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因爲打拼創下一大片基業,下一代不免會因爲父母取得的成就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美好生活所導致的一般是子女們並不懂得什麼叫作疾苦,也會因爲父母有普通人所沒有權力產生一種特別的優越感。
各種二代們自小成長的環境就是在培養其性格,人的性格會在特定的環境下養成,而往往性格一旦成型之後很難再有什麼改變。
當然了,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是性格的定型期,十四五歲的時候又是一個特別時期,性格一般是在十八九歲的時候真正的定型,其後的人生中這樣的性格會一直持續到三十歲左右,若是因爲有特別的人生經歷或許會有所轉變,但是特別的人生經歷又有多少人會有過?
出生在權力之家的孩子從小就要被一幫人奉承着,往往這樣的孩子就會養成一種以自我爲中心的性格,在那種滿滿都是奉承的環境下變得惟我獨尊,其個性也就成爲除了比自己後臺大的人之外都不當一回事。
呂伊是君王之女,她的母親又是呂雉,被奉承的環境有了,呂雉的教導估計也存在岔子,因此這孩子顯然已經有了初步的三六九等的認知。另外,其實呂哲也比較疼愛第一個女兒,結果自然也就更加重了呂伊初步的驕橫性格。
身爲父親的人基本上都會比較疼愛第一個女兒,那是一種雄性動物的本能。是產生在基因裡可能連本人都搞不懂或者沒有發現的一種生物情緒,用專業的術語來解釋那叫“生物基因鏈遺傳性本能”。
在父親們的想法中,女兒是要嫁出去的血脈。疼也就是疼那麼個幾年,等女兒嫁出去之後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不趁着還在身邊的時候多多疼愛,怎麼能行呢?
對於兒子,父親也不會缺乏疼愛,但是區別於女兒的是,兒子是要繼承家業的血脈。下意識在疼愛的時候就會相對約束和嚴格一些,那是對自己一生努力的負責。也是不希望把兒子給養廢了,導致一生的基業被敗得乾乾淨淨。
呂哲僅是用嚴峻的表情看着呂伊,立刻就是嚇住了這女孩兒,不過呂伊也僅僅是稍微被嚇住就開始撒嬌。這也是屬於女兒的“特權”。
“那些話是你母親教給你的?”
“爸爸,別生氣嘛,女兒按您說的去就是了。”
“少聽你母親胡說八道,身爲王族是具有高貴的身份,但是高貴身份的來源是來自萬千黔首的愛戴,一旦黔首不再愛戴這個統治家族,王族的下場往往會無比的悲慘。”
“別生氣啦,女兒以後再也不那麼說了。”
“楚、齊、燕、魏、趙、韓、秦,這些列國的王族是碰上了我。我也是有特殊原因纔沒有針對他們的趕盡殺絕。要不是我,或者我沒有其它特別的原因,王族一旦在競爭中失敗。哪怕是躲避得再好也會被搜查出來誅殺乾淨。”
“……”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王族爲舟,黔首爲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日後莫要再讓我聽見類似的言辭。”
“……好。”
呂哲說那麼多,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孩子纔多大?有天一樣大的道理也聽不懂。不過出了這麼一件事情。更是讓呂哲產生一種必要要關注子嗣教育的想法,並且這個想法非常的堅定。
帝國學府分爲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下面又有許許多多的分支,像是軍事學院有專門從民間考取學員,也有從軍中挑選優秀人才進行深造;文科學院則是,專門針對在職文官的深造培訓這一類,培養主官以外輔官的這一類。除開針對國家官員的培養之外,又有跟當官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分院,如國民教育中的童學院、中學院、高學院、大學院。
軍事學院的分科又分爲步戰、騎戰、水戰三大類別,每個類別之下還有更多細節化的科目,如關於步戰的進攻陣型和步戰的防禦陣型,一些科目則是傾向於怎麼培養出合格或是優秀的基層軍官。另外一個大的類別則是專門用來培養參謀類型的人才,教導的方面非常複雜。
學科學院對於在職官員和非在職官員的培養只能說是順帶,其實最爲重要的是國民的教育,識字是一件必然普及的事情,目前呂哲治下的童學院是最爲普及的,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家庭都有足夠的財力送子女前去就學。不過,一般每個家庭都只是選擇讓家裡的男孩去就讀,女孩基本都是被無視了。
童學院完成必要的識字過程,到了中學院是進行必要的進階讀學,涉及到了數學方面,就讀高學院之後則是開始進行分流,大學院是在高學院的分流前提下進行鍼對性的攻讀。
呂哲治下可是有百家爭鳴的情況,學子們考試進入高學院之後,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任何一個學派進行學習,並不限制學子選擇多少學派進行學習,但是在隨後大學院的考覈中必須要有一個科目達到優秀,哪怕是隻有一個科目優秀其餘科目沒有攻讀,該名學子也能依靠一個專業科目進入大學院。
目前活躍在呂哲治下的百家其實並不是一百個學派,“百家”從來都只是一個泛稱,實際上學派遠遠不止百家這麼多。理所當然了,並不是每一個學派都有資格成爲國家選定的教導科目,還要看那個學派是不是有足夠的價值,學派與學派之間的理念或是知識重複也選其最優者。
被呂哲選入必修的學派暫時並不多,最爲重視的各類的手藝科目,一些關於哲學上面的科目。一些有助於科學進步的科目,然後又被呂哲干預下劃出最爲主要的三大類別。
三大類別中的第一大類是工業技術相關,也就是類似於工人的培養技術;第二大類是數學相關。數學爲一切科學之母,不重視是不行的,沒有數學知識哪來的嚴謹和邏輯;第三大類是化學相關,化學並不單純是元素上相關的知識,包含上了必要的生物知識,泛用於農業的各類改進,關於一些爆炸性物質是近期之類才興起。
當然了。呂哲設置的學科也就是比較大的“原型”,現在是上古先秦剛剛結束的時期。可不是經過數千年發展累積起來的時代,很多很多的知識就是一個初步概念……也許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只能是先設下類別再日後慢慢地研究補充。
種子已經播下,至於會不會成爲樹苗是誰都無法控制的事情。呂哲不是全才,甚至說連以前學過的知識都沒記清楚,只能是將自己還記得的知識儘量的“複製”,不過那也是要到天下一統之後,也許甚至是要到他年老之後了,畢竟身爲統治者註定是沒有太多空閒時間的。
夜間的南陵城並沒有完全陷入黑暗,居民區或許都已經熄燈休息,但是北市依然是車水馬龍的熱鬧。
南陵作爲王都有着重大的政治優勢,政治優勢所帶來的是隨着國力的增漲和經歷的發展變得更加繁華。夜間的南陵北市沒有休市。各條主要道路都有懸掛的燈籠,各個店鋪燃起了油燈照樣做生意,不過客流量相對多的一般會是各種小吃店面或是攤位。一些賣小玩意的商鋪也是人流量比較多。
燒烤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太過稀奇的事情,雖然沒有豐富的香料可是依然十分受到歡迎,燒烤再加上一些低度數的果酒,幾個朋友之間圍成一圈聊聊天,已經成爲南陵的一種消遣。
不過說實話,也因爲燒烤受到廣泛歡迎。燒烤時的炭氣和肉的味道實在是重了一些,前期並不嚴重時南陵令也沒有什麼限制。一直是到流行開來很多人實在受不了那種混雜且渾濁的空氣向南陵令呈請,南陵令經過探訪之後才下達了燒烤店面或是攤位遠離主要地段的通知。
是的,就是通知,不是什麼搬遷令,律法並沒有限制北市的某個地段不能經營什麼,作爲南陵(縣)令也就沒有依據下達針對燒烤的行政命令,只能是以勸導和協商爲主。
恰恰是因爲不違反律法,經營燒烤的主人家可搬可不搬,延伸出來的就是南陵令經過執政府的許可之後採取了針對性的措施。這個措施也不是暴力禁止或者拆遷什麼的,是願意搬走的主人家會得到一些經濟上的補償和輔助,不搬的主人家則是要面臨公衆自發性的抵制。
要不是情非得已,華夏族羣從來都不會與官府做對,即是所謂的“民不與官鬥”,“燒烤事件”所延伸出來的不止是那些,藉此執政官蕭何也開始重視南陵城的一些城市環境,經過朝堂上的一番討論,頒佈了新一條的律法,有害有礙的產業不得於某些地段經營,相應的違反懲罰條款也被商討出來,經過公示之後有緩遲性執行。
什麼叫有緩遲性執行?其實就是在公示之後給予民衆一段世間上的認知緩衝時間,宣傳新律法的出現,並非不教而誅性質的釣魚執法。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關注有什麼新律法的出現,那麼關於營業許可的審覈就成了把關的必要手續。
能夠在夜間走動的人,經濟條件上一般會比較盈餘,也就是白天工作壓力不大且兜裡有幾個閒錢。
有閒錢在南陵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作爲呂哲治下的王都,南陵城居民肯定是最先享受到時代進步紅利的第一批受益者,因爲南陵(以及周邊)是全國各地最先開始工業改革的地區,走進各類工廠成爲工人的人羣最多。他們又因爲是在“天子腳下”,有着諸多的監督部門作爲監管工廠主的“枷鎖”,工錢待遇和工作環境可以說是絕對會是呂哲治下所有地區中最好的,那麼肯定是會有閒錢。
不論是逛着街的人,還是圍坐着吃各種小吃的人,甚至是隻安安生生待在公共公元的人,他們在經歷不同的事情時都在談論相同的話題,那是關於明天八點南陵城各處人物雕像和戰役雕像揭開面紗的事情。
沒有看錯,就是“八點”。華夏族羣從有計時概念起,是將用刻、時辰來作爲計時單位,每一刻是現代的十五分鐘,每個時辰是現代的兩個小時,延伸出來的就是時、刻、更、點這些計時方式。
現在並沒有“更”和“點”的說法,雖然不太好說“更”這個計時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但是上古先秦一直到兩漢絕對是沒有“幾更天”之類的稱呼;“點”這個稱呼倒是有了,是春秋時期用竹筒利用水流的一種計時方法,水流的流量會在一定時間內會讓竹筒出現敲點的動作,那麼“點”的稱呼也就出現了,但是每一個“報點”的水流速度和竹筒都沒有一定的規範,結果就是每一個竹筒關於時間流逝的計算並不相同,結果可想而知。
想要讓工業和科學得到進步,關於時間概念一定要進行細化,那麼華夏族羣計時最小爲每現代十五分鐘爲一“刻”,這種計時方式要是不進行改革是不行的。目前已經有水漏這種計時方法,呂哲是下令在水漏計時的基礎上進行秒的計算,從而也就延伸出了“秒”和“分”的概念,每六十秒爲一分鐘,每六十分鐘爲一個小時。
必須說明的是,關於“秒”的計時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畢竟現在可不是精密工業時代,只能是大體的計算關於“分”,然後由“分”來進行新的分“刻”,呂哲治下的“刻”也由每十五分鐘爲一顆轉變爲每五分鐘一顆,但是對於黔首們來說,他們只能分辨出現在是屬於二十四小時計時方式中的哪個小時,分辨的來源是官府建立在南陵成各處的水漏和鼓鍾報時器。
在日後,各個主要城市都會裝置水漏報時器,那也是建立在噴水池廣受歡迎,更是噴水池成爲時尚的前提下。
“要不今夜就不回去了,咱們就這樣樂呵到天亮,早早地去佔更好的位置。”
有人反對有人贊成,還是要取決於明日到底需不需要工作。
“聽聞王上也會出現在宮城外的揭幕式?”
是的,呂哲會爲宮城外廣場的雕像親自揭下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