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 逃難

“施恩兄弟既然能打探到,韃子也能知道吧。”聽完施恩的經歷,朱武突然回過味了,“船已經找好了,我們連夜就到河岸去,天明便渡河。”

曹正道:“曹家莊留不得了。管家,叫夫人女眷起身,收拾細軟,我們全莊都過河去。”

整個曹家莊彷彿從沉睡中驚醒,男人的吆喝聲,女人的叫喊,小孩的嚎哭,響做一片。

曹正也算治家有方,但全莊也折騰到天明,纔算收拾停當。

天亮了,曹正站在一列大車旁邊。有族中的五房人家不願離去,一個家老對曹正道:“姑爺,你一走,這莊子就改回姓劉了。你當起門戶了嗎?對得起我家大哥嗎?”

曹正道:“五叔,爲着劉家滿門的生計,你們還是跟我們走吧,不走,等着韃子來殺嗎?”

曹正勸說了幾句,見五叔身後站的幾個劉家的男子,滿臉的辛災樂禍,知道他們在等自己走了,好分自己的田產,便無心再勸,便道:“諸位兄弟,若是被韃子逼得過不下去,可到開封找我,我是劉家女婿,始終是一家人,我一定管自家人一口飯吃。”

曹正帶着五六十莊丁,趕着八輛大車,與朱武等人一齊趕向黃河岸邊。到了預定的過河處,曹正大吃了一驚。只見河岸上站滿了人,曹正收羅在河岸的船隻也早被人“借用”。

曹正拉住一人:“怎的如此張惶。”

“韃子四處抓捕宋國奸細,乘機擄掠,已經破了不少莊子了。河北已經沒法呆了,只有到河南去。”

朱武也派人私下打聽,這河灘之上,既有河陽府治下的莊戶,因爲莊子被金兵攻破而逃難,也有河北相州的難民,在白馬渡被金兵擋住,不得已改道從孟津過河。

史進放眼望去,河灘中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頭。

在另一個時空,史書有載“河灘巳積五六萬人,軍民宅眷官員車伏兜乘擺佈如蟻。爭渡宅眷婦人官員軍民陷於浮沙中不知其數,須臾皆沒。有婦人陷於沙中舉臂間金纏示人號呼求救莫敢向。邇不移時遂沒。”說當時河灘上的軍民和家屬、官員等如同螞蟻一般,爭渡時陷入浮沙的不可勝數,一會兒淤泥就把人淹沒了。有陷在淤泥中的婦人舉着金飾向人求救,也沒有人敢前去救她。不久就被淹沒了。

而現在在這孟津的河灘上,只怕也有五六萬人要逃過河南去。而且黃河北岸的船隻,大部分已被宋軍徵發去了南岸,少部分也被金兵擄走。曹正偷藏的船也被人駕着逃去了南岸。

現在史進朱武武松等二百來人,曹正的莊丁,都被困在了北岸。

“不能呆在這裡。這裡好幾萬人,韃子很快就會來的。”

“那怎麼辦,又回莊子去麼?”

正說話間,從曹家莊的方向,一匹馬飛奔而來。馬背上的人看到灘頭的人羣,速度慢下來,一個少年伸長了脖子,四處尋找着什麼。

“是內子的外甥。”曹正趕緊叫人把那少年引了過來。那少年一見曹正,便跪倒在地:“姨丈,韃子破莊了。”

曹正仔細問來,才知道他們出發後不久,金兵即到,說莊子勾結宋國奸細,不由分說衝進莊子,見人就殺,四處擄掠,這少年伺機從莊中偷偷找了匹馬,從後門偷跑,來尋曹正。

“姨丈,其他幾房,都陷在莊中,只怕已不免……”少年嚎啕大哭。

朱武在一旁道:“都是我等牽連了曹家莊。”

“朱制使哪裡話,”曹正一指河灘上的人羣,“這五六萬人都是被朱制使牽連的不成?”

“莫說旁的。吾等往哪裡去?”

“一切聽史制使,朱制使吩咐。”

“也只有先找一處退避,派人過對岸聯絡,再作打算。”

衆人正計議間,突然河灘上一陣喧鬧。聽見衆人都喊:“船,大船,這下可有救了。”

衆人擡首一望,果然見到河面之上,幾十條大船迤邐而來。船頭高挑着呼延、勝捷兩面大旗。在河對岸,隱約可見數百條大船。

“是將主的船隊。”

“送王節帥的船隊回來了。”

史進、朱武等人也歡呼起來。

這時,見到船隊在離河岸十丈遠的地方停下,一艘大船上放下小船,小船上的兵丁用竹篙探測着河牀的深淺。

同時一個五短身材的漢子,帶了二十個兵丁,涉水到岸上來。

人羣呼拉一下子圍了上去。跟隨漢子上岸的兵丁,用長槍將人羣擋住。

漢子選了一出稍高點的地方,站上去,大叫:“奉呼延河防都虞侯令,接爾等百姓過河。”周邊聽到的百姓歡呼起來,隔得遠一點,沒聽清楚的想上前來弄清楚,中間的百姓又想緊跟着這個矮壯漢子,以免錯失了過河的機會,人羣頓時擠作一團。

這時,大船上突然放起連珠號炮,嗵嗵嗵如同霹靂一般,將嘈雜聲都壓了下去。

一干百姓都被嚇住了,那矮壯漢子趁此機會,回到河灘邊,指揮大船上不斷放下小船來。將小船在河岸邊用木樁固定,再在小船上釘上木板,鋪成了一座棧橋。

這時,大船上的兵丁依次下船,順着棧橋上岸。上岸的不僅有步兵,還有牽着馬的騎兵。

一個胖大和尚提着水墨禪杖從棧橋上走過來,矮壯漢子主動向他問好:“智深大師,你這一指揮都上岸了麼?”

魯智深一揮手:“都上岸了,灑家是最後一波。張橫兄弟,岸上的嚮導找好了麼?”

原來這矮壯漢子是提舉水師的張橫,船頭火兒張橫。他回答道:“嚮導還未找到。”

魯智深來到岸上,命令自己麾下這一指揮將灘頭的人羣趕開,清理出一片空地來。兵丁們各拿木樁,將這片空地圈了出來,形成了一個狹長的通道,人們要走進這個通道,才能踏上棧橋。

有機靈的小子,已經搶到通道口,就要往棧橋跑。魯智深一隻手拎住他的後頸,把他扔到一邊:“年輕輕的,又沒有家眷,搶什麼搶。”

那小子連連告饒。魯智深不再理他,用大鼓一般的嗓門吼道:“傳河防司軍都虞侯呼延庚號令,以船隻載百官百姓過河,一個工籤,可過一人。”他的嗓門真大,震得邊上的人耳朵發麻。他在說話的時候,兵士已經在通道口支起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了一籮筐的算籌,上面刻着特殊的印記。

有機靈的百姓,已經圍到桌子邊詢問。一個口齒伶俐的兵丁說道:“男丁每給河防司做工一天,就能得一個算籌,每個算籌,便能送一人上船過河。一家若是有四口,一個男丁做四天工,或者兩個男丁做兩天工,便可過河了。要做工的,到旗杆下取齊。”

有人問道:“我願意做工,只是老婆孩子在河灘上露宿,着實可憐。”

“婦孺可以先過河,你做完工了,拿着算籌來結算。若是不來結算,老婆孩子可就充軍了。”

周圍一陣快活的鬨笑聲。

有個胖子問到:“一定都要做工嗎。兵爺爺,我給你兩貫錢,你放我上船吧。”

“我們都虞侯說了,這次絕不收錢,你有錢,可以從別人那裡買算籌。或者僱人代你出工。”

這時,已經有幾十男丁聚集到旗杆下,一個都頭帶着他們去挖壕溝。

魯智深稍微清閒,覺得身上有點不對勁,往懷裡一摸,發覺錢袋沒了。舉目一望,發現剛纔被自己抓出來的小子正含着一根枯草,在遠處一塊大石頭上蹲着,悠閒的望着自己。

魯智深大怒,向着這個小子走過去,叫道:“還爺爺的錢袋來。”

眼看着離這小子近了,那小子手一揮,扔過來一塊石頭,正打在魯智深的光頭上,魯智深勃然大怒,直衝着這小子跑去,這小子見勢不妙,拔腿就跑,一下子就在人堆裡跑沒影了。

魯智深氣憤的往回走,當面卻有人與他搭話:“哥哥,可算見着你了。”

魯智深一擡頭,見着是史進,便咧嘴笑道:“我就說嘛,史大郎好似大蟲一般,定當無事。”

“哥哥快些告我,我等剛到河邊,就有船來,將主怎的這般神算。”

史進忙問魯智深,怎麼渡船來得這麼巧?

魯智深道:“這河灘上聚集百姓甚多,我等在南岸,也看得清楚。呼延將主說道:‘不可讓百姓在北岸受金賊蹂躪。’正好張橫送王節帥返回,將主與我等計議了半日,今早就過河接人。”

“將主要將這五六萬百姓都接過河去?”朱武等人這時也過來了,聽見對話,朱武不由得問道。

“正是。”

朱武面有憂色:“這麼多的百姓擠在河灘上上,若是金賊派虜騎衝擊,可如何是好。”

“邱穆陵將軍也這樣勸過將主,將主說道,依敦刻爾克行事,無憂矣。”

“敦刻爾克是何意?”

“灑家也不知道,且聽將主吩咐便是。”

“將主有何吩咐?請哥哥示下。”

“灑家等過河,不僅要立好這木樁,讓百姓依序上船,還須沿着河岸地形,挖出築壘地域來,以護住這河灘渡口。現在要派出崗哨,防止金賊突襲。需要當地人做嚮導。”

“哥哥勿憂,這位曹莊主,正是當地人。”朱武向魯智深引薦了曹正。

求月票、收藏、紅票。謝謝大家的月票和打賞

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三十節 沁水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十八節 宋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五十節 青眼虎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六節 滄州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八節 金慄山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八節 激進第九節 紅巾第十五節 盧龍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節 出軍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二十節 練兵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三節 郭永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十五節 崩盤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九十三節 不利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七十三節 小戰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七十五節 張憲第二十九節 太原還是隆德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二百三十五節 取捨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一百六十九節 遍地烽火第一百二十節 遇伏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十四節 富平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一節 孤城第四十節 打探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十七節 中計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二百五十節 半年以來的江南第十四節 灤州第四節 村落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四十八節 鴻臚寺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一百五十八節 受困第八十節 單騎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四十節 定製第十二節 宣贊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