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李世民駕崩新皇登基

李愔微笑着看向上官儀,然後問道:“上官長史,看樣子,你是有話要對本王說啊!”

上官儀嘆了口氣,然後向李愔問道:“王爺,屬下有一事不解,還希望王爺能夠解惑。”

李愔微微一笑說道:“不知上官長史有何疑惑?但說無妨?”

上官儀不由問道:“王爺,屬下疑惑的是,王爺明明有機會登上寶座,爲什麼不爭呢?”

是的,如果當初李愔沒有推薦齊王李恪,而是選擇自己要上位的話,李世民必定會封他爲太子。

聽到上官儀的詢問,李愔不由搖了搖頭:“是我當太子,還是我兄長當太子,不是一樣的嗎?”

上官儀搖頭說道:“當然不一樣了!王爺,並非屬下貪圖榮華富貴,想借着王爺榮登大尊,實現加官進爵的目的。”

“而是王爺的實力,實在是太過強大了啊!強大到,足以威脅到皇位的地步。屬下實在不知,有哪一位皇帝,能夠容忍這種事情存在的。”

不錯,就憑李愔目前的實力,如果他想的話,可以很輕易的打到長安。

就算新皇是他的胞兄,就算他現在記念着李愔的好。

但是時日一長,必然會對李愔有所猜忌,甚至最終會對他動手。

李愔的存在,必定會讓他如同眼中釘,肉中刺,必然會除之而後快。

聽到上官儀的話,李愔哈哈一笑說道:“上官長史,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不過你放心就好了,這種事情,是不會出現的。”

“本王早就給你說過,外面的世界很大,天下之大,絕非只有大唐。海外,還有比大唐疆域更加遼闊,土地更加肥沃的地方呢!”

“那裡,甚至不需要耕種,只要把糧食撒下去,就能夠收穫糧食,更有豐富的物產和礦產。”

“所以,你所擔心的問題,是永遠都不會出現的。”

聽完李愔的話,上官儀臉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最終,深深地看了李愔一眼說道:“殿下,是屬下目光短淺了。剛纔屬下有大不敬的言論,還往王爺贖罪。”

李愔哈哈笑道:“上官長史所言,都是爲本王擔憂,本王又怎麼會怪罪你呢?”

……

又是一年二月時,狄仁傑帶領益州科學院,成功地研製出了電報和電話。

這裡研製出的電話,自然是有線電話。

接下來,李愔開始着手鋪設電話線。

首先是在整個劍南道開始進行,與此同時,長安也在同步架設。

現在既然李恪爲太子,那麼蜀王李愔,就不在是威脅,而是太子的堅實後盾。

在蜀王李愔沒有倒下之前,任何人,都威脅不到李恪的位置。

也正因爲這樣,鋪設電話線的事情,一路綠燈。

甚至就連李世民,在聽說過電話的功能之後,馬上意識到電話能夠帶來的戰略意義。

然後李世民下旨,命大唐所有的州,都開始架構電話線。

有了朝廷的參與,電話線的構架速度飛快。

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益州和長安的電話線便都構架完畢。

當然了,益州的電話可以聯通。

長安的電話,也可以通話。

但是長安和益州之間的電話,還是不行的。

長安和益州之間,足足一千多裡的路程,想要短時間內完成聯通,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光是長安還有益州兩個城市之間的電話開通,也給人太多的新奇。

就算一個在城東,一個在城西,只要拿起電話,撥打號碼,兩人就能隔空對話。

這電話實在是太神奇了。

聽說,等到電話線全部開通之後,在整個大唐範圍內,都可以實現隨便通話的目的。

而除了電話之外,還有電報。

電報的鋪設,還要簡單一些,只是收報員,需要專門培訓。

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已經初步培訓出了一批人才。

現在長安到益州之間,已經可以傳遞電報。

有什麼消息,可能只需要一刻鐘的時間,就能將消息傳遞到長安去。

而電報目前被定爲專用線路,只傳遞國家大事,暫時沒有開通民用通道。

大概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在整個大唐內,完成電報聯網。

到時候,大唐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在最多一個時辰的時間裡,將消息傳遞到長安。

這實在是太快捷了。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安史之亂爆發,地方官員用八百里加急,大概用了七八天的時間,纔將消息傳遞到長安去。

而如果當時有了電報呢?只需要小半個時辰的時間,就能傳遞過去。

並且朝廷可以馬上商議之後,然後給出解決的辦法。

一個時辰的時間,就可以將朝廷的旨意傳遞回去。

這一來一回,就能節省半個月的時間。

而半個月的時間,能做多少事情?

所以說,有了電報,可以迅速提升大唐帝國的機動性。

……

不知不覺中,時間來到了五月,李世民罷黜了李世勣,把他貶爲疊州都督。

同時,還有一些官員受到罷黜。

這些任命,看上去有些莫名其妙。

因爲這些人,根本就沒有什麼明顯的過錯。

只是很小的一點錯誤,就做出如此嚴厲的懲處。

如果魏徵還在的話,只怕又要死諫皇上了。

現在李世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糟糕。

很多大臣都覺得,現在皇上一定是糊塗了,纔會做出如此昏聵的決定。

當然了,還是有明眼人能夠看出。

其實並不是皇上昏聵了,這是在爲太子鋪路啊。

等太子登基之後,可以親命李世勣爲僕射,這樣就可以收服李世勣爲己所用。

沒過幾天,李世民病情加重。

李世民召褚遂良等人託付後事,令他們輔助太子,並且讓褚遂良寫下詔書,傳位給太子。

在褚遂良寫完詔書之後,李世民駕崩。

太子李恪在柩前即位,被後世尊爲高宗。

太子李恪登基之後,馬上下了一道旨意,讓各路兄弟回京奔喪。

在那個時代,講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就是說,無論是國禮、大典還是征伐,這些命令,必須由天子發出。

李世民駕崩,就是國喪。

但是如果沒有新皇帝的允許,皇子們是不許回來的。

有些皇帝,因爲懼怕在外的皇子勢力過大,不敢讓他們回來,都是常有的事情。

而李恪,則是讓所有的皇子,全部都回京奔喪。

這一次,李愔仍然只是帶了十個侍衛,就趕赴長安。

來到長安之後,李愔先來拜見皇上。

“臣弟拜見皇上!”

李恪快走兩步,將李愔扶起,誠懇地說道:“以後六弟見到朕,無須多禮!”

李愔微微一笑,然後說道:“禮不可廢,皇上請贖臣弟不敢從命!”

李恪無奈地指着李愔說道:“六弟,你啊!以後你直接稱呼朕爲皇兄即可。”

“對了,朕聽說你這次入京,只帶了十個侍衛?你怎麼會這麼不小心?”

李愔淡淡一笑說道:“皇兄,上一次臣弟帶着這十人進京,一千多亂賊都奈何不得臣弟。更何況現在皇兄登臨大寶呢?臣弟還怕什麼呢?”

李恪不由皺起眉頭說道:“此事不可!來人,調集五百御林軍,隨時保護蜀王安全。”

“是!”

李恪派這五百人,當然不是要監視或者軟禁李愔。

他是真的怕李愔出事。

李恪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全靠他這位弟弟。

如果李愔出了什麼事的話,他這皇位能不能坐穩,都在未知之數。

因此,在哪些世家門閥沒有被剷除之前,李恪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要動蜀王的心思。

當然了,其實李愔非常瞭解自己的這位胞兄。

重情重義,自己如此對他,只要自己不造反,他的這位胞兄,絕對不會做出對付自己的事情來的。

當然了,就算是再牢固的親情和友情,愛情也可以算在裡面,都未必能夠經得住考驗。

所以,李愔基本上不會給太難的考驗留給自己的胞兄的。

接下來,李恪爲李世民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喪禮。

哪些遊牧民族,還有哪些胡人,也都前來參加了喪禮。

並且,他們對李世民這位天可汗,極爲認可。

在喪禮上,他們不惜刺破自己的臉頰,甚至割掉自己的耳朵,將鮮血染在地上。

這些舉動,讓皇上還有一干大臣,無不動容。

喪禮結束之後,皇上沒有放蜀王回去,而是將蜀王留了下來,並且在長安,再次賜給蜀王一棟院落。

自己的兒子居然當了皇上,並且兩個兒子還十分和睦。

現在最高興的人,當然飛楊妃莫屬了。

李恪準備封楊妃爲太后,不過卻是被楊妃制止了。

現在太宗剛剛駕崩,這件事情不宜操之過急,還是暫時緩緩再說。

而李恪留下李愔,一來是這些年,兄弟兩人,一直聚少離多,基本沒見幾次面。

這一次,就是兄弟之間,要好好敘敘舊。

二來,也是李恪有些事情,想要諮詢李愔。

最近這段日子,皇上幾乎天天召見蜀王。

兄弟兩人還每天都會陪楊妃說說話。

這一日,李恪將李愔留在御書房中。

李恪不由向李愔問道:“六弟,古代的哪些國家,他們爲什麼會滅亡?怎麼才能防止一個帝國最終走向滅亡呢?”

這大概是所有的帝王,都會關心的一件事情了嗎?

他們第一個關心的,大概就是長生不老的問題。

第二個要關心的,估計就是自己建立的帝國,能不能長治久安了。

聽完李恪的詢問,李愔沉思半晌之後說道:“皇兄,臣弟以爲,前代皇朝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大概有兩點。”

竟然真的有答案?

李恪眼睛一亮,連忙說道:“不知是哪兩點呢?六弟快說來聽聽。”

李愔不由說道:“皇兄,臣弟以爲,第一點就是,土地只有這麼多,但是人口日益增長。總有一天,人口的增長要大於土地的產出。”

“土地的產出,不足以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必然要出事故!”

“第二天,就是土地兼併!土地兼併情況越劇烈,國家距離滅亡的時間,也就越快。”

“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掉這兩點的話,國家內部,已經沒有什麼憂患了。”

解決掉這兩點的話,就能夠千秋萬代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看宋代就知道了。

一個國家除了內憂之外,還有外患,總之,落後就要捱打。

並且,國家的矛盾衝突有很多,絕對不僅僅侷限在這兩點上。

但是有一點李愔沒有說錯,如果不能解決這兩點的話,一個國家遲早要出事情。

實際上,古代絕大多數的帝國,都是敗在這兩點上的。

聽到李愔的話,李恪微微皺眉。

他之前的時候,還從來沒意識到這兩點。

就算到了現在,他一時之間,都不太理解。

李愔不由解釋道:“皇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臣弟在益州的時候,曾經發現一個池塘,這個池塘裡面,繁殖出了無數的小蝌蚪。”

“小蝌蚪一天天的長大,但是池塘的水,卻是一天天的減少。”

щщщ★ т tκa n★ ¢ 〇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些小蝌蚪,全部都要死掉。”

“但是這個時候,小蝌蚪卻是會釋放出一種毒素,會讓池水變成毒水。”

“這時候,九成的蝌蚪都會死掉。但是剩下的哪一成蝌蚪,就能夠成功地活到最後,蛻變成青蛙。”

“在危及整個種羣的大災難面前,他必須要滅亡九成的個體,才能換取種羣的延續。”

“其實人類也是一樣啊,土地兼併嚴重,人口日益爭奪,糧食嚴重不夠。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不是爆發災難、瘟疫,就必須要進行一場戰爭!”

“然後,死掉無數人,倖存下來的,就能繼續開闢一個盛世!”

“爲什麼開國皇上,都能開創出一個盛世呢?因爲開國的時候,人口稀少,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種植。”

“人少,土地多,就能夠養活很多人,能夠迅速發展。”

聽完李愔的話,李恪陷入了長久的沉思。

這一刻,他終於聽懂了李愔想要表達的意思。

沒錯,一個國家的滅亡,從根源上來說,無非就是因爲這兩點造成的。

老百姓但凡有一口飯吃,基本上都不會選擇造反。

想到這裡,李恪不由看向李愔,然後問道:“六弟,你可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李愔微微一笑說道:“辦法倒是有的,只不過,不太好實現罷了。”

“至於土地產量的問題,倒是好解決,只需加大農業方面的投入,不斷的培育良種就可以了。”

在後世,袁隆平老先生,可是將稻米的產量,提高到畝產一千多公斤的高度。

這樣一來,單憑我們自己的產出,就可以養活全國人。

不過,李愔眼睛一眨,接着說道:“還有一個辦法,其實,沿着大海向東,還有一片廣袤無垠的大陸。”

“那片土地,比我們華夏還要大。哪裡的土地,比我們華夏還要肥沃,只要佔據那個地方,就再也不用怕糧食的問題。”

聽到李愔的話,李恪不由又驚又喜地問道:“這是真的嗎?在我們的東方,真的還有那麼一大片區域?”

額,其實李愔說的是北美洲,也就是現在的美國那片地方。

當然了,現在哪裡應該還沒有國家,上面應該只有土著。

而實際上,北美洲在中國的西方,因爲中國在東半球,而北美洲在西半球。

但是去北美洲的話,的確是沿着海洋向東走。

一時間,李愔也不太好解釋這一點,也就只能說在大唐的東方了。

聽到這裡,李恪微微點頭,然後問道:

“六弟,哪土地兼併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

沉吟了一番,然後李愔說道:“皇兄,解決土地兼併,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土地全部收回來,然後按照登記在冊的人口重新分發,並且嚴禁買賣。違令者,直接斬首示衆。”

聽到李愔的辦法,李恪不由擔憂地說道:“可是,這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吧?”

這個辦法,當然很難做到。

在整個古代史上,從來都沒那個朝代能夠做到這一點。

也只有後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藉着立國之初的機會,做到了這一點。

但是當時的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可以動地主階級的利益。

而現在,大唐皇室李家,本身就是世家出身。

皇室代表的,其實也是世家的利益,滿朝文武,更是大半出自世家。

想要做到這一點,不應該說困難重重了,簡直就是舉步維艱。

一個弄不好,大唐都有傾覆的危險。

別說是將土地全部收回了,就連想搞個改革,讓所有人都交稅,都是困難重重。

在歷史上,這種變革,就算能夠短暫成功,但是事後都會被廢除。

只有到了清朝,雍正才真正成功實施了攤丁入畝的改革。

但是那一次,人頭滾滾,不知殺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才完成了這項改革。

在大唐想要直接收回土地,並且按照人頭分發土地,禁止私人買賣。

在李恪看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愔則是微微笑道:“皇兄,事在人爲,臣弟認爲,如果能夠將各大世家,全部都排除出去的話,還是有非常大的機會的。”

李恪不由好奇地問道:“六弟,怎麼才能將各大世家,都排除在外呢?”

李愔微微一笑說道:“皇兄,我們其實可以變換一個概念。比方說,我們可以先派人在海外佔據一定的地方。”

“然後可以拍攝一些肥沃的土地,讓他們看到海外的富饒。臣弟想,這些世家一定會動心,那麼我們可以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用國內的土地,來置換海外的土地。”

聽到李愔的話,李恪不由怦然心動。

“這倒是不虧爲一個極好的辦法,但是這樣一來,這些世家在海外無所管束,終將會自立成國。”

“等他們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豈不是會對我大唐形成威脅嗎?”

李愔哈哈一笑說道:“皇兄過慮了,這些世家,你覺得他們在海外,就能夠和平相處嗎?”

“爲了搶奪資源,他們必定會陷入無窮的內鬥之中。而我大唐,則是可以在清除掉這些毒瘤之後,進入快速發展期,又豈會懼怕他們區區幾個跳樑小醜?”

聽到李愔的話,李恪不由以手撫額,忍不住讚歎道:“朕有了六弟,真的是如魚得水啊!這一切,就全都拜託六弟了!”

說道這裡,李恪忍不住起身,將手放到李愔肩膀上,認真地說道:“六弟,現在皇兄剛剛登基,根基淺薄,無人可用,六弟可否回朝幫助皇兄?”

李愔不由欣然說道:“上陣親兄弟,打虎父子兵,既然皇兄需要臣弟的幫助,那麼臣弟就回來!”

聽到李愔的回答,李恪不由在心中悄然鬆下一口氣來。

他其實非常懼怕李愔不回來。

而實際上,李恪還真的不是在試探李愔,他是真的需要李愔幫忙和坐鎮。

李恪當即說道:“六弟,這真是太好了!劍南道節度使,仍然是你的,但是你同時要回朝來幫助朕!”

李愔點頭說道:“好的皇兄!”

……

第二日,皇上便下了一道調令。

直接將蜀王李愔調回了長安,並且將蜀王封爲尚書令。

尚書令是正二品的官職,比宰相還要大半品。

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擔任過這個職務。

從李世民登基之後,尚書令就一直空缺。

而現在,皇上再次將蜀王封爲尚書令。

文武百官,對皇上的任命,頗有微詞。

只不過,這個時候,卻是沒人敢招惹蜀王。

李愔在長安的蜀王府,已經被焚燒一空。

皇上又上次給李愔一座更大的院子,並且御筆親體蜀王府三個大字。

李愔也將家眷都從益州接了回來。

劍南道的哪些官員,心裡都極爲擔憂。

有蜀王在,他們都有主心骨。

現在蜀王一走,他們都害怕皇上會另外派人來接管劍南道。

畢竟蜀王再劍南道經營多年,劍南道已經被經營成鐵盤一塊,被貼上了蜀王的標籤。

他們感覺,皇上將蜀王調到京城擔任尚書令,乃是名升實降,這是皇上要動蜀王的節奏啊。

只有劍南道的長史上官儀,不爲所動。

在此之前,李愔早就和他溝通過了。

更何況,就算沒有這次溝通,上官儀也絕對相信,皇上不會這麼快就動蜀王的。

階段性戰果彙報!第二百六十六章:還能要點臉不?第八十二章:用你的家丁爲證第四百六十八章:終於走了第一百一十九章:菩薩心腸第三百零九章:鹹!真鹹!第七百五十章:火山爆發第一百零四章: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第四百零四章:要物理化學有何用?第四百八十三章:程咬金被耍第三百四十一章:讓五姓七望幫忙修路第五百零九章:指紋破案第五十九章:明爭暗鬥第六百七十四章:世家的新發現第七百零七章:我太難了第七十五章:同姓不可通婚(第二更)第二百三十二章:翠花中大獎第六百六十五章:篩選第一百二十九章:花解語(第五更)第一百八十九章:生意上門第三百九十二章:先鋒號蒸汽機車第六百二十八章:大唐皇家電視臺第一百一十一章:捧殺第三百七十三章:神童第六百九十四章:哈立德之悲第三百五十五章:新作物第五百五十章:這還怎麼玩第三百二十三章:聖旨到(五更)第六百七十章:當時只道是尋常第四百九十五章:皮俠客的震驚(三更)第四十四章:鬼子進村了(第七更)第一百七十二章:王方翼(十五更)第五百八十八章:陷害齊王李恪第一百五十章:竹葉青鶴蓮韶凰第六百五十二章:大唐如此多嬌第三百九十六章:程咬金要開火車第六百九十六章:憑本事搶的憑什麼還第七百五十四章:痛哭的上官婉兒第四百五十七章:吐谷渾降(三更畢)第五百九十八章:一萬大軍齊跳傘第二百八十五章:以彼之道第六百一十一章:長孫無忌下場第五百九十章:君王一怒第四百五十章:進退兩難第一百七十三章:爲舵主Hua????加更(十六更)第三百四十四章:魔鏡(兩更畢)第三百七十八章:吐蕃國師第三百六十章:拜師收徒第二百八十七章:席君買(三更畢)第五百八十七章:李淳風預警第二百五十九章:王妃心計第四十一章:嫌貴?第四百四十一章:苦逼的長孫無忌第九十章:兄弟情深(第一更)第七百一十章:受挫第二百章:李淳風拜師第四十五章:薛仁貴(第八更)第一百七十章:吾之子房(十三更)第七百一十二章:登基爲皇第三百九十八章:換髮新春的楊妃第七百五十七章:發展第四百九十九章:狄仁傑出場(七更)第六百五十四章:迅猛發展第四百九十一章:崔十孃的毒計(四更)第七百三十章:新功能上線第七百零二章:很慌第四百二十七章:不作不死第七百零六章:進退維谷第三百七十四章:第一屆國際商業節(三更畢)第六百三十章:厲兵秣馬第四百六十六章:程咬金的吃相(三更畢)第六百二十五章:蜀王審案第五百一十四章:食鐵獸?大熊貓!(三更畢)第三百九十八章:換髮新春的楊妃第五百四十八章: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第四百四十一章:苦逼的長孫無忌第二百六十七章:除夕(三更畢)第二百九十五章:大刑伺候第四百一十八章:拯救徐惠(三更畢)第六百五十一章:感恩節第六百零一章:打得吐蕃自閉第五百二十八章:瘋狂的自行車第七百四十二章:建立新齊國第六百七十八章:歐洲中世紀第二百三十四章:計算錯誤?(爲書友1431300624萬賞加更)第一百八十七章:背後捅刀第六百七十五章:白令海峽第九十四章:殿下,你騙人!(第五更)第二百二十八章:摳門的李世民第二百一十九章:媚娘探監第二百二十五章:兩害相權取其輕第六百三十四章:殘暴第二百五十一章:疾風知勁草第一百七十八章:蛻變的王方翼第一百九十九章:凝水爲冰,以冰取火第三十八章:是你非讓我作的第一百八十七章:背後捅刀第六百七十九章:拜占庭帝國第一百六十一章:吐血的王家(四更)第三百三十七章:王家家主(第二更放在白天,大家不要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