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讓玄世璟一頭霧水,書院裡的先生也是雲裡霧裡的,太子殿下這是要做什麼?
原本在東宮任太子詹事的于志寧,在玄世璟做了太子詹事之後,于志寧就升遷了,回到了他心心念唸的朝堂之上,升任侍中,但是于志寧這人吧,有個毛病,讓李承乾很是頭疼,嘮叨,犟,當這兩個特點匯成一個毛病的時候,就容易招人煩。
當初在東宮的時候,于志寧的這個毛病就讓李承乾吃盡了苦頭,不僅僅是這個毛病,于志寧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諫言李承乾,那他覺得,李承乾就必須得聽,不但要聽,還要照做,之前他與李承乾之間的關係不算太好,因爲李承乾一旦不聽話,他總是能去李二陛下面前打小報告,弄的李二陛下和李承乾之間的父子關係很緊張。
後來玄世璟成了太子詹事,于志寧升遷了,東宮可算是安穩了一段時間了,沒了于志寧告狀,李二陛下與李承乾之間的父子關係也逐漸的緩和了下來,後來也是受到玄世璟多多少少的影響,不管是李二陛下還是太子李承乾,都願意花些心思,認真的去看對方,李二陛下這才察覺到,原來自己的兒子並不是不優秀,他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努力,想要獲得他這個父皇的認可。
只是中間的過程和走的路,是坎坷了一些。
這也讓李二陛下知道,並非是他看好的,對於李承乾來說,就是好的,比如說于志寧,這人就太古板,非得讓太子按照太子的模板,給他加上些條條框框,讓李承乾按部就班的遵守他給出的框架來。
無疑,于志寧是不適合教導李承乾的,他只適合勸諫。
玄世璟在知道于志寧被李承乾打發到書院的時候,心裡就想着,李承乾這是不是又被于志寧煩的不行,乾脆就讓于志寧先到書院來歇歇,而後再起用於志寧?
但是在聽到這消息的第二天,玄世璟收到了李承乾的親筆信。
看完信件之後,玄世璟無奈苦笑,李承乾這是給他找了個苦差事啊,事兒不好辦啊。
李承乾的確是受夠了于志寧,乾脆找個藉口,趁着于志寧不小心犯了個小錯誤,就給打發到書院這邊來了,而李承乾給玄世璟的任務就是,在於志寧在書院的這段時間內,好好的“改造”于志寧,最好能把他的這些個不讓人喜歡的毛病給改了,因爲對待于志寧這樣的臣子,現在的李承乾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就行啊,所以李承乾就把這麼個麻煩暫且先移出朝堂了。
只是,要改變于志寧,這談何容易?
但是李承乾覺得,書院這邊有這麼多德高望重的先生,一些先生身份擡出來,絕對能壓得住于志寧,所以李承乾才抱着這樣的希望,讓于志寧到書院這邊來。
不管能不能徹底的把于志寧的犟脾氣給改了,只要能有一點兒成效,李承乾就想去燒香拜佛了。
要說這于志寧怎麼得罪李承乾了,這說出來,讓玄世璟也覺得這于志寧,官沒白丟,簡直就是作死小能手了。
現在李承乾坐朝理政,他是太子,李二陛下在後宮之中修養身體,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不問政事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全是太子拿主意,羣臣也都默認了這種方式,現如今除卻一個名頭,那太子就等同於陛下了。
李二陛下也想如此順順利利的將權利移交到太子的身上。
偏偏就有不識趣的,不用多說,這個不識趣的就是于志寧。
於是乎,于志寧就被打發過來了,而且,李二陛下也默許了,還帶上了一個高季輔,高季輔也曾是東宮的屬官,太子坐朝之後,成了李承乾的左膀右臂,在朝中擔任吏部侍郎,這次完全是被于志寧給牽扯進來的,不過若是單純的牽扯的話,應該不至於丟了官,所以玄世璟覺得,高季輔到書院來,這當中應該還有別的意味。
高季輔可是吏部侍郎啊,現在會試結束,也要到出成績的時候了,不由得玄世璟不多想......
對於于志寧和高季輔兩個人,曾經蕭瑀和高士廉都在朝堂之中,與他們同朝爲官,自然知道這兩個人,于志寧沒什麼好說的,完全是自找的,去得罪李承乾,也是給李二陛下找不痛快,但是這個高季輔,就值得好好琢磨琢磨了。
當玄世璟將於志寧被李承乾丟到這書院的原因告訴蕭瑀和高士廉之後,兩人相視一笑,都沒有表現出過多的驚訝。
他們兩人應該也能猜測到吧,畢竟於志寧的脾氣,不難了解,至於這個高季輔,到了書院以後再說吧,反正肯定不是白來的。
關於于志寧,蕭瑀和高士廉都知道,雖然說是交代給玄世璟的,但是書院之中,能安排勸說于志寧的,就只有他們兩人。
高士廉是李承乾的舅姥爺,自家外孫子這是遇到頭疼事兒了,要他這個當舅姥爺的出手,高士廉也不能坐視不理。
至於于志寧這個犟驢,等人來了書院見到人之後再說吧,反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雖然于志寧不可能在書院一直待下去,但是可以想到,絕對不會這麼快就回到朝廷之中,要是就來書院這邊待上個十天半個月的,那李承乾也就不必費這麼大的事兒了。
照玄世璟估計的話,于志寧最少在書院裡也得待上半年。
不過這麼一來,于志寧自己就會着急了吧,離開朝堂半年的功夫,到書院這邊,就等同於修身養性了。
于志寧這人,學識有,到書院這邊來,也能人盡其才,單純的讓他幫忙教學生讀書的話是沒問題的,至於其他的,就算了吧,他這個人的脾性不適合去引導學生。
先前李承乾的性情不得李二陛下喜歡,于志寧可是功不可沒啊,玄世璟又怎麼能讓學生們去走李承乾走過的錯誤的路呢?前車之轍,後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