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駱駝河

九月初六,夏軍帥帳。

趙文雅語調平緩,把談判經過詳細告之,“李虎根本沒有談判的誠意,他的議和條件我們不可能答應,也沒有條件答應。”

“李虎的目的是拖延決戰時間。”李仁忠嘆了一口氣,“你儘快返回興慶府,請皇帝即刻下旨,允許我們進行決戰。”

趙文雅猶豫了片刻,低聲說道:“我聽李虎說,宋軍馬上就要在南線展開攻擊,如果要決戰,最好馬上開始,否則形勢的發展對我們非常不利。”

李仁忠長嘆不語。沒有皇帝的命令,誰敢決戰?這個責任誰能承擔?

趙文雅匆忙離去。仁多保國站在大帳門口,望着趙文雅的背影,鼻子裡發出一聲不屑的冷笑,“他是什麼意思?慫恿我們主動攻擊,以便給樑乞申奪取軍權創造機會?”

李仁忠呆了片刻,再度苦嘆。皇帝在這個危機時刻把李察哥趕到河西,讓很多宗室大臣和党項權貴憤怒不已。皇帝本來已經決定召回李察哥了,但樑乞申卻設計陷害李察哥,導致漢蕃關係再度激化。此刻興慶府內憂外患一起發,這一仗還有幾分勝算?

仁多保國走到了李仁忠身邊,慢慢坐下,“你看,我們是不是主動攻擊一下?”

“不行。絕對不行。”李仁忠急忙搖手。“皇帝和宰相現在都把解決危機地希望寄託在和談上。而李虎至今也沒有拒絕和談。相反。他一步步降低條件。把興慶府牢牢拖住了。這時候如果我們主動攻擊。導致和談破裂。誰能承擔這個責任?如果我倆因此被解職。這軍權可就拱手送給了樑乞申。”

仁多保國煩躁不安。不停地抓着光腦殼。一籌莫展。

=

斥候不停急報。虎烈軍正在駱駝河上架設浮橋。軍隊調動頻繁。已經擺下了決戰姿態。

李仁忠和仁多保國不敢懈怠。把軍隊分爲左中右三軍。固守營盤。同時急奏興慶府。懇求皇帝下旨。儘快決戰。

九月初十。夏軍南線統帥樑義豐再次奏報興慶府。宋軍正在大規模集結。攻擊行動馬上就要開始了。請求興慶府調撥援兵。以防不測。

興慶府沒有選擇了,只有決戰,只有擊敗李虎才能扭轉形勢。

九月十二,李乾順下旨,命令李仁忠、仁多保國向虎烈軍發動攻擊。

=

十五日,李仁忠在帥營部署攻擊之策。

根據斥候探查,虎烈軍在駱駝河兩岸部署了大量軍隊,其中一部在紅崖,一部在駝峰,一部在沙川,沿河四十里列陣。

駱河的形狀就象一隻駱駝,駝嘴在沙漠,駝尾在黃河,中間是兩個駝峰。虎烈軍就部署在後駝峰一帶,形成了一個“幾”字形戰場。

虎烈軍的主力擺在哪?是在這個“幾”字形戰場的套內,還是它的兩側?很明顯,如果夏軍把主力全部投進圓套,那麼虎烈軍的兩翼一旦突破了阻擊,必能把夏軍圍在套內,形成了甕中捉鱉之勢。

“我們的計策是,先攻敵兩翼,把兩翼敵軍趕到駱駝河北岸。”李仁忠說道,“如果虎烈軍地主力都在套內,那麼當我們突破其兩翼後,可以實施反包圍,把虎烈軍主力圍殺於河套。”

“如果河套只是虎烈軍的一個誘餌呢?”擒生軍主帥李定川說道,“如果李虎以河套爲誘餌,暗藏主力於一翼,那麼當我們實施兩翼突破時,其中一翼必遭圍攻。兩翼突破告敗,兵力嚴重受損,這一仗也就打敗了。”

“兩翼突破時,中軍只作牽制性攻擊,主力則暗藏於後,蓄勢待發。”李仁忠馬上回道,“一旦找到了敵軍主力,則馬上投入主力,迎頭痛擊。”

“如果我們判斷錯誤,主力被敵人誘進側翼戰場,而敵人的主力則從河套殺出,我們如何應對?”李定川毫不客氣,一句話就把李仁忠哽住了。

李仁忠知道自己沒有戰績,在軍中將帥中沒有威望,碰到這種事的時候,只能求助於仁多保國了。

“據我們的估猜,李虎地軍隊規模大概接近二十萬。”仁多保國說道,“李虎要留軍隊戍守大同,要防備女真人的偷襲,而且代北的財賦也極其有限,他長途遠征,軍隊耗費大,所以肯定要控制軍隊的規模。以我的估猜,有個十五萬左右就不錯了。”

“我們就以二十萬來推測李虎的兵力部署。”仁多保國手指地圖上地克夷門,“李虎在克夷門部署了數萬軍隊,這是必須的,他必須牽制克夷門方向的右廂軍,必須確保虎烈軍側翼的安全。如此一來,他能調集到駱駝河決戰的

有十幾萬,也就是說,我們在決戰戰場上,肯定有兵”

仁多保國看看衆將,面露笑意,顯得非常自信。

“我和漢王仔細商量後,決定在左右兩翼各投入五萬軍隊。這樣就算李虎把主力埋伏在兩翼地其中之一,也無法一口吃掉五萬軍隊,我們依舊有足夠的時間從中路實施突破,然後把虎烈軍一分爲二,以主力攻殺其主力,如此必能擊敗李虎。”

仁多保國說話有份量,沒人敢質疑,於是各軍軍帥按照命令,迅速率軍向戰場推進。

=

十六日,駱駝河,後駝峰。

夏軍終於出動了,虎烈軍的斥候們紛紛回報,行帳內一片忙碌,氣氛緊張而凝重。

“總帥,靈州的軍隊在向我們左翼撲來,而賀蘭山的軍隊則向紅崖一帶推進。”柴雲在地圖上做出標記,“夏軍一分爲三,擒生軍做爲中軍,正在向後駝峰殺進。”

“夏軍左右兩翼的兵力估計有多少?”李虎坐在案几後面,一面翻看各軍的急報,一邊問道。

“具體數字不好說,但據斥候地探查,夏軍左右兩翼的兵力應該有數萬人之多。”柴雲遲疑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說道,“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一邊五萬。到目前爲止,夏軍無法判斷我們的主力位置,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打兩翼,從兩翼實施突破,以尋找我軍主力。以五萬兵力攻打側翼,應該可以確保突破。”

“這事不能估猜,必須確定。”李虎笑道,“告訴高寶龍和耶律馬哥,不要有顧慮,竭盡全力與敵死戰,迫使夏軍以主力攻擊中路,只待夏軍進入套內,我們就可以給他們致命一擊。”

柴雲點點頭,馬上擬寫命令,心裡卻忐忑不安。夏軍集結主力於中路,如果他們在兩翼成功牽制住了高寶龍和耶律馬哥,從中路展開猛攻,虎烈軍有多大地把握擊敗夏軍?

董小丑從帳外走了進來,坐到了李虎身邊,“克夷門那邊可有什麼情況?”

“你擔心右廂軍主動出擊?”李虎把案几上的一疊急報遞給董小丑,隨口問道。

“夏軍一旦識破我們地計策,知道攻城的不過是運送糧草輜重地射糧軍,極有可能主動出擊。”董小丑眉頭微皺,目露憂色,“胡立濤能把這件事做好嗎?”

“我相信他可以做好。”李虎笑道,“他過去負責燕京城的火器作坊,對火器製造和使用非常有經驗。我讓他獨自指揮射糧軍攻打克夷門,就是看中了他這一點。”

“你允許他用火器攻城?”董小丑吃驚地問道,“這會過早暴露我們地實力,對決戰可能會造成重大影響。”

“火器的威力有限,而且西北軍一直使用火器,夏軍對這種東西不會感到陌生和恐懼。”李虎搖搖手,毫不在意的說道,“讓胡立濤適當使用火器,可以欺騙克夷門的右廂軍,讓他們誤以爲攻城的軍隊是我們的主力。”

“你當真要射糧軍攻城?”

“對,我已經下達命令了。”李虎說道,“整天虛張聲勢,遲早都會暴露,必須適當地攻一攻,所以我叫胡立濤想個辦法,以儘可能小的損失達到攻擊的目的。”

董小丑欲言又止。讓射糧軍代替主力攻城,純粹是送死,但現在兵力有限,特殊情況下也只好做一些必要的犧牲了。

=

沙川。

靈州軍主帥阿雅卜率軍逼近駱駝河。

阿雅卜原來是大宋涇原路的党項人首領,十幾年前率軍投奔夏國,受到李乾順的重用,鎮戍夏國腹地靈州,其權勢地位和在大宋時候比起來,簡直有天壤之別。李乾順對其有知遇之恩,他當然要誓死相報。

斥候飛奔而來,前方數裡外發現虎烈軍。

“有多少人?”阿雅卜擔心遭遇虎烈軍主力,非常小心。

“敵軍已擺下戰陣,估計只有一萬多人。”斥候雖然不敢太過接近,但此處地勢較爲平坦,草原戈壁一望無際,敵軍大概多少人看得很清楚。

“一萬多人?”阿雅卜驚訝不已,在馬上極目四顧,“周圍都看過了嗎?”

“十里之內,都已打探清楚,沒有發現其它敵軍。”

這怎麼可能?阿雅卜不相信。他帶着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來,虎烈軍不可能不知道,更不會用萬人迎戰,這裡面肯定有名堂。

“傳令,停止前進。”阿雅卜斷然下令,“再探……”

第42章 暴力第75章 讓他滾第90章 童貫的權力有多大?第63章 撕開最後一道防線第77章 聯夏抗金第28章 一個響亮的耳光第90章 北伐時機第25章 錦州策略第81章 現實和道義第16章 張浚的選擇第23章 驃悍無敵的折家軍第94章 童貫的本事第23章 各取所需第4章 王者之子第39章 跟着我好好混第89章 胃口太大第70章 賭一把第50章 糧道第94章 母愛第99章 失算了第5章 王者歸來第92章 快跑第71章 鏖戰第9章 逃離陷阱第59章 噩夢的開始第53章 李虎的意願第16章 誰是他媳婦?第74章 圈欄裡的羊第52章 深夜來客第3章 決心第10章 自取其禍第30章 窩裡反第94章 兩跛子第95章 兄弟,走好第19章 李虎的遠慮第57章 可怕的漩渦第83章 一個驚喜第77章 坐井觀天第82章 必須殺一個人第82章 與虎謀皮第15章 毀滅性擄掠第86章 棄守應天府第65章 中興之策第19章 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第88章 反目成仇第61章 我本善良第83章 借公主一用第39章 燕京危局第72章 膽大妄爲的跛子第61章 大元帥府的內部問題第89章 臨戰第10章 突圍第九日第60章 半夜鬼叫第93章 血色驚濤第58章 連蒙帶騙第30章 一箭多雕第30章 發財了第61章 不要臉第49章 又一個鳥人給騙了第71章 也是好事第24章 只爲你第26章 一種情感第50章 中國的草民第34章 不要放棄第68章 漢王府的權力有多大第37章 驚爆第66章 奚王行帳第76章 突圍第84章 難懂的戰場第49章 來了一隻大老虎第7章 不要做土鱉第44章 決戰?第61章 不要臉第52章 海上第94章 你還不如一條狗第23章 突圍第十二日第98章 黃金谷第98章 馬哥好胃口第96章 整軍第61章 前浪死在沙灘上第57章 可怕的漩渦第40章 党項人的悍將第35章 北上蘭州第49章 又一個鳥人給騙了第68章 西線戰事第69章 馬哥走了第5章 變計第68章 過河拆橋第63章 嫁禍第12章 都是我殺的第20章 南征之議第43章 出頭鳥第44章 決戰?第4章 折家女兒第48章 步步緊逼第59章 獅子大開口第89章 可怕的未來第10章 倒黴蛋第96章 陰謀第100章 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