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 棉花

475 棉花

這次宸娘真是把洪濤也算計了,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兒,西迪不敢說,土地轉手不轉手他也不會過問,送出去就送出去了,誰會整天盯着這點小玩意。

沒錯,在洪濤眼裡一百畝荒地就是小玩意,涼州啥都缺,唯獨不缺可以耕種和放牧的土地。之前分配出去的荒地只是靠近涼州城的一小圈,再往外擴的話,距離每多十里,面積就好多出好幾倍。

之前沒有擴大墾荒範圍,一是不確定朝廷的態度,先小小的試試水。二是沒能力確保安全,萬一西夏人派兵騷擾自己顧不過來。

現在朝廷默認了墾荒令,西夏和大宋的邊界也重新劃分完畢,距離涼州還有二百餘里,再把拓荒範圍擴大好幾圈都沒問題。

最主要的是拓荒令收到了預期效果,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勞作,大部分拓荒者都看到了希望,至少明年秋天交完稅吃喝不愁了。

古人真是要求低,滿足吃喝就是天大的收穫。有了第一批拓荒者做榜樣,現在沒敢邁出這一步的湟州人都在等機會,還有像王浩一樣的內地商人也在磨刀霍霍,打算再有荒地分配的時候衝在第一個。

只要有需求,用土地吸引人口的計劃就算基本成功了。自己只需保護好規則、抵禦住外敵,啥天氣不天氣的,不用想太多。

不管是農夫還是牧民都有非常淳樸的觀念,老天爺的事兒不歸官府管,他們也不指望官府能幫忙,只要別添亂就是清官大老爺,剩下的全靠命!

這次規劃的荒地東至紅水河西岸、北到石羊河中游漢長城以南、西到金山煤礦以東。南面沒有,因爲都是坡地樹林,按照湟州律樹林一律屬於官府所有,不許隨意砍伐。所需柴火全部由官府僱人採伐,再以很低的價格售賣,誰敢偷砍就等着去礦山做苦役去吧。

等兩年就連柴火都燒不上了,涼州和肅州都有煤礦,產量一上來石炭就會代替柴火,不習慣也得習慣,這就叫規矩!

新的拓荒範圍最遠的距離涼州城差不多有三十里,中間還保留了幾塊地區不予分配,那是留給新軍戰士的退伍田。

光許諾不足以讓人完全信任,所以洪濤這次公佈拓荒令的時候把退伍田也白紙黑字的寫了上去,讓大家看看官府不是在空口白牙的瞎說。

不過這份公告不能馬上登出,具體公佈時間要等過了徵兵期。別大家一聽又有拓荒田了,更不樂意當兵,全種地放牧去了,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要不說政客就沒一個好東西,像洪濤這樣沒什麼個人需求,完全爲百姓着想的官員都得耍小心眼,其他官員基本十個政策有八個的目的都無法明說。

公佈之後還不能馬上領取,正式認領的時間還得拖到二月份。這是爲了照顧內地商人家族和一部分流民,給他們一個接受信息和準備的時間。

那問題來了,目前整個湟州加上甘涼路總共也不到六萬軍民,弄這多地種什麼呢?要知道從今年秋天開始,王浩家的運糧船隊就只剩下三分一運輸量了,完全都是大米。

要不是爲了照顧食物多樣化,洪濤都不在需要從外地輸入糧食了。不到三年時間,湟州和甘涼路就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問題。

這一方面說明政策合理,另一方面也見證了漢人是多能種地。但凡有點陽光,他們就能把所有土地都變成良田,高產低產反正總得產,一點都不帶浪費的。

另外湟州和甘涼路是不收糧稅的,也就是說除了土地稅之外,各家出產的農作物不用交給官府一斤一兩,全部由自己支配。

假如要拿出去銷售,頂多再繳納一次商業稅也就到頭了。官府所有的糧倉也都是用現金和農民採購,但數量不多。

因爲這裡的官府沒有收取這份稅收,自然也就沒義務在災荒年代開倉放糧。如何抵抗災難,全憑各家自己的能力。

這個政策剛剛發佈時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很多百姓包括官吏都不理解如此做的用意,覺得官府不牧民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

洪濤也沒廢話,親自執筆算了一筆賬,然後印出來上千份兒貼得滿城都是。這筆賬算的是啥呢?就是稅收和賑濟的效費比。

不用太懂數學,能掰着手指頭從一數到一百的人就可以看明白,交了這份額外的稅之後,真正能得到的保障並不多。

碰上小災小難,各家用每年交稅的錢物就能自救,要是來了大災難,官府依舊救不了全部人,只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虧了。

那有人說了,賑濟是爲了安定民心,防止民亂。沒錯,對於一個大國來講確實有這個必要,因爲人口衆多,每人都拿一點兒就是一筆很大的資金,真可以起到作用。

但凡事兒不能教條,要根據實際情況懂得變通。對於大國有好處的辦法,放到湟州和甘涼路這種人口稀少的地區可能就不是好事兒。

這是一個很高深的數學題,其中包括了精算學、概率學等等一大堆技術手段,到底有多少人口時採用這種辦法纔好用,少於多少人口時就不能採取這個辦法,洪濤算不清楚。

但他能扒拉着算盤算清楚,以目前的人口數量這麼做就是在坑官府,不用多,一年來兩次天災,規模也不用大,整個湟州和甘涼路的官府就破產了。

玩不轉的事兒洪濤從來不輕易答應別人,除非是爲了坑人。自己肯定不能坑自己的百姓,他就把話說得明明白白。沒其他原因,就是因爲官府怕虧錢,也做不到所要承諾的事情,所以這件事兒不幹!

既然已經能做到糧食自給自足了,還鼓勵老百姓開荒幹嘛呢?全都放牧剪羊毛也不現實,涼州毛紡廠沒有那麼大產量和銷量,根本不需要更多的羊毛來源。而這些荒地也不全是適合放牧的草原,大多數還是當初西夏居民耕種過的熟田,更適合種植農作物。

其實洪濤就是想讓大家耕種農作物,但不是糧食,而是一種經濟作物,棉花!

古代的農業大多是爲了吃飽肚子,但也有經濟作物,比如茶葉,還有桑樹等等。換算一下的話,種植經濟作物產生的效益往往比種植糧食來的高。當然了,前提是先吃飽,否則就談不上經濟效益了。

湟州和甘涼路的未來如何發展,洪濤原本計劃把它建設成一個商業爲主、手工製造業爲輔、農業保底的模式。

充分利用古代絲綢之路的帶動效應,一心一意發展商業,再弄點特產吸引外來客商,糧食能自給自足就夠了。

但是王浩從瓜州回來時帶的一袋子棉花種子,讓洪濤不得不重新調整之前的計劃。這玩意可是好東西,如果說絲綢主宰了古代的帝國經濟,那棉織品就是唯一能取代絲綢地位的產品。

它有一個絲綢所不具備的巨大優勢,成本更低,產量更大,可以全民普及。絲綢只能作爲高端產品,就算全大宋都種滿了桑樹,也無法讓它成爲尋常人家的日用品。

可以這麼講,絲綢的潛能基本也就到這兒了,但毛紡品和棉織品的前景纔剛剛顯露。用後世的話講,叫做朝陽產業。

都朝陽了,洪濤必須得當朝陽升起時的第一縷光芒。種棉花,還得大面積耕種,以後涼州就是毛紡廠加棉紡廠,石羊河兩岸全得是水車驅動的紡機,從涼州城到肅州城,遍地都要看見棉桃和羊羣。

578 明修棧道213 未來很殘酷870 王中王2101 大相國寺316 完美刺殺(60票加更)358 攻其必救!501 第一次沒了913 觸目驚心632 大宋涼王!125 蟲潮583 防人之心不可無113 上元觀燈863 父女情深586 耽羅國266 來的正是時候853 戰幽州4614 有點小麻煩369 萬人恨268 是不是他!286 國賊變國士689 幽州之盟213 未來很殘酷020 入不敷出202 樂極生悲244 馬政165 有人歡喜有人憂(保底二)575 多事之冬318 致命缺點(180票加更)289 倒黴蛋386 不忍了!842 辭官(50票加更)038 五品大員654 大大的良民!870 王中王2860 主動出擊2326 童貫!224 流星雨093 你是女秘書199 高判官的弱點872 王中王4280 少保742 不速之客3370 涼州城……毀了!510 流言蜚語341 按部就班651 醜奴兒314 拿化學當玩具的人683 變化843 帽子多了不嫌沉787 千古奇談(450票加更)515 開國侯018 活廣告503 貿易赤字680 第三方勢力108 楊家將279 敵我228 用心險惡636 商鞅該死!(450票加更)274 情況有變206 渾人(白銀盟16/40)425 他們的秘訣686 農業合作社071 夜襲西跨院797 風平浪靜601 攻其不備906 徵高麗4083 都是演技派272 呼風喚雨114 城樓論道804 小省制418 此仇不共戴天(白銀38)208 窗外有耳634 一朝天子一朝臣(盟主加更4)851 戰幽州2324 金屬罐頭(420月票加更)570 忍痛割愛018 活廣告140 驅邪大法!936 虎鯨級644 不得清淨167 鴨子沒上去(盟主加更1)639 坐吃山空不可以762 蔣團長794 意外訪客596 攤牌870 王中王2004 瘋駙馬831 皇帝趙傭593 鍛鍊身體防止捱揍359 古代坦克(白銀33)055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360 絞肉機(860加更)369 萬人恨737 演變3830 年號中興363 再臨涼州(980票加更)078 又犯病了476 不確定因素753 出鞘3129 古老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