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人心不齊

劉文靜、陳叔達、蕭瑀退下以後,甘露殿只剩下李淵和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

李淵在殿內踱了幾圈,回頭道:“朕有兩事要與你們兄弟商議。”

“父皇請說!”

兄弟二人行了一禮。

“與天下諸侯結盟對抗楊侗之事遙遙無期,能不能達成還是兩說,就算能夠結盟,但是在談判的漫長時間內,我們能不能守得住關中?有沒有必要遷都?”

都城是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國家最高統治集團控制全國的政治樞紐,從政治軍事角度來看,關中處於四關之中,東有函谷關、潼關、黃河天險,西有秦嶺,西南入蜀谷口有散關雄踞;北有蕭關,扼守遊牧民族南侵之要道,東南有武關可通荊襄,中有號稱‘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平原,它被披山襟河,四關拱衛,關隘要塞林立,正是關中有此地利,周、秦、漢、隋、唐纔在選爲定鼎之地。

但從隋朝開始,隨着西部民族關係變化、長安人口劇增和關中平原及生態王表示的退化,加上對東南漕運的依賴比重加大,建都關中平原的不利因素也在飛速增長,其政治地位開始下降!

但如今,李淵考慮得最多的則是軍事角度。雖說北境有蕭關,可楊侗真要打進來,照樣可以走山間小道,因爲之前的焚燒宮城的事件,楊侗走的就是小道,這也讓李唐防不勝防。

自從陳叔達陳明關中種種不利因素之後,遷都之事在李淵心中牢牢紮根。再加上結盟之事遙遙無期,李淵真的產生了遷都之心。可是自古以來這遷都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經過慎重又慎重的考慮才能決定,所以,李淵只和李建成、李世民商量可行性。

李建成和李世民聞言,相繼露出凝重之態。

良久,李建成沉吟道“國都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關中唯一的優勢是地形,可如今東方和北方迫隋朝之侵,西部和巴蜀有吐谷渾之患,關中的優勢不復存在,但我大唐興於關中,關中將卒勞苦功高。遷都的話,將士會以爲朝廷怕了隋朝,必然造成軍心動盪,而且我們嚴重依賴關中貴族,若是遷都,他們第一個不答應,若隋朝來襲,我大唐憑何阻擋?”

李建成雖然因爲軍權問題,也想着要遷都,但知道如今絕對不能遷!所以反對遷都。

“二郎以爲如何?”李淵有些失望,把目光掃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沉吟道:“大哥言之不錯,遷都會弱了士氣,上下離心。遷都對我大唐危害甚大,決對不是一個好選擇。”

高明的政客是將自己的利益跟國家利益聯繫在一起,讓百姓覺得支持皇帝,等於支持自己的政客,才能真正令國家富強,得到萬民的愛戴。如果爲了一人私利,而損害國家利益,國家又怎能富強的起來。

李氏兄弟無疑都是高明的,他們是有爭鬥,但一直以來,他們都以李唐王朝的利益爲先,絕不會爲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做出損害李唐王朝利益的事情。

李建成又說道:“被曹操稱爲‘吾之子房’的荀彧曾說過:‘善用兵者,不慮勝,先慮敗’。兒臣以爲我們也要往不好的一面考慮,雖說不能遷都,但凡事有所準備還是好的!而巴蜀地勢比關中還險峻,內有水利便利、沃野千里的大平原,我們不妨在那裡擇一地備用,即使真的失去了關中,也可以據險要之地勢與隋朝爭鋒。”

李淵滿意一笑:“昔日劉備定鼎巴蜀,成就蜀漢的輝煌!這確實是一塊寶地。”

李世民聽得皺眉不已,不過也沒有反對,他崇尚進攻不假,卻也知道有備無患的道理。

“第二個問題!”李淵沉聲道:“依你們來看,我大唐如今有哪些致命弊病?”

李建成、李世民心中各自一緊,許久之後,李建成道:“父皇,這個議題實在太大,兒臣一時半會之間,實在不知從何說起。”

李世民點頭贊同。這個命題實在太大了,在李淵沒有拋出自己的想法前,實在無說起。

李淵想了一想,換一種說法道:“我大唐立國以來,國力、軍力一日不如一日,你二人可知其中緣故?”

李世民在一旁仔細思考,大唐的確曾有過輝煌,在入主關中之後的一段時間,國力遠在隋朝之上,然而失去幷州以後,就被隋朝壓着打,如果說軍力不如人,這也就認了,因爲在戰爭中,李唐就沒有贏過一回。但李唐的核心之地並沒受創,在得到巴蜀之後,更不缺錢糧,可奇怪的國力、軍力居然一日不如一日。他也時常在想,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又是什麼問題讓李唐這樣快就從巔峰跌落谷底。

而在李世民思考之際,李建成開口道:“兒臣也時常在想這些問題,在兒臣看來,我大唐弊政不在貪官迭出,也不在天災地變,更不是因爲幾次兵敗,大唐人心不齊纔是根源。”

李淵皺眉道:“人心不齊?”

“正是!”李建成點頭道。

李建成說道:“這裡的人心不齊,不是將士不勇、官員不力,而在於世家和百姓的矛盾!”

“世家和百姓的矛盾?”李世民也來了興趣,他側重於軍,而不在政,這方面遠不如李建成厲害!

“不錯!隋軍進犯、天災都不足畏懼,可怕是的是世家和百姓的矛盾!”說到這裡,李建成向李淵說道:“這個矛盾自古即有,數百年來,世家大族習慣了高高在上,百姓也習慣了受世家大族的盤剝和壓迫!但是自從楊侗推出一系列利民政策以後,與世家大族隔空論戰了無數次,楊侗不僅剖析世家大族血腥的發家史,還將太原王氏、太原溫氏、聞喜裴氏一些見不得光的密函公諸於世,從而導致百姓看清了世家大族的面目,百姓也因此覺醒了,從而對世家門閥都抱以敵對態度!在一次又一次的論戰之中,都以楊侗大勝而告終,而楊侗代表的是底層人士的利益,他勝了,自然就是寒門、百姓、佃戶、奴僕勝了!既然勝了,那麼,寒門和百姓積蓄了近千年的種種矛盾便爆發了出來!楊侗治下沒有世家大族,對他沒有一絲影響!但是其他諸侯影響卻是致命的。”

“別的諸侯姑且不談,就拿關中來說吧。在人口的分佈方面,權貴人家只佔一成,貧窮百姓卻佔了九成;但是關中八成以上的良田,卻都落關隴權貴之手,他們的種種惡劣行徑,都在楊侗之語中得到了印證,寒門和普通老百姓也因此,對楊侗的種種不利於他們的預測深信不疑,也因如此,百姓、佃戶、世家大族的奴僕認爲只有投奔隋朝纔有活路,再加上隋朝的利民政策轟動天下,於是每天都有大量百姓翻山越嶺的投奔隋朝。即使留下來的,對主家也抱以懷疑態度,這做起事情,又哪會盡心盡力?”

“世家大族與百姓、佃戶、奴僕同處一地,卻又矛盾甚大。百姓、佃戶、奴僕佔據着關中九成人口,而這九成人對隋朝有着巨大的好感。一旦國難來臨,這些飽受世家大族壓迫的羣體,一定對我大唐的生死置以漠然的態度,因爲在他們看來,重視世家大族的李唐是一個暴戾的王朝,只有被隋朝推翻掉,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李建成不論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還是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都不是演義、影視作品裡那麼不堪。

演義中的李建成是爲了襯托李世民的高大上而慘遭捏造的一個人物,事實上李建成相當厲害。歷史中的李唐建國初期,因爲兵少將寡,李建成、李世民各領一軍作爲前鋒,兄弟二人並肩作戰、軍功五五開!當了太子以後,他幾乎都在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在這段時間,李建成很少領兵外出作戰,也因此,他的軍事才能相比李世民要暗淡了不少。後來劉黑闥引突厥軍作亂冀州,李建成於魏州大獲全勝,擒斬劉黑闥,前後僅用一個月時間,可見李建成也是具有軍事才能的。

歷史上也因李建成出色手腕,逼得李世民處處被動,處處受制,生死一線。若非李世民在關鍵的時候扭轉乾坤,提前發動玄武門之變,鎖定大局,死的必然是李世民。

這樣一個能將李世民逼得不得不鋌而走險的人物,又豈是昏庸無能之輩?

如今他的一席話,也讓李世民心服口服。

李淵欣慰的看李建成一眼,神情凝重的沉聲道:“世家大族和底層百姓的矛盾,已經危害到我大唐的安寧了!更恐怖的是,哪怕世家大族犧牲一些利益去補救,也挽回不了自己的形象,因爲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他們需要的是隻向朝廷納糧、屬於他們的田地!朕真想順應民心,將關隴權貴抹平!”

李淵語聲之中無法掩飾的殺氣,令李建成、李世民心驚。

第477章:侯君集之設想第020章:論竇建德第217章:李密抉擇第719章:恢復祖宗之法第665章:陳智略宋城發威第942章:患難夫婦第801章:空談誤國第814章:恩威並施第614章:抵達襄陽第705章:招攬失敗第819章:戰前分贓第488章:兇悍楊善會第900章:擴大戰場第742章:栽贓陷害第854章:創造機會第132章:怒殺第905章:重大突破第061章:關隴之謀第773章:食鹽大業第440章:史勁立功第092章:突厥大變第273章:百毒俱全程咬金第426章:李淵謀洛陽第609章:扭出真兇,百官發難第989章:大好計劃,毀於木門之下第893章:一半靠努力,一半靠天意第791章:河岸遇伏第969章:楊廣受困遇名將第269章:鬼子國的崛起第204章:風雲再起(求月票)第547章:緣分已盡,相忘江胡第894章:玄齡議設諜中諜第875章:此時不努力,今後沒機會(新年好)第015章:拐誘第983章:九九重陽再交鋒第494章:他知道,他都知道第880章:要要要,當然要第510章:怨念第674章:積石關,陰險之作第465章:替罪羊第303章:兒女雙全第444章:將軍難免陣上亡第513章:兵吏二部失權柄第219章:房玄齡之狠毒第575章:多乎哉?不多也第952章:將星隕落(月初求票)第180章:南部可汗(求收藏推薦)第150章:四面楚歌(求收藏推薦)第459章:梟雄之死第341章:耀眼的和親公主第730章:我不相信徐世績,但我相信聖上第880章:要要要,當然要第966章:大勝、大喜大悲第594章:正宗儒學育英才第837章:滿城盡是功夫茶第844章:一語驚醒夢中人第609章:扭出真兇,百官發難第673章:窮途末路,臨死一搏第663章:逃出生天第713章:失之五里第887章:分洪工程,分不成洪第460章:隋軍南渡第938章:末將願意改邪歸正第575章:多乎哉?不多也第050章:楊廣放棄治療第946章:兩大要地之爭(求票)第275章:李淵施壓第583章:大朝會奪位,封你異姓王第273章:百毒俱全程咬金第928章:艱難行軍第741章:相國示警第025章:金甲大將第325章:楊侗戰略失誤第833章:父皇,你爲何要色眯眯第693章:亂世用重典第354章:軍務司出世第270章: 壞人變老了第693章:亂世用重典第443章:隋魏密約第500章:老臣不服請戰第807章:聖上口諭:將軍務必留意第361章: 那你幹嘛來着?第900章:擴大戰場第723章:黃河畔,縱論李唐第017章:王世充第494章:他知道,他都知道第151章:關隴權貴施壓(求收藏推薦)第390章:君臣奏對,擬立十軍第322章:天下雄傑皆反響第708章:李元吉心狠手辣第277章:路在何方第834章:大隋半月談第784章:敢問路在何方第977章:李世民的大秘密第077章:始畢毒計第076章:殺虎關第625章:帝王之諾第483章:優勢因時而變第061章:關隴之謀第647章:江都城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