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韓稚圭

“轟隆一聲巨響過後,曾公亮拿袖子揮開面前的翻滾的灰塵,匆匆的走到試爆地點。眼前的空地上出現了一個大坑,他縱身跳進大坑,拿手摸着微微發熱的地面,喃喃說道:“果真不同凡響,果真不同凡響,誰能知道天地的奧妙神奇至廝啊,只不過微微的調整一下配藥,威力就不可同日而語,有了這東西,再給火藥裡添加狼毒這些藥物根本就是畫蛇添足,爆炸之威至此,足夠震懾敵膽了,雲崢,你是對的,火藥的秘方一旦傳揚出去,會是大宋的噩夢啊,我們引以爲傲的堅城再也無法擋住蠻人的鐵騎,好在這東西的奧秘我們率先解開了,萬幸啊……”

同樣在呼喚着萬幸的人是趙禎,林藍藍坐的暖轎橫杆居然能從中間折斷將懷孕的林藍藍重重的摔在地上,聽到這個消息的趙禎瘋子一樣的從同文閣衝了過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耳朵貼在林藍藍的高聳的肚皮上傾聽,直到親自感受到那有力地律動這才把頭擡起來,看着臺階底下跪滿的宦官和宮娥,紅着眼睛冰冷的將兩個字從嘴裡迸出來:“杖斃!”

耳聽得門外一片悽慘的哀求聲,林藍藍從屋子裡走出來跪倒啓奏曰:“陛下,臣妾只是摔了一跤,並無大礙,孩子也平安無事,這是陛下的福祉庇佑,也是上蒼的恩賜,對此臣妾感恩不盡,這孩子福大命大,將來也會和陛下一樣是一位心胸寬闊的人,這些下人只是稍有疏漏罷了。也可能是臣妾身份低微沒福氣坐暖轎,您不必太在意。孩子出生也需要祥和的環境,肆意濫殺有損陛下的仁厚之風。”

趙禎憐惜的看着林藍藍點點頭道:“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杖三十!”

滿地的宦官宮娥連連叩謝皇帝的不殺之恩,也叩謝昭容娘娘的仁慈之心……

林藍藍似乎真的認爲這是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拖着趙禎來到自己的紫竹軒,從一個紅漆櫃子裡拿出來好多的小衣服,請皇帝過目。

“您看啊。這是虎頭帽,這是妾身親自刺繡的蝙蝠,還有五毒褂子,等孩子一生下來就能用得着了,”

趙禎把玩着一隻小小的軟鞋子遲疑着問道:“你如何確定腹中的孩兒一定是男孩?”

林藍藍嫣然一笑道:“妾身初次見紅的時候,爹爹請來了神婆爲妾身祈福,桑神婆就說過。妾身是宜男之象,這輩子至少會有三個兒子的,桑神婆可是豆沙關赫赫有名的神婆,她斷的女相,從來沒有不準的。”

林藍藍說的雲淡風輕,卻不知這句話像洪鐘大呂在趙禎的耳邊敲響。“三男,三男,上蒼啊,如果我趙禎命中出現三個可以長到成年的兒子,朕一定會在豆沙關修一座最輝煌的廟宇答謝神靈。不。只要有一個,朕就派人修廟。”

林藍藍聽不見皇帝的心聲。自顧自的整理這些千奇百怪的小衣服,甚至把一些小衣服拿到皇帝胸前比一下,還嗤嗤的笑,趙禎帶着笑容任她胡鬧,他也想知道自己的孩兒穿上這些衣衫之後會是什麼樣子。

趙禎在紫竹軒整整停留了一個多時辰才離開,直接去了皇后的住所,曹皇后一臉的殺氣將皇帝迎進來之後說:“車帳司的宦官錢豐自盡了,留下話說,他對不起陛下。”

趙禎陰狠地說:“錢豐可有親眷?”

曹皇后道:“有,一姐一弟,弟弟的兒子如今在離宮任職已經過繼給了錢豐,最近從一個普通的軍頭升爲都虞候。”

“全家發配瓊州,遇赦不赦.‘趙禎想了一下還是下了這道手令,沒有殺人,已經是趙禎格外的仁慈了。

說完這些事情趙禎呵呵的苦笑道:‘朕的皇宮竟然爛的像一個篩子,除了朕這個主人之外,竟然還有人可以爲所欲爲,明知是死路一條依舊前赴後繼,真是讓朕心驚膽戰。從今之後,宿衛內大臣不得再停留宮禁,五城兵馬司也由樞密司親領,朕要將皇宮的規矩重新整理起來,外人不得窺視宮禁,同時,命人拆掉樊樓,所有可以遠眺皇宮的建築統統拆除,朕,越是寬鬆,這些人就以爲有利可圖,小小的商販,居然說樊樓與大內無異。”

曹皇后扶着皇帝坐下道:“陛下早該如此了,大內禁苑豈容他人唐突,妾身此時不好去昭容那裡探望,免得她多心,孩兒可曾安好?”

趙禎看了皇后一眼道:“孩兒無恙,幸虧林氏身子健壯,那就是一個天真淳樸的女子,還真的以爲今日的事件乃是意外,還幫着那些該死的奴才求情,按照朕的心思他們全部都該死。你不要拿她當一般的宮妃對待,多照顧她一些,她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她身上維繫着我趙家的榮耀和血脈,也維繫着你我的後事盛衰,扔掉那些小心眼,照顧好她,這個皇宮裡朕能夠完全信得過的人不多,你多操勞些。”

曹皇后閉上眼睛哀傷的說道:”妾身從十三歲就跟着您,雖然無所出,但是有陛下今日的這一番話,妾身敢不盡心竭力。”

誰能想到堂堂的帝國帝后在皇宮中過的並不如意,縱有天下第一人的稱謂依舊不能讓他們有過多的笑顏,權利帶給她們的,有時候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沉重。

韓琦回來了,賈昌朝被罷相之後,韓琦自然而然的就回來擔任參知政事了,這位參知政事剛剛回來就聯合樞密院下發了《減兵令》他在河北練兵的時候早就發現了禁軍和廂軍腐敗的秘密,所以他需要一個準確的兵馬數量,從而考慮將來如何把帝國龐大的廂兵消弭掉一部分。

從底下歸來的韓琦對大宋目前的現狀已經有了一個極爲清醒的認知,如今正在積極的尋找一種可以讓大宋繼續富庶下去的道路。

韓琦在地方官任上,治軍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設條教,葺帑廩,治武庫,勸農興學,人人樂其愷悌。慶曆七年五月,韓琦爲京西路安撫使,自揚州徙知鄆州。十一月,王則在貝州發動兵變,後被文彥博、明鎬鎮壓。十二月,韓琦徙知成德軍。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定州久爲武將鎮守,士兵驕橫,軍紀鬆弛,韓琦到任後首先大力整頓軍隊,採取恩威並行辦法,對那些品行惡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誅殺,而對以死攻戰的則予以重賞,後來他又研究唐朝名將李靖兵法,仿作方圓銳三陣法,命令將士日月操練,結果定州軍“精勁冠河朔”。

他認爲,如今的西夏經歷政變之後一蹶不振,而契丹人如今卻在醉生夢死,此時此刻,正是大宋有所作爲的會後,他在知成德軍的時候就曾經上奏說:“如今大宋邊境安寧,四夷清定,當時休整內患之時,只要大宋將內患清正完畢,大宋國防將會從純粹的守勢變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而這樣好的時間,不管是西夏國內的人還是契丹的有識之士斷然不會給大宋太久,良機可謂如同白駒過隙一旦錯過,就永遠的失去了。”

皇帝趙禎深以爲然,果斷的將賈昌朝罷相,啓用幹練韓琦,但是對韓琦奏章裡說的富弼,文彥博卻不動聲色,慶曆改革的失敗,傷透了皇帝的心,原以爲自己大力支持范仲淹,就能獲得大部分朝臣的支持,結果事與願違,這些人不但對自己想要祭祀母親的事情上寸步不讓,而且口口聲聲的說爲了帝國的長治久安,自己應該早日立下太子。

這完全出乎皇帝的預料之外,出於不能爲人所言說的道理,他對趙忠實恨之入骨,也對富弼和文彥博沒有了半點好感,韓琦明白皇帝的心思,一想到自己一個人就要匆匆的向帝國勳貴開戰,心中就充滿了悲憤的情緒。

“少年軍已然整軍完畢?武勝軍將要退出帝國軍隊序列?一派胡言,這個少年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四萬多人的軍伍在他手上難道就是兒戲麼?張方平就在咫尺之遙,難道就不聞不問不成?天啊,四個月的時間完成整軍,武勝軍到底有多少冤魂在蜀中哭泣?

自己整軍成德軍,那可是赫赫有名的禁軍,名下多有田產,雖說官員侵吞一部分但是大部分軍卒還是能吃飽肚皮的,武勝軍乃是三等廂軍,說那些人是一羣流民都不爲過,這些人的衣食都沒有着落,這個年輕人就敢大言不慚的上報說自己完成了整軍?”

韓琦發出疑問的時候包拯恰好就在政事堂來拜訪韓琦,無意間聽到韓琦的怒吼笑着說:“如果你說的是蜀中武勝軍,老夫覺得你還是不要先下定語,人家說不定真的已經完成了整軍,你沒見過那個少年,老夫和他打交道卻不是一次兩次,那就不是一個說大話的人。

稚圭,你還是弄清楚了再發火,免得將來自己騎虎難下,那個少年聰慧絕倫,比你少年時只強不弱!”

第19章 重耳的承諾第57章 夫人外交第20章 皇帝的強盜性第75章 老不修的狄青第15章 太子的世外桃源第49章 大雪滿弓刀第13章 皇帝的終極計謀第82章 風雲散第42章 沙門島第36章 遇見勃勃的武赫第9章 海東青和人蔘第61章 死亡買賣第65章 張方平的智慧第43章 四管齊下第21章 孝子張虎第51章 反主爲客的二次應用第51章 實在是打不動了第49章 高貴的宋人第29章 復仇的軀殼第48章 利天下第61章 繁華人間的**第2章 我只要臣服第37節 第一根綠毛第61章 南天大理國第61章 後知後覺的沒藏訛龐第31章 家事比國事重要第54章 喬巴山的幽靈第73章 盛宴第60章 玉碎的鐵連環第29章 曾公亮第56章 生活的意義就在幹活第71章 兔死狐悲第51章 反主爲客的二次應用第57章 鐵石心腸第44章 讀兵法的商人第18章 一聲嘆息第32章 不存在的軍隊第70章 情殤第59章 不一樣的生活第52章 權利的秘密第61章 兩敗俱傷!第75章 老不修的狄青第8章 教義第58章 耶律乙辛的反擊第25章 信諾第52章 點天燈(完)第51章 猛士的煩惱第64章 虧心的前兆第22章 雲鉞的戰鬥力第70章 孔孟之鄉如何殺人?第70章 孔孟之鄉如何殺人?第3章 聯姻是必然之事第26章 鹽水洗屁股第22章 包拯追來了第61章 死亡買賣第33章 屠夫醫生第61章 突圍第10章 飲茶第51章 猛士的煩惱第4章 雲家的意志第18章 兄弟間的相似性第27章 誰在控局?第14章 最瞭解皇帝的只有皇帝第41章 烈女第65章 滿載而歸第52章 理學和生孩子第17章 被遺忘的人第65章 愚蠢的多嘴怪第21章 力量纔是決定行爲的標準第12章 呂惠卿和疾病之間的關係第56節 山崩第7章 大戲第28章 大將軍的女兒不是良配第21章 佛陀的十二種變化第53章 想要變法的文官們第36章 草菅人命第38章 沒性子的和尚終章我們在海上第10章 鶼鰈第53章 不歸路第68章 圖窮匕見第71章 世家啊第43章 美人入宮第14章 逮着誰都咬一口我們攜手鑄輝煌第2章 蘇軾第32章 野狐口第13章 淳樸的交易第三十二 國之大賊第60章 巨鱷入水第3章 野驢島上桃花開第4章 豢養全民野心第32章 生活啊第59章 戲法第11章 咄咄逼人第44章 重要人物第15章 太子的世外桃源第8章 要一貫錢的殺手第55章 人人都是野心家第6章 思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