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商戰(下)

酒樓人多口雜,趙開兩人並不敢多加盤問。而那名差人也僅是被派出來找人。對內情並不深悉。無心再等酒菜,會了鈔後,趙開和馮康國急急的趕回提舉司衙門。

到了衙門裡,親眼看到宣撫司轉過來的軍情急遞,兩人卻稍稍放心下來。白帝城六天前的炮擊,不過毀傷了港中的幾艘巡江船,死了幾個小卒,僅僅是幾艘戰船的騷擾,並非是大舉進攻。

可是,兩人心中隱隱的擔憂卻始終沒有消退。畢竟現下已是秋收時節。趙瑜免除天下丁稅,在他治下,夏稅是一文也無,唯有秋糧可收。如今糧入倉,稅入庫,也便到了厲兵秣馬、磨刀霍霍的時候。

在此之前,沒人願意去認真考慮一下趙瑜什麼時候會來進攻,因爲一旦深思,那便會是滿心的絕望。從來都是往好處幻想,只希望洪武僞朝會因爲財稅不足,而無法展開全面戰爭。

但如今火炮聲既然已在白帝城外的江面上響起,趙開。還有建炎朝廷的文武百官們,就不能再逃避現實了。誰也不能肯定,這次炮擊究竟是純粹的騷擾和對趙開處斬奸商的報復,還是大戰開始前的序幕。

“並沒有聽說逆賊在夷陵集結重兵的消息,洞庭湖那兒不是還在清剿明教餘孽嗎?”

馮康國望着趙開,希望從趙開那裡得到肯定的回答。而趙開卻默然不語。

清剿賊寇,說易不易,要是賊人四處流竄,或如躲入洞庭湖這樣的深山大澤,想連根剿滅,難如登天。但若說難其實也不難,只要肯下狠手,再配上幾個有能力的文官任職地方,施行仁政,一年不要就能讓地方安靖下來。就像童貫在江南做的那樣——當然他只開了個頭,就又被道君皇帝給毀掉了。

趙瑜發行的《皇宋新聞》,趙開花了大價錢,每一期都儘量收集到。上面刊載的諭旨、條令以及商情、要聞,對於耳目大半被封鎖在蜀中、關西的建炎小朝廷來說,是個甚爲重要的情報來源。而報紙上刊載的消息的正確性,卻也能在一兩個月後被派出去的探子所證明。

在皇宋新聞上,荊湖兩路的剿匪戰況是捷報頻傳。盤踞鼎澧二州的明教妖人部衆、信徒數十萬,水寨遍佈洞庭西岸,但趙瑜派出的什麼暫編靖安軍團,區區八千人衆,竟然突進千里,一戰之下便將妖人首領鐘相給擊殺。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不外如是。眼下他們正沿湖清剿殘匪,平定荊湖指日可待。

趙瑜手上兵強馬壯,趙開不會意外這個結果。他本只盼着趙瑜治國能力不足,打下的土地無法順利治理。但從眼下看來,趙瑜做得至少不會比道君皇帝差——當然,只要不是商紂王、隋煬帝一流的人物,想做得比道君皇帝更差,也是樁難事——同時還能保證治下的子民不受戰亂之苦,這對苦於趙佶二十年來的苛政,以及被貪婪殘暴的金虜所屠戮的的百姓們來說,已經足夠了!

只要看一看從《皇宋新聞》上所刊載的、各地越來越穩定的鹽價和米價,任誰都知道,趙瑜的帝位,是一天比一天坐得更穩。

也難怪有傳聞說,建炎天子在京兆府的宮裡,用巫蠱之術來扎洪武僞帝的小人——這其實也來自皇宋新聞——能不能咒死趙瑜姑且不論,這名聲既然已經被傳揚到天下人耳中,建炎天子的名望怕是已經糟得不能再糟了!

只希望建炎天子用的草人,真的能把建鄴府裡的那個皇帝給咒死,不然他的皇位也坐不了幾天了!

趙開長吁一口氣,轉頭對馮康國。給出一個很牽強的笑容:“且顧着眼前罷!”

馮康國神色黯然,連趙開這樣的重臣都不願對未來多做考慮,那闢居一隅的建炎朝廷的前途可想而知。維持着朝廷繼續運轉的,也僅僅是靠着朝臣們心中的一點忠義,和一絲近乎愚不可及的幻想。

也跟着長嘆一聲,馮康國也不再去想那灰暗的未來,如趙開所言,將心神放回到眼前的事情上來:“轉運,須得移文夔州【今巫山縣、奉節縣】、萬州【今萬縣市】。封鎖白帝城被炮擊的消息!嚴禁此事流傳入成都,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馮康國是參與處理過月前那場因蘭州失陷,引發交引幣值大跌的災難。很清楚一句流言,一場恐慌,能給趙開定下的大計造成多大的危害。未雨綢繆、趨吉避凶,將不利的消息徹底封鎖,那是理所當然。

可趙開卻慢慢搖頭,“瞞得了一時,瞞不過一世。封鎖得越緊,越代表你心虛。”

“可此事就發生白帝城上,這可比遠在幾千裡外的蘭州,要近上十倍。蘭州陷落,蜀人不會擔心党項人殺來,但他們能不擔心逆賊戰船能炮擊白帝城,就不能在上溯千里,來炮擊成都府嗎?”馮康國爭辯着。趙開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但趙開方纔不是也在說嗎——且顧着眼前!

趙開一張富態的圓臉上,露出了一副憨厚朴實的笑容,“白帝守軍,勇毅敢戰。於六日前,擊退了夷陵逆賊的偷襲。擊沉了戰船三艘,射殺賊軍數百。如此大功,自當加以褒獎,以勵後人。”

馮康國一驚之後,臉上也隨之顯出笑意,兵不厭詐的道理他當然懂。雖同是無奈之舉,但比起封鎖言路,還是對情報進行扭曲更有效一點,只要逆賊的戰船沒有突破恭州【今重慶】一線,這謊言就不虞被拆穿——如今情況下,能看到《皇宋新聞》的,蜀中、關中也沒幾人。

“那下官就立刻移文夔州,讓白帝城上報今次有功之臣的名單。”

“別忘了向成都府報備。”趙開提醒了一句。

他掌管的僅僅是川陝商稅,而蜀中軍情報遞,屬於成都府路宣撫使司管轄,趙開這裡僅僅是收到抄送。不過朱勝非和張浚在京兆府發文,命成都府行事前必須徵求趙開的意見,以保證他能穩定的提供足夠的財稅。而趙開也並因此而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而是照常與宣撫使司互相通報。他的一系列方略,離不開宣撫使司的助力。

“下官明白!”馮康國拱了拱手,其實也不需趙開提醒,他與宣撫使司打交道也不是一天兩天,怎會忘記這等大事。

馮康國告辭轉身要走。趙開卻突然出言將他留住。

“元通!不要太過憂心!”趙開沒頭沒腦的說着,“河北今年兩番遭災,田地無人打理,絕收是肯定。京畿諸路,也都是誤了春播,就算後來補種,能有往年半數的收成。光靠江南一地,也只能勉強將北方和中原的百姓救濟下來,而備戰的糧草定然不足,想那僞帝,不一定有能力在秋冬之時發兵西來!”

馮康國一躬身:“轉運放心!下官心中有數!”

………

對於趙開所言。趙瑜比他更有切身體會。

稅簿十月造冊,各地軍州此時正大批的收購着新糧。而百姓們,也因爲需要繳納銀錢作爲田賦,而想官府和商人們出售今年的收成。如今的田賦不再徵收實物。所以秋糧是先由百姓糶出,賣出錢後,再來繳稅。如此一來,秋稅造冊時間,至少要比往年遲上半月。經過一個月的緊張計算,建鄴行宮中的御書房中,司農寺少卿李迨,正向他和諸位宰輔通報如今的秋糧徵購情況。

“……今年江南雖算不上風調雨順,但陛下免除了一應苛捐雜稅後,百姓們的生活便寬裕了許多。且無戰亂、無酷吏,農人能安心種植,絕不會比舊年要少。

江南東西二路的稻穀已經達到預定徵購的兩百八十萬石,兩浙則比預期的要多出十萬石,有一百七十萬石。而臺灣爲四十萬石,福建是五十五萬石,廣南東路則是三十萬石,都達到或超過了預計的數額,但淮南兩路的糧草徵購卻比預計中都要少,淮南東路少了三成,西路則少了六成,據說是有好幾個軍州中的庫金缺乏,無法完成預定的徵購量。”

“怎麼會這樣?”參知政事、行吏部尚書盧克忠很奇怪的問道,“明明這些年來,江南比淮南受到的盤剝多上數倍,若論府庫是否充盈,淮南的情況應該比江南要好罷?!”

李迨拱了拱手:“相公有所不知!若論府庫存帳,江南和淮南其實是一般模樣。道君上皇驕奢yin逸,好爲豐亨豫大,又頻起征伐,二十年以來,江南和淮南的地方州縣,不但府庫中空空如也,連常平倉中的積存也早已消耗殆盡。陛下又免了丁稅,沒了夏稅入庫。各地都是拿出不錢來收購秋糧。

不過江南各路,每座軍州中都有三大錢莊的分號存在。就算府庫中錢鈔不足,也能向分號暫時借款支轉,等秋稅上來後再行衝抵!可是,淮南兩路除了揚州、海州、通州這等靠海沿江的富庶軍州,其餘州縣都少有錢莊分號存在,卻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趙瑜臉色微微有些難看。他如今不僅免了天下丁稅,還已經下詔免去河北今明兩年田賦,同時還包括荊湖兩路今年的全數,京畿路、京東、京西四路的半數。也就是說今年他的稅賦收入,僅僅只有舊朝時的三分之一。

比舊年少了近七成的收入,放在哪個朝代或是國家,都是會朝中無錢可用,最後導致經濟崩潰的局面。但趙瑜的金融手段衆多,這麼些虧空,錢鈔方面他可以依靠皇宋楮幣局和三大錢莊來透支。

可糧食方面他就沒辦法了,他手上錢鈔雖不缺,但若是不能買到糧食,卻也是一堆破銅爛鐵。沒有糧食,打不了仗,而各地的常平倉中卻是叮噹作響,能餓死耗子的空曠,全都要靠着沒有遭受兵火的江南諸路和淮南來支撐。

“海外種植園今年的收成情況如何?”陳正匯突然問道。作爲國相,他對於朝中內外大小事務看得比誰都清楚。

趙瑜聞言,差點要一拍腦門,他怎麼把這個給忘了。去年他還下令要鏟去一部分甘蔗園,改種水稻。

李迨果然說道:“幸虧有海外領地,陛下又未雨綢繆,讓種植園的三分之二田地轉產穀物。增產的糧食,足有百萬石之多。已經及得上舊時江南諸路每年綱運發遣的六分之一了。如今正陸續運抵江北各處糧囤,等待取用。”

“加了這一百萬石還不夠?”盧克忠隨即問道。加了一百萬石海外糧食,今年秋季的糧食徵購,已經達到七百萬石之多。就算有一百萬大軍,要想吃空這麼多糧食,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不夠。”李迨的頭搖得十分的爽快,“各地常平倉都是空的,而河北的數百萬饑民,光是免去田賦也不能填飽肚子。總得給他們留下度過來年春荒的糧食。”

趙瑜眉頭緊皺,“朕記得金虜南下,走的是黃河之西、河北西路的主道。並沒有經過河北東路。用河北東路的收成來救濟西路的百姓,難道還不行嗎?”

黃河在大名府由東西走向,折轉向北,直到靠海的滄州才又折回來向東流去。在黃河由南向北流蕩的這一段,東面便是河北東路,西面則是河北西路。

李迨恭聲迴應趙瑜的問題:“金人往來中原,兩次經過的都是河北西路,河北東路其實情況並不差。但東路多荒灘,真正富庶的州縣都聚集在西路。東路出產的那點糧食,也就勉強支撐到年終。”

趙瑜完全沒料到河北的情況會這麼糟,“最少需要給河北饑民們留下多少糧食?!”

李迨聲音一滯,他手上的資料還沒有算到這一步。

“八十萬石!”出聲的是陳正匯,宰相的眼界還是要比司農少卿高上許多,“河北饑民。不僅他們需要糧食度過明年青黃不接的幾個月。威遠大將軍剛剛帶去北上的八萬大軍,也同樣需要四十萬石的存糧。”

“一百二十萬石!”趙瑜心中一驚,但很快便搖頭失笑,“帳不是這麼算的。趙武的四十萬石早有安排,不需要擔心。但給河北饑民的八十萬石,單是爲了彌補途中的損耗,怕是還要加上兩成餘量。”

接替馬林溪,擔任工部尚書一職的李壽鵬這時突然插話,“若能以工代賑,憑藉八十萬石的糧食,北京順天府新城的第一期工程應該不用擔心勞力不足了。”

“若能組織得力,那是最好!”

趙武領軍北上,鎮守燕山府路。其駐地正是被陳伍早前焚燬的故遼南京。也即是趙瑜預定的首都。如此要地,當然要跟着將城防修起來。

“就這麼辦!”趙瑜沒多做猶豫,河北饑民盡數聚集燕京附近,給他們運送糧食就可以藉助黃河和桑乾河水道。途中的損耗,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去了八十萬石,還剩六百萬石。而往年支援東京的綱運,也是這個數字。不過如今東京城中少了十幾萬皇室、官紳,通過汴河運過去的糧食,也可以減少到兩百萬石。”

說話的是新任戶部尚書趙鼎。他從趙桓時的開封士曹,到趙琦手下做了權知開封府,再升任到趙瑜這裡的戶部尚書。升官之速,是世間少有。但他的能力卻讓趙瑜提拔他時,毫不猶豫。

“那就四百萬石了。”李迨這時扳起了手指頭,“這四百萬石也不能全數作爲軍糧。還要補充各地常平倉的缺額。所謂‘無三年之蓄,謂之窮乏’,如今陛下雖抵定乾坤,但各地常平倉,卻因道君的荒誕奢侈,而消耗殆盡。若要補充足數,仍要六年方能完成。

趙瑜神色不渝,“難道要朕停了一統天下的戰事,等上六年不成?!”

“軍事非臣所知。但常平一務,乃是國之重事,不可輕忽視之。常平‘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使糧價不因豐年而大跌,不因歉收而大漲,恆爲平而已。常平倉儲不足,世間就沒有抵禦災害的能力,如同黃河沒了堤防,洪水一來,必然是澤國千里。”這李迨性格直接,說起話來也是直言犯上,毫無顧忌。

趙瑜臉色更加難看,陳正匯見了忙打起圓場,李迨是他所舉薦,也深受信重,不能不幫一把:“常平倉不是短期內能儲滿,也不需如此着急,有半年之存,便已可充用。真要關注常平一事,還需等天下太平後,再行解決。一統天下,勢在必行,卻是須臾等不得。”

“那開戰後,軍糧如何解決?”

“天下豈會無糧。”陳正匯搖頭笑道,“不但各地富豪世家皆有數年儲備,連東京城內外,也還有幾十萬石的積餘。而百姓手中,其實還有許多存糧沒有拿出來——因爲陛下的稅賦太輕,他們不需要賣糧繳稅。當等到年終或是明年開春時,糧食價漲,他們纔會出售。

當然,一旦開戰,軍糧卻不能寄希望於此。不過一統天下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西有僞帝,北有女真,皆是大敵。若不再兩面出擊,先集中兵力解決其中一部,所耗糧草也完全支應得上!”

趙瑜沉吟着,陳正匯的意見,是要改既定的戰略計劃了。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沒想到今年徵購的糧草比預計要少,而需要支出的地方又比預計中的要多。如今各地駐軍合計已有五十萬之衆,一年吃掉的糧食數以百萬。若是開戰,更是加倍的消耗——運輸損耗比駐紮時要多得多。

以如今的存糧情況,肯定支撐不了兩面作戰,但若是隻選擇一面之敵,那該先拿哪家開刀?

@!!

()

第31 回航(下)第7章 未雨(上)第4章 新港(下)第40章 帝位(中)第45章 亂象(二)第18章 戰象(上)第61章 門戶(上)第22章 萬馬(上)第26章 傳承(完)第34章 出戰(上)第28章 帝國(下)第2章 老種(中)第28章 攤牌(上)第14章 翻牌(上)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11章 和議(上)第16章 變奏(上)第44章 蔡攸(上)第12章 靖安(下)第58章 西軍(下)第7章 紛亂(下)第31章 局勢(上)第31章 人心(下)第17章 豐收(上)第13章 西路(五)第41章 帝位(中下)第36章 覆亡(下)第7章 投奔(上)第42章 帝位(下一)第33章 跳牆(下)第14章 意外(上)第23章 風雨(上)第26章 開春(上)第38章 股票(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6章 俘王(中)第49章 聖公(上)第54章 涌金(上)第5章 戰前(上)第47章 助守(上)第40章 後續(上)第32章 中秋(下)第44章 蔡攸(上)第8章 交趾(上)第7章 敵至(上)第33章 南行(上)第16章 傳承(二)第43章 改制(下)第25章 輿論(下)第31章 輕取(中)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32章 祭靈(上)第7章 敵至(上)第1章 老種(上)第10章 綢繆(下)第27章 星火(上)第1章 奇襲(上)第1章 老種(上)第49章 聖公(上)第45章 決勝(下)第17章 豐收(上)第25章 突遇(下)第17章 神機(中)第54章 涌金(上)第25章 野心(上)第6章 未來(下)第47章 道阻(一)第56章 西軍(上)第52章 道阻(六)第37章 決戰(下)第3章 夜話(下)第26章 野心(中)第12章 孤舟(下)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26章 傳承(完)第58章 九五(下一)第12章 和議(中)第6章 滿萬(下)第1章 北行(上)第29章 攤牌(下)第16章 變奏(上)第3章 老種(下)第25章 帝國(上)第38章 股票(下)第49章 聖公(上)第47章 助守(上)第55章 涌金(下)第29章 西路(八)第8章 先鋒(下)第30章 傳言(下)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1章 老種(上)第13章 西行(下)第48章 江山(下)第1章 夜話(上)第63章 等待(上)第16章 傳承(二)第35章 出戰(下)第18章 豐收(下)第25章 野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