諭旨,讓天下臣工上書言國事,在下既然忝位工部侍郎,堂堂三品大員,怎的就不能說,況且在下還身兼御史中丞,管的就是上書言事,要是不讓在下說話,那在下豈不是尸位素餐嗎?”

杜睿這般說,權萬紀還真的不好反駁,因爲杜睿上書言事,直指朝政弊端,不但不是錯,而且還是太宗下過諭旨,有過明令的,他要是說錯了,那歸根結底,錯的豈不是當今聖上。

但是就此罷休,權萬紀又是一萬個不肯,他也看出來了,太宗是站在杜睿這一邊的,他今天急躁躁的跳出來,正是做了那個反派的小人,想到此處,權萬紀心中不禁一陣怨恨,怨恨杜睿讓他顏面盡失,也怨恨太宗戲耍於他。

不過即便如此又如何,權萬紀既然站出來了,就沒打算再縮回去,既然上一次能逼得太宗將杜睿貶黜出長安,縱然如今朝中的世家大族的勢力小了不少,權萬紀也沒打算打退堂鼓,非要在着滿朝文武百官面前,將杜睿好好的駁斥一番。

打定了主意之後,權萬紀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怒火,道:“好!你要上書言朝政的弊端,且放言,既然聖上今日着急衆臣工儀式,必有深意,你且說出來,讓在位的衆大臣也聽聽,你杜承明究竟有何高見!”

杜睿聞言一笑,舉步上前,跪倒在御階前,將早就準備好的奏本,高高舉起,道:“聖上!臣今日上書三事,其一便是我朝的府兵制度!”

權萬紀聞言就想要反駁,但是卻被太宗給制止了:“權愛卿,你先不要急着反駁,且聽杜愛卿究竟有何高見!”

杜睿領命道:“府兵制度起源於北周,歷經前朝,傳至我大唐,然於今日看,府兵制度已經完全不合時宜,臣在杜陵之時便曾聽人說起過,有些衛府,統領之人大肆奴役軍戶,致使不少軍戶逃亡,一旦我朝邊疆有戰事,如何應對,況且府兵制度本身就是一種變向的徭役,所說天下富戶,平民一體遵守,但卻未能確實執行,而且服役之人,大多都是家中的頂樑柱,一旦從徵,家中何人料理,因此臣進言,廢除府兵制度!”

杜睿的一番話,無異於在朝堂之上扔下了一顆炸彈,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昨日已經知道了這件事,自然心如止水,李靖還是如同往常一樣,拄着太宗御賜的手杖,微閉着雙目,無動於衷。

那些文官們倒還沒怎麼樣,畢竟兵制一事,他們知道的不多,但是武將那邊就不一樣了,紛紛議論開來。

昨夜李靖回府之後,也沒和那些老部下們通氣,他就是想要看看杜睿肩挑這麼大的重擔,究竟有沒有這個能力,要是連這幫朝中的宿將都說服不了,接下來的事情又如何能穩妥開展。

“杜家小子!”程咬金第一個就跳了出來,大聲道,“你說了府兵制那麼多不是,可這些不過都是你的猜測,一家之言,如何能夠服衆,況且大唐定鼎天下之時,所行的不也就是這府兵制嗎?前幾年北伐,不也照樣是這些府兵效死沙場,如何就說不合時宜了呢!”

李世績朝着李靖看了一眼,見李靖還是閉目不言,也猜不透李靖究竟是什麼意思,按他想來,昨夜李靖既然也奉詔入宮,肯定也是知道這些的,要是支持杜睿的話,這會兒應該站出來說話,可這不言不語是什麼意思。

思來想去,李世績還是站了出來,問道:“杜~~~~~~杜大人!你說這府兵制不好,可是有更好的主意?”

在他想來,府兵制度好不好並不是關鍵,關鍵是杜睿是否能拿出一套更加完備,又切實可行的方案來,要是當真能拿得出來,又能證明確實比現行的府兵制度優越的話,變革倒也未嘗不可。

程咬金跳出來還沒什麼,誰都知道他是個渾人,在朝堂之上,說什麼,做什麼,向來無所顧忌,但李世績的態度可就不一樣了,如今李世績貴爲大唐的兵部尚書,掌天下兵事,他的意見可代表了很多人的利益。

一時間滿朝的武將紛紛出言,有指責杜睿妄言的,也有讓杜睿拿出更好的改革方案的,唯獨侯君集不說話。

侯君集的女兒海棠如今貴爲太子妃,又給李承乾生下了長子,定然是未來大唐的皇后不二人選,杜睿是李承乾的智囊,和他是處在同一條戰船上的盟友,他自然不想和其他人一通攻訐杜睿。

權萬紀見滿朝洶洶,心中一陣冷笑,自以爲杜睿的話引起了衆怒,便道:“杜大人!爲何不言,方纔不是還說要和老夫論論理嗎?”

杜睿一笑,道:“權大人勿急,列爲大人也稍安勿躁,在下既然敢言,自然有了解決之道,今日時逢聖上大朝,便拿出來,與衆位大人商議一番,聖上!請準微臣所請!”

太宗點點頭,道:“杜睿!你既然有辦法,便說與衆位愛卿,大家一同議議,集思廣益,豈不更好!”

杜睿領命道:“臣遵旨!臣結合歷朝歷代的兵制,總結出了一套全新的改革措施,成爲義務兵制度!”

太宗昨夜已經聽杜睿詳細解釋過了,不過此時當着其他人,還是故作不知問道:“何爲義務兵制度,杜睿!你且細細說來!”

杜睿道:“臣所講的義務兵制度,便是指,凡我大唐子民,無論士農工商,無論勳貴豪門,凡在一定的年齡內,則必須服一定期限的兵役,便是當朝列爲大臣的子嗣,也必須遵守的一種制度!”

“什麼!?”又是權萬紀第一個不幹了,大聲道,“聖上,若是如此子所言,那我大唐天下豈不遍地武夫,再也無人習聖人之言,這天下豈不是要大亂了嗎?況且杜睿方纔還在說,服役之人都是各家各戶的頂樑柱,他現在卻要人人從軍,豈不是先後矛盾!”

杜睿道:“權大人!現在就急着反駁,操之過急了吧!在下所說的義務兵制度,乃是說凡我大唐子民,只要年滿十八歲,就必須服役,而且目前我大唐軍中的兵制也須改革,當廢除將官的品級,封號,改爲統一編制,從上而下,分爲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廢除將官品級,改爲軍銜制度,又可分爲將官,校官,尉官,士官,一般士卒也應當按照服役時間的長短分爲上等兵和列兵,服役時間同樣也有規定,一般士卒爲三年,累計軍功,得以升遷爲將官之人,則轉爲我大唐的職業軍人,士官爲五年,尉官爲十年,校官,將官則爲終身制!另有一點,微臣建議,凡武職不得參政!”

杜睿最後一句話,在朝堂之上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便是太宗也沒想到杜睿居然加了這麼一句話,昨夜密議之時,杜睿可沒提到過這一點。

李靖聞言也是睜開了久畢的雙目,但是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杜睿的意思,微微一笑,又閉目養神去了。

“杜家小子!你這是什麼意思,什麼叫武職不得參政?”程咬金雖然活的混沌,但並非愚笨,否則也不可能歷仕三朝,風雨不倒。

杜睿原本也沒想着說那麼一句,想要真正實現軍政分離,絕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徐徐圖之。但是一想到盛唐以後,藩鎮割據,皆因各州各道軍政大權委以一人之手,造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方纔有了安史之亂,朱溫代唐之事,既然今天註定要得罪一些人,杜睿乾脆也就不怕了。

“在下所言,武職不得參政,乃是要聖上廢除一州刺史身兼軍政的混亂局面,避免有人坐大,動搖國本!”

聽杜睿這麼說,程咬金更是氣得不得了,大怒道:“似你言,我等皆是亂臣賊子不成,你說有人權力過大,會危機國本,說的是誰,你今日要是不說出個所以然來,老夫定然不依!難道說這大唐的天下就你一個忠臣!?”

杜睿也知道他剛纔說的話確實過分了些,便道:“盧國公對聖上,對大唐的忠誠,在下從來沒有懷疑過,也同樣不曾懷疑過列爲將軍的忠誠,可是你們想沒想過,以後呢!?有誰敢保證以後不會出現擁兵自重的人!只有現在便實行軍政分離,只要以後有誰敢圖謀不軌,只需斷其糧草,便能消除兵災於無形,有何不可!?”

太宗在震驚過後,也想到了這確實是一個防止武將坐大的好辦法,便制止了程咬金的繼續糾纏,道:“杜睿!將你的想法細細說來。”

昨夜君臣密議之時,太宗便全盤接受了杜睿提出的義務兵制度,特別是杜睿曾提到過一點,天下萬民皆受兵役的一點好處,便是可以在軍中大肆宣揚忠君愛國的思想,讓全天下的人都牢牢記住那四個字,況且經受過軍營的磨練,便是那些嬌嬌弱弱的公子哥,想來也能抹掉一些脂粉氣,更不要說是一般百姓了,到時候舉國尚武,太宗開疆拓土的宏遠,實現起來,就要容易多了。

杜睿也不藏私,將義務兵制度,以及軍政分離制度詳細的說了一遍,期間自然少不了一些人的反對,抗拒,但是杜睿畢竟要多了千多年的見識,一一加以解釋,批駁,等到杜睿將整個義務兵制度講完之後,滿朝已經沒有了反對的聲音,縱然是權萬紀也是啞口無言,他實在是找不出,還有什麼可以反駁的。

但是杜睿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前世畢竟不是軍人,雖然常年習武,但是對於後世所奉行的兵役制度卻也是一知半解,想要徹底完善,施行,卻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

不過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只要細細推敲,逐條斟酌,總能加以完善。倒是軍政分離,想要實行,卻不大容易,最終還是太宗拍板,暫時定下了一個章程,按照杜睿所講,今後大唐沒道設一軍區,但軍區主將不得參與地方治理,另外在朝任職之人,戰時便卸掉朝中的職司,非戰時則卸掉軍中的武職。

杜睿對此也是無可奈何,畢竟如今想要真的實現後世那樣的軍政分離,確實困難了些,滿朝的將軍,哪個不是和太宗一起在屍山血海之中拼殺出來的,如今年歲大了,在去戍邊,鎮守一方,顯然不太合適,還是留在朝中,頂着一些職司算了。

太宗是個念舊的人,以前杜睿便知道,只是沒想到太宗念舊到了這個程度,歷史上歷朝歷代,君臣相合,從一而終的,恐怕也就是貞觀一朝了。

就在太宗準備頒佈改革兵制的諭旨之時,孔穎達突然站了出來,道:“聖上!老臣有一言!”

太宗見是孔穎達這個老夫子,也是無可奈何,不讓他說,這老爺子沒準當朝就告老還鄉,讓他說,誰知道他又要搗什麼亂,可是這位大神是天下大儒,深孚人望,又不能讓他閉嘴,只好道:“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孔穎達還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施了一禮,道:“如聖上,當真按照杜大人所言,施行那個義務兵制,到時我大唐人人皆兵,便是最短的服役期限只有三年,可聖上想過沒有,天平時無事,可一旦從徵該如何是好?到時父子兄弟一同戰死沙場,這天下豈不就只剩下了些孤兒寡婦,到時豈不是要農耕皆非,田地荒蕪了嗎?況且,天下皆兵,何人讀書做官,我們這些尸位素餐之人退下去之後,這朝堂豈不是也要空了!?”

太宗還真沒想到這一點,忙看向了杜睿,杜睿卻一臉的輕鬆,道:“孔大人所言甚是有理,依微臣之見,可以在應徵服役的規定之中加上一條,從義務兵制度開始施行之日起,已娶妻生子者免徵,兄弟皆在應徵範圍內者,其兄免徵,十八歲之前考取功名者,免徵,此外還可以設置一個免徵的範圍。”

“範圍!?”

杜睿點頭道:“凡是對我大唐做出特殊貢獻之人,免徵!”

太宗又問道:“何謂特殊貢獻?”

杜睿道:“工!”

權萬紀聞言,自以爲又找到了攻擊杜睿的機會,大聲道:“自古士農工商,早有定論,杜大人何以認爲這等賤業之人爲尊!?”

杜睿聞言,怒道:“工何以賤!無工則國不富,沒有工匠發明改良各種農具,天下田畝何以增產,沒有天下工匠,打造器物,便是權大人想要吃飯,也只能趴在地上了!”

杜睿說完,又轉向了太宗,道:“臣方纔所說對大唐做出特殊貢獻之人,說的便是但凡能發明,改良農具,工具等等,有益於我大唐經濟發展之人,都在此類!”

太宗治理一國,自然知道工匠的重要性,對於杜睿所提出的建議,心中也是贊同,特別是杜睿那句“無工則國不富”。

“就依愛卿之言!”太宗一言而斷,接着道,“關於杜睿方纔所說的義務兵制度,朕以爲確實可行,這樣吧!侯君集!”

“臣在!”

“李世績!”

“臣在!”

“你二人協助杜睿,將這義務兵制完善一番,拿來朕看,而後便推行天下!”

太宗說完,就開始幻想起了,等到義務兵制度施行之後,大唐軍力倍增,掃蕩四方,震懾宵小的輝煌場面。和歷朝歷代的君王一樣,太宗心中所想的也是開疆拓土,成爲一代英主,萬世敬仰。

這件事議定了,太宗又接着說:“杜睿!你方纔說了,要言三事,且將你要說的第二件事說出來吧!朕與衆愛卿議定!”

杜睿領命道:“臣所要說的第二件事,便是目前我大唐的稅制!”

又是一個重磅炸彈,剛剛平靜下來的大臣們,腦子裡再一次被杜睿的炸彈給狠狠的洗禮了一遍,紛紛看向了杜睿,一個個心中發苦,到底這個小子今天要幹什麼啊!?難道非要將這天給捅個窟窿不成!?

PS:下週首頁封推,呵呵!還是第一次!小弟爽的不得了!

第53章 解放奴隸第104章 不如歸去第91章 夷男來朝第30章 捷報傳來第三十二章第44章 君不君臣不臣第六章第四章第64章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第二十六章第48章 初見丕平第30章 土著問題第24章 打金枝第4章 天草降臨第63章 一觸即發第23章 詔書第32章 廷議第17章 太宗震怒第五十二章第59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第12章 大唐皇帝的責任第94章 勇能搏虎第10章 國宴第53章 三戰而下第七十七章第15章 李貓第50章 交河道大總管第六章第57章 何懼武氏第39章 騎兵出擊第12章 皇后省親第6章 集 思廣益第51章 井底之蛙第58章 侯君集發難第65章 何苦來哉第79章 因材施教第二十一章第57章 民心天下第35章 有教無類第23章 瘋狂高陽第65章 大獲全勝第71章 密談第六十二章第14章 怒第七十八章第二十六章第56章 越俎代庖第37章 杜府四春第66章 玉枕第45章 飛渡第二十六章第42章 風起第28章 忠臣第10章 駕臨第五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21章 太宗震怒第11章 醉長安第二十章第26章 閉門謝客第49章 請纓第30章 捷報傳來第30章 陳三事續第38章 事急第六十一章第27章 綏州戰事第3章 大唐武裝第二十三章第48章 初見丕平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5章 寶島第十五章第7章 大食消息續第十六章第五十五章第83章 紛紛攘攘第40章 平壤第47章 說書先生第7章 大食消息續第2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國第二章第69章 科舉第33章 石堡城第18章 身後事第15章 是非功過第27章 不敢領受和不容拒絕第30章 搶灘登陸第13章 抉擇第27章 宣示主權第16章 暗戰第18章 密謀第11章 秦王破陣樂第41章 衰頹第70章 各有算計第十二章第五十九章第37章 杜府四春第四十九章第71章 飛虎軍初顯威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