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幣制改革2(180票加更)

404 幣制改革2(180票加更)

北宋鑄造的銅錢多數叫小平錢,一枚既一文錢,另外還有什麼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的暫且不論,只說小平錢,且只討論官鑄,私鑄的沒標準。

小平錢按照官方規定,是有一定鑄造標準的,這個標準每朝每代都會有所浮動,但不太大。至神宗年間,全在5斤10兩到5斤3兩之間晃悠。這是料重,就是說鑄造一貫一千枚小平錢所用的原料重量。

說是銅錢,其實北宋的銅錢是一種銅合金,銅的比例佔65%、鉛佔26%、錫佔9%。但銅錢的幣值可是按照100%銅算的,這中間的差價就是鑄錢的成本和利潤。

沒錯,北宋鑄造銅錢是政府的一項收入,基本都是盈利的,很少虧損。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由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鑄錢才逐漸轉爲虧損。可是爲了維持經濟,虧損也得鑄啊。

但是問題來了,北宋的銅錢是流通貨幣,商業還很發達,東南亞、東亞、還有北方地區都以北宋銅錢爲通用貨幣,有的國家甚至不自己發行貨幣,乾脆就拿來主義了。

以北宋的經濟發達程度,它要比周邊國家的購買力強很多,所以買的東西比賣的多,銅錢會大量流出到國外。可北宋又不是銅產區,銅的產量跟不上這麼大消耗量,然後銅價就會上漲。

銅價一漲大麻煩跟着就來了,人們會發現一千文小平錢價值一千文,只能買一千文的貨物。但是把一千文小平錢融了當銅賣,卻可以賣到更高價格,比如一千二百文。

那誰還用銅錢啊,大家都開始融化銅錢,就算暫時花不出去,鑄成器具、佛像放着,也比存一大堆銅錢划算。

這麼幹的人多了,市場上的銅錢就越來越少,越少朝廷就得越多鑄造,鑄造多了用銅量就大,然後銅價就漲得更高。這是個惡性循環,如果不制止,貨幣體系就完蛋了。

北宋政府肯定不會看着不管,於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平抑銅價,這就是錢陌制。

錢陌制的對象就是銅錢,一千個一文的銅錢叫一貫,一百文錢叫一陌。這是足陌,意思就是沒有任何折扣。但足陌用到的地方不多,大多數經濟活動裡採用的都是官陌和短陌。

北宋政府規定官陌爲七十七,也就是說一陌本來應該有一百枚小平錢,但現在七十七文就當一陌用了,等於打了個七七折。

這樣一來大家就會發現,把這七十七文錢融化之後獲得銅的價值不如一陌錢高,那自然就沒人倒騰銅錢玩,銅價也就相對穩定了。

而短陌則是唐朝遺留下來的習慣,錢陌制不是宋朝創造的,它的出現比唐朝還早。但在唐朝出現了除陌和墊陌的現金稅,宋朝政府也不會放棄這個斂財的機會,那就接着收吧。

於是在市面上,大家就用短陌來表明錢是交過稅的,並在七十七文的官陌標準上根據各行各業的稅率不同接着向下浮動。

在開封城裡,官府用77陌,街市上通用75陌,金銀店鋪74陌,魚肉菜72陌,僱勞力婢女68陌,代寫文書只有56陌……各行各業都不太一樣。

要光是這點匯率計算還不太麻煩,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面呢。宋人好像特別喜歡數學,爲了能學而時習之,就把日常生活和國家財政弄得比世界匯率還複雜。

在短陌的基礎上宋人又弄出來一個省陌。省的意思就是官,也就是和官府經濟行爲有關的交易,用省陌計算。比如賦稅、薪俸、軍費開支等等。

爲了確保這些繞來繞去的幣值兌換率在實際使用中不會搞亂,北宋專門在各級學校里弄了一門課程教授,其中主要的考試內容都是計算各種陌制之間的換算。

《算法取用本末》中就有例題:七十七省陌錢七十四貫,問爲足錢幾何?答案爲五十六貫九百八十文。

別看題挺簡單,可裡面包含的不僅僅是加減法。洪濤在算院裡混的時候,不光自己算錯過好幾次,就連那些宋代的大學數學系高材生們,照樣也不能保證每次都算對。

面對如此繁複的貨幣制度,洪濤能不恨嗎?以後湟州和甘涼路都是自己收稅,往來的商人各地都有,還有不少是來自西域或者更西國家的外國商人,稅算多了自己不吃虧,萬一算少了呢?

而且這種換算方式也太麻煩了,各州各路的陌制還都不太一樣,誰有功夫弄一羣數學天才天天給他們算賬玩啊。

貨幣的使用方便程度會極大的影響交易速度,更會制約經濟發展速度,所以洪濤必須要想辦法改一改。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發行紙幣,紙幣這玩意應該是政府最喜歡的,因爲它不像貴金屬貨幣本身就具有價值,還受數量限制,所以就能沒完沒了的發行,想要多少有多少。

另外紙幣可以加槓桿,假如說以貴金屬爲本金髮行紙幣,原則上你有一千兩黃金,那就只能發可以購買一千兩黃金的紙幣。

但事實上你發五千兩都沒事兒,這就叫存款準備金率。政府通過計算,發現擠兌的風險只佔百分之十五,那存款準備金率就定爲15%,大概是這個意思,計算起來肯定沒這麼簡單。

一千兩黃金你發了五千兩紙幣,這叫啥?這叫空手套白狼,多出來的四千兩就是從老百姓手裡搶來的。政府拿着它去購買老百姓生產出來的糧食和產品,但實際上政府沒這麼多錢。

可是玩着玩着政府還是不太滿足,覺得這樣搶錢效率還是太低。因爲得有黃金儲備,這多麻煩啊。乾脆,咱連黃金都不準備了,用啥擔保呢?用政府的信用……

假如政府有信用,人類早就飛出太陽系了。但沒轍啊,權利在他們手中,老百姓只能祈禱趕上一個相對靠譜、搶錢還要點臉的政府,否則就會無比悽慘。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比如說第一個軍閥佔據湟州成立了政府,然後發行紙幣。其實他兜裡毛都沒有,但他說他的政府有信用,誰不信就斃了誰,於是大家不得不信。

半年之後這位被第二個軍閥打跑了,大家手裡的紙幣就變成了廢紙。因爲第二個軍閥說了,他的政府也有信用,誰不信也斃了誰。

然後他再發行一輪貨幣,拿着這些紙把老百姓手裡的貨物買走,你給他幹活發的也是這些紙幣。三個月後這位也被打跑了,來了第三位……

大概意思就是這樣,信用貨幣就是我們目前大多數國家採用的制度。以前是銀本位、金本位,想成立政府收稅,多少得先去搞點金銀之類的存着,多少不說,總得有。

現在可好,真是空手套白狼,拿信用給貨幣背書,老百姓的身家全得靠政客的人品和自覺。真不如拿石頭當本金靠譜呢,好歹石頭能蓋房子,信用這玩意說沒有就啥也抓不到了。

洪濤覺得吧,自己不能太無恥,拿信用和紙幣來搶劫古人。所以還得在貴金屬貨幣上動腦子,爭取可以弄一種大致穩定,又不會因爲產量受太大影響的貨幣出來。

然後慢慢讓它成爲標準,只要有了標準剩下的事兒就好辦了,不管以後發行金屬貨幣還是紙幣,按照標準走就完了。

至於說金融槓桿,以北宋的生產力和幾百年內的國際形勢真用不到那玩意,也沒必要玩了命的拉昇GDP。平穩、健康的發展即可,將來再說將來的,反正自己也管不了幾百年後的事兒。

504 奇怪的茶商848 武將世家3784 百態(350票加更)170 演習(盟主加更4)896 吃着碗裡瞧着鍋裡452 皇子的課表085 水虎翼406 能幹的女人(300票加更)193 突破口729 好大一艘……賊船!548 改外交官了535 自投羅網302 患得患失530 暗箭難防014 白礬樓上465 商路貫通913 觸目驚心822 意外訪客175 又沒管住嘴767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534 興師問罪730 女兒換兒子200 規矩得慢慢養(白銀14/40)480 太急了(100票加更)302 患得患失892 蛇車420 黃金050 信託機構412 這是我女兒?698 牛痘成功了!783 都是聰明人(300票加更)070 盡棄前嫌909 人販子409 搶他孃的!(420票加更)330 樑家有女351 王十的大砲445 大意了(990票加更)222 七星附體484 急救藥614 有點小麻煩079 蜂窩炭480 太急了(100票加更)632 大宋涼王!509 半途而廢480 太急了(100票加更)498 孩子的問題857 戰幽州8865 父女情深3760 故地重遊349 賭一把(白銀32/40)096 鼓風機和大頭水194 只能週一?(白銀12/40)012 一位牛人665 王十的選擇057 該來的總會來309 新年禮物350 蔣二郎也走了551 奉命請客(50票加更)713 不一樣的日本2829 遙控攝政2044 副業578 明修棧道801 潛移默化021 人財兩得541 臨時協議883 城下之盟341 按部就班496 能不能買?123 焦炭爵士341 按部就班031 彭大牌算盤775 民風彪悍(50票加更)329 欺負孩子(白銀26/40)689 幽州之盟921 翅膀硬了362 後院起火832 皇帝趙傭2483 禍害走了(400票加更)857 戰幽州8307 三光政策863 父女情深026 大學城和官不修衙876 王中王8716 駙馬系列連環畫812 有家難回804 小省制279 敵我796 水落石出186 不好,有毒!(白銀8/40)059 黃蜂尾上針336 不是冤家不聚首221 引蛇出洞(白銀盟21)641 清和元年249 修路和探路627 好人做到底(300票加更)284 投名狀765 小樑太后711 東渡歸來(800票加更)405 病遁(240票加更)274 情況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