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農

“璟兒,你府上也在經營商鋪,也有商會,若是朝廷真的對商人下手,你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如何看?“李二陛下說道:“你那般家業,一旦朝廷對商人改動政策,損失的可不是一點半點吧。”

“但是從長遠上看,卻是利國利民。”玄世璟說道:“於國,國府稅收曾家,而且尋常商人因爲自身地位能夠得到些許提高,並不會反對朝廷的政策,當然,前提是朝廷針對商人的改革不會太過分,至於高官勳貴,的確是個障礙,除卻商人的事情之外,臣方纔所說的大唐百姓稅收使租庸調製,亦有巨大缺陷,若是不早日改革,越是往後,對於大唐來說,損害越大,到最後肥了的,不是百姓,還是顯貴鉅富。

如今以長安城周圍的商人爲例子,是勳貴世家手底下的商人多?還是尋常商人多?這尋常商人之中,自然也包括番邦外來到長安做生意的人,就看朝廷如何將改革的旗號打出去了,政策一出,大多數商人同意,那即便是那些高官顯貴,也無法動搖民意,就比如說,若是商人之子,能夠參加春闈科舉,入仕,陛下覺得,那些商人,會反對朝廷的政策嗎?”

大唐的風氣開放,面對外來的事物胸懷也是寬廣的,因此,在大唐經商,無論是人文還是環境都是輕鬆寬宏的,商人在大唐雖然有良好的經商環境,但是商人的地位卻始終是秉承前朝,畢竟都傳商人重利輕離別,也是因此纔看不起商人。

商人有錢,出門不得乘轎,衣不得着錦緞,兒不可入仕,條條框框的規矩都壓在了商人的身上,的確是有錢了,但是這樣的日子,商人們也只能忍氣吞聲的過活着。

一旦朝廷稍微有一點鬆口的痕跡,商人定然會爲了自己的地位,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朝廷的政策,因此,他們不會反對。

既然大部商人都不會反對,剩下的一小撮以世家爲首是詹的商人,如何抵的過大潮流,而且朝堂上的世家,還有皇室和忠於大唐的忠臣壓着呢。

若是對商人的政策改革,這勢必是一場能夠掀起風暴的改革,即便是國庫沒錢,也能辦成的事兒,一旦辦成了,不出一年,修建新宮之前國庫是什麼樣子,一年之後,國庫又會恢復到那個樣子,再往後,若是沒有掏家底兒的事兒,國庫只會越來越充盈。

而先前玄世璟所爲李二陛下描繪的大唐景色,就是一件掏家底兒的事兒。

說到底,還是錢的事兒。

“嗯,這倒不錯,商人趨利,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心裡明白。”李二陛下撫須說道:“暫且不說商人的事,你說大唐如今對百姓所用的租庸調稅制,越是往後,對大唐損害越大,這是怎麼一回事?”

商人的事情不急於一時,如今大唐仍舊是以農戶爲本,稅收也是以農戶的稅收爲主要來源,這一點毋庸置疑,商人的事情要改,但是不能本末倒置,要先將“本”顧忌好,才能再顧及其它。

“承襲了北朝以來對賦役制的改進,租調負擔比前代略有減輕,並訂有水旱災減課辦法;在服役與納絹之間有一定的靈活性,這是好處,但是,租庸調以人丁爲本,不論土地、財產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納同等數量的絹粟,這是死板,大唐成立初年,農戶們有大量的自耕地,大唐租庸調也是建立在均田制上面的,陛下可還記得幾年前查抄長安周圍寺廟的事情?”玄世璟問道。

李二陛下點了點頭。

“僅僅是寺廟名下,便查抄出這麼多的土地,那勳貴名下的土地呢?”玄世璟問道:“想想大唐初年的時候,農戶名下有多少地,到了現在,農戶名下還剩下多少地,若是戶部對此有個統計,二者一比較,可見一斑。”

現在大唐土地兼併的問題有,但還沒有太過明顯,當然,只是肉眼可見的部分差距沒有那麼明顯,除卻戶部之外,吏部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廕、請封、捐封等事務,去吏部查查長安周圍的這些勳貴,原本封地有多少,現在兼併了土地之後,又有多少。

封地範圍是不變的,但是可以通過土地的兼併,讓實際範圍不斷往外擴大,比如說玄世璟的封地就是東山縣,可若是玄世璟將東山縣邊緣周圍的土地,都買下來呢?

千萬不要小看了世族勳貴的貪心,爲了家族萬年,他們什麼事兒都能幹的出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正直的聖人。

往後這樣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

“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大唐大量的農戶便會破產逃亡,或者淪爲地主家的佃戶,介時均田制就會崩潰,而以丁身爲本的租庸調成爲農戶不堪忍受的沉重負擔,與他們的土地佔有情況已經不相適應,貧富的分化將會越來越嚴重,陛下以爲如何?”玄世璟說道。

“的確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李二陛下說道。

玄世璟提起前些年查抄長安城寺廟的事情,李二陛下仍舊曆歷在目,賬本送到他面前,連他這個皇帝,也都被寺廟的私產所震驚,那麼多的土地財富,藏於寺廟,推此及彼,寺廟的地是哪兒來的?別人送的,誰送的?平民百姓的地是一家子的活路,誰會把自家活命的本錢送出去,除卻百姓之外,那就是入寺廟爲僧的人了,原先他們也是普通百姓,進了寺廟,成了和尚,地也就送給寺廟了,再者,就是有錢的富戶和勳貴世族了。

而他們的地又是哪兒來的呢?皇帝封的?皇帝的封地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送人的東西。

所以說,土地兼併的問題,早就有了,不僅僅是大唐有,前朝也有,只是這個問題,從來沒有被正視過,也從來沒有被解決過。

“你可有什麼良策?”李二陛下看向玄世璟問道。

第八百八十四章:人非草木第一百五十8章:岷州軍情第八十六章:撲朔迷離第八十四章:見胡商第七十九章:印堂發黑第六百三十四章:兵敗如山倒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一丘之貉第四百六十六章:該來的總要來的第四百八十三章:洗三第六百一十章:下血本設局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地主的利益第四百零八章:一個交代第三百六十一章:泊灼城的兵第一百七十九章:房長史第三百四十六章:攪屎棍子第三百三十六章:黑衣人秦冰月第七百八十七章:名字第四百四十八章:靜觀其變第四百四十六章:遺留的力量第八百七十章:又死一個第六章:阻擊第二十章:飼虎(2)第一千五百零六章:風水輪流轉第一千零九章:算賬第一千零一十章:敲竹槓第二白三十四章:出殯第一千零八十二章:長安朝臣第七十二章:昭公主傳第十八章:朝堂第一千一百零七章:門生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世人皆苦第五百八十九章:行程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牢房之行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煩擾第二百二十四章:相見第五百九十三章:泉蓋蘇文的想法第三百七十二章:國子監遇玄清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走水第四百九十六章:國之重器第三百零二章:山水閒談第五百零五章:刑部尚書的新人選第九十七章:禁閉第九百七十章:宣政殿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晉陽之怒第三章:身份第一千零四十九章:食邑兩千戶第六百零一章:將計就計第五百五十五章:官府失信第四百六十四章:談話第四百二十八章:各有算計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殺人滅口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改圖第四百七十七章:策略第五百零七章:經營臉面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等消息第五百六十五章:馮家人第一百七十二章:心累第五百一十七章:書院食堂第五百八十五章:底蘊第一千零六十六章:上鉤第四十三章:緣分就是這麼奇妙第六百零四章:回馬槍第四百四十九章:君心第二百三十八章:東山縣,安樂窩第一千四百零九章:僞證第四百五十三章:天竺方士第七百一十四章:收入與支出第四百八十四章:張亮的“貴人”第七十二章:李景恆第六百六十章:未知第一千零六十四章:結識鄭遠富第二十六章:沒爹的孩子無人管第二百二十二章:清風皓月第一百八十二章:綠林道第三百七十章:起爭執第一百五十二章:要先發制人第二章:離別第一百五十六章:程咬金的教誨第八百五十三章:命案第二百二十八章:戰爭與和平第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二是六章: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查無此人第一千二百三十章:召集大理寺官員第六百章:劉仁願回營第二百四十九章:查抄寺廟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搞事情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畫像第七百零七章:聰明這種事第七百零三章:老辦法第八十四章:見胡商第四百八十四章:劫獄(下)第八百三十一章:東、西第四百五十五章:拜訪蕭瑀第五百零一章:終究沒有結果第三百二十五章:商隊進城第二百三十六章:朝堂裡面門道多第二百零五章:對峙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最後的機會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