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初次聚首

“不瞞大人,我們西路援軍也只有四千五百餘人,駐守太平城遠遠不夠。但我們可以分成兩軍,一軍駐守渡口江灘,一軍在江中與敵船糾纏,打亂敵方渡江計劃,如此還能拖延幾天。不過,若是敵軍分散渡江,就憑我們五六十艘船根本顧不過來。所以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將敵方船隻全部燒燬、擊沉,讓他們無法渡江,唯有如此,才能守住太平州!”楊叢義將早已設想過的破敵方案直言相告。

能在此時堅守太平渡口的官員,絕對不可能是投降派,要想取勝,精武軍的一切行動必須得到朝廷的支持,若是被掣肘,那他們什麼都做不成。

“將軍所言不錯,有沒有其他援軍能趕來太平州,我不知道,即使有援軍,也不會太多,一味防守,確實不如燒燬敵船來的徹底。楊將軍可有把握去對岸燒燬他們的船隻?”虞允文連忙追問。

“末將剛到太平州,對面的具體情況尚不清楚,需得偵查、瞭解敵情之後,才能知道有幾分把握。”楊叢義如實回道。

虞允文正待說些什麼,卻見蘇仲滿頭大汗,匆匆跑來回報戰果,只聽他道:“大人,登岸的敵軍已經被全部殲滅,沒有一個人逃脫。此戰共殲滅敵軍一千六百二十八人,其中本地守軍殺敵七百三十餘人,至於傷亡,還在統計!”

楊叢義高聲道:“好。我們此番趕來還算及時,不過我們也只是擋住了敵軍第一次渡江攻擊,不可大意。協助本地守軍打掃完戰場之後,馬上在附近紮營,駐守太平渡口!”

“是,大人!”蘇仲領命而去。

“楊將軍手下都是精銳,果然不負精武之名!”虞允文奉承道。

“大人過獎了!”楊叢義趕緊推辭。

而後問道:“還不大人貴姓,在何處任職?如何就來到這無人防守的太平州?”

虞允文道:“本官虞允文,先前在臨安任中書舍人,上月隨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葉大人離開臨安,督視江淮兵馬,任職軍事參謀,前天到建康,聽說敵軍在太平州對岸造船,準備渡江,我便過來例行巡視一番,不想整個太平州半個月來一直無人主事,無人防守。我身居軍事參謀之職,奉朝廷之命慰問前線,面對這等情形,縱使不懂軍事,也不能不盡職。幸好楊將軍帶着大軍及時趕來支援,不然我跟守軍都會死,而太平州也保不住,太平州不保,整個江南就危險了。”

“原來是虞大人,久仰久仰!”聽聞對方的名字,楊叢義心下一驚。

這個名字他是聽過的,歷史上虞允文以文官之身,指揮大宋守軍,在採石磯大敗金國大軍,粉碎了百萬金軍渡過長江的企圖,從那之後聲名鵲起,隨後擔負重任,主持整個西北方向的北伐事宜,而採石磯之戰也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虞允文聽楊叢義這麼一說,當下有些疑惑的問道:“楊將軍此話何意?我與將軍似乎並無交集。”

楊叢義答道:“末將之前在一直在臨安任職,如今雖然領軍在外,卻還是朝廷的回易正使,近兩年在臨安時間不短,自然聽過虞大人之名。”

“哦,難怪楊將軍的名字聽來有些耳熟,原來是在回易處任職。楊將軍文武全才,真乃大宋之幸!”虞允文恍然大悟,回易處之名,這些年他可不止一次聽到過,之前通令嘉獎楊叢義,號召天下官員以他爲楷模的嘉獎文書還是他親自起草的,一經提醒,自然就想起來了。

楊叢義謙虛道:“虞大人過獎了,末將不敢當!”

“楊將軍過謙了。將軍今日之功,我即刻上報朝廷,傳令全軍,以振士氣!”想起方纔的戰鬥,虞允文依然十分激動。

“虞大人,末將以爲,報功之事不急,當務之急是將太平城裡的散兵收攏起來,一部分守城,其他人全部出城,與我們一道在江邊建立防線,以防敵軍偷渡偷襲!”

既然虞允文是有皇命在身的軍事參謀,不久前又親自組織了江防戰鬥,爲了取得更大的戰果,楊叢義馬上提出整軍建議,幾十萬敵軍,只靠精武軍、揚武軍,遠遠不夠,他們需要幫手。

聽到此話,虞允文冷靜下來,稍作考慮便道:“楊將軍所言有理,確定應該先整軍,不能因一場勝利便得意忘形。虞某不懂軍事,整軍之事,恐怕還要麻煩楊將軍了。”

“末將遵命!”楊叢義抱拳接令。

“楊將軍領軍遠道而來,有何需要,只管提出來,虞某定會盡力支援協調。”來了能統軍、懂軍事的人,虞允文頓時感覺身上的壓力輕了許多。

“糧草,我們一路從泉州過來,隨船攜帶的糧草早已消耗一空,之前在揚州附近的瓜洲鎮有一些補充,路上也消耗了不少,如今只有五天口糧,還望虞大人給我們提供足夠的糧草!”楊叢義也不客氣,馬上將就憂心的糧草問題提了出來。

由於揚州突然丟失,城裡的無數糧草都成了敵人的補給,精武軍離開瓜洲渡時,只領取到了十五天的糧食,如今所剩不多了。

“好,虞某即刻派人回建康調集糧草!還有其他嗎?”虞允文當即答應下來,其實昨天他就已經派人回建康徵調糧草。

楊叢義稍稍一想,又道:“如果可能的話,希望虞大人能協調官府,發動附近的百姓,讓他們參與江防,晝夜巡查上下二十里江灘,發現敵軍動向,馬上向我們彙報,以防敵軍小隊從別處偷渡,驚擾後方,擾亂軍心!”

“這件事確實重要,虞某也可以協調。還有問題嗎?”虞允文稍作考慮,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暫時沒有其他需要。”

“好,那整軍和江防之事,就交給楊將軍了!”

“末將遵命!”

隨後二人分離,虞允文趕回太平城,重建本地官府,重整城內秩序,楊叢義則迅速開始整軍。

時間緊迫,將衆將召集至江邊,當即分派任務。

命蘇仲、潘誠各帶精武軍一千人,迅速在渡口左右就地紮營,與揚武軍一道,在一個時辰之內建立沿江防線。

命薛望即刻帶領十艘車船、戰船去在江中巡視,一旦發現不明身份的船隻企圖渡江,立即攔截,發現敵船,則直接擊沉,半個時辰之內在江中建立第一道防線,嚴防敵軍偷渡,若條件允許,也可抵近敵營察看,最好能找到敵方水軍所在。

隨後,楊叢義趕到先前戰場所在地,戰場尚未打掃完畢。

一隊精武軍正與本地守軍一道,清理屍體,收拾殘局。

看着疲憊不堪,幾乎擡不起手臂,邁不開退的士兵,楊叢義馬上找到這批守軍的主官,虞允文提拔起來的馬統領,告訴他,精武軍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天口糧,讓將士們馬上就地休整。

船上的糧食搬到岸上,埋鍋造飯。

拼死奮戰數個時辰,粒米未進的本地守軍當先吃到了香碰碰的白米飯,幾碗飯下肚,精氣神立馬恢復。

此時楊叢義再次找到馬統領,讓他馬上回城將城內散兵拉出城來,一同鞏固長江防禦。

幾個時辰之後,一支兩千多人的亂軍在馬統領帶領下來到江邊渡口,精武軍毫不吝嗇的分給了他們一天的口糧,瞬間就穩住了亂兵的心。

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有一口飯吃,就是最幸福的事,誰給飯吃,就給誰賣命,在亂兵看來,天經地義。

所以在吃飽之後,他們很快歸入馬統領麾下,分成三部,協助精武軍、揚武軍沿江建立防禦。

至此,在精武軍、揚武軍來到太平州數個時辰之內,以太平渡爲依託,援軍、守軍七千餘人共同建立了兩道防禦陣線,太平州這纔有了江防。

夕陽西下之時,薛望在江中巡視的戰船回到渡口營地,彙報說江中一切如常,沒有發現敵軍船隻企圖渡江,也曾嘗試抵近觀察,由於對此地水域不熟悉,但暫且未能如願。

一夜無事。

第二天一早,薛望帶領戰船繼續入江巡防,並帶上數名熟悉此地環境的本地守軍隨行,以便抵近偵查敵方水軍營地。

而駐守江灘的近七千將士也沒有閒着,除了正常的巡防之外,他們開始在敵船可能會靠岸的地方修建防禦工事,佔據優勢地形,以弓弩壓制可能會登岸的敵軍。

當天正午,虞允文來到渡口營地,給楊叢義帶來了好休息。

聽聞太平州未丟,從建康調運的大批糧草已經上路,明天就能運抵渡口大營。

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壞消息,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昨天聽聞敵軍從太平州渡江,攻佔渡口之後,已經離開建康,去往鎮江,而建康知府的親眷也已送走,知府本人隨時準備離開,因此如今建康府也幾乎處於無人主事的狀態,這批糧草送到之後,也許就沒有下一批糧草。

第788章 親征燕京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129章 太學辯議(二)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22章 知縣老爺的賞識第631章 臨戰將令第555章 陌生海域第192章 正使未定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201章 臨行準備第116章 秦檜出場第376章 重返神騎軍第65章 奶頭山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39章 虎頭巖第313章 攻陷涼山第159章 建營昌國第314章 又取兩關第793章 掌控權力第792章 放權第238章 撤退逃命第678章 奪取歸德府第123章 送別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143章 造船大單第691章 知州之職第361章 畫像丟失第717章 山中故人第188章 登陸泉州第244章 隨風入海第70章 機會來了第557章 開羅第653章 奪城第669章 攻取濟南城第632章 必勝信念第264章 宴會尾聲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195章 人員協調第117章 完顏亮第250章 美夢成真第39章 虎頭巖第385章 託付利益第91章 討價還價第473章 勝敗註定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466章 敗軍中伏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325章 十萬大軍第190章 夜會湯鷽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92章 紅沙谷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629章 系統啓動第643章 戰和不一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593章 請命調防第43章 埋伏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268章 返航是非第211章 出使安南第610章 託付鎮江第416章 答疑解惑第672章 精武軍出動第765章 趕人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223章 出城退敵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513章 當有作爲第597章 散兵難擋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125章 無可奈何第212章 使節登陸第123章 送別第226章 大驚小怪第562章 香滿京華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607章 水戰第676章 聚將議事第371章 知州問案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706章 皇帝沒錢第703章 頒行天下第311章 擇地攻擊第357章 銀子買錯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111章 幾棵苗子第210章 兵分兩路第481章 應對之策第62章 道長援手第430章 重磅消息第410章 重任難題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144章 遠洋護軍第31章 鳳凰村第315章 破局之計第741章 宰相薦官第370章 命案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