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總管府

遠離大宋,孤軍駐守此地八年,人口增加,隊伍壯大,張彪及一衆將士功勳卓著。

占城對回易船隊來說十分重要,若以後回易成爲常態,占城據點就尤爲重要,此地完全可以成爲大宋船隊西下的中轉站,由此地中轉,回易便可常年進行,而不用每隔三年、甚至是四年才能西下一次。

經一番思慮,與張彪商議之後,楊叢義作爲回易正使,代表大宋朝廷爲張彪等三名將校授予官職,其中張彪被授予南海總管,總領瓊州以南、三佛齊國以北廣大區域內的大宋軍民,護衛他們的安危,維護大宋的至高尊嚴。

兩天後,宣威軍營地一棟宅院門前掛起了“大宋南海總管府”的匾額,預示着宣威軍在占城的據點在大宋朝廷的支持下,影響範圍輻射到包括李越、占城、真臘等國在內的整個南海沿岸。

在“南海總管府”成立的當天,楊叢義、湯鷽、沈縉、陸游、蘇仲、姚昶等人分別代表大宋朝廷、回易處、護衛軍、大宋禁軍參加當天的慶典,而占城方面,則是章先生作爲占城國師代表國王出席“南海總官府”成立儀式。

在“南海總官府”成立儀式上,章先生代表占城國王再劃土地五十里給總官府使用,並希望與總官府結盟,共抗真臘、李越。

對占城國王這份厚禮,楊叢義代表大宋朝廷表示感謝,當即承諾,只要南海總官府存在一天,大宋與占城的關係便牢不可破,不管是誰,侵犯占城便是與大宋爲敵,大宋一定會與占城共進退。

在“南海總管府”成立的第三天,張彪陪同楊叢義面見占城國王,楊叢義告訴國王,南海總官府在南洋一帶代表大宋朝廷和生活在此地的百姓利益,從此以後,大宋在南海諸事都有總官府負責,如有要事需大宋協助,可直接與張總管商議,還由等時機成熟,總官府會從占城搬出去,不會永久設立在占城。

國王首先感謝大宋朝廷設立總官府,對南洋諸國的重視,其次希望總官府一直留在占城,不要搬往他處,爲此占城可以爲總官府提供所需的便利。

一場宴會之後,“南海總官府”在占城的地位,得到占城國認可,總管代表大宋,身份幾乎與占城國王齊平。

張彪對“南海總官府”有所顧慮,楊叢義告訴他,南洋天高地遠,在大宋朝廷看來是蠻荒之地,然而此地大有可爲,現在朝廷設置了總官府,給了官職,授予了權力,正是他放開手腳大幹一場的時候。

楊叢義還告訴他,總官府的兵力編制沒有限制,但大宋朝廷不會出錢,當然必要的時候,回易處會出一部分錢,供總官府日常開支或是支付糧餉,一切錢糧需要他們自己籌集,只要總官府在南洋站穩,南下回易的商隊必然增加,到時候租稅,會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其他部分他們還可以通過回易補足,積蓄錢糧,壯大實力,將南洋沿海一帶控制在總官府手裡,爲大宋回易提供便利。

張彪在占城好多年了,跟不少人打過交道,見的人多了,腦子也越來越好用,大宋在南洋設立總官府多半是楊叢義自己的意思,至於爲要設立,還要讓他在南洋執掌大權,他多少有些猜測和預感,但沒有直接問出來,給他權力是對他的信任和勉勵,全力以赴,做好就夠了,至於其他的,暫時可以不必考慮。

臨離開前,船隊在占城找了幾個通曉漢語的天竺人、塞爾柱人作爲嚮導,讓他們上了神舟和引航戰船。

正月十五,船隊從占城起航,經萬里石塘,南下三佛齊國,偶遇幾場小風浪,船隊無損,一路通暢。

二月初,船隊順利抵達三佛齊國沿岸,登岸拜訪國王之後,船隊全部靠岸,全體船員登岸紮營休整,等待季風到來。

三佛齊國也有舊人,當年宣威軍協助奪回權力的國王如今依然在位,在那之後幾年,三大家族與王室雖然還有利益糾葛,但在大宋留守在此地的宣威軍居中調停,倒也平安無事,始終沒有大動干戈,但關係也沒有多少緩和。

隨着大宋船隊再次到來,楊叢義代表大宋朝廷宴請國王和三大家族的主事人,一番暢談後,直接向他們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大宋打算在南洋設置一個外事機構,南洋總官府。

看着他們一臉疑惑,楊叢義告訴他們,前一次回易船隊經南洋到天竺,在海上遭遇風暴,損失極爲慘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船隊對南洋以及海峽西面的海洋缺乏瞭解,沒有掌握周邊海況。大宋朝廷對回易很重視,遇難的不論是朝廷船隊,還是大宋百姓的商船,都對大宋朝廷產生不利影響,爲避免此類災難發生,朝廷必須在南洋設立一個熟悉周邊海況的機構,對大宋過往商船加以管理,還希望他們加以協助,大宋朝廷也不會忘了對他們的恩裳。

楊叢義還告訴他們,如果介意,大宋的外事機構就不會設置在他們的國土上,他們會在北邊尋找一處海岸。

一聽此言,國王和三大家族主事人這才心下一輕,隨即假惺惺表示他們不介意,如果需要,他們願意給幾個海島,作爲大宋外事機構駐地。

駐地設在何處,楊叢義早有構想,當場委婉謝絕了他們的好意,直言駐地已經選好,若有需要,他們只需提供一些支持即可。

一場歡聚,趁興而散。

然而三大家族和國王都感受到了遠在萬里之外強大的大宋國的強大壓力,不說別的,就船隊這一艘二十幾丈長,四五丈寬,兩三丈高的神舟,就不是他們可以比擬的,更別說還有數百艘堅固的大船,滿載的衣甲鮮明、着裝統一的近萬強軍,而所有這些都只是一支回易船隊,真正的大宋軍隊到底有多麼強大,他們想象不出來,一想就莫名的心悸。

薛望再次見到了宣威軍一衆熟人,頓時熱淚盈眶,多年來在南洋的苦,一併訴與衆人聽。

一番敘舊之後,楊叢義當衆宣佈代表大宋朝廷在南洋設立一個外事機構,管理大宋過往船隻,維護大宋朝廷和百姓在南洋的利益,並建立大宋自己的港口,未過往船隻提供便利,機構名稱爲“南洋總官府”,薛望任職第一任南洋總管,不足的兵力可以自己招募,回易船隊也會給他留下一指揮護衛軍,供他調遣使用。

接到楊叢義親自遞來的任命官憑,薛望一個粗狂的漢子,感激涕零,他這麼些年的付出,朝廷沒有忘記,楊叢義沒有忘記,於是當即表示,一定繼續努力,帶領兄弟們紮根南洋,不讓朝廷失望,不讓楊大人失望。

除薛望外,留守的宣威軍中另一名將校同樣被賜予官職,作爲他的副手,共同鎮守南洋。

在此後的一個多月裡,“南洋總官府”在回易船隊三千護衛軍鼎力協助下,在海峽和南海交接處的北部海岸修建港口和駐地。

三月中旬,總官府駐地和港口初具規模,停泊幾十艘海船不成問題,剩下就需要他們自己去慢慢經營。

幾天後,回易船隊從三佛齊國離開,慢慢進入海峽,朝西北方向飄去。

四月初,整個船隊越過海峽,進入孟加拉灣海域。

這個季節,季風剛起,而颱風尚未形成,正是迅速渡海的時機。

船隊按既定計劃,風帆全張,一路朝西北方向急速飄去,晝夜不息。

數十天後,引航戰船順利抵達海岸,登陸察看之後,確認登陸地正是天竺,只是距離第一次回易登陸的地方有上百里之遙,於是風帆一轉,帶領船隊疾馳百里,登陸往日舊地。

此地大宋回易船隊已經先後登陸三次,當地人見到之後並不感覺陌生,然而此地並不是楊叢義和湯鷽熟悉的地方,當年他們兩人因爲海上遇險,耽擱了幾個月時間,等他們趕到天竺,船隊在此地就已經接近尾聲,他們與天竺人並無多少接觸。

好在當年因爲一場不光彩的騷亂,留下數百名宣威軍兵將娶了當地女子,生活在本地,八年過去了,數百個家庭從當初的兩百多人,如今增長到如今的六七百人,當初給他們修建的營地,隱隱變成了一個較爲繁華的海邊小鎮。

有他們作爲嚮導,楊叢義很快進了城,見到了城主,向他說明來意,隨後在城主親自陪同下,大宋回易團隊跋涉六天進了東亙伽國王都,遞上了國書。

當天楊叢義就見到了孟加拉灣沿岸、天竺地區東北部的東亙伽國王,那國王是個財迷,對大宋船隊三次到來,深表榮幸,願意對船隊提供一切便利,但同時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大宋船隊的貨物可以通過他來銷往天竺其他各邦各國。

楊叢義沒有拒絕,但也沒有完全同意,而是對他的提法略作修改,將他拉入回易團隊。

第506章 無子之惱第496章 文武全才第688章 潰兵奪糧第584章 叛軍北上第183章 大制魚面第754章 御駕親征第453章 給你差事第578章 金使挑釁第14章 冤屈得雪第149章 故人相見第479章 杞人憂天第149章 故人相見第295章 天公作美第31章 鳳凰村第148章 應徵不成第442章 此生相隨第649章 好漢饒命第592章 大勝憂心第120章 遇襲第445章 建營之地第489章 討回書信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90章 三十二人第66章 宋頭領第485章 問話第350章 龍騎軍營第720章 大局已變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522章 駐軍昌國第192章 正使未定第400章 偶遇故人第64章 道別第196章 準備離京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356章 驚退羣匪第146章 良人新軍第58章 青石崖第460章 集訓展示第652章 聯合豪紳第6章 偷雞道長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543章 輾轉益都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102章 武學第671章 潰逃第787章 投降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540章 船上遇故人第583章 引誘反叛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235章 劃地留守第184章 親訓新軍第331章 邕州來人第344章 功勳覈查第34章 餓狼圍困第529章 重返巴格達第88章 意料之外第93章 一個不留第668章 密道已通第44章 伏擊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30章 心裡有數第308章 遊奕軍李耕第662章 幫扶信任第561章 香水賣誰第708章 招賢之策第727章 訓將練兵第742章 內庫餘錢第320章 共守涼山第530章 西洋回易第24章 囂張的土匪第72章 逃犯的消息第262章 鬥舞比武第76章 分鍋第378章 追查逃兵第690章 潰兵回營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614章 行營議事第333章 重返欽州第630章 緊急敵情第660章 隨軍軍屬第618章 三戰一身第412章 表明心跡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108章 規矩第477章 榮譽之戰第56章 定計第438章 再拉一人第227章 虛張聲勢第332章 接管涼山第647章 謀劃益都第479章 杞人憂天第295章 天公作美第208章 知州殷勤第724章 故人西進第338章 均分戰利第450章 亮明背景第240章 火光四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