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跨馬遊街,今科立志!(第二卷結)

瓊林苑。

對於科舉士子來說,這裡是聖地,前唐有曲江宴,專門款待高中的進士,宋有瓊林宴,設在這座皇家花園中,以官家的名義,宴請新科及第的進士們。

關鍵是金榜貼出,今科進士的名單公佈,在瓊林宴的那一日,新科進士還要簪花穿紅,跨馬遊街,從東華門外唱名而出,一路走到瓊林苑。

這並非是官方既定的程序,更像是一種風俗,如果說後世所傳真宗的那首詩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勸學之用,那麼毫無疑問,這種進士遊街更是看得到的無盡風光,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前仆後繼地求學努力,寒窗苦讀。

今天,就是狄進領着三百三十三位同科進士,激勵後輩學子的時候了!

東華門外,衆人早早到了。

人羣首次有了些亂哄哄的感覺,顯然是情緒過於激盪,都按捺不住心頭的躁動。

王堯臣、韓琦、文彥博、公孫策……一貫注重風度的士子們,臉上都樂開了花,狄進估計自己臉上同樣不自覺帶着笑意,唯獨包拯還是那副沉靜的模樣。

不過他這張黑臉,穿着綠袍官服,頭上還簪着金花,又是一副嚴肅模樣,不得不說,有種莫名的喜感。

今科士子還沒有任命官職,尚未完成解褐入仕的人生重大轉折,但官家特賜的官員三件套已經發下,官服、官靴、笏板,順帶還有金花。

唐宋的官服,沒有明清飛禽走獸的補子,直接是用顏色判斷的。

九品八品是青袍,七品六品是綠袍,五品四品穿朱袍,三品及以上穿紫袍。

由於宋朝的本官品階實在太難升,官家往往會特賜官服,畢竟宰相的本官很多時候僅僅是四品五品,地方上的知州更別提了,朱袍宰相、青袍知州,實在不體面,所以賜五品服、賜三品服的操作很常見。

同樣的道理,絕大部分的新科進士,本官都是從九品開始,卻能得天子特賜,賜七品服。

所以在場的三百多人,都是清一色的綠袍。

這就是進士的尊貴,起點就是許多官員的終點,甚至有的努力了一輩子都達不到!

而賜予簪花的行爲,則屬於時尚潮流。

這潮流是真宗帶起來的,據說真宗和宰相陳堯叟,即陳堯諮的大哥,在一次宴飲上,喝到高興處,真宗從頭上取下一朵最名貴的牡丹,親自爲陳堯叟戴上,宴罷出宮,一陣風撲面而來,吹落一片花瓣,陳堯叟都讓侍從拾起,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裡,鄭重之情,溢於言表。

從此之後,贈簪花成了一種潮流,身份越尊貴的,賜予的花也越珍貴。

當然,鮮花不是每個時節都有的,那怎麼辦呢,用金子做唄!

官家賜予新科進士的,正是金花,宮廷名匠製作,金絲纏成的花蕊清晰可見,戴在頭上,隨風輕輕顫動,更顯貴氣逼人。

對於此物,狄進不太感冒,倒是贊同司馬光的想法,司馬光高中進士時,提出簪花是奢侈風俗,且有損男兒的陽剛形象,非常反感,險些抗旨拒戴。

話說司馬光要是早死兩年,那絕對是一位無可指責的君子,道德楷模,可惜他活到了哲宗朝。

現在的司馬光還在家鄉里砸缸救孩子呢,自然不會有人對國朝的風尚開炮,狄進雖然也覺得插一朵金花有些怪怪的,但值此大喜的日子,也從善如流地戴上,化身大家眼中最靚的崽。

“今科探花郎,非狄三元莫屬了!”

衆人滿面笑容,齊齊簇擁着他:“上馬!上馬!”

早有一羣馬伕牽着良駒,在東華門等待多時,爲首則是禁軍牽着的御馬。

“狀元給騶,自齊始也”,自從真宗朝的狀元蔡齊得了御馬賞賜後,這種賞賜也成爲了習俗,狄進如今就得趙禎賞賜了一匹御馬,正好遊街時帶了過來。

當然,御馬也分好壞,國朝又缺少良駒,濫竽充數者多的是,而北宋文官除了身體實在病弱,否則都是騎馬上下朝的,宰執高官往往會被官家賞賜御馬,那些御馬纔不敢給壞的,否則被宰執遞一個劄子,多少中飽私囊的都要倒黴。

如今也是如此,這匹御馬肩高四尺八寸,雙目瑩潤,訓練得十分溫順,正是平日裡賞賜給宰相的,普通高官都不見得能輪的上,也就是聽說這位連中三元,官家又格外看重,挑選御馬的內官不敢怠慢,選了這一匹來。

“好!”

狄進一看也心生喜愛,這可比金花實在多了,翻身上馬,腰背一挺,愈發顯得風儀出衆,格外顯眼。

不僅是御馬溫順,這些給進士騎的馬,都是特別挑選,訓練有素,不易受驚嚇的,畢竟大喜的遊街,萬一馬匹受驚,亂了陣形,傷到圍觀的百姓,就實在不美了。

所幸這個年代的士子,大多數還不是文弱的讀書人,往往在書院裡都有騎射的經歷,出身貧寒實在沒騎過馬的,馬伕會在邊上引導甚至直接牽住繩,反正不用擔心出醜。

吉時已至。

三百三十四位進士,整裝待發。

教坊司的樂團到場,鼓樂齊鳴。

今科最耀眼的天團,亮相了!

狄進策馬,走在第一位,第一眼就看到了樊樓。

樊樓如今還不是七十二家正店之首,但位置就在東華門外,所以進士騎馬遊街,赴瓊林宴的這場盛會,它可以說是天然佔據着巨大的優勢。

此時樊樓的二樓窗戶就齊齊打開,不知有多少道目光投下來,其中不乏達官貴人的內眷,大族娘子,暈紅着臉,竊竊私語,挑選着合自己心意的夫婿。

前朝李林甫選婿,讓女兒從窗後觀望,被時人譏諷,但現在進士於東華門外戴花遊街,卻是能光明正大地看到長相和儀態,不急着榜下捉婿的各家娘子自是聞風而動。

不少士子感受到了目光,都不自覺地挺直腰背,展現出自己最俊朗的一面,狄進則十分坦然,他不怕看,反正看了也沒用。

自從殿試考完,近千份拜帖雪花般地投遞上來,有許多幹脆直接登門送禮,更有那些媒婆守在外面,無所不用其極地打聽消息,林小乙已經招架不住,朱兒、道全四兄弟齊齊出動,連成爲門客的穆老道都用上。

這還是兩位榜眼王堯臣和韓琦都沒有成親,極大分擔注意力的情況下,再加上狄進名氣太大,祖上還是前唐宰相,哪怕幷州狄氏早早衰敗,可這在宋朝恰恰是加分項,說明血統高貴,又不靠家族餘蔭,一般的達官貴人,還真的覺得有些高攀不起。

所以除了想撿便宜的,許多權貴反倒沒有貿然行動,先看看當朝宰執們有沒有適齡的女兒要嫁,如果沒有,再撲上來不遲。

不過想必今日之後,又有不少大戶加入說媒行列,畢竟騎在御馬上的三元魁首,實在太過出衆。

無視樊樓上方視線,狄進帶隊往前慢行,實在是想快也快不起來。

因爲天街兩側,已經是人山人海,萬人空巷。

當真是成千上萬的人涌向一處地方,以致於里巷空闊冷落,這或許是在人數上,唯一能把大相國寺萬姓交易給完暴的盛會。

男女老少,都擠在街道兩邊,都是爲了來看一看新科進士,沾一沾文翰之氣,指不定自己的夫郎、兒子、老爹就能高中進士,讓全家飛黃騰達!

所幸禁軍早有準備,畢竟不是第一回,由一隊儀仗,一班鼓吹在前面開路,勉強維持着秩序。

當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的人看向自己,狄進都被這種情緒感染,擡起手朝着一邊揮了揮。

轟的一下,氣氛瞬間爆發,兩邊的百姓激動到無以復加:“文曲下凡!文曲下凡!”“三元神探!三元神探!”“青天!青天!”

或許沒有一位三元魁首,如他這般,在京師有着這麼高的知名度。

士子早就對他議論紛紛,無論是在不在國子監,參不參加文會,存在感都是那般強烈;

百姓感念他破了三年未破的滅門案,原本不會被定罪的駙馬,受到了足夠的懲處,此後更將無憂洞的丐首拿了,爲無數丟失妻妾子女的可憐人出了一口惡氣;

就連不管這些事的權貴紈絝,都覺得那《蘇無名傳》寫得足夠刺激……

所以此時此刻。

無數人揮舞着雙手,狄進的目光望向哪裡,哪裡就發出震天呼喊。

狄進不得不放下手,古代真不比現代,這要是太過激動,指不定鬧出大規模的踩踏事件。

不過這不揮手,狄進一路上倒是認出了不少熟人。

看到了被僕從保護在中間的郭承慶,朝着這邊連連揮手,思及在晉陽書院同窗的郭承壽,去年在幷州送別時,便預祝他連中三元,倒是一語中的。

也看到了張耆的孫子張宗順,對着左右哈哈大笑:“瞧見沒?瞧見沒!今科三元就是我在國子監的同窗,他還親自來家中邀請過我的呢!”

甚至還看到了同鄉落榜的楊文才,這位楊家的嗣子是幷州舉子裡唯一沒有離開的,此時臉上帶着恭喜與敬意,遙遙拱手一禮。

對於這些熟人,狄進無法一一還禮,唯有點頭微笑致意。

“文曲下凡!文曲下凡!”

等出了城門,這裡等待的百姓人數漸漸變少,但不知是誰喊出聲,先是雜亂,然後逐漸統一,聲勢浩大。

帶着這如潮水般的聲浪,今科進士終於抵達城外的金明池,而瓊林苑就在金明池畔。

這一路走來,已經興奮得滿臉通紅的士子們,覺得日後除非位列宰執,名留青史,否則再也不會有什麼比今朝更令人激動的了,可遠遠一看皇家園林,他們就知道自己錯了。

因爲一衆身材高大的御前班直,居然站在皇家園林外,呈現護衛之態,正中保護着的那位穿着白色大袖襴衫的身影,不是當今聖上,又有何人?

瓊林宴雖然在名義上,是天子用來款待今科士子的,但不比科舉第三場殿試,天子是必然到場的,瓊林宴在很多時候,都是由知貢舉代替官家赴宴,一衆學士、館閣,在上首陪席。

這倒不是輕視,而是考慮到瓊林宴畢竟是筵席,天子在場反倒讓今科士子拘謹難言,吃飯時也小心翼翼的,弄得氣氛僵硬。

讓知貢舉陪席,天子親賜御製詩一首,爲今科士子賀,今科士子再作詩詞附和,然後大家輕輕鬆鬆喝酒宴會,豈不美哉?

當然也有進士覺得可惜,無法近距離接觸天子,是一個大大的遺憾,因此在昨日得知,這次官家會親臨瓊林宴時,大夥兒更加開心。

但即便如此,也萬萬想不到,官家不僅來了瓊林宴,還直接在皇家園林外,笑吟吟地看着進士遊街而來。

這是何等殊榮!

狄進立刻舉起手臂,示意後方停步,再勒住馬繩,下得馬來,左右位列榜眼的王堯臣和韓琦依行照做,今科士子得以用最快的速度有序下馬。

最後一段路,進士天團轉爲步行,心情卻更加雀躍,跟在魁首身後,抵達瓊林苑外,對着今上作揖行禮:“官家萬福!”

趙禎上前幾步,親手托住狄進的手臂,擡了擡,欣然笑道:“狄卿免禮!諸位卿家免禮!”

君臣相視,狄進迎着這位官家灼灼的注目,再有感於之前百姓的熱情,亦是覺得一股激昂之情盪漾心頭,開口道:“願天聖五年進士科,上爲官家分擔國事,下爲黎民排紓解難,於今朝揚名,於代代傳頌!”

此言一出,身後的王堯臣、韓琦、趙概等前十位首先動容,當聲音傳到後面,就連之前一直很安靜的包拯喃喃低語,都覺得胸膛一股熱血涌起,不能自己。

於是乎,衆人不約而同地齊齊立志,聲浪越來越大,越來越整齊:“願天聖五年進士科,上爲官家分擔國事,下爲黎民排紓解難,於今朝揚名,於代代傳頌!!”

……

第一百零九章 管一管不平事,幫一幫可憐人(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二章 曙光初現!暗號留下的關鍵線索!(第二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記錄在案(第一更)第四百一十五章 讓“英雄”查“英雄”,讓“好漢”查“好漢”第三百一十三章 寶神奴版本的血海深仇第兩百九十章 兇手的動機第一百六十二章 考場大魔王再度降臨(第一更)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樁能影響京師房價的特大迷案(第二更)第一百一十九章 林小乙:公子身邊的人有點強……(第二更)第三百六十六章 施壓!成名!第兩百五十七章 晏殊和范仲淹強勢圍觀第三百七十一章 遼帝有請第四百一十八章 親眼見證三元神探抽絲剝繭的能耐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陰溝裡的老鼠打回原形(第一更)第四百章 包拯推崇的江湖俠客兩百六十九章 死者的身份,太后的震怒第三百六十章 只要你們,將與神探直接對決!第一百五十八章 鎖定七爺所在(第二更)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陰溝裡的老鼠打回原形(第一更)第一百四十七章 太后:不愧是狄樑公的後人,太讓人驚喜了(第三更)第一百六十九章 江德明:我居然會落到狄仕林手上?(第一更)第四十九章 攻守之勢易也第四百一十六章 分屍總有其用意第五十三章 推波助瀾第九十九章 謝謝死者的京師五套房(第三更)第四百零二章 展昭與“陷空”第一百六十一章 和吳景成爲獄友的七爺(第三更)第一十一章 三千貫酬謝,穩了!第二十三章 破案了嗎?如破!第三百一十六章 曹利用的末路第七十一章 祖傳釣魚絕技第兩百零五章 “三爺”與“六爺”第兩百一十一章 五張儺面,可殺二十人否?第三百六十五章 終於有兇手對神探下手了第八十七章 盼着與包拯、公孫策共飲的一天,早日到來(第一更)第四百一十三章 江南舊案的真相揭露第二十三章 破案了嗎?如破!第一百三十九章 說廢話沒有用,讓公主也節哀!(第一更)第兩百八十二章 死者身份的解釋權,在我們這裡!第一百零八章 真相(第三更)第一百五十七章 無論過程正義,還是結果正義,先要有正義!(第一更)第兩百二十五章 既然都去兗州當官,何不一路同行?第兩百一十九章 兇手積極地把案子查清楚了第兩百三十二章 沒頭腦和不高興第三百九十七章 狄進:論如何拿捏一位宰執第兩百一十三章 苦一苦武人,罵名他們來擔!第五十章 我是讀書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這樣的潑天富貴,豈能不冒風險!(第二更)第四百一十六章 分屍總有其用意第三百三十三章 國朝的改變,從個人的進步開始!第二十八章 洗冤第兩百九十八章 機宜司緝拿遼人諜細!閒者退避!第兩百五十九章 這特麼八歲?第一百三十五章 三十五顆頭顱被發現了?(第三更)第三百八十五章 御史公孫策準備開噴第五十章 我是讀書人第三百零二章 《浣溪沙詞句殺人事件再現》第兩百三十五章 爲了證明你們的清白,案子不得好好查一查?第三百九十八章 便宜行事之權!第三百五十三章 楊公寶庫的傳奇故事第兩百零六章 丐首裡的超級鹹魚第四百一十七章 核心動機!真相大白!第一十六章 幸福的煩惱第三十一章 攤牌第一百七十九章 雷家:我們如臨大敵的敵人,在狄進面前只顧着求饒?第兩百三十一章 下馬威第四百零五章 一名合格的偵探就是要能觸發命案第四百一十八章 親眼見證三元神探抽絲剝繭的能耐第三百八十四章 讓李元昊回不了西夏第一百六十四章 省試還是去看看榜,不然太裝逼了!(第三更)第二十八章 洗冤第四十四章 案件變更——《官家生母謀害事件》第一百二十八章 好官不該蒙受不白之冤!爲上任推官正名!(第二更)第一百一十六章 科舉第一場——國子監發解試(第二更)第三百四十三章 在朝堂中的份量,已經不可忽視了!第兩百三十二章 沒頭腦和不高興第兩百六十四章 其他都是虛的,只有進步最實際!第一百六十章 解元在備考之餘,順便擒獲無憂洞賊首?(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七章 最高明的審訊,往往讓犯人覺得優勢在我(第二更)第兩百八十九章 兇手現形第一百五十五章 解元隨身帶一根鐗,不是很合理嗎?(第二更)第一百九十六章 考場大魔王的發揮,就是一個字——穩!第一百零三章 皇城司:我們還沒來得及污衊他,竟然先被污衊了?第四百一十四章 展昭再“擒”白玉堂第兩百四十三章 他以爲他是神人麼?說剿匪就剿匪?第三百四十九章 快別熱身了,你打不過這個宋使啊!第一百零五章 兇手再是清理痕跡,也有防不勝防的地方!(第三更)第三百八十八章 當仁不讓的爭取主導權第四百一十四章 展昭再“擒”白玉堂第兩百零八章 《“極樂淨土”的名單》第八十四章 狄青入夥(第五更求訂閱!)第三百四十一章 我覺得我又行了!第三百四十章 強強聯手第三百四十四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百六十二章 西夏使團的真正主事者第三百二十章 邀請北俠攻略盜門第四百一十章 子時到來第兩百六十四章 其他都是虛的,只有進步最實際!第兩百三十二章 沒頭腦和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