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滅國(下)

宋宣和四年十月一,丙子甲戌。【西元1122年11月2T

“擊潰?”

“回大王,是擊潰”丁濤回道,低頭又從頭念起被趙瑜打斷的戰報:“前日午後,野戰三營第一副營第四步兵指揮,以三百五十人大破倭軍六千於若狹國與越前國交界的山口處,倭軍大潰,指揮使徐文縱兵追出十餘里,斬共八百零四級,倭人主將越前守平忠盛也在其中。

趙瑜眉頭皺起,他沒有問俘虜多少,既然沒出現在戰報中,就不可能會有,不過八百零四個級中,應有半數是殺降得到的,但就算殺了降人,最終戰果仍只有倭軍總兵力的八分之一,這個結果讓他很不滿意:“當時野戰三營的其他部隊在哪裡?”他問道。

丁濤從手上的公文夾中翻出了另外一份報告,對照着帳內大桌上的地圖:“按照野戰三營前日紮營的地點來看,當時他們應該都在半日路程範圍之內”

趙瑜臉色陰了下來,低低罵了一句:“……讓他們一輩子在副營呆着罷打得這叫什麼仗”全軍都在附近,卻硬要獨自進攻,這分明是貪功之故。要是全殲敵軍倒也罷了,最後卻還打成了擊潰戰,讓大多數敵軍都跑掉了。

丁濤低下頭去,雖然明白趙瑜的意思,但以他的地位不夠資格多嘴。不過在一邊旁聽的朱聰卻有足夠的資格,他把趙瑜沒說出口說了出來:“徐文實在太貪功了。如果讓開大路,放敵軍過去,再從後堵截,又或是乾脆誘敵深入。不論用哪種策略,只要配合野戰三營全軍,定能全殲這六千人。現在倒好,讓人跑進山裡去了”

趙瑜知道徐文這個人他手下指揮使一級的軍官不過三百多,他對其中每一個人都知根知底徐文並非浪港出身的老臣,投奔東海不到三年,而且不是福建、兩浙的鄉里,而是京東東路【山東】萊州人。其人勇武過人,舊時慣用一把五十斤的大刀,人稱徐大刀,同時還讀過一點,有個字喚作彥武。他年少時曾販鹽爲生,據說也曾以黃巢自許。

當年東海大勝金人,俘獲無數,獻了近萬匹戰馬與大宋。而那時的徐文正在密州板橋鎮的巡檢司中擔任左十將這個職位相當於東海軍中的排正,比都頭小,比隊正大當他看到上千匹戰馬從東海船上涌進板橋港,又聽到東海軍的威勢,便立刻放棄了芝麻大的小官,轉身便投來了東海。

由於徐文文武皆備,在軍中也升得很快。不到三年便晉了校尉,雖然正營中的指揮使沒他的份,但副營一立,進行人事安排時,他的排位卻是十分的靠前,連同趙瑜、趙文都很看好他。不過現在看來,徐文的能力是有,卻缺乏大局觀念,不堪大用

“幸虧只有一個徐文。”趙瑜搖頭道。“再多幾個貪功地。讓倭人都逃進山中。莫說三個月。就是三年都別想把日本肅清。”

預定三個月地平倭之戰。已經是東海建國以來爲時最長地軍事行動。對軍隊後勤、決策甚至戰鬥意志都是前所未有地高難度。以參謀部地預計。那些新兵最多也只能持續行軍作戰半月。剩下地時間他們只能跟在正營後面插花。不過就算是正營士兵。三個月過後。他們也肯定會筋疲力盡。若是拖長到三年不。其實只要多拖上兩個月趙瑜就不得不下令撤軍回師。儘管糧草可以就地徵。但士兵地耐力卻沒地方補充。

朱聰道:“不過其他幾路都很順利。向西去地宣翼、虎翼四營各自全殲了當面地倭軍。斬總計有萬人之多。而向東海道走地野戰一營二營。則已經先行解決了攔路地近畿各國地三萬五千勤王軍。同樣是全殲。這還是鄰近諸國地勤王軍。等攜帶勤王令旨地信使跑遍日本。將所有潛在地敵人都召集起來。各路大軍正好可以把他們聚而殲之……三月之內。殺光倭人不會有問題”

趙瑜聽着朱聰得狠話。笑着搖頭:“殺戮不是目地。我趙瑜豈是好殺之人。那不過是手段是讓倭人融入我華夏地必要手段”

趙瑜對這個時代地日本並沒有多少偏見。千年後地罪孽算到今人頭上本就是荒謬之舉。但日本地土地、礦藏、人口卻是趙瑜所不能放棄地。幾年佈置。誑得倭人把國中主要地金銀礦藏都探了出來。派出去幫忙地探礦隊也把日本地山河地理都繪成精細地軍事地圖。菜都端上了桌。沒有不動筷子地道理。

“我們這也是爲倭人好。幾十年後他們就會是漢人地一員。倭人漢人將會是一家。不僅倭人如此。日後高麗、契丹、渤海也會比照而行。女真、党項同樣不會例外。百年之後。這一片大地上就都是漢家地兄弟。不再分彼此。”趙瑜像是在說笑。但他地表情卻是正經八百。朱聰、丁濤都有些呆滯地看着他。不知該做出什麼反應。

趙瑜彷彿沒看到兩人的眼神,繼續道:“說起來南洋的土著就跟我們融合的很好。幾年來二十萬南洋女子嫁入東海,生下的混血子嗣也有近十萬。現在國中一歲到七歲的幼兒有四分之一帶着南洋血統,但他們照樣有着不受歧視上學唸的權利。等這場仗打完,又會有大批倭女嫁進來,只要她們給我們東海兒郎生下

也就算融合進來了……”

“啊……啊……大王說得是”朱聰聲音乾澀的附和着,“多虧有了這些女人,東海的丁口才會一日千里的增加。”

由於沾了東海軍橫掃南洋的光,現在東海國中,找不到老婆的光棍可以說一個也沒有,而妻妾俱全的男丁,甚至過五成。這麼多育齡婦女,再加上日漸進步醫學水平,使得東海國的人口,就算除去移民人數,其自然增長率仍是連續數年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如今的東海,已經是確確實實擁有兩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國了。

“那是當然”趙瑜得意的大笑道,“女人越多,自然孩兒就會越多。等過些年,我帳下兒郎的家室裡,不但會有漢女,南洋夷女和東洋倭女,還會有高麗、契丹、党項、女真等族的女人。就算是天竺、天方的胡女,也是一樣會有的”

“武督帥聽到,應該會很高興的”朱聰笑道。

“武兄弟?”趙瑜哈哈大笑,“再收妾室,他還養得起嗎?”

趙武雖算不上好色如命,但身邊卻缺不了女人。這兩年出鎮南洋,他仍然保持着一個半月送回一個懷孕侍妾的記錄。年歲不過二十六,膝下的兒女已經接近三十了。按這個度展下去,四十歲之前,趙武的子嗣說不定會比周文王還多。

朱聰也笑道:“郭汾陽八子九婿就讓人羨慕不已,武督帥日後恐怕八十個兒子,九十個女婿也說不定,實在讓人羨煞。”

“真生了那麼多,日後肯定有他的苦頭吃”趙瑜搖頭笑答着,目光轉到站在一邊的丁濤身上:“狀元郎,你也滿十八了。就算沒娶妻,先納幾個妾室也沒關係,要不要從倭王的嬪妃裡讓你先挑兩個?”

丁濤聽得一呆,還沒反應過來,朱聰卻又笑道:“大王,倭王的嬪妃還是算了。牙齒染得黑,臉塗的卻像吊死鬼,眉毛剃掉,只在額頭上用濃墨點了兩團,又養得一張肥臉。只有頭服飾還算不錯,但正面一看,魂都要嚇飛掉。會嚇到小孩子的,還是找幾個年紀小一點的。”

“不是倭王嬪妃,如何配得上我東海狀元郎,何況第一次,總得找幾個熟手領路。狀元郎,你說是不是?”

丁濤臉皮嫩,臉色泛紅,也不敢接過話頭,躬身道:“大王,即是無事,臣先告退”

“等一等”趙瑜把他喚住,從桌案下拎出一隻白色毛茸茸的畜牲來,“順便把這狗東西帶出去遛一溜。”

朱聰在旁道:“大王,那是狼啊”

這是他從遼南帶回來的禮物,是女真曷蘇館部領完顏胡十門所送。這幾年,由於地近遼南,蘇館靠着旅順、長生賺了不少浮財。舊年的仇怨早已忘卻,卻與東海打得火熱,常年禮物往來。今次他便送了趙瑜一條白狼皮圍脖,又附帶一隻小白狼,說是給趙瑜兒子當玩物,

不過趙瑜可沒有拿給兒子的意思。狗能養得通人性,狼可養不熟。先養上一年,到了明年冬天,剝了皮,做上一副白狼皮手筒,跟圍脖正好配成一套。

丁濤領命牽着齜牙咧嘴的小白狼出了帳,但轉眼功夫又走了進來。

“怎麼?回心轉意了?”趙瑜笑道。

丁濤搖了搖頭,呈上一張文件:“大王,天津剛剛傳來的消息,鎮守州的常勝軍主將郭藥師已降大宋。童貫又起十萬大軍,以劉延慶爲帥,郭藥師爲嚮導,於月前渡過了白溝,直攻燕京。”

朱聰一聽連忙跳起,找出南京道的地圖鋪在桌上,仔細看了一看,擡頭對趙瑜道:“州是燕京的南方門戶,常勝軍又是遼南京道僅存的兩支軍隊之一,兩者一失,南京道的契丹人手中就只剩燕京一城。僞帝耶律淳已死,蕭妃不過一婦人,燕京城中又只有兩萬兵……這下,契丹真的要亡了。”

這已是童貫第二次北伐。

今年三月,遼天祚帝出居庸關逃往雲中,南京留守耶律淳自立。這場遼國的內亂,讓童貫終於說服了趙。

而到了四月,金人再破西京大同,遼國五京已有四京落入金人之手,更讓大宋君臣加快了出兵的準備。

五月,童貫、蔡攸領軍至高陽關,命都統制种師道節制諸將,並領東路軍北上,而西路軍交由辛興宗帶領。不過這兩位被寄予厚望的將軍,卻接連大敗於遼兵之手。种師道敗於白溝,而辛興宗則在範村被擊潰,遼將蕭幹、耶律大石追着种師道的潰軍一路殺到雄州城下,道君皇帝遂下令撤軍。第一次北伐,便以慘敗而告終。

不過等到六月,僞帝耶律淳病死,南京道人心浮動,又讓大宋君臣看到了機會。童貫、蔡攸在河北整軍,等待機會再次北伐。

而到了現在,郭藥師來降,他們終於等到了時機。不過這領兵的人選卻讓趙瑜直搖頭。

“遼國五京現在只剩南京一城,燕京城陷,契丹國滅。不過……遼國這最後一座京城,可不是劉延慶那廢物能打下來的。童貫也是昏了頭了,事關國運,不派只老虎,也得派只狗去,想不到竟然派得一頭豬。要打得下燕京城纔怪了”

第23章 喪事(上)第16章 軒波(上)第20章 文治(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2章 夜談(下)第21章 開局(下)第23章 傳承(五)第27章 俘王(下)第7章 四方(上)第5章 滿萬(上)第62章 門戶(下)第2章 北行(下)第59章 投奔(上)第15章 傳承(一)第23章 喪事(上)第5章 西路(二)第57章 西軍(中)第24章 輿論(上)第10章 綢繆(下)第3章 新港(上)第37章 湄嶼(上)第16章 商戰(上)第11章 夜談(上)第23章 萬馬(下)第11章 孤舟(上)第2章 老種(中)第2章 奇襲(下)第3章 使團(上)第2章 北行(下)第47章 江山(中)第59章 九五(下二)第5章 滿萬(上)第33章 冬雨(下)第1章 夜話(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37章 湄嶼(上)第49章 道阻(三)第54章 涌金(上)第45章 明教(上)第19章 戰象(下)第9章 三國(上)第8章 先鋒(下)第25章 突遇(下)第40章 故人(下)第12章 孤舟(下)第36章 異變(上)第19章 戰象(下)第21章 戰船(上)第6章 紛亂(上)第42章 餘波(上)第3章 滅國(上)第50章 聖公(下)第5章 西路(二)第29章 西路(八)第44章 亂象(一)第1章 三年(上)第23章 風雨(上)第40章 故人(下)第18章 戰象(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20章 勇氣(上)第45章 蔡攸(下)第1章 北行(上)第9章 綢繆(上)第54章 九五(上)第29章 星火(下)第17章 神機(中)第8章 未雨(下)第31章 局勢(上)第45章 亂象(二)第1章 平安(上)第26章 天子(中)第22章 球賽第9章 綢繆(上)第32章 祭靈(上)第33章 跳牆(下)第50章 道阻(四)第42章 關山海(下)第40章 故人(下)第32章 故鄉(上)第8章 敵至(下)第17章 傳承(三)第33章 故鄉(下)第9章 迎擊(上)第35章 改變(下)第44章 亂象(一)第47章 新年(下)第54章 涌金(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41章 帝位(中下)第24章 烈風(下)第45章 蔡攸(下)第46章 江山(上)第35章 移民(下)第30章 連橫(下)第12章 夜談(下)第40章 內附(上)第27章 野心(下)第50章 聖公(下)第12章 靖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