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招回參軍

採購告一階段的湯鷽終於有時間休息幾天,而楊叢義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了。

回到臨安他有很多事要做,回易船隊出海必須領取一批足夠數量的軍械裝備,這便是他來一百人來臨安的目的,精武軍統制李閣有病在身,軍中無帥,要不要另派統制官,還得朝廷做主,還有精武軍編制只有三千人,護衛船隊出海力量薄弱,建議將兩次護衛遠洋回易的宣威軍殘部調歸回易處,繼續發揮他們遠洋護衛的作用。

這三件事都要上報朝廷才行,等到有具體回覆,不知是什麼時候。

有些事不能貿然上書,跟黃琦商量過後,楊叢義纔將事關回易成敗之事一一上書朝廷。

很快,朝廷的回覆遞到回易處,精武軍統制李閣身體抱恙,不能出海,統制職責暫由回易督造正使楊叢義代領,至於宣威軍,所剩兵力有限,但護衛經驗豐富,同意劃歸回易處,與精武軍一起護衛遠洋船隊,最後軍械裝備所請,朝廷指示按需領取。

三件需要朝廷同意的麻煩事確定下來,楊叢義頓時感覺輕鬆了一大截。

接下來再在臨安招募幾個得力參軍、郎中道士,便能領取了軍械離開臨安。

然而,參軍不是那麼好招募的,全城廣發告示十天,並沒有合適的人才前來應募,隨船出海。

楊叢義最想要的兩個參軍,一個是沈縉,一個陸游,當年在選將營,他們二人配合的很好,一人主管內務,協調各軍,一人負責溝通州府,籌集糧草,將兩萬多人的選將營打理的井井有條,但如今卻不知他二人身在何處。

幾番斟酌之後,參軍人選還真是非他二人莫屬。

去年是三年一試的科考之年,不知道他們二人是否金榜題名?

楊叢義很快去禮部和吏部查探了一番,發現他二人去年並未中榜,也未有任何官職差遣。

既然沒有朝廷差遣,那他二人不是在臨安便是回了老家,除此之外應該不會有第三種選擇。

如果他們在臨安,回易開始大半年了,他們不會沒聽說。

不說陸游,沈縉參與過兩次回易督造,朝廷再次回易,他沒有不來看看的道理,既然沒見他,那麼他很可能回了鎮江老家,而陸游科舉失利,除了回家苦頭,也別無他途。

楊叢義覺得他很有必要去一趟他們的老家,把他們兩個拉出來,一同回易出海。

跟湯鷽簡單一說,兩人一拍即合,原本湯鷽自告奮勇要去鎮江找沈縉,被楊叢義以回易處需要留守直接駁回,所以兩個地方他都要去。

他先是打馬去了鎮江,好一番周折,最終才找到沈縉的住處。

那是一個偏遠村莊,遠離喧囂的城鎮,門頭匾額上“沈府”二字已經斑駁失色,多年沒有修整,整個院子看得出來,已經有些年頭。

院門緊閉,楊叢義上前叩響門環,叩了許久纔有一個婦人近前詢問,是誰叫門。

楊叢義如實相告,他是沈縉的朋友,特意從臨安來拜訪故人。

一聲稍候,婦人離去。

不多久,大門打開,沈縉閃出門開,一見是楊叢義,頗爲驚喜,急忙將他迎進門去。

三年不見,沈縉憔悴了幾分,看起來比東奔西走的楊叢義還要疲憊。

寒暄過後,二人在客廳聊了許久。

沈縉這幾年經歷比較簡單,當年從義烏回臨安之後,先是應邀幫江愷督造回易,一直忙到十一月份,直到船隊出海,因爲他不想錯過去年春天的科舉,便沒有隨船出海,在臨安專心備考一年,誰知還是落榜,心灰意冷之下,他就回到鎮江老家了,如今在家無事,偶爾去私塾教教蒙學幼童。

有些話他沒說出口,但楊叢義從廳中陳設和他們杯中茶水,看出了些端倪,猜想他家中如今怕是有些清貧,否則以他太學學子的身份何以去教蒙學幼童?

楊叢義將這幾年自己的經歷簡單敘說了一番,便馬上說起回易之事,船隊今年冬天出海,現在已經做好準備,就等各地商賈將貨物運到泉州裝船,北風一來就能出海。

說起回易,沈縉一連問了多個問題,包括船隊規模,隨行人數,哪支軍隊護衛,哪些官員隨行等,顯然很有興趣。

楊叢義一一相告,而後直言,這次來鎮江登門拜訪,便是邀他同行,再赴南洋西洋海外諸國。

話音一落,未等沈縉開口,他把一張千兩銀鈔放在桌上,推至對方身前,說當年選將營辛苦將近一年,結果散的太匆忙,這是一點補償。

沈縉急忙推辭不受,連說使不得。

楊叢義告訴他,交情是交情,雖然說他找他們幫忙,但做的都是朝廷要做的大事,朝廷該給補償,朝廷給的錢,哪有不收的道理。

幾番推讓之後,沈縉最終將銀鈔收在手中。

至於協助回易,遠洋出海之事,他還得跟家裡人商量一下,稍後給楊叢義答覆。

一頓便飯的時間,沈縉便跟家人商議出結果,決定跟隨楊叢義出海。

當晚,楊叢義留宿沈府。

第二天一早,兩人辭別沈縉家人,匆匆離開鎮江府,趕赴臨安。

回到回易處,楊叢義、湯鷽、沈縉三人稍一商議,決定兵分三路。

由於回易處已經停止採購貨物,湯鷽不用繼續留在臨安,她可以先一步趕往泉州,提前做好接貨準備,走水路,還能順便將軍械押運到明州。

之前出海使用的針盤在宣威軍中基本丟失或是損毀,必須再趕製一批,臨安有許多能工巧匠,沈縉這些年對技術技巧類的東西研究的不少,技藝高超的工匠也認識一些,所以針盤製造的差事由他負責。

楊叢義還要去找陸游,沈縉都來了,他最好也能找到。

去軍器所領取了夠五千人打三場仗的軍資軍械後,立刻在錢塘江邊裝船,一切準備停當,湯鷽便帶領一百水手,將三艘裝滿軍械大船押往明州昌國縣。

而楊叢義給沈縉留下一筆經費之後,也很快渡江前往紹興山陰。

陸家在山陰很出名,沒花多少工夫,便輕鬆找到陸府門前。

陸府不是小門小戶,登門拜見,得有拜帖。

楊叢義遞上拜帖之後,等了好一會兒,一個陸府管事纔出來回覆說三公子外出於友相聚,今日不在家中,讓他明日再來。

楊叢義也沒有脾氣,書香門第,豪門大戶,即使亮明官身,人家該不理你還是不會理你,何況他要見的還是陸游。

陸游不是在家坐得住的性子,若他天天外出交友,也不能天天來碰運氣,於是楊叢義便把提前準備好的一封書信交給那陸府管事,請他代爲轉交給陸游,並說明日巳時再來拜訪。

當天,楊叢義在山陰四處走了走,自由穿行於大街小巷,在一個十分輕鬆愜意的環境下,慢慢領略了江南水鄉的美麗。

但這種美麗,隨着夜幕降臨,他關上客棧的窗戶,瞬間消失不見。

溫柔的水鄉,容易讓人在享受中迷失,而楊叢義從來不是一個懂得享受的人,甚至對享受有些莫名的厭惡。

第二天,巳時,再次登門拜訪,下人通報之後,陸游很快出現在大門口。

兩人在門口一番寒暄問候之後,陸游沒邀請楊叢義進入陸府,而是把他帶去了一家不遠處的茶樓。

不過很快,陸游便給他解釋清楚了,原來是陸母不太喜歡生人登門,管得很嚴,在家裡說話不方便。

二人在茶樓相互敘說一番,楊叢義嘆息不已。

原來陸游當年從義烏返回臨安後,第二年便參加了爲恩蔭子弟舉辦的鎖廳試,成績很理想,沒能得到朝廷差遣,去年春天去臨安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又榜上無名,如今在家裡壓力很大,在山陰一衆士子中,也是臉上無光。

陸游落榜,楊叢義當然知道原因,只是當年沒提前告誡他,現在再說也毫無益處。況且以他讀書人的拗性,在科舉一事上怎麼可能聽勸,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士子之間本就不服,定然要爭個高低。

楊叢義只能悄悄告訴他,如今朝中奸人當道,考上科舉也要跟他們同流合污,纔會得到重用,與其如此,不如等等,等朝廷風氣改變,再科考入仕不遲,以他的才學,若沒有奸人從中作梗,金榜題名並不難。

陸游一聽此話,若有所思,而後便問,是不是聽到什麼流言蜚語?

楊叢義則問他,當年參加鎖廳試的人裡,有沒有一個名叫秦壎的年輕人,此人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

陸游稍稍回想之後,輕輕點頭說,這個名字好像有些印象,那人年紀不大,衣着十分華麗,與他攀談之人很多,在人羣中,猶如衆星捧月。

楊叢義告訴他,秦檜的兒子秦禧是大學士,負責史書編纂,還兼領很多差事,是當朝副相,秦壎作爲宰相的孫子、副相的兒子,去參加鎖廳試,不論如何,一定是第一。如果有人才學比他好,把他比下去了,會不會被宰相和副相嫉恨?

第191章 議定諸事第58章 青石崖第627章 敵軍異動第153章 招募新軍第263章 道長險勝第524章 臨行準備第676章 聚將議事第376章 重返神騎軍第510章 一家人第325章 十萬大軍第214章 殺進城內第255章 分頭準備第44章 伏擊第182章 旗語檢驗第464章 不得還魂第54章 出發第420章 二議章程第615章 秘密禁令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172章 人之將死第718章 老道警告第303章 籌劃行動第137章 論定回易第192章 正使未定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526章 船隊出海第641章 撤離揚州第385章 託付利益第632章 必勝信念第289章 宣威軍一分爲二第365章 瞭如指掌第273章 交易規則第563章 孟氏姐妹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704章 太行山寨第201章 臨行準備第109章 第一課第730章 整編入軍第242章 平息隱患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648章 義軍戰略第31章 鳳凰村第609章 回援鎮江第637章 故人相見第721章 皇帝承諾第616章 破局第711章 臨潢府之爭第141章 泉州詢事第572章 中間人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773章 圍攻海子村第641章 撤離揚州第634章 盡在掌握第345章 精明的掌櫃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367章 畫像畫師第789章 合圍燕京第298章 深入敵後第240章 火光四現第198章 皓月爲證第88章 意料之外第482章 選將重啓第451章 清塵接差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第760章 完顏雍之慮第749章 家事國事第494章 滅金之策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326章 箭雨箭牆第60章 逃命第18章 衙門的補償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638章 高官相許第64章 道別第141章 泉州詢事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443章 縣衙之行第110章 武學出路第527章 總管府第27章 傳言第543章 輾轉益都第714章 選才第474章 終有應戰第133章 太學辯議(六)第116章 秦檜出場第258章 使團進城第30章 心裡有數第747章 議和待機第9章 不速之客第327章 殺敵萬人第109章 第一課第112章 郎君風流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732章 三選一第407章 殿中議事(二)第571章 遼陽府第84章 又起爭鬥第68章 切磋試技第721章 皇帝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