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

我大吃一驚,這番局勢卻是從來沒有想過。中華泱泱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帝王權術、陰謀陽謀交織的歷史,人心險惡,常殺人於無形;鬼蜮伎倆,尤甚於刀槍斧鉞。古往今來,科技水平或有先進之分,政治智慧卻無高下之別,以我在現世中經歷,縱天縱英才,回到古代,與終生浸淫於陰謀詭詐之間,揣摩馭下之術的大臣將相比較,其政治智慧、經驗之高下立見。就是一名宮女出身的貴妃,也比我有時候見識要高。

其實現在的宋、遼、夏三國,和我早些時候與朱武計算宋、遼與女真的局勢是一樣的,只是這一段時間的事情經歷得太順了,讓我眼高過頂,太過於高估自己的實力,若不是鄭貴妃提醒,差點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想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了朱武,這傢伙到那裡去了。

“嗬嗬,鄭妃不愧是高太皇太后的女押班,見識不凡,說得不錯,與朕的觀點不謀而合。小林子,傳童貫,到南書房。”說完,我又向王皇后道:“皇后,你與兩位愛妃先聊着,朕找童總管了解一些事。”

而此時的朱武,正在種師道府中閒聊。

“我說種尚書啊,最近是忙得昏頭轉向了吧,怎麼我每次造訪都見不到你呢,是不是官當大了,你眼中只有皇上,把我們的一衆老友全都要拉下。”朱武一邊打趣的向种師道說着,並一邊做出搖頭晃腦的樣子。

种師道看着這個爲大宋山河的重振辛苦操勞的鬼谷門人,心中一陣感慨,知道他是在開玩笑,不過朱武歷來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今番前來,定是有什麼事。

“朱先生說笑了,種某和犬子能有今天,還多虧先生照應,那敢拉下先生呢,不知朱先生今天前來有什麼吩咐?”

“吩咐倒是不敢,不過朱某明天就要到北國去了,臨行之前來向種尚書說一聲而已。”

“去北國?”种師道一陣驚詫。

關於讓朱武去北國謀劃契丹、女真兩族之事,我曾告訴朱武不能讓其它人知道,所以种師道也不知道我和朱武兩人曾商議過這些事情,對朱武到北國去感到驚異。

“是啊,鬼谷門中在北國有些事情要我前去處理,只好去一趟,京中之事,我就無法和大家一起共赴風雨了,還請種尚書和其它好友見諒,並請種尚書代我向皇上說一聲。”

种師道心中感到一陣遺憾,以朱武的胸中謀略,要是能留在京師中輔佐皇上,再加上皇上的英明,那絕對是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大宋的中興則是指日可待。

“那朱先生什麼時候回來?”

“這我可說不準了,少則半年,多則兩年,到時你們大家可能已經是大宋的中興之臣了,朱某在此先行恭賀。不過我可要提醒種尚書一句,這次皇上任用呂惠卿爲西北經略大臣,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我只希望皇上小心行事,以免適得其反,對西夏不可逼得太急,一口吃不下一個大胖子,何況這大胖子旁邊還有一個強盜在虎視眈眈,白讓人拾了漁翁之利。”

“告辭了。”

朱武見种師道聽了自己的話在陷入沉思,便起身告辭。甫料剛一出廳門口,卻見到了皇上和童貫、小林子三人。

“朱先生行色匆匆,莫非是這麼快就要到北國去了?”

“小民朱武參見皇上。”

“微臣种師道參見皇上。”

“兩位起來說話。”

“回稟皇上,小民明天就要到北國去了,請皇上示下。”

种師道則吃了一驚,他不明白皇上怎麼會知道朱武要到北國,難道他們兩人有什麼秘密,想着,不由用眼偷偷的掃向皇上和朱武兩人,看看是怎麼回事。

“朱先生遠行前,朕給你四個字:遇金則分。謹祝先生北行一路順風,功德圓滿。”

“遇金則分。”朱武口中不停地在念着這四個字,向皇上一跪後便神色不屬的出去了。

种師道連忙把皇上延引到後廳中就坐。

“不知皇上駕臨所爲何事?”

“哦,這幾天悶在宮中沒有什麼事,聽童貫說朱先生在種卿家府上,便尋了過來,剛好聽說朱先生要遠行北國,心中有所感悟,便糊弄這鬼谷門人一把。”

种師道聽來不由心中有了警覺,雖說皇上是雄才大略,畢竟也是一國之主,掌管着文武百官的命運,宮中和民間肯定是耳目衆多,甚至可能有一支他自己掌控的情報網絡,這朱武纔剛到自己府上一陣子,皇上就知道而且很快趕了過來,聯想到上次召集各將門商議的事,种師道一陣冷汗。

以後可要多多小心,不可大意。

“糊弄?皇上你不會真的是糊弄朱武吧,精明過人的鬼谷門人朱武可不是這麼容易給騙倒的喔。”

我和种師道兩人都是心知肚明各自都騙不了對方的,便說起其它問題把事情岔了開去,不論种師道怎麼想,就算他知道我和朱武有什麼陰謀,也不會想到我是讓朱武去辦一件還未出現的女真建國之事,讓他費神去猜吧,反正遲早會說給他們知道的。

“種卿家,你對西北現在的形勢有什麼看法?”

來了,种師道想:這纔是皇上來自己府中的真正目的。在西北經略多年,种師道對西北可謂瞭如指掌,皇上突然對西北的大員進行了任命,雖然自己事先也大略知道了皇上的想法,但是皇上在此時形勢上徵求自己的意見,說明皇上對自己還是信任的。

其實我知道种師道一定猜到了西北下一步的打算,因爲呂惠卿是他手下的一名愛將,兩人之間若說他們沒有通過氣,說什麼也不會有人相信的。

“西北的情形微臣在那裡呆了近十年,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可是聽了呂將軍的西北之論,微臣才恍然大悟,原來事情可以這樣看的,說句實在的話,要是微臣五年前得聞呂將軍此言,相信微臣現在可能會在興慶府喝茶了。”

“是啊,呂惠卿如此大才,如若是真的給韓相調到了桂州府,那還真是委屈了他。”

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六十章 韓氏遺孀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三十一章 商戰告捷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二十七章 皇親國戚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一百零五章 殺俘藉口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六十一章 姐妹重逢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七十九章 城牆之戰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七十三章 會聚秦州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四十五章 人才輩出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三十章 宮內宮外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十八章 六部尚書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六十二章 吐露心聲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九章 鬼谷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