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故事講到這裡,暫時岔開一下話題,聊一聊在前面章節以及以後的章節裡出現過的以及將會出現的地名以及地名背後的故事,這是一次很有趣而且又漲姿勢(知識)的一個話題。
首先,說說大宋王朝之下,地方一級上最高級別行政單位“路”。現在我們的口語中常常說,我跟你不是一路人,你可能會認爲,不是一路人,路約等於大街,也就是隔了幾條街,總之,有距離,但是,距離真的不會太遠。不過,要追根溯源,追溯到宋代,說不是一路人,那距離就遠了,說不定就是“所愛隔山海”一般的“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的距離,路在宋代是政區,而且是最大的地方政區。
說到路,還有很多可以聊的地方。比如說,宋代的很多路確定了現在很多省的名稱,流傳至今,且沿用至今,有些直接沿用,有些略作更改,當然了,宋代的路在行政級別上也約等於今天的省。比如說,我的家鄉山東,在當時叫山東東路,在那裡有一個地方叫齊州,齊州這個普普通通的地方有個縣叫歷城縣(現在的山東濟南的歷城區)卻出了兩個今天人們耳熟能詳而在當時驚天動地的人物,一個是號爲易安居士的一代詞後李清照(以後會重點講),一個是豪放派詞人,與蘇軾並稱蘇辛,“聖天子一見三嘆息”的辛棄疾(以後也是會重點講),辛棄疾字幼安,因而二人合稱“二安”。
說了山東,自然就要說一說山西。有讀者可能就會問了,山東是當時的山東東路,那山西是不是也是個路,是山西西路嗎?其實並不是,在宋代,山西並不是類似於省這一級別的路,而是一個其貌不揚的村,可能全國有很多很多的山西村,但是,真正出了名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位於今天的浙江,陸游筆下的《遊山西村》中的山西村,而那個山,並不是今天分割山東山西與河南河北的太行山,而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
那麼,山西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爲一個省級行政單位?有人說,元朝設立行省制度,那不就是在元朝嗎?持這種觀點的人不能說無知,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元朝是直隸(今天的河北一帶)、山東、山西被稱作“腹裡”,歸中書省管轄,而山西成爲省級行政單位是在明朝,明朝在山西設立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山西才正式成爲一個省。
繼續說路。蘇東坡被貶謫的地方之一是廣南東路的惠州,後來,廣南東路也就演變爲今天的廣東,而與之相對的廣南西路則變爲廣西。
接下來將會重點書寫的鐘相、楊幺起義的爆發地以及起義之後義軍的主要勢力範圍在荊湖南路與荊湖北路,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
然後說四川,無獨有偶,還是說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是在四川爆發,甚至義軍一度佔據了整個四川。有人可能會說,川的意思是河流,有成語川流不息,那麼四川的意思是不是在四川境內有四條主要的河流?非也,這是典型滴望文生義。實際上,四川很大很大,大到包括了今天的重慶市,貴州的遵義市以及陝西的漢中市(當時的南鄭),因爲四川是四個路的合稱,它們分別是益州路(後來也稱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
最後說浙江,當年柳三變謁見兩浙轉運使孫何,就是在孫何的駐節之地杭州,他的一首《望海潮》寫盡杭州甚至是整個兩浙地區的繁華,據說金朝的海陵王完顏亮看罷,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何爲兩浙?浙西路,浙東路是也,學生時代,我還背過宋代詞人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