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

趙頊負手在房間裡走了幾步,漸漸消化了範寧的奇道和詭道,但現在他還不想深究,又問道:“範愛卿當年再報告中談到了以國力勝遼國,去年你又一次提到利用大宋國力遠超遼國的優勢來戰勝遼國,朕有點不太明白,你能不能具體說一說,國力指的是什麼?”

“陛下,國力有很多方面,簡單的說,資源是有限的,過多用在軍事上,必然會減少民生和生產支出,農民都來當兵,沒有人種地了,牧民也成爲騎兵,畜牧也會減少,加上遼國貴族的窮奢極欲,對禮佛的大肆揮霍,遼國又沒有海外開源,失去了宋朝的歲幣,它們的老底能堅持多久?”

範寧見趙頊聽得入迷,又笑了笑繼續道:“舉例來說,最簡單就是生鐵,遼國和我們一樣,也有鐵礦,會冶煉,會打造各種軍器物資,而生鐵又是消耗品,爲了戰爭需要,遼國不僅會徵集更多的民夫去採礦,冶煉,而且會將大部分生鐵用在軍事上。

用於生產的人口減少,用於生產的鐵器減少,必然會影響其生產,導致農作物減少等等,大宋也一樣,就看誰受到的影響更小,誰更能持久,這就是國力比拼。

大宋人口十幾倍於遼國,那就意味着源源不斷的兵力,還有充足的財力,充足的糧食、充足的生鐵,充足的工匠等等。

所以要發揮國力優勢,首先我們要摒棄從前一戰決定勝負的大戰思想,那是遼國所期待的,但絕不是大宋的優勢,我們要做好打長期戰爭的準備,要做好犧牲五十萬軍隊來徹底滅掉遼國的心理準備。

尤其陛下要有強大的信念,相信我們一定會滅了遼國和西夏,不要被文官軟弱的一面的所誤,絕不能和遼國簽訂任何停戰條約,要咬緊牙關打下去,打十年八年,遼國就徹底崩潰,甚至我們只要能堅持五年,遼國的國力也承受不住。”

1“可如果遼國和西夏兩線進攻我們怎麼辦?”

“陛下,我們擁有鐵火雷這個強大的防禦武器,我們的防禦完全能守得住,對付西夏,我們就死守,而對付遼國,我們則採取防守反擊的策略,一步步蠶食幽燕的城池,然後利用城池來做防禦戰,絕不和敵軍野外交戰,一旦遼國出奇兵南下,那我們也從水路出奇兵攻打他們要害,迫使遼國不敢增兵幽燕。”

“如果遼國願意交出幽雲十六州來實現和解停戰呢?”

範寧冷冷一笑,“如果真到了那一步,那就說明我們離武力收回幽雲十六州不遠了,陛下,遼國一定會提出這個停戰條件,但陛下要記住,遼國之所以答應交還幽雲十六州,是因爲他們守不住了。

況且遼國狡詐,他們只會答應交還土地,而不會答應交還人口,他們會得到停戰談判的寶貴機會,迅速將幽燕的漢人轉移北上,留一片空地給我們,所以請陛下記住,絕不談判,一定要徹底滅掉遼國和西夏,那時,陛下就是大宋的漢武帝。”

趙頊聽得熱血沸騰,他狠狠一拳砸在桌上,慷慨道:“幽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傷疤,而檀淵之盟又是大宋的恥辱,上蒼既然把機會交給了朕,那就在朕的手中雪洗恥辱,朕一定要讓先祖們在九泉之下瞑目!”

範寧點點頭,“陛下有決心,但也要行動,微臣既然擔當北伐重任,就請陛下給微臣權力,並答應微臣一個請求。”

“你說!朕一定會答應。”趙頊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範寧。

範寧取出一份摺子,遞給趙頊,“這是微臣考慮的民兵法,懇請陛下在天下各州廢除徭役,推行民兵制度,以民兵集中訓練代替徭役,使大宋在未來十年內,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合格士兵的補充,這是大宋戰勝遼國的最大保證,是我們強大國力的體現。”

.........

當天上午,趙頊和範寧拜見了曹太后,範寧的持久戰方案贏得了曹太后的支持。

曹太后和趙頊聯合下旨,封參知政事範寧爲徵遼使、八衛軍都統制、河北路宣撫使,賜上方天子劍,節制河北、京東兩路軍政。

另外,應範寧的要求,調狄青爲徵遼副使,任命韓絳爲陝西路經略使,種諤爲經略副使,防禦西夏。

次日,趙頊提議召開知政堂議事,正式提出了民兵法方案,責令知政堂討論後通過,該法案的核心便是在各州廢除徭役而實施民兵法。

廢除徭役一直是右相富弼的主張,但韓琦和文彥博反對,現在天子強行推行,目前在京的知政堂五相中,雖然文彥博和吳充還是不贊成廢除徭役,但富弼、範寧和張方平三票支持。

使廢除徭役制度在知政堂得以通過,並由民兵法取而代之。

十月二十日,趙頊正式向天下頒佈詔書,令天下各州府推行民兵法,各縣各鄉組建民兵社,農民和城市平民利用空閒時間集中起來,離土不離鄉進行軍事訓練,由縣令和縣尉負責此事。

朝廷將各地官府庫存的數十萬把半舊步弓以及百萬支長矛以及戰刀分發給民兵,用作訓練。

同時大宋廢除了飽受民衆痛恨的徭役制度,該法令於十一月初一生效,但因爲戰爭而臨時徵集的民夫不在廢除的徭役之中。

.........

範寧得到一個很有趣的頭銜,八衛軍都統制,意味着大宋將在河北路方面投入軍隊達四十萬之衆,其中六衛陸軍三十五萬,一衛水軍五萬人。

其中陸軍又分騎兵和步兵,在範寧第一階段作戰中,對騎兵的需要不多,只調用了五萬騎兵,步兵則調用三十萬。

另外,朝廷利用冬天機會徵集河北民夫四十萬人,打通滹沱河和黃河之間的通道,由於黃河在三年前改道,在河間府搶奪了永濟渠北段,經過河間府、滄州,最後在宋遼邊境的滄州北面流入渤海,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塘沽口。

那麼只要疏通擴寬深州五十里的一段淤堵的小河道,將黃河和滹沱河連接起來。

那時沿着永濟渠北上的船隊,既可以走黃河而直達宋遼邊境,又可以通過黃河連接的滹沱河和白溝,船隊將糧食物資送到雄州、霸州、保州、定州、真定府等地。

所以這五十里河道工程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一旦打通,整個河北的水路就完全盤活了,便可利用蒸汽機船帶着運輸拖船將不計其數的糧食物資從揚州運到宋遼邊境,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朝廷在徵集四十萬民夫疏通河道的同時,又徵集運輸拖船三萬艘,將由朝廷匠作監和範氏機坊聯合制造蒸汽機船,爭取在一年內達到三百艘的規模。

知政堂隨即又發佈了戰爭動員令,朝廷將動用五百萬兩戰爭儲備黃金,要求加大鐵礦和硝石礦的開採和冶煉,加大萬石以上福船的建造,加大海外糧食種植,同時又招募十萬礦工,準備明年開春後赴呂宋島增大開採金礦和鐵礦的數量。

七天後,範寧以徵遼使、七衛軍都統制以及河北路宣撫使的身份,率驍騎、熊渠、射聲、龍神四衛二十萬大軍渡過黃河北上,屯兵河間府,加上十萬邊軍,宋朝已在河北一線投入三十萬大軍之衆。

泉州的兩萬水軍也分乘三十艘福船北上萊州,使萊州聚集的水軍兵力已達近四萬人,萬石福船五十艘、兩萬石槳船二十艘,以及其他萬石以下戰船上千艘。

大宋的水軍有五萬人,目前除了海外駐紮的一萬人外,其他大宋各地的水軍已全部調集到萊州,加入徵遼之戰。

範寧的軍衙官署放在河間縣,這是河北路僅次於大名城的城池,城池周長達四十餘里,人口二十萬人,城池高大堅固,河間縣緊靠滹沱河,有航運的便利,北面又有莫州、雄州和霸州作爲緩衝,是個非常理想的指揮中樞之地。

範寧剛到河間府,韓琦便從保塞縣趕來了。

此時範寧正在城外軍營內查看河北防禦圖,這份河北防禦圖是天子趙頊給他,是木頭雕刻而成,長寬各有兩丈,由六塊稍小地圖拼接而成。

這份地圖是宋真宗時期,數十名工匠耗時三年雕刻而成,充分體現了大宋工匠高超的木雕技術,高山、丘陵、森林、麥田、河流、橋樑、城鎮等等,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包括城池大小都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還有城池堅固程度也用顏色表現出來,顏色越深,城牆就越高大堅固。

不過這畢竟是宋真宗時代雕刻的地圖,還有一些變化它沒有反應出來,比如河間縣的護城河,就是在宋仁宗皇佑三年開鑿,地圖上就沒有,所有幾名工匠正對照着最新地圖小心翼翼修改木雕地圖。

“小范相公可在?”大帳外傳來了韓琦洪亮的聲音。

第一百九十章 感恩拜年(上)第七百二十五章 從容部署第五百六十七章 曹後的下注第四百五十二章 時機已到第四百四十二章 首局認慫第五百二十四章 第二把火第三百零六章 朱雀島第九十二章 青珊瑚第五百二十一章 初臨琉球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上朱雀島第四百七十九章 抓住王確第二百四十章 金銀彩帛店第三百一十一章 媒人消息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七百四十八章 不戰屈人第三百九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二十章 範鐵牛打官司(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葉子戲第三百八十二章 難以開口第四百零三章 鼓動辦報第二百七十三章 出發遠征第五百七十四章 曹秀入門第三百六十一章 鯤族內奸第四百一十三章 西夏擒生軍第七百二十四章 決戰爆發第七百一十一章 揚州碼頭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鍵人物第一百六十六章 舊曹門瓦子第五百四十三章 循循誘導第六百五十四章 盛況初現第三百七十六章 薑是老的辣第四百三十一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四百一十八章 文淵博罷相第一百一十七章 兩年後的初春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年將至第六百五十七章 城內異狀第四百零九章 調研西北第二百七十章 走爲上計第四百六十九章 心結難解第七十五章 四強賽(中)第七章 蘿莉小女俠第五百三十二章 煞費苦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熟悉的馬車第七百一十八章 提攜後輩第七百零三章 說服太后第六百七十八章 夢碎黃海第六百七十七章 戰爭開始第三百五十四章 忘了重要儀式第四百六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二十一章 範鐵牛打官司(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感恩拜年(下)第三百二十二章 天子召見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一百零九章 縣令來視察第五百八十三章 路遇曹詩第五百四十一章 奪取呂宋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五百八十一章 蒸汽機第一百零五章 連環毒計第五百七十一章 北方消息第七百一十九章 應州春至第二百六十六章 故鄉來人第六百七十五章 遼國情報第四百零一章 讓他徹底閉嘴第二百三十章 離京返家第一百一十二章 押題第三百八十九章 天子召見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二百六十二章 曹府祝壽(下)第六百一十九章 御駕親臨第一百零二章 第一堂課第三百八十五章 泉州呂惠卿第二百七十一章 重要議事第五百七十一章 北方消息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六百四十二章 斷其後路第六百八十二章 進退維谷第三百八十七章 妾無人可求第四百一十五章 銀彈攻勢第二百一十六章 面試(下)第二百章 冷僻的考題第二百二十章 打官司第七百二十二章 銀盒密旨第三百一十三章 正式求婚第六十八章 乙區第二輪第三百四十四章 送禮風波第四百一十二章 兩女相見第二百三十五章 尋找壽禮第三十一章 飯堂風波第二百一十二章 殿試第二百零二章 省試結束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喜之日(二)第七十二章 隱蔽的相親第四百一十章 潼關稅吏第六百二十二章 兩地激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初遇捉婚第五十一章 運氣來時擋不住第一百一十章 最重之權第四百二十七章 江記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