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零鄉老勳議

三二零、鄉老勳議

“陛下大喜,大喜啊!”

放下手中的戰報,崔與之激動得鬍鬚都抖了起來,他雖然年邁,但反應仍然快捷。

“嗯嗯。”趙與莒也高興得點頭,拖雷、蒙哥、忽必烈,盡數死在了遼東之地,此次北征,用時不過一個半月,便滅掉一個大國,拓地百萬,得口近千萬,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大勝。

錦州之戰中,拖雷在向宋軍發起的最後決死之戰裡中彈,然後拔刀自刎。吉拉爾之戰中,蒙哥於亂軍中身亡,致使蒙元的最後一點精銳大潰敗而走。忽必烈帶着兩千殘兵敗將,被趕上來的羅安瓊窮追不捨,一直趕到了海邊的永明城,在浩瀚的大海邊上,走投無路的忽必烈蹈海自盡,他的手下怯薛也隨之跳海,羅安瓊在奏摺中說其“自知不敵,乃跳海而死,頗爲壯烈”。

忽必烈跳海的消息倒是讓趙與莒有些哭笑不得,看來宋元之間,總與跳海有着密切的聯繫。

來自東北的戰報幾乎是同時傳來的,崔與之看中的是勝利的消息,他對於那個忽必烈有種本能的忌憚,才十四歲便敢潛入大宋初等學堂學習,這等氣魄和膽識,只怕十萬人中無一。雖然忽必烈年輕,可是大宋當今天子起家的時候,不是更年輕麼!

所以,得到忽必烈蹈海而死的消息,崔與之比聞說拖雷死了更爲高興。

“此事雖勝,善後不易啊。”高興完之後,崔與之又道。

“哦,丞相何出此言?”趙與莒問道。

“李銳、李全尚有數十萬人,李銳深諳我軍虛實,李全熟悉流竄逃亡之術,他二人若是挾衆遠遁倒還罷了,若是化整爲零,在東北爲盜匪,那裡地廣人稀。四處都是深山老林,清剿起來甚爲困難,這爲不易之

“東北故地,多諸胡之種,民情剽悍,各有風俗。不僅漢胡之間,便是不同族部的胡人之間也多有仇怨,蒙胡時定下四等生民之策,遺毒尚存,不經過兩三年,只怕難以消除,此爲不易之二。”

“此次交戰。速戰速決。在東北得口甚衆。原先蒙胡地官吏自然不堪任用了。而中原經過前番河東煤窯案之後。也出現大量官吏空缺。陛下囊中人物不堪使用。兩處皆新得之地。民心尚存猶疑。若是所任非人。怕有民變之禍。此爲不易之三。”

崔與之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中樞。都有豐富地從政經驗。這對於趙與莒來說是筆寶貴地財富。聽得他如此說。趙與莒點了點頭:“第一項不必擔憂……朕早有佈置。倒是後二者。”

如何處置不同民族之間地矛盾。對於現在地大宋來說。是一個新鮮問題。原先金國疆域之中也有其餘民族。象是契丹人、女真人。但他們漢化得非常厲害。與普通漢人幾乎沒有差別。所以不存在太多地民族矛盾。而東北則不然。

“第二項。朕有意改土歸流。將所有蠻胡酋長都請到……唔。江南氣候他們未必適應。便請到燕京。授他們清貴顯官。重賞厚爵以羈絆之。卻剝奪他們地兵權。部族土地山林。盡數發放給其部部民。這樣他便是想要恢復原樣。那些得了好處地部民也不會隨他亂來。”

趙與莒地改土歸流之策。說明了其實是打土豪分田地。在產膏腴之地。這一策是不能施行地。因爲必然會激起官僚地主地反抗。可是在邊遠少數民族區域。實行這一策地阻力就小得多了。那些部族豪酋便是有心拒絕。可一來趙與莒拿出高官厚爵重賞清貴這許多根胡蘿蔔來誘惑。另一邊又架起火槍大炮以近衛軍地武力相威脅。不怕他們不俯首聽命。

這一套除了要在東北施行之外。還要在西南、南方施行。特別是南方地安南。在安定東北之後。趙與莒下一個目標便是此處了。

“至於第三項選官……”

這是個讓趙與莒非常頭痛地問題,在如今這情形下,他根本無法保證自己選派往東北的官員就會清廉,河東的前車之鑑就在那兒,王啓年翻出的那件案子如今已初步審結,牽連到的官員多達四十餘位,小吏更是有一百多名,這對趙與莒的革新政策是一項沉重的打擊。

“東北官員委派,按着中原之例,自流求選拔三分之一,吏部選派三分之一,原先蒙元官吏,臻別之後再留用三分之一。”盤算了許久,趙與莒還是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他嘆了口氣:“不過,各級官吏都須相互監督……此戰之後,將有大批近衛軍和忠衛軍士兵退伍,在東北給他們劃分土地,由他們組成勳議團,有直接奏報之權,監督當地官員施政,勿使之有枉法之舉。”

“勳議團?”

崔與之對於這個新鮮詞甚爲敏感:“勳議團俸祿如何,算幾品官銜,是否入吏部檔案?”

“勳議團由退伍軍士組成,只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是否枉法,不得直接干預政務。”趙與莒道:“沒有俸祿,沒有官銜,也不入吏部檔案,只是在禮部備案,這樣既不增加冗員,又沒有太多財政支出,不虞使得武人干政……你看如何?”

“陛下以勳議團制約地方官員,那誰又來制約勳議團?這些退伍軍士,雖然已解甲歸田,可拿起武器便又是軍人,他們的袍澤故舊,還有許多在軍中服役,如何不是武人干政?”崔與之搖頭道:“不妥,不妥!”

“那當如何是好?”趙與莒頗爲無奈地道:“朕又不想增加冗官,又不願讓地方官失去制約,又不願讓武人過於勢大,崔卿何以教我?”

君臣二人在博雅樓中談話,並無他人在場,因此崔與之當面否決趙與莒地想法時,並未給他留下情面。趙與莒這點容人的雅量還有,沒有因爲被駁斥而面紅耳赤,而是將球拋給了崔與之。

崔與之閉目凝眉,好一會兒之後。他道:“不過,以勳議團制約地方官員,倒未必不可,只不過勳議團成員不能單用退伍兵卒,他們的人數在勳議團中,只能佔少數。三分之一便可。”

“勳議團中,三分之一爲儒生,須得……至少過了秋試者,方可擔當。三分之一爲鄉老中德勳聲望俱高者,年紀須過五十方可任之。剩餘三分之一,再由軍士、守法商賈、工匠充任,陛下以爲如何?”

崔與之畢竟是出身於士大夫階層,故此在他地勳議團建議中,他所代表的儒生、鄉老。總數佔了三分之二,而作爲新興勢力的商人、工匠和軍人,則只佔了三分之一。趙與莒微微眯了眯眼睛。露出一絲微笑,這笑容落入崔與之眼中,他恍然大悟:“官家方纔是在耍臣!”

若是趙與莒自己提出這個勳議團構成崔與之少不得要與他討價還價,儘可能將其中新力量的數額減少下來,趙與莒最初故意說勳議團全由退伍軍人組成,爲的便是他這個三三原則。

在趙與莒看來,這個三三原則組成的勳議團,雖然表面上是由保守勢力佔了絕大多數,但實際操作中卻有極大地彈性:儒生的確定上。那些新式學堂中畢業的人,自然也可以通過秋試,獲得進入勳議團地資格;鄉老的確認上,那些合法的半地主半商人地老人,當然也可以成爲勳議團的成員;至於退伍軍人,這可是那些保守勢力所無法控制的力量,即使他們的子弟到了軍中訓練,可所謂軍隊是熔爐,那些保守子弟從近衛軍出來。其中大半的傾向只怕都會改變吧。

故此,勳議團若是能得羣臣和士大夫們支持,將地方官員的權力再度分割,而他這個天子牢牢控制住勳議團地任用罷免權,那麼他個人對地方的控制又增強了幾分。

這並非是他個人權力慾過強的結果,站在他如今地位置,開始有些理解爲何歷代雄主都是夙興夜寐的辛苦,從秦始皇開始便是如此。原因很簡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古來皆是如此。特別是到了地方上。總有些歪嘴和尚能將好端端的經念差了。若他不親自督問,趙與莒可以肯定。他比起那些政令出不了京城地皇帝好不到哪兒去。

也正是因此,歷代雄主大多都形成了多疑剛愎的性子,哪怕曾經跳脫瀟灑從諫如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也會將魏徵地墓碑給推掉毀約不將女兒嫁與魏徵之子。再心胸開闊,總被這幫子瞞上欺下地傢伙折騰來折騰去,也會大發雷霆之怒,乃至……

趙與莒想到那史無前例的十年,他曾看到過一份資料,說某位偉人之所以會發動史無前例,便是因爲發覺下面官員在把他擡上神壇地同時,有將他架空成泥胎木塑的跡象。他甚至在接見記者時否認他改變了整個中華,而嘆息他連首都附近郊區都無法改變。

有關勳議團的決議事關重大,當然不能由這羣臣二人在博雅樓中做出最終決定,還是要通過大朝會,哪怕只是一個過場。但是,當崔與之在朝堂上提出“勳議團”時,出乎趙與莒意料,他遭到了幾乎所有臣子們地反對。

這些大臣們本能地有種驚恐:他們的權力來之不易,或是經過數十年苦讀而一躍龍門,或是在具體行政崗位上浮沉傾軋多年纔出人頭地,可“勳議團”則讓那些沒有經歷過這些的人輕易獲得權力,這是他們難以容忍的事情。

“陛下此策,自古未曾有之,不唯驚世駭俗,而且大傷臣僚之心。”現在羣臣也知道趙與莒的脾氣,將自己的理由公開說出來,不會引起趙與莒的怪罪,可硬生生想去牽強附會搶佔道德的制高點,卻會惹來趙與莒的冷嘲熱諷。

“此事果真自古未曾有之?”趙與莒驚奇地問道:“朕與崔卿飽覽史籍,方自周禮中得此良策,卿何言古未曾有之?”

“周禮中哪有勳議之說?”又有人道。

崔與之不慌不忙地出來,比起反對地洶洶羣臣,他要準備得更爲充分,他道:“《周禮?地官?序官》中載,鄉老,二鄉則公一人。鄭玄注云,王置六鄉,則公有三人,三公者,內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鄉之教。”

反對的衆臣面面相覷,周禮中確實有此記載,而鄭玄所注也是真實,只不過誰都知道,崔與之是在曲解周禮與鄭玄之注了。

立刻便有人指出這一點來:“崔相公所言有所疏漏,此鄉老非鄉間勳議,乃是朝中三公,鄭玄雲,其要爲民,是以屬之鄉焉,並非其人僻居鄉間,乃是其人關注民間之事耳。”

“錯,錯,鄭玄雖說是以屬之鄉焉,卻未曾說便一定不在鄉野選擇,他此前所言,若鄉老在宮禁之內,與天子論治國之道,在朝堂之上則監督百官事務,在外則關注鄉里教化。由此可見,此三公困據於廟堂之中者也。我大宋承唐制,《唐六典》又云,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崔與之微微一笑道:“唐以宗王充任三公,但存其名,我大宋既有意超唐越漢,如何能讓這職司流於形式?”

“我朝中不設三公,設勳議於州府,如此既無虛職冗官之患,又有替天子理陰陽平邦國之人,如何不可?”

崔與之的目光與這些人不同,他與趙與莒接觸最多,故此最爲了解趙與莒的計劃,趙與莒也曾在他面前吐露過,要讓大宋----或者說華夏----跳出興亡勃忽的怪圈,而要達到這一點,寄希望於代代都出現賢君名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限制掌權者的權柄,讓他們既可以安於政事,又不至於因爲個人的品德或者野心給國家造成不可挽回地損失。趙與莒提出勳議團之說,他立刻意識到,這個東西是趙與莒拿出來削減舊派官僚士大夫地權力的,但同時,只要運用得當,這個組織同樣也可以用來限制皇權。

“便是如此,鄉老豈可氾濫,周時二鄉方有一人,可在崔相公所提之議中,每千丁中便可設一勳議,我大宋丁口過億,如此豈不要設十萬勳議?”又有人駁道。

若是削減勳議團人數,那麼代表官僚士大夫地儒生、鄉老顯然更容易進入勳議團中,提議之人目的便是通過如此限制甚至排斥新生勢力進入這個權力機構。崔與之聞言看了趙與莒一眼,發現趙與莒仍是含笑傾聽,心中暗暗腹誹了一聲,分明是天子提出的這個方略,卻要自己去爲他衝鋒陷陣。

“老子說小國寡民,周時舉國不過百萬戶,一鄉不過數百人丁,二鄉取一,便是數百丁中便有一鄉老,可見其納人更衆。如今我大宋各路、州府何只千百,民戶衆多,以勳議爲天子耳目,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唯恐其人數少,而不患其多也。”崔與之又道。

(修改加入:月票月票,大家加油投票,看看今天是否也能催出另一次加更來!)

注1:永明城即今日海參崴,目前爲北極熊所佔,也不知能不能回到它真正主人之手。

二五八欲爲聖王做前驅一零九三軍一時變顏色二零七隻因多情賜金鞭三十一春好下九頑童下六十七沙中總能淘赤金二十胡福郎上三一二未定一八五窮圖現匕摧頑虜七十二世間多有奇女子一百炮作霹靂狡兔驚一六八學士立名博雅樓一五一肘下常備善後方一三三山雨欲來風滿樓三六三大勢所趨一九七赤血報國嘉忠勇三二九薨逝九頑童下一四五兵臨黃微唯束手四十三毒蛇上三四四從容偷生難一四零暗行密道通春來二三四此困無計可消除二九七敗由驕奢成由儉二零四千裡救災急先鋒二一三羣英會中羣英鬧二四九勿令疏忽防蛇蠍四十弔唁上一五六奇折廣開天下財二八二夙夜憂嘆心不同一五九虎賁卻月濟柔剛二五四爾曹身名俱成灰八糧商下二十六拜師上二四一猶豫不決名臣心三零三入套二二七諸是使至朝萬邦二零四千裡救災急先鋒綢繆豈爲富貴計一七二臣意彷徨聽聖斷三四二當與不當一零八休道高處不勝寒四十三毒蛇下二五一夜中暗隱雷霆手三四三慷慨赴死易五十六艾殺蓬蒿來此土三零五咆哮二謫仙上一六二匡復應作長久計一九四捷報飛作滿城喜五家規上二零三挾威宜行練新軍一七九量爾虜酋豈吾主一三一巧計可使狼變羊二一九喜遇良機聆聖音三十八懸山上三零四武人一八六戰罷又迎雙重喜七機械下一三七京畿暗伏背嵬營二二三重陽登高賞秋菊二八四煉其魂兮喪其膽十相識下三十八懸山上三一八龍騎兵八十晦冥地穴誰扶將二零五順水推舟引洞蛇九頑童下二五零休道聖主易欺瞞四十弔唁下四孤兒上二九三和光同塵聽道途第三十六章一三五帝星夜耀天子堂七十四塞上忽聞金鼓響七機械上六十六隔牆常須防有耳三三零潑皮二二七諸是使至朝萬邦三二五上國六十三俯仰常懷仁義心六十三俯仰常懷仁義心八十四昔日亞夫屯細柳一四七翻雲覆雨愧狂儒十六盜賊下十三繅車上一四六獻土下拜真吾主四十三毒蛇上一七五抱劍營中懷抱劍三二九薨逝三十巧匠下九十一我承天命降世間一二五無須狸貓換皇子五家規下三六一廢物天子與窩囊皇帝三十五迎新下一九二怒極遍開煉獄花一三二劫波渡盡兄弟在一一八自古工讒常掩袖二零六財迷心竅膽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