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節 張崇

面對國朝史上的敗仗,張叔夜等人無言以對。張崇想了想,國朝歷史上的戰事,敗仗自不必說,勝仗也無法拿來支持開戰的主張,於是他收斂鋒芒,等待時機。

這時,賦閒在家的中書侍郎王孝迪開始補刀:“臣亦嘗讀國史,澶淵之役諸道兵大會行在,虜懼請和,諸將爭欲以兵會界河,邀其歸可巢殺無噍類也。真宗皇帝曰:如何殺得盡,祗結怨爲邊患耳,詔按兵勿戰縱使歸國,自是諸將均言秋高馬肥復入寇矣。或曰:未也。邊儲稍實復爲盜糧矣。真宗顧近臣曰:將帥之臣平居無事,以目抵掌欲赴功名臨時便誤事,卿等豈不知此輩情狀,乃相爲附和信其說耶。”

王孝迪回憶的是澶淵之盟,真宗趙恆以歲幣換和平的偉績,接着嚇唬趙桓“陛下觀今日之勢何如?大將劉延慶屯重兵於燕山,一夕無故拔寨而遁,人馬相藉躓踵交道,委棄金帛谷粟如山積。虜人長驅萬里無所忌憚職此之由也。伏望聖慈監觀真宗皇帝駕幸澶淵,殺其驍將撻懶兵威大震之時,尚不忍計校一時小利,摧剛爲柔,以爲萬世無疆之福,固不俟臣言喋喋淆亂聖聽,而予奪之計已默入於聖心矣。”

王孝迪說,真宗的時候,殺了蕭撻懶,比劉延慶父子聞敵而逃,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真宗還是要講和,那麼皇帝你比起真宗,是不是太年輕了一點呢?

這時,終於有人忍不住了,侍郎李若水站出來,對着唐恪、王孝迪、何慄、孫覿戟指大罵“國家更三聖始得河東,陵寢在焉,河北天下之四支,四支苟去無不知其爲廢人,人民賦貢乃其小爾,況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敬塘之事,豈可遵乎!”

張崇看到眼前的形勢,主和的大臣一個一個站出來,擺史實,念祖宗,而主戰的大臣因爲拿不出有說服力的戰績,只能靠分辨忠奸來抵擋。而且皇帝已經明顯表露出講和的意願,那作爲新進,張崇該怎麼辦呢?如果講和的趨勢不能扭轉,那張崇就要表現出一個忠誠而睿智的姿態,再給皇帝一個臺階下。就聽得堂下綠色的官袍叢中,一個響亮的聲音:

“臣張崇請議三事。”張崇要說三件事。張叔夜正待詞窮,見張崇站出來,心中大喜,他父親張確還在守隆德,張崇是決意不肯講和的。

張崇說的第一件事就是漢朝時冒頓單于無禮,而呂后與之和親。“昔漢高帝仗一劍誅秦滅楚以定天下,而冒頓亦崛起於東胡,呂太后稱制冒頓遺書出惡言虐戲醜詆,可謂甚矣。……遂結和親。呂氏本推轂高帝一統天下,一言從容消弭兵端,貸兩國數萬生靈肝腦之禍。非所謂大勇者乎!豈若小丈夫拊劍疾視斬頭抉胸以報睚眥之怨者哉。”是挽救了數萬生靈,這是大智大勇,言下之意,趙桓講和並非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百姓的性命。

張崇說的第二件事,是唐太宗從高句麗撤軍,當時唐軍戰況不利,唐太宗沒有爲了個人面子堅持,而是撤軍,待到唐高宗時終於消滅了高句麗。“臣聞道有經有權事有常有變,知道之權者能摧剛而爲柔,適事之變者亦轉禍而爲福。”而趙桓也一樣,不要爲了面子堅持,要有經權。

第三件事則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終於復興越國,消滅吳國。趙桓講和,也是爲了將來能復振“兩國休兵,得歲月之頃,扶顛持危以強國勢,選將勵兵以固我圉,興衰撥亂可以復古,建中興之烈未爲失也。”

張崇這一番話說下來,呂后、唐太宗、越王勾踐都做過與趙桓一樣的事情,趙桓講和,乃是千古明君的典範。

張叔夜、劉鞈、李若水聽得目瞪口呆。張崇居然變臉了。這時,御史中丞秦檜大聲說道:“張顯文言之有理,臣秦檜附議。”於是秦檜以下,本來首鼠兩端的人都附議。割地講和已成了大勢所趨。

趙桓問道:“何人願赴金營講和?”他目視一羣主和的大臣,希望他們毛遂自薦。何慄當即咳嗽起來,王孝迪開始頭暈。

趙桓道:“何慄出使粘罕營,王孝迪出使斡裡不營,不得拖延,即行出發。”這兩人講趙家祖宗的敗績打趙桓的臉,趙桓乘機報復一下。

不管怎樣,對金講和的大計總算定下來了。

呼延庚不管朝廷是否要講和,只在玉津園大營操練軍漢。

靖康元年十二月二日樞密院奏報:“金粘罕兵自河東入,斡離不兵自河北入,兩路同日至京城下寨,共約三十萬衆,其間多掠西河之民充數,於其間復虜近城之民壯運石伐木造攻城之具,執役者甚衆。斡離不屯於劉家寺,粘罕屯於青城。皆分置小寨圍閉周密不以數計,旗幟人物公然往來於郊野間。”

自朝廷決意講和,而且“不可釁自我開”以來,汴梁城牆上樹立起幾桿宣撫司發下來的黃帛大旗,旗上寫有“安頓民心,有征無戰,嚴禁動武,擅自啓釁”十六個大字,向金軍表示我軍決不動手的誠意。

金兵可以肆意的到宋軍挖掘的工事前探查,南面的王稟和呼延庚非常果斷,會驅趕,殺傷這些金兵,而東面的解潛和北面的折彥質就拘束了許多,只敢射些無簇箭。西面的劉延慶所部最差,本來守備工事動工就晚,還未修成,金兵一來不斷干擾,工程乾脆停下了。

守城的的士兵已經逐漸恢復了士氣,相對旺盛的作戰意志,保持着對於戰場上一切事物的新鮮感,金兵到陣地前面來探查便有兵士請戰。但宣撫司仍然嚴申禁令。現在這禁令從張叔夜處發出得不是那麼通暢,是由李回通過殿帥府發出的。有軍漢問:“若是金兵向我等放箭,該當如何?”

“不知道,挺着死。”

在繞城綿亙幾十裡的環形線上,每天都有十多個有時多至二、三十個宋方的士兵,被金兵冷箭射中而遭到死傷。每次發生了新的傷亡事故,就要在士兵中間引起極大的騷擾。

假使殿帥府沒有下過這道荒謬的命令,假使士兵們的手足是自由的,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殺敵,可以抽出箭矢來射擊,他們仍然也會發生許多意外的傷亡事故,在一場戰爭中,在廣闊的戰場上,既然雙方都以殺傷敵方人馬爲目的,要倖免這種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可是人們早已習慣這個,並不認爲它是意外,這種傷亡應該由敵方和自己本人來負責。

現在殿帥府下了這道命令,士兵們的心理就完全不同,他們把一切過錯都歸咎於這個瘟殿帥,也就是王宗濋。他們認爲死亡的袍澤們都是這道命令的犧牲品,本來不應當這樣含冤枉死的。他們還怕自己一個不留神也會成爲這道命令的犧牲品。英勇地戰死是光榮的,不明不白地被敵人和自己的長官合謀害死,死了也不瞑目。

一種悲憤的情緒和激昂的同仇敵愾心在戰士們心中繼長增高,他們渴望撤消這道禁令,渴望改變現在的聽人宰割的被動局面,同時由於朝廷的限制,宋軍的士氣也在低落下去。

幸好,這樣的局面只持續了七天。

在靖康元年的十二月二日,斡裡不到達汴梁,二十五萬金兵,包括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漢人、宋降軍,還有從河北河東簽發的籤軍,以劉家寺和青城爲支點,繞着開封城延伸。

在金兵構築營盤的過程中,曾有熱血的軍漢跑去請示,是否出擊。殿帥府的回答仍舊是:“不可釁自我開”、“挺着死。”

本來金兵想把汴梁團團圍住,但因爲南面的工事修得非常遠,最遠的營壘已經和潁昌遙相呼應。故而金兵的營盤如同一個“冂”字形,將汴梁半包圍起來。在金兵毫無干擾的修好了聯營之後,他們宣稱已經達成合議。

宋朝君臣一片歡騰。

十二月七日,從金軍的營盤中開出一支散散漫漫、稀稀落落的隊伍。它出營後,就到了西面汴河的上游,正對開遠門(順天門)的地方。這支排列得稀稀朗朗的隊伍,人數卻不算很少。從辰時直到中午時分,金兵大營還不斷有人開出去。但它的紀律十分鬆弛,戰士們在不成行列的隊伍中可以任意行動,隨便說話,在行軍途中享有充分的自由。尤其使人驚訝的,一過中午時分,從前隊士兵,不待上級命令,就自動在原地休息起來,這裡、那裡到處出現一夥一夥的金兵盤膝而坐。他們夾七雜八地說話嚷鬧,有的問今晚在哪裡宿營,有的竟然要求開回營裡去休息。軍官們聽了,大聲吆喝幾句,提起馬鞭來,擺出要打人的姿勢,隨後又讓他們落入更大的喧嚷中。軍官們吆喝的是女真話,戰土們說的是契丹話、渤海話,也有一部分被籤徵來的漢兒操着遼河地區以及河北的鄉音。從混雜的語言和不統一的服裝來看,表明這確是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雜牌軍。

到中午的時候,零零散散的金兵已經佔據了宋兵營外側的各個要點。

求收藏、月票、紅票、評論

第一百四十二節 一碗粥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六節 成軍第八十五節 守魏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百四十四節 接觸第五十五節 混亂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四十節 定製第三節 郭永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九節 紅巾第一百六十三節 塘沽新城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五節 平靜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九十一節 迴鑾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十八節 宋第十五節 崩盤第二百三十八節 義無反顧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四十六節 少府寺第五節 潰兵第八節 金慄山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八十五節 守魏第五十一節 劉光國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二節 豪強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第一百五十七節 八公山第一百六十三節 塘沽新城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七十五節 張憲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三節 郭永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一百四十一節 齊州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十六節 林銘第五十六節 兌賞第一百七十節 河北獨安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五十二節 花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