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一言堂

十一月中,李虎主持召開御前司議事。在京東西兩府所有宰執大臣、三省長官、臺諫長官、京兆尹、三大禁軍主帥都參加了這次議事。

放眼一看,大堂上的中樞官員幾乎是清一色的虎烈人,而其中出身行伍的武人又佔據了大半。

西府有董小丑、羅青漢、侯概和折可求,三大禁軍主帥是楚逍遙、方進和王大忠。

東府有黃涉、柴雲、範直昌、王淵、宋江、高緣、長孫康寧。

漢王府長史胡塗、大帥府長史原野,京兆尹是楊可世。

這其中折可求和楊可世雖然出身西北將門,但不管是折家還是楊家,都已經早早投奔李虎,如今也算是半個虎烈人了。

大宋的舊官僚只剩下李綱、宇文虛中、趙明誠、劉延慶和吳敏。

這其中趙明誠算是李虎的至親,兩家關係非同一般,關鍵時刻趙明誠肯定要背棄自己的理念,絕對支持李虎,這一點毋庸置疑,除非趙明誠把家族利益至於王國利益之下,否則他沒有選擇。

劉延慶自從虎烈軍吞併了西北軍之後,他的重要性急轉直下,他在中樞的地位也岌岌可危。這次李虎把他安排到臺諫,事實上把他調離了中樞,而劉延慶也有自知之明,爲了保住劉家的地位和權勢,他竭力和虎烈人保持一致。臺諫自從李虎主政,職權大爲削弱。這次李虎讓劉延慶出任臺諫長官,其意圖很明顯,就是進一步削弱臺諫職權,免得臺諫過份干涉軍政和變革,以便更好地發揮中樞的作用。

臺諫在大宋官制中的主要作用並不是監察,而是分權,尤其在臺諫職權增長的時期中,臺諫直接干涉軍國大事,分宰相之權,監察的職能反而成爲次要的了。大宋歷代皇帝,在任命宰相人選的時候,常常在臺諫安排宰相的對手,互爲牽制。王安石變法,便深受臺諫的摯肘。到了蔡京主政,他把元佑黨人趕出了朝堂,這一情況才得以改變。宰相和臺諫長官出自同一個派系,軍國大事的決策就容易多了。

張孝純出任臺諫長官的時候,和宰相李綱互爲聲援,屢屢給國家決策製造麻煩。當初羅思南建立御前司,就是迫於議事大堂和臺諫的重壓,不得已而爲之。現在李虎把張孝純趕出了中樞,讓劉延慶主掌臺諫,正是希望藉助劉延慶的“變通”進一步削弱臺諫權力,老老實實地做好“監察百官”的本份。

至於宇文虛中和吳敏,不久前從東南投奔而來,雖然李虎許以高位,保留了他們的宰執官職。但上至李虎、羅思南,下至中央府署的普通官員,對他們的信任大打折扣。某種意義上來說,繼續讓他們留在長安中樞,主要是安撫東南官僚,以便加快平定東南的進程。事實上這也的確起到了作用,很多東南官員正是聽說宇文虛中和吳敏投奔長安後,依舊官居原職,這才紛紛效仿。如今東南平定在即,李虎又以雷霆手段把李復、宗澤、劉韐、張孝純等一幫原大宋舊臣趕出了中樞,接下來,就要輪到他們了,這不過是時間長短問題,所以宇文虛中和吳敏非常低調,先前的雄心壯志更是在李虎發動的巨大風暴面前灰飛煙滅,他們根本沒有實力阻止李虎奪取趙氏大宋的江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李虎獨霸中土。

李綱非常孤立,到目前爲止,李虎還沒有動他的意思,但從現實來看,李虎暫時也不會動他。中土太大。地方機構太多,需要一個龐大的官僚階層,如今新官僚在人數上還沒有任何優勢,在行政管理經驗上也嚴重不足,必須依仗舊官僚。由李虎發動的這場風暴雖然勢不可當,但中土舊官僚就象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這場風暴或許可以把這顆大樹的枝葉吹得一乾二淨,但若想連根拔除,那是絕無可能,所以李虎需要李綱這樣的具有相當威望的舊官僚的領軍人物繼續坐鎮中樞,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中土舊官僚階層,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李綱還是大宋的宰相,未來一段時間他還擁有很大的權勢,但這個權勢受到了嚴重製約,已經無法影響到最高決策了。

李虎提出了北伐大計。

大堂內非常安靜,沒有人提出異議。

在這之前,李虎已經單獨約見了黃涉和柴雲,要求他們擱置虎烈人內部的分歧,先把足以危害到虎烈人生存的大宋舊官僚勢力給打下去,爲此,大家齊心協力,一致對外。

虎烈人內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變革上,其最尖銳的矛盾就是文官和武將對權力的爭奪。文人輕視武將,這似乎是文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傲慢。文人一般認爲,給予武將太大的權力會給國祚造成威脅,所以歷朝歷代,和平時期的治國策略都是重文輕武,到了大宋更是以文制武,乾脆把武人趕出了決策層。死死踩在腳底下。

李虎變革,官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文武並重,但隨着虎烈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佔據了大量的疆土,更多的武將也開始進入朝堂。李虎這一做法在文官看來顯然有“矯枉過正”之嫌,所以有意識阻礙這一改革進程,但無論是李虎還是羅思南,都是從戰場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他們對武將的信任遠遠大於對文官的信任。

李虎離京兩年,回來後大刀闊斧,加快了改革的進程,而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量的武將調入中樞。黃涉和柴雲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爲李虎這一做法將嚴重危及到中土的安危。

李虎知道這件事牽扯到文官和武將的利益爭奪,如果把精力耗費在這上面,勢必延誤統一大業,所以他明確告訴黃涉和柴雲,擱置爭議,先集中力量統一中土,將來的事將來再說。

黃涉和柴雲不敢觸犯李虎的權威。虎烈人內部可以有爭論,有鬥爭,但絕不能超過李虎所能容忍的底線,超過了這個底線,李虎肯定要出手整治。

李虎還親自去看望了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因此彼此的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虎很坦誠,該說的都說了,就差沒有明確告訴趙明誠夫婦,我要做皇帝了。這話現在還不能說,還沒有到該說的時候,但趙明誠和李清照一清二楚。形勢已經發展到這一步,趙明誠和李清照根本沒有選擇,即使違背道義和良知,也要堅決支持李虎,這不僅僅關係到趙家和李家的未來,更關係到中土的未來。孰重孰輕,一目瞭然。如果爲了盲目忠誠於趙氏皇帝而反對李虎,那就是自取其禍了。

趙家也罷,李家也罷,在元佑黨人案前後都遭到了沉重打擊,真要說起來,他們對趙氏皇帝的忠誠的確有限。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把對中國的忠誠轉化爲對趙氏大宋的忠誠,李虎建立新王朝,取代趙氏大宋,與他們對中國的忠誠並沒有任何衝突。

大堂上的安靜讓李綱第一次認識到,趙氏大宋真的完了,再也沒有翻身的可能了。李虎的實力太強了,而趙氏大宋基本上敗亡了,只剩下一個虛無縹緲的大義,但這個大義在李虎發動的風暴面前,脆弱不堪,轉眼就會被撕裂,被徹底葬送,大宋王朝很快就要成爲歷史了。

李綱擡頭望向宇文虛中和吳敏。這兩位也是神色凝重,眼睛裡流露出無盡的悲哀。國祚的存亡靠得是實力,說得具體一點就是靠武力,但大宋的武力貌似強大,每年更是投入數千萬貫的軍資,結果卻換回來國祚的敗亡,原因是什麼?大宋的軍隊爲什麼不堪一擊?虎烈軍爲什麼又能戰無不勝?出自蠻荒的女真人僅僅憑藉兩萬鐵騎就滅亡了大遼,重創了大宋,又是爲什麼?

大宋的國力天下第一,這樣強大的國力竟然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樣強大的國力竟然用了八十多年的時間都沒有擊敗党項人,收復西北失地,爲什麼?

現在想一想,趙氏大宋的敗亡似乎在情理之中。李虎和虎烈軍在大宋傾覆在即的時候殺進中原,乘勢崛起,趙氏大宋既然無力阻止,那麼改朝換代也是一件必然的事,誰也無力阻止。退一步說。就算阻止成功了,趙氏大宋還能重新崛起嗎?事實上絕無可能,東南宋廷瞬間敗亡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趙氏皇帝和大宋朝廷就象一顆腐朽的大樹,根子已經徹底爛了,只要一陣狂風暴雨,它便轟然倒塌。

宇文虛中和吳敏保持沉默,御前司的議事根本就是李虎和虎烈人的一言堂,即使反對也沒有任何意義。

李綱站了起來,堅決反對。

諾大的一個殿堂之內,只有李綱一個人反對。

李綱反對的理由無非是國內形勢不穩,朝廷財賦嚴重不足。

“我想問你一件事。”李虎說道,“當今天下,是官田的數量多,還是鉅商富賈們擁有的田地多?”

這個答案很簡單,當然是官田的數量多。天下的鉅商富賈畢竟有限,大地主大商賈所擁有的土地當然不能和官田數量比,尤其蔡京搞了一個西城刮田所之後,官府更是肆無忌憚的侵佔百姓土地,今日官田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大宋中期。

“我大軍數年征戰,軍需全部來自鉅商富賈的借貸,請問,官田數量如此龐大,錢糧到哪去了?”李虎厲聲吼道,“你給我一個答案。”

=(!)

第7章 我太冤枉了第95章 酒後吐真言第36章 無奈的選擇第59章 一進一退第68章 失算了第48章 西北農夫第54章 誰利用誰?第75章 與狼共舞第93章 前車之鑑第79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5章 耐心第18章 再打一仗第95章 丟棄第8章 尋找退路第83章 誰的錯?第33章 王妃回來了第59章 暗箭難防第68章 大結局第97章 咬住了第57章 可怕的漩渦第22章 刨地三尺第75章 仇人是誰?第43章 搶佔先機第32章 反攻第11章 兵貴於精第52章 無情的命運第58章 連蒙帶騙第48章 整倒了豬頭第38章 馬哥不上當第3章 瘋狂一把第38章 老皇帝的如意算盤第13章 三個勃極烈第60章 荒誕第91章 距離陷阱很近了第23章 再建一個藩鎮第12章 大餅夾羊肉第84章 女真人來了第63章 我不會離開第54章 決戰前夜第65章 中興之策第13章 先殺人第80章 平燕策第30章 戰旗飛舞第79章 越來越糟糕第18章 再打一仗第99章 化整爲零第10章 衝破重圍第61章 變數第33章 強藩謀國第79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0章 誰敢擄掠?第49章 兵貴神速第80章 岳飛回京第62章 三顆人頭第65章 到底要打誰?第86章 內綏外御第51章 車軲轆第84章 女真人來了第67章 混飯吃第2章 不進反退第90章 最好機會第19章 神靈佑護第61章 老子改主意了第56章 突見惡鬼第5章 包圍與反包圍第12章 我叫馬擴第64章 馬哥來了第84章 騎虎難下第50章 合圍第1章 無法拒絕的誘惑第41章 破局第14章 女兒長大了第49章 無法喘息第65章 中興之策第19章 我不能答應第68章 失算了第62章 一錘定音第20章 焦慮第63章 撕開最後一道防線第86章 陳兵飲馬河第89章 各有高招第46章 無恥漢奸第87章 你是一頭大種馬第12章 民心是啥?第9章 又是一個意外第2章 不進反退第57章 主力在哪?第72章 衝動是魔鬼第60章 包圍西京第28章 懷璧其罪第43章 出頭鳥第79章 以虜殺虜第71章 最瘋狂的人第14章 儒家學派第61章 內鬼第26章 好心辦壞事第24章 了無生機第24章 御前司第7章 下雪第25章 我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