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沒藏訛龐的成功

李清的手放在婦人溫暖的懷裡就沒有抽出來過。

事實上他也不需要抽出來,自從大軍在明輝山拐了一個大彎之後,他就身心舒坦的什麼都不想做。

國相終究沒有糊塗,國相依舊是那個明視萬里的睿智統帥,自從知道大軍真正的目的之後,李清就一直想要歡呼,因此,當他的手握緊婦人並不高聳的胸膛的時候,婦人只是朝他笑笑,她能感受到李清心中的愉悅。

“雲崢這時候一定知曉了國相的意圖,對這一點我從不懷疑,我就是想知道他如今遠在三千里之外,如何來阻擋國相擄掠人口?

鞭長莫及的道理誰都懂,落在自己的頭上那滋味實在是難以言說。

亂石坡的時候,我帶着傷兵亡命的攻擊雲崢側翼,想要給大軍爭取一條活路,可是當我用盡力氣之後,倒在屍體堆裡的時候,我心中滿是遺憾,恨自己沒有更多的力量來幫助我所在的大軍。

那個時候心中的遺憾,即便是掬三江之水也衝不散啊。

如今,雲崢萬里征戰之後發現,他取得了遼國的土地,我們卻接收了遼國的百姓,誰勝誰負,現在還非常的難說。

我真的很想去看看雲崢的臉色啊,我就想看看雲崢那張娟秀的臉上到底會有多少失落。”

婦人原本不認識雲崢,連這個名字都是從李清這裡聽來的,在李清的描述中,這人是世上最恐怖的惡魔。

現在惡魔吃了大虧,婦人也笑的非常開心。

李清坐在一峰高大的駱駝上,在他的身邊都是西夏最強壯的漢子,在潑喜軍中任職,沒有幾把子力氣可不成。

這裡的強弓硬弩,以及弩炮,八牛弩都是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使用的,尤其是八牛弩和旋風炮。力氣小點,體重不夠的人很可能會被那些牛筋一類的東西給彈飛。

只可惜沒有弄到宋人最先進的八牛弩和弩炮,那種帶有神奇省力機括的武器,宋人從來不在普通邊軍裝備。如果能夠獲得那些東西,李清就有把握帶着工匠們將八牛弩和旋風炮的個頭再縮減幾分而威力不減。

如果八牛弩和雲崢軍中的一樣只需要三個人就可以操作,自己的八千潑喜軍完全可以操控更多的八牛弩和旋風炮。

一想到需要八個人才能操作的八牛弩,李清唯有深深地嘆息,自己已經把操控八牛弩的人手從十六人縮減到了八人。國相歡喜的幾乎忘乎所以,只是不能想宋人……

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遼軍倒在了潑喜軍發射的石彈之下,當天空被石塊密佈的時候,李清忘不掉西夏大軍中發出的震天怒吼,這是喝彩聲,也是驕傲的宣泄。

和遼國大軍交戰的時候李清沒有把手從婦人溫暖的懷裡抽出來,一想到宋人,李清就把手抽出來從自己懷裡取出一顆火藥彈再一次認真的觀瞧起來。

他那雙修長白皙的手靈巧的扭開火藥彈上的蓋子,再順手抽出藥捻子,最後從裡面倒出半碗黑色的火藥。

這一切他做的非常的熟練。這樣的動作他已經重複了無數遍,他甚至能知道這堆火藥裡面有多少顆比較大的顆粒,多少數量的粉末,他唯一不明白的是雲崢爲何一定要把火藥弄成顆粒狀,他是用什麼辦法弄成顆粒狀的。

李清用很多東西試過,各種膠水,各種粘液,甚至連人油都用過,效果都很差。

每當自己想不明白這些事情的時候,李清就非常的想去大宋東京探查個明白。這些秘密都保存在大宋將作監裡,外人無法得知。

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幾乎被他翻爛了,卻毫無頭緒,他殷切的盼望着曾公亮能夠把《武經總要》補全。誰料想,這麼些年過去了,曾公亮好像沒了著書立說的興趣,如今大宋將作監,堪稱大宋最神秘的部門,火藥的配方流傳出來一些。很快這些火藥配方都被證明與大宋將作監的火藥配方是兩回事。

不過能被期望的不僅僅是曾公亮,大宋還有一個人正在着手編纂一本奇書叫做《沈括筆談》。

據那個叫做沈括的宋國官員說,這本書將是集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傳說和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爲一體。

一旦完成,古今奇巧淫技當如掌上觀紋一般方便。

西夏派去東京的細作正在全力支持沈括編篡此書,他如今提舉司天監,這樣的高官,該有辦法窺視一下將作監的機密。這也是細作留在東京花錢如流水的最重要原因。

沒有真正的火藥配方,就製造不出真正能用的火藥彈,旋風炮如今不得不使用石彈,在威力上比宋軍使用火藥彈的旋風炮差了很多。

坐在顛簸的駱駝背上,李清還是一點不差的將火藥重新倒進了鐵殼子,插進藥繩之後小心的用棉花塞實縫隙,關於火藥需要密閉的空間才能發揮更大的效力這一點,李清已經知曉了。

前面傳來一陣震天的哭聲,一下子把李清的注意力給吸引了過去,把那顆已經摩挲的發亮的火藥彈塞進懷裡,伸長脖子朝前看。

只見前方烏泱泱的來了一大羣人,仔細一看才發現都是遼國的奴隸,這些人被一條皮索牢牢地捆住雙手,串成一串,在軍卒的喝罵和皮鞭的抽打之下,慢慢的向自己所在的方向過來。

李清開心的笑了起來,看起來前方的擒生軍總算是有些作用了,這些遼人至少有五千人之多,在中京的荒僻之地都能找到這樣多的奴隸,如果再向前走五百里地,到了遼國的繁華所在,天知道還有多少奴隸可以擒拿。

這些人只要豢養驅使幾年,就會成爲忠實的西夏子民,對這一點李清非常的有信心,一旦這些人去了遙遠的西域,如果還不能成爲西夏國的順民,在那裡根本就無法活下去。

“失力,灤河附近的遼人多嗎?好不好抓?”

潑喜軍中的好多軍卒都是從擒生軍中抽調出來的,認識看守的潑喜軍軍卒大聲的問。

“阿赤,你還活着啊,哈哈,春天到了,遼人都來灤河兩岸放牧,我們不但捉到了奴隸,還捉到了無數牛羊,你們今晚就能吃到我們捉來的牛羊了,國相在灤河邊上準備犒勞所有的兄弟。”

“你們捉的奴隸可真多,這一次你算是發財了!”

“發什麼財啊,這才捉了幾個,我們準備把這些奴隸送到黑山口就回來,過了灤河那裡的遼人才多呢,你們趕緊去,多捉一些,後半輩子吃他們的孝敬就能快活一輩子。”

李清聽軍卒們的交談只是笑了一下,他當然知道爲什麼在中京的荒僻之地都能捉到這麼多的遼人。

這一切都要感謝雲崢,如果不是他的大軍在西京勢如破竹的進攻,遼皇不會把西京的子民往中京遷徙,遷徙到中京的不僅僅是人,還有數量奇多的牲畜,國相這一次奔的就是這些牛羊和奴隸來的。

至於土地,西夏人不在乎,只要有人就會有兵,有了兵之後,多少的土地搶不回來?即便是搶不到宋人的土地,大夏還可以向西進發,那裡可沒有宋國這樣強悍的敵人和國家。

很明顯,潑喜軍的士氣被軍卒給帶動起來了,李清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隊伍前進的速度加快了,原本慢悠悠的駱駝現在每一步的步子都邁得很大,身子也顛簸起來了。

剛剛解凍的灤河水玉帶一樣的呈現在李清的面前,河邊向陽坡上的青草比別處的青草更早的發芽,遠遠地望去,那裡已是一片蔥綠,再有十天,河邊的草地上就會有無數的格桑花在那裡綻放。

在青塘的時候,李清見過更多的格桑花,那裡的格桑花會連成一片花的海洋,而不是像這裡只會長得星星點點。

青塘這幾年的格桑花一定會長得更加茂盛吧?當年青塘一戰,多少西夏好男兒血灑青塘,肥沃了那裡的土地。

灤河邊上人歡馬叫,連綿不斷的營帳在河邊鋪開了十里有餘,河邊架滿了行軍鍋竈,林立的屠宰架子上更是掛滿了剛剛屠宰好的牛羊。

歡喜的西夏軍卒圍着冒着水汽的大鍋笑聲不絕,都在等待火頭軍發令開飯。

整整一個冬天,大軍從西夏走了快三千里地,這才成功的騙開了雲崢,騙過了遼國,最終來到了這裡。

這一頓豐盛的飯食過後,彪悍的西夏大軍就要開始在這片陌生的草原上狩獵,這一次,獵物不光能夠填飽西夏人的肚子,更能強壯西夏國的軀體。

沒藏訛龐半躺在一塊巨大的厚羊毛氈上,腦袋枕在一個美豔女子的大腿上,手裡握着酒杯半眯着眼睛欣賞四位綵衣女子獻上的歌舞。

遠遠地看見李清的駝隊過來了,就命一名侍衛去喚李清過來,想起出發時李清問自己的那些話,沒藏訛龐沒來由的就想笑。(未完待續。)

第五十七章皇帝心是玻璃做的第十七章天作之合?第四十二章斷鴻的故事第七章傢俱店第二十三章夾竹桃的藥用價值第七章傢俱店第五十六章 做官就是做烏龜第六十章玉碎的鐵連環第四十七章密函帶來的商機第四十一章中埋伏了第一章陳大蝦的幸福時光第五十七章驕傲第四章在人間第二十二章人之道第十七章崑崙關第五十九章池魚之禍第七十四章 山鬼第四十四章一次刺殺遠遠不夠第五十章廢品第五十七章林莽 2第七章大戲第五十二章泰山難移第六十章說一套,做一套第三十九章極度無恥!!第四十三章火拼第二十一章孺子可教第三十八章 什麼氣都比不上運氣第四十八章風聞第四十五章 心如止水?第三章生死唔第十七章 交子的大小第三十四章左大鵬的要求第三十二章春哥兒的幸福第五十三節需要和被需要新年致辭第六十三章 種諤第八章 人質的生活第六十六章心如鐵石第三十七章劫法場第六十七章恫嚇第四十五章疑惑第七章馮京和馬涼第六十二章傻子第二十七章神仙也有利益之爭第三十七章可以信任的朋友第六十九章 軍論第三十三章忐忑星期一求票,第三十一章實話和謊言第四十六章半調子對半調子第二十六章豬肉絛蟲對血吸蟲第三十五章莫笑農家臘酒渾第六十一章後背交給你了第四十五章皇帝的幸福時刻第五十九章不一樣的生活第四十八章抱團取暖第三十九章 恨一個人好痛!第十四章最瞭解皇帝的只有皇帝第六章人和狼第六十三章先發制人第四十四章讀兵法的商人第七十五章受害狂文彥博第二章 昂貴的禮儀第四十四章重要人物第三十三節不知所謂的案首必須睡覺了,準備迎接瘋狂的最後22小時第五十七章皇帝心是玻璃做的第一章妖孽橫行第三十章憤怒的雲崢終章——我們在海上第十八章魚的辯證關係第三章金花菜和下馬威第二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第三十八章 刺殺第四十章寡廉鮮恥第三十一章鄉黨第十四章太子的最後一課第三十二章生活啊第二十一章 北方的狼第二十八章受制於人第七十五章 家書抵萬金第七十七章援兵爲了人品,再接再厲!第二十章不聽話的委哥寧令第五十九章共享!斷鴻來襲,第一章問政第四十七章全大宋最重要的事情第三十三節不知所謂的案首第二十二章雲崢的買賣第三章聯姻是必然之事第二十八章呂惠卿的**第六十四章皇帝的擔憂第五十三章偷雞不着蝕把米第五十九章黃河,繞不過去的話題第二十九章阿儂第十五章莫須有第十九章重耳的承諾第七十一章兔死狐悲第十七章金印,令人傷心的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