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朝局變化

謂垮臺,魯宗道拜相,給朝中勢力重新洗牌的機會。大的丁謂黨羽來說,面臨着極爲艱難的抉擇。因爲他們必須在太后黨和帝黨之間選擇一股勢力攀附上去,否則,就會被隔離在時局之外,成爲大宋朝堂權力中樞的棄兒。

但是究竟是加入太后黨,成爲太后垂簾聽政的忠實擁,還是選擇靠攏小皇帝,成爲鐵桿的保皇黨,這兩大勢力之間的選擇卻是頗爲艱難。太后目前大權在握,小皇帝不過只是朝堂上的一個擺設。選擇依附太后,則眼下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可是太后終究會老去的,小皇帝也終究會長大的,當太后老去,不得不還政於小皇帝之時,小皇帝豈能忘記這些當日攀附太后和他做對之臣子?若是選擇小皇帝,則當小皇帝執掌朝政之後,自然不會忘記當日一心維護他的功臣,犒賞嘉獎自然會接踵而來。可惜這些都是將來太后亡故之後的事情了,前景雖好,得罪了太后,有沒有機會到小皇帝掌權之日還很難說。

再三權衡之下,丁謂黨羽中大多數人選擇投向太后,選擇了太后這個績優股。而小皇帝這潛力股雖然將來必定會高漲,但是眼下選擇投向小皇帝的臣子卻寥寥無幾。論起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近千年後西方哲學家的看法不謀而合,把握現在,遠勝於冀望明天。這也算是源頭和走向都不一致的中西文化難得地一個契合點吧。

可惜帝黨中人遠遠沒有丁黨中人那麼聰明,那麼識時務。他們被丁謂的倒臺帶來的巨大勝利感衝昏了頭腦。他們認爲。原來劉太后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把小皇帝架空,主要是因爲宰相丁謂一黨的強力,現在丁謂倒了,劉太后失去奧援,那麼只要帝黨一發力,那麼劉太后就不得不還政於聖上。

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清明,在~|陽爲縣丞的同時。皇家清明祭祀隆重在永安縣皇陵舉行。祭祀結束後。帝黨中人左司諫劉隨已率先向劉太后發難。提出讓小皇帝趙禎分享更多的權力。

劉隨已上表給劉太后說:“帝既益習天下事,而太后猶未歸政,隨請軍國常務專稟帝旨。”

劉隨已的意思是告訴劉太后,現在皇上已經很熟悉朝中的政事了,可是太后你卻還不把(處理天下事)地權力歸還給皇上。我在這裡懇請太后,以後大宋朝地軍國正常時務就專門向皇上稟告,按照皇上地聖旨處理。言外之意就是太后您老人家就在一邊歇息去吧。不要管那麼多事情了!

劉太后聽後大怒,哀家身體康健,處理政務得心應手,豈能依你這小人之胡言亂語,對大宋朝政撒手不管?太后當即下了懿旨,把劉隨已貶出京城,到福建路惠安縣任主簿。

可是帝黨中人受此挫折,反而愈發英勇。紛紛站出來。向劉太后上書。

天聖七年五月,小皇帝趙禎率領文武百官在會慶殿向劉太后祝壽。本來是兒子向母親祝壽,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秘閣校理范仲淹卻抓住機會跳了出來。他認爲劉太后在會慶殿大模大樣地接受趙禎率領文武百官的朝拜之舉是“虧君體、損主威”,影響了皇帝的威信,隨後又上書給劉太后,請她速速換政於皇帝。結果,劉太后壽宴尚未結束,范仲淹就被貶到河中府任通判。

又過了一個月,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宋綬再引唐代故事敦促劉太后分權:“唐先天中,睿宗爲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上官,決重刑。明皇日聽朝,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今宜約先天制度,令羣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及除拜,皆前殿取旨。”

宋綬的意思是說:“在唐朝的時候,唐睿宗李旦禪位於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黨了太上皇帝。唐睿宗每五天上朝一次,處理涉及的軍隊國家地重要大事,處分三品以上的高官,批覆重刑(古代分爲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其中笞刑、杖刑、徒刑屬於比較輕的刑罰,流刑、死刑則屬於重刑。)唐明皇則每日都聽出朝會,處分三品以下的普通官員,批決徒刑以下的輕微刑罰。現在我們大宋也應該採取類似於當時的制度,讓文武百官到前殿拜見皇上,除了軍國大事和必要向太后的朝拜之禮外,都在前殿聽后皇上的旨意。”

宋綬地話和劉隨已別無二致,意思說劉太后,你學學唐睿宗吧,安心地當你地太后吧。日常小事你就不要管了,讓文武百官向皇上彙報,由皇上處理就行了。

劉太后聽後又是大怒。你們這些無知的官員說的好聽,什麼小事又皇上處理,大事由哀家決斷。你們以爲哀家是傻子嗎?若是採用你們之言,恐怕朝中今後再無大事了,什麼事情在你們眼裡都成了只需要皇上處理地小事情了吧?

劉太后當即下旨,把宋綬趕出朝廷。

帝黨官員在朝廷中本來就居於少數,又怎麼經得起這麼消耗?魯宗道雖然是帝黨首領,奈何年事已高,身體虛弱,已經控制不住帝黨中這些熱血澎湃的年輕官員。他眼見着帝黨官員一個一個被劉太后貶出朝廷,不由得又驚又氣。終於,當第四位帝黨年輕官員秘書丞劉越因“越請太后還政,言尤鯁直”被劉太后貶到嶺南之後,魯宗道虛弱的身體不住,當日就在朝堂之上吐血半鬥,被送回到府邸後,還沒有半日,就一命嗚呼了。

魯宗道一死,帝黨失去了最高首領,在朝廷中的聲音愈發微弱。

劉太后吸取了丁謂和魯宗道兩位宰相的教訓,決心選一個事事依從自己主意的官員來擔任宰相一職。再三衡量之後,劉太后選了參政知事呂夷簡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樣,朝堂中再無反對劉太后的聲音。

第十九章 惡報第十六章 這下爽大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學校長(一)(求月票)第一百四十二章 心腹第九十九章 飢渴的烏鴉第二百七十六章 師徒相見第二百三十五章 意外變故第七十三章 師父耶?三弟焉?第二百四十三 逃亡捷徑第九十四章 大買賣第九十六章 兄弟鬥法第三百三十一章 異心第三百零八章 發作第一百四十六章 墊背第二百四十章 又要滅口?第二百三十九章 天之所興第七十五章 滎陽縣丞第一百一十四章 兩案合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蠻牛李元江第一百三十章 鬼谷子算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沙漠第二百八十三章 守城神器第五十一章 三元及第王孝先第三百三十一章 異心第三百一十六章 樞密使第二百五十六章 陰魂不散第二百三十八章 契丹龍脈第三百三十七章 算計遼國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族匠鋪第二十八章 再起風波第一百二十二章 復國夢第一百五十七章 掘墓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党項壽典第三百一十七章 嫉賢妒能第四十四章 兩大文豪第二百九十三章 重挫敵軍(三)偶像皇帝宋仁宗第三百三十六章 野利王上鉤第九十八章 不可能之計劃第三十章 又一筆賬第二百七十三章 浴血第一百三十四章 冒認師尊第二章 貧賤夫妻第二百九十六章 上策中策第一百九十七章 兄弟情分第三十三章 圈套(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丁雷密議第二百四十一章 信物第一百九十六章 高手的敵人第二百零四章 條件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鹽販子第三百二十四章 圍魏救趙第十九章 惡報第二百三十五章 意外變故第四章 夜讀第二百一十二章 簡單的複雜第四十四章 兩大文豪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撥第三百二十八章 妙計取水第三百二十二章 悔教夫婿覓封侯第三百五十四章 凱旋迴京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撥第三百三十六章 野利王上鉤第九十六章 兄弟鬥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緊急約見第二百一十四章 羣賢畢至第二百二十八章 党項啤酒第五十八章 柳永柳三變第三百五十七章 知樞密院事第八十一章 狄青夜殺人第三百三十章 山遇惟亮第八十九章 在河之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何人哭泣第二百二十一章 動於九天之上第八十四章 隔離戰術第一百四十三章 混帳政令第二百七十三章 浴血第五十九章 北莞南香第三百六十章 兩個義女第七十七章 謎局第六十六章 西夏國師(四)第三百五十章 神龍擺尾第三百三十四章 獻俘第二百七十四章 李元昊江逐流第一次殺人後的心理變化-回幾個書友第一百七十一章 棺材上的釘子第七十四章 上兵伐謀第十九章 惡報第一百零五章 雄黃酒第八十三章 興國寺第六十七章 西夏國師(五)第三百零五章 擾敵以飯第二百三十三章 塞外飛城第二百九十一章 重挫敵軍(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同歸於盡第二百二十七章 羌瑪大會第五十二章 溜鬚宰相第四十一章 茄子奇案第八十八章 天理國法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