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爲大唐崛起而戰鬥!

五日之後,大軍返回。

唐皇李恪,親自率百官,在長安城外迎接大將軍李愔。

在五里之外,李愔就命大軍原地駐紮。

而李愔,則是準備帶着幾位將領前往面聖。

李愔帶了二十萬大軍前往攻打倭國,帶回來十四萬大軍,留下五萬兵馬在現在的海北道鎮守。

這十四萬大軍,其中四萬海軍,李愔都命他們返回了威海衛。

還有五萬朝廷兵馬,都是就近徵集,李愔也全部都遣返。

而現在,李愔帶在身邊的,就是益州的五萬兵馬。

而就算這五萬兵馬,在長安城外,對長安城的威脅,還是十分巨大的。

雖然李愔和皇上李恪,兄弟兩人之間,彼此都無猜忌。

但是李愔也需要提防人言可畏。

所以,李愔才決定,只帶領幾個將領前往面聖。

很快,他們就來到聖攆之前。

李愔等幾位將領,翻身下馬,李愔向皇上抱拳道:“臣等,見過皇上!臣等戎馬在身,不能全禮,萬望皇上贖罪!”

李恪哈哈大笑道:“六弟,你們,辛苦了!”

“你們在海外拼死搏殺,揚我大唐國威,爲我大唐開疆擴土!”

“這是燕然勒石、封狼居胥的功績啊!是我大唐武將的榜樣!”

“這一次,朕一定要犒勞三軍,獎賞哪些有功的將士!”

李愔連忙大聲說道:“臣,代替三軍將士,謝皇上恩典!”

李恪深情地說道:“不需要謝朕,這,都是他們應得的!應該是朕,謝他們纔對啊!”

“來人,擺駕,朕要去看看哪些勇士們!”

“皇上,不可啊!”

聽到皇上要去軍中去看望哪些士兵,李恪的親衛不由被嚇了一跳。

皇上去軍中,他們事先並沒有準備,這樣前往的話,可是有風險的!

而聽到親衛的話,李恪臉色不由一沉說道:“怎麼?朕看望自己的將士,還會有危險嗎?”

“沒有沒有,是奴婢說錯話了,請皇上贖罪!”

“既然沒有,哪還等什麼?擺駕!”

“六弟,來,上朕的車輦,我們一起過去。”

李恪看着自己的弟弟,眼睛裡面,滿滿的都是寵溺。

自己的這位弟弟,小時候頑劣異常,父皇極爲討厭他。

每一次闖了禍,都是自己在爲他遮風擋雨。

而他,也最喜歡粘着自己。

沒想到現在長大了,反倒是自己經常護着的弟弟,反過來保護自己了。

歷來皇上都是稱孤道寡,寓意着皇上都是孤家寡人一個。

皇家無親情,至於友情,哪就更不可能有了。

但是李恪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爲自己,有親情。

母后和六弟,就是他最重要的親人。

這一次,自己的六弟再次立下大功,讓李恪,更加的歡喜。

聽到皇兄的話,李愔不由被嚇了一跳。

連忙說道:“皇兄,這於禮不合,臣弟不敢造次!”

李恪不由板着臉說道:“哪朕金口玉言,朕的話,你就敢不聽了?來,快上車!”

“是,皇上!”

無奈之下,李愔只好登上龍攆,和皇上同車,一起向軍中行去。

另外一邊,早有人通知前面的五萬大軍,皇上前來親**問。

這五萬士兵,沒想到皇上居然會如此看重他們。

這些人,都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其實他們自己,內心都有着小小的愧疚。

因爲這一次到倭國去打仗,他們基本上沒怎麼出力。

一來是他們的軍隊實在是太多了。

有五萬海軍,人家佔着工具的優勢,出力最多的,自然就是他們。

還有十萬朝廷兵馬,雖然戰鬥力不如他們,但是人家勝在人數是他們的一倍啊。

而敵人的數量,着實少了一些。

輕易的,都碰不到需要他們出場的機會。

二來,倭國還有淵蓋蘇文的軍隊,未免也忒慫了一點。

好多戰役,他們一看到唐軍,都是望風而逃,根本就不敢和他們戰鬥。

到了戰場上,他們根本就沒有盡興地打過一場真正的硬仗。

以至於,他們這五萬士兵,打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仗。

爲大唐開疆擴土!

但是他們,無一人陣亡,真正的實現了零傷亡的目標。

所以,現在他們才覺得,有些愧對皇上的賞識啊!

不多時,皇上的龍攆就來到了他們面前。

這五萬大軍,一個個的,胸脯挺的筆直。

整個隊列,前後縱橫,無論從每一個角度看去,都是一條條筆直的直線,絲毫不亂。

而每一個士兵身上,都露出那種強悍和血腥的氣息。

這讓哪些文官,在看到這肅整肅殺的行伍,都有種雙腿發軟,呼吸困難的感覺。

看到這五萬軍隊,李恪忍不住讚歎道:“真威武之師也!”

說話的功夫,李恪一招手,頓時有親衛,拿上來一個電喇叭上來。

不得不說,現在真的是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

以往的時候,在五萬乃至於十幾萬,幾十萬大軍面前講話。

你就算嗓門再大,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聽的清清楚楚。

要知道,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隊伍,光是列隊,就有幾裡甚至十幾里長。

就算是張飛再世,召喚李逵,也不可能在這麼遠的距離上,讓所有人都能聽的到。

當時用的辦法,是皇上在上面說一句,下面隔上一段距離,就會有人在重複傳遞。

一站一站的傳下去。

就是用這樣的辦法,來傳遞信息的。

而現在呢?

直接有電喇叭,直接用一個喇叭就足夠了。

根本不需要用那麼多人來傳遞消息。

一個力士,手裡高舉着喇叭,放在皇上李恪的嘴邊。

李恪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衆將士們,你們辛苦了!”

等李恪說完之後,李愔微微做了個手勢。

下面的衆多士兵,忽然爆發出一聲大吼:

“爲大唐崛起而戰鬥!”

“爲大唐崛起而戰鬥!”

“爲大唐崛起而戰鬥!”

五萬士兵在一起發出來的聲音,響遏行雲。

這聲音,振動的地面都在微微顫動。

這聲音,讓整個長安城的百姓,都聽的清清楚楚。

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今日,是蜀王凱旋而歸的日子。

是他們大唐的將士,凱旋而歸的日子。

而他們的皇上,已經帶領文武百官,前往迎接蜀王歸來。

現在,當他們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所有百姓,都爲之震撼!

這些士兵,絕對是他們大唐的驕傲!

而現在,當他們聽到士兵們高喊着,爲大唐崛起而奮鬥的時候,他們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無數百姓,都被震撼到熱淚盈眶,甚至於,潸然淚下。

就連那些文武百官,都被震撼到眼眶溼潤!

唐皇李恪,更是被感動的心情澎湃。

李恪忍不住大聲說道:“衆將士,你們,都是我們大唐的精兵!”

“你們爲了我大唐,出生入死!你們爲了大唐,浴血奮戰!”

“沒有你們,就沒有大唐的安定團結!沒有你們,就沒有大唐的富強強大!”

“朕,爲你們感到自豪和驕傲!”

“請你們,受朕一拜!”

說罷,皇上李恪,竟然當衆,深深的向着衆將士深深的鞠了一躬。

這一幕,將五萬將士,無不感動的熱淚盈眶。

這時候,他們再次看到了大將軍的手勢。

於是,他們大聲吼道:“首戰用我,全程用我,用我必勝!”

這樣的氣勢,這樣的聲威,讓所有人,都爲之感動和驕傲。

皇上李恪縱聲大笑道:“好!你們都是好樣的!”

“你們所有人,都不急着回去!除了正常的論功行賞之外,朕將會在城外,擺上三天酒席,宴請你們這些,有功之臣!”

“到時候,朕會帶領文武百官,和你們同醉!到時候,你們這些功臣,不醉不歸!”

“好!”

“好!”

“好!”

給衆將士講完話之後,李恪這才返回。

回去的時候,皇上直接將李愔還有幾位將領,全部都叫到龍攆之上。

然後,帶着他們一起進入長安城。

進入長安城之後,街道上,圍堵了無數的百姓。

他們都在觀看皇上和蜀王的風采。

這,就是他們的皇上!

這,就是他們的蜀王啊!

有了他們,是大唐之幸!

有了他們,何嘗不是他們百姓之幸啊!

……

進入皇宮之後,他們兩人,首先去拜見他們的母后。

以前的楊妃,現在已經被封爲太后了。

“兒臣拜見太后!”

看到李愔,太后的眼圈,一下子就紅了起來。

忍不住快步走上前來,一把拉起李愔,仔細端詳着他的臉。

一邊看,一邊垂淚道:“愔兒,這半年來,你受委屈了,你瘦了,也黑了。”

“你在外面吃苦,母后在皇宮之內,在爲你擔心啊!天天都在宮裡爲你誦讀經書,爲你祈福。”

說罷,轉頭看着李恪,不由嗔怒道:“皇上,你是兄長,愔兒可是你嫡親的兄弟。”

“在這世上,除了他,你還有什麼親人?”

“我大唐有這麼多武將,難道就非要愔兒去不成?萬一愔兒要是有個什麼三長兩短的,你心裡,難道就不會難受嘛?”

被太后訓斥,李恪垂手而立,並不敢辯駁。

李愔則是嘻嘻笑道:“母后,這件事情,怎麼能怪到我皇兄身上呢?”

“這一次,其實是兒臣自己想要去的。”

“母后你想啊,我皇兄登基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暗中其實是反對的。”

“就算皇兄登基之後,還有好多人,都在賊心不死呢!”

“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皇兄的事情,不就是我的事情嘛?”

“母后你也說過了,在這世上,除了皇兄和母后之外,我還有什麼親人呢?”

“這可是我嫡親的皇兄,我不幫他,又有誰來幫他呢?”

李愔的一番話,不由將太后說的破涕爲笑。

太后拉着李愔的手,微笑着說道:“你啊,小時候那麼調皮淘氣,沒想到長大之後,居然變的這麼伶俐了。”

“你這話啊,母后愛聽,你和你皇兄,兄弟兩個,一定要相親相愛,好好兒的!”

李愔嘿嘿笑道:“母后你放心就好了,這都是必須的,必須的!”

剛剛回來,太后拉着李愔的手不放,問東問西的。

而李愔的口才,也是相當出衆的。

將海北道那邊的情況,說的繪聲繪色,跌宕起伏的。

不但太后聽進去了,就連皇上李恪,都很快被吸引過去。

原來海上的海浪,居然有那麼大。

原來他們哪地方,居然學習他們大唐,喜歡吃生魚片。

可是,現在我們大唐這邊,都很少吃生魚片了啊。

我們現在都是做熟了再吃的。

不得不說,他們還真是,沒學習到家啊!

而當太后和皇上,聽到在海北道,地震和海嘯不斷,多災多難。

他們那裡,資源極爲缺乏。

但是卻是盛產金銀。

他們那裡的風速,也和中原地區,截然不同。

這些異域風情,讓太后和皇上,都爲之好奇不已。

甚至於,被李愔說的,他們都想去海北道去見識一番了。

接下來,兄弟兩人,陪着太后吃過飯之後。

太后又拉着李愔的手,絮絮叨叨的說了一番話之後,才放李愔離開。

隨後,李愔跟着皇上李恪,一起到了御書房。

等李愔進來之後,李恪遣散左右,只留李愔在身邊。

李恪不由對李愔說道:“六弟,這一次,你出兵倭國,將倭國拿下,爲我大唐開疆擴土。”

“這功勞,絕對稱得上是燕然勒石、封狼居胥了!”

“這一次,朕要好好獎賞你才行啊!”

李愔哈哈一笑說道:“皇兄,這可是臣弟的分內之事,這種事情,就不要賞了吧!”

李恪正色說道:“這賞賜,皇兄也不是爲了你自己,有功就要賞,有過就要罰。”

“如果有功不賞的話,讓哪些有功之臣,怎麼看朕?”

“以後,還有誰,肯爲朕安心效命。”

這個倒也是。

有功就必須要賞賜,有過就必須要懲罰。

如果賞罰不明的話,以後還怎麼讓人爲之效命呢?

但是,李愔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已經賞無可賞了。

上一次的時候,皇上已經將李愔封爲尚書令。

最終被李愔給推辭掉了。

難道這一次,再封他爲尚書令?

然後,李愔再請辭?

無功可賞,是皇上面臨的最尷尬的事情,最大的難題了。

你功勞大的,已經沒有什麼好賞賜的了!

怎麼辦?

難道朕要把這個皇位讓給你不成?

因此,無功可賞面臨的結果,就是功高震主。

功高震主的結果,要麼造反,要麼被殺。

現在皇兄非要封賞他,讓李愔自己,都感覺到彆扭。

現在我已經位極人臣了,你還要怎麼封啊?

然後,就聽李恪說道:“六弟,朕決定,將益州分封給你。”

“憑你的本事,不難將南詔等地打下來,到時候,你封地的疆域,也算是很大了。”

“而益州,本來就是你經營多年的地方,讓你坐鎮益州,朕就不用擔憂來自西方的威脅了。”

分封?

居然是分封?

分封和封地,是兩回事兒。

封地,雖然原則上,嫡長子同樣有着繼承的權利。

但是對於你的封地,皇上隨時都有權利進行更換,或者乾脆直接撤回。

但是分封可就不一樣了。

分封出去之後,那麼益州就相當於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財政、官員體系,等等一切,都是獨立的。

雖然說,現在益州的這一切,雖然並非獨立,但是也有很大的獨自操作空間。

但是這兩者,畢竟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分封制,當初周天子這麼搞過,但是後來,周家的天下,就分崩離析了。

事實證明,分封制,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最終,也被廢除掉了。

沒想到,現在李恪又重新提起了這種事情。

李愔不由被嚇了一跳,連忙說道:“皇兄,這萬萬不可!臣弟,萬死也不會接受的!”

看到李愔的反應,李恪不由搖頭說道:“六弟,皇兄是真的想將劍南道分封給你,並不是在試探你,你這麼緊張幹什麼?”

“其實,這個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你來做的。是你讓給了皇兄,皇兄心裡,又怎麼可能會不清楚呢?”

“既然你能夠將皇位都讓給皇兄,那麼,皇兄將劍南道分封給你,又有什麼問題呢?”

李愔從李恪臉上,看到的,全部都是真誠。

這說明,黃兄是真的想將劍南道分封給自己。

有了李愔坐鎮,整個大唐,依舊是固若金湯。

其實,實際上,現在劍南道雖然並沒有分封給蜀王李愔。

但是現在蜀王李愔對劍南道的掌控程度,絕對是潑水不進級別的。

而皇上要想削弱蜀王對劍南道的掌控,必須要做出大量的部署,大量的工作才行。

而拋開皇上和蜀王之間的兄弟之情不說的話。

現在皇上也不太可能和蜀王鬧翻。

因爲,一旦皇上和蜀王鬧翻的話,整個大唐,未必就能對付的了蜀王。

更何況,如果沒有蜀王的支持的話,皇上的寶座,他都未必能做的穩。

在這種情況下,更好的辦法,倒是直接將益州分封給蜀王。

這麼做,以後可能會是一個隱患。

但是在目前來說,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了。

當然,李愔是絕對不會用這種陰暗的心理去想這種事情。

他也相信,皇兄是絕對不會處於這種目的,纔將整個劍南道分封給自己的。

但是縱然如此,李愔也斷然不會答應的。

因爲如果真的將劍南道分封給自己的話,縱然這一代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到時候,一定會出現骨肉相殘的情況。

想到這裡,李愔不由說道:“不知皇兄能否聽臣弟說幾句話?”

李恪點頭說道:“有什麼話,六弟但說無妨。皇兄能有今日,多虧了六弟鼎力相助。”

“六弟給朕的建議,也全都是金玉良言,朕對六弟,從來都是言聽計從。”

李愔不由說道:“如果皇兄真的想封賞臣弟的話,不如,直接將臣弟的封地,放在海外吧!”

“放在海外的話,臣弟自然可以在海外單獨立國,永遠臣服於大唐,與大唐相互守望。”

“在海外的話,既沒有什麼競爭,又能相互守望。縱然是子孫後代,也不會導致手足相殘。”

李愔的考慮,現在皇上對他,不得不封賞。

但是如果將封地放在劍南道的話,遲早是要出事的。

既然如此的話,哪就乾脆將他的封地,放到海外好了。

現在美洲那一塊,還沒有人發現,上面除了一些土著之外,根本就沒有任何其他的勢力。

而那裡土地之肥沃,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大唐的土地,和那裡,都完全沒辦法相提並論。

如果現在大唐不佔領哪裡的話,遲早有一天,西方的戰艦,會披荊斬棘,來到這裡,然後統治這裡的。

而現在的大唐,縱然是佔領了這裡,也不太可能管理的了這裡。

因爲這裡,距離大唐實在是太遠了。

縱然憑藉現在的船速,也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通航。

一旦哪裡發生什麼事情的話,光是來回路上需要花費的功夫,什麼事情都被耽擱了。

以前的時候,李愔就對李恪提過這件事情。

不過當時,李愔可不敢說將自己的封地封在哪裡。

這麼說的話,豈不是意味着,李愔想要自立了嗎?

而現在,皇上要將自己的封地封在劍南道,李愔倒是可以主動提出這個問題了。

聽到李愔的話,李恪臉上露出不虞之色:“六弟,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海外都是蠻夷之地,到處都是瘴氣和野獸,土地貧瘠不堪。”

“朕,怎麼能讓你去哪裡去受罪呢?”

“你哪裡都不許去,封地就封在劍南道就是了。”

聞聽此言,李愔臉上不由露出啞然之色。

也不知道是誰給皇兄的勇氣,居然敢說海外就是蠻夷之地。

還到處都是瘴氣和野獸,土地貧瘠不堪,當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不過,古時候的人,的確是持有這種論調的。

他們認爲,天圓地方。

他們認爲,如果一直沿着一個方向走,走着走着,就會突然間掉下去。

他們認爲,中原,就是整個大地的重心。

這裡,有最好的土地,有最好的文化,有最好的傳承。

他們,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

第一章:魂穿大唐第六百一十五章:被嚇尿的城主第二百九十九章:恫嚇(第三更)第六百九十五章:大食帝國哀痛日第一百零五章: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第四百一十四章:日進斗金第一百一十三章:給武媚娘打針(上)第三百七十六章:上半輩子白活了第五百七十章:李元芳的煩惱第四百七十章:吐蕃上當第九十章:兄弟情深(第一更)第六百八十五章:機器語言第五百八十五章:年年歲歲花相似第三百四十七章:皇子守國門第二百四十六章:百善孝爲先(三更畢)第三百零一章:大都督審案第四百三十三章:嚇死耶了(三更畢)第一百二十八章:自污自保(第四更)第五百九十三章:你們是不是隱藏了什麼第二百九十九章:恫嚇(第三更)第三百二十四章:大動干戈(六更)第四十五章:薛仁貴(第八更)第六百八十二章:皆大歡喜第四百九十四章:向蜀王發難(二更)第五百四十二章:亞運會雛形第三百六十五章:武媚娘得成長第六百一十五章:被嚇尿的城主第二百一十二章:爭風吃醋第四十九章:薛仁貴立威第七百一十九章:上官儀的疑惑第九十九章:王家搶生意(第五更)第四百一十一章:賣吊票第十四章:夫子孔穎達第三十五章:纔有味精便不同第五百四十章:看傻眼了第三百二十二章:真的沒死過嗎?(四更)第三百三十九章:竟然是她?(三更畢)第一百六十八章:灞橋傷柳(十一更)第三百零九章:鹹!真鹹!第五百三十章:心有靈犀一點通第三百零五章:喬家(三更畢)第七百零四章:那時花開風不語第四百二十五章:出大事了第三百三十九章:竟然是她?(三更畢)第四十七章:神醫孫思邈(第十更)第四十八章:大胃王(第十一更)第二百五十三章:當李愔面挖牆角第七百二十章:痛哭大臣第一百四十章:莫道不消魂(第四章)第四百七十二章:賠得起嗎?(三更畢)第三百九十八章:換髮新春的楊妃第二十三章:流言蜚語第七百二十六章:繼續擴張第一百一十六章:繼續敗家老本行第二十二章:李泰告黑狀第二百三十四章:計算錯誤?(爲書友1431300624萬賞加更)第九十二章:撒下香餌釣金鰲(第三更)第五十四章:大唐第一敗家子第一百七十章:吾之子房(十三更)第三十一章:武士彠第一百零八章:偷樑換柱第六百五十八章:第一彈第六十八章:二次元少女(第五更)第四十九章:薛仁貴立威第二百零四章:其心可誅第五百零一章:血光之災(九更)第六百八十三章:東羅馬人看電影第三百九十四章: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三更畢)第九十九章:王家搶生意(第五更)第六百三十二章:狗咬狗,一嘴毛第一百三十七章:順拐閻立本(第一更)第七百五十六章:融合第一百一十七章:暴躁的樑王第一百五十一章:殺手門第五百九十四章:燒燃的河水第四百五十八章:該如何賞賜第一百五十三章:給薛小小打針第四百零九章:尋找有緣人第二百七十一章:臣舉薦蜀王第五十八章:王家的報復(第五更)第一百九十七章:樑王肉第七百一十二章:登基爲皇第二百八十八章:窮到穿不起褲子第五百六十二章:自行車成精了第一百八十八章:爲去封地做準備第四百四十一章:苦逼的長孫無忌第五百六十三章:對五姓七望下手第六百九十五章:大食帝國哀痛日第三百零二章:陷害本都督?(三更畢)第一百六十六章:一年四季都鋤禾(九更)第七百四十章:輿論宣傳的攻勢第七十七章:我是乘除我優先(第四更)第六百八十八章:絕戶計第六百五十六章:大唐好聲音第三百六十五章:武媚娘得成長第五百一十四章:食鐵獸?大熊貓!(三更畢)第五百一十九章:蜀王現場辦公(爲長老海角加更)第六百六十二章:人命官司第二百一十八章:李愔被抓第一百六十五章:我家崽兒會作詩!(八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