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

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

換將風聲傳到長平行轅時,老廉頗震怒了。

半年以來,軍營流言不斷,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老廉頗大是頭疼。他堅信這些流言都是秦國那個鳥黑冰臺惡意散佈的。甚個山東五國都不理睬趙國了,趙國府庫缺糧了,趙國無兵可調了,匈奴要趁機南下大掠趙地了,林胡要東山再起了,等等,兵士日每都有新傳言,軍營日每都是一驚一乍。對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風傳,老廉頗實在找不出破解之法,除了大罵秦人卑劣,只有嚴厲申飭全軍:傳播流言者立斬不赦。饒是如此,流言還是鬼魅般遊蕩在軍營。更令人氣惱的是,有些傳聞竟迅速得到了正統途徑的證實,譬如白起將死,譬如合縱未成。老廉頗軍令再嚴,也不能日每殺人。時間一長,老廉頗對這鬼魅般無孔不入的流言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兩三個月前,軍營流傳出秦軍不懼老廉頗而獨懼馬服子的消息時,老廉頗破天荒地哈哈大笑起來:“滑稽滑稽!秦人造謠術太得拙劣也!竟說自己怕一個翩翩書生,當老趙人磁棰愣種麼?鬼才信!”於是,老廉頗非但沒有禁止這則流言,反倒是走到哪座軍營說到那座軍營,總是大笑一通,以這則最是荒唐的流言譏諷秦人造謠術的拙劣。在廉頗看來,秦人制造的這則流言荒誕過甚,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能使所有流言在趙國朝野變成一陣煙霧飄散。誰知便在他兀自哈哈大笑的時候,一則驚人的消息在軍營迅速傳開:趙王決意換將,拜趙括做大將軍,老將軍要去職了。

廉頗臉色鐵青,當即升帳聚將,嚴厲追查流言來源。誰知四十多員大將一片沉默,沒有一個人出聲。廉頗大怒,雪白的鬚髮驟然戟張,拍案一聲大吼:“司過將軍,立即查覈。無論兵將,傳謠皆殺!”正在這滿帳肅殺之時,突聞行轅外馬蹄如雨,中軍司馬飛步而來,低聲在廉頗耳邊說了幾句。老廉頗臉色驟然一變,對司過將軍吩咐一句:“你只查覈,老夫片刻即回。”轉身大步出了行轅。

朦朧月色下,一個熟悉的身影大步走了過來。

“相如,你如何來了?”廉頗驚訝得聲音都顫抖了。

“患難刎頸,我不來誰來?”藺相如淡淡一笑。

“老兄弟後帳稍等,處置完軍務你我痛飲。”

“將士何罪之有也!老哥哥,不要再錯殺了,聽我說。”藺相如拉起廉頗到了行轅戰車的角落處。隨着初秋的涼風,藺相如的喁喁低語不啻一聲驚雷,廉頗木樁般呆滯了。藺相如的聲音依然清晰地說着說着,一直將三年來的種種大事說了個鉅細無遺,反覆拆解條分縷析不休不止地說着,說着。

“明白也!老兄弟不說了。”終於,老廉頗粗重地喘息了一聲。

“老哥哥若不願留趙守邊,選個立腳之地,相如送你。”

“老夫之心,涼透也!趙國之外,老兄弟說個地方。”

“楚國。我已與春申君說好了,或隱居或爲將,皆由你便。”

“明日交接完畢,老夫即刻便走。”

“也好。邯鄲家人,相如一力護送入楚,那時與老哥哥終日盤桓。”

“如何如何?你老兄弟也要掛冠?”

藺相如淚眼大笑道:“趙國連長城都不要了,藺相如何足掛齒也!”

“天亡趙也!夫復何言?”廉頗喟然一聲嘆息,覺得身後有異,猛然回身端詳,驟然間老淚縱橫——四十多員大將整齊肅立在轅門庭院,無聲地圍着他,卻沒有一個人說話。對着朝夕相處的將軍們,老廉頗不禁深深一躬,直起腰揮揮手,拉起藺相如大步去了。

次日傍晚,趙括與平原君的馬隊開到了長平。廉頗一身老粗布衣平靜地迎接了先頭入關的平原君,只淡淡一句:“平原君不須說了,老夫今夜便行交接。”平原君原本尚有疑慮,着意做了漸進安排,勸說趙括先在長平關外駐紮一夜,由他先期撫慰老將軍並通報衆將後,再行定奪軍令交接日期。目下廉頗如此行頭如此說法,竟教平原君心頭猛然一跳。老廉頗坦誠執拗勇冠天下,部下大將更是浴血患難,但有不服便是事端,此話是真心還是示威?

“趙勝食言,萬般無奈也。老將軍記恨,趙勝請罪了。”平原君深深一躬。

老廉頗笑了:“此乃天意,老夫何敢罪人也?平原君不信,隨老夫入軍便了。”

進得長平幕府,聚將廳燈燭煌煌,衆將肅然列座,帥案上赫然明列兵符印信令旗王劍等一應軍權公器。老廉頗淡淡一笑:“如何?全軍大將四十六員,一個不差。”平原君畢竟通得軍旅,知道這大將齊

聚便是軍中無事徵兆,頓時放下心來笑道:“老將軍忠誠與國,趙勝先行謝過。”轉身對隨身司馬一聲吩咐,“請大將軍入關接防。”

片刻之後,千騎馬隊隆隆進入長平關。趙括帶領着一班軍吏與四名護衛武士,氣昂昂進了幕府聚將廳。四十多員大將依舊是肅然無聲,連平原君也是默默站着只是看。老廉頗對着趙括只是淡淡一笑,朝着趙括一伸手。趙括激情勃發而來,一路上不知想象了多少種交接情形,謀劃了多少種應對之策,卻偏偏沒有料到目下這種毫無生趣的交接。趙括本想將王書慷慨宣讀,誰知廉頗一伸手自己竟將王書接了過去。廉頗看也不看,將王書丟在了帥案,然後一揮手,一名中軍司馬一宗一宗地將兵符印信等諸般將權公器打開陳列,兩名司馬又擡來了一大案卷扎得整整齊齊的竹簡,便肅然退了下去。

“這是將權。這是軍務。這是四十六員大將。這是全班司馬軍吏。”老廉頗伸手一番指點,一轉身徑自嗵嗵砸了出去。

趙括嘴角一陣抽搐,臉色鐵青,待要發作,平原君低聲笑道:“老將軍心下不快,隨他去了。上將軍,還是接得大軍要緊。”趙括長吁一聲,臉色頓時舒展,立即下令:“隨來軍吏司馬,立即清點將權軍務。”轉身又對滿廳大將下令,“諸將回營,安撫將士毋得喧譁。明晨卯時聚將,本上將軍部署大戰。”

“遵命!”大將們一聲答應,魚貫出廳去了。趙括原本想留下幾個自己熟悉的將軍以及父親的老部將謀劃一番,眼見將軍們腳步匆匆沒有一個人遲滯,終是沒有開口。

秋霧濛濛,太陽還沒有出山,長平關外的幾條山道上響起了急驟的馬蹄聲。各營大將紛紛提前趕到了幕府轅門外等候。寅時末刻,轅門口內第一通聚將鼓隆隆響過,大將們紛紛整肅自己的衣甲,按照職爵高低迅速排成了兩行。廉頗在時,原是無人在意如此細行,但踏着鼓點不誤點卯便了。然則軍中早已傳聞:這新大將軍馬服子最是講究軍容整肅,且處罰部屬極爲嚴厲。今日第一次聚將號令,誰敢不小心翼翼?及至第二通鼓聲響過,大將們衣甲整肅地魚貫進了聚將廳,依照各自座次,挺胸在各自將墩前站成了左右兩廂六大排。三通鼓響,中軍司馬一聲高呼:“大將軍升帳——”

一陣清晰有力的腳步聲,趙括從那面威風凜凜的猛虎大屏後走了出來,肅然對着帥案正中的印劍令旗一躬,退後一步肅立不動了。中軍司馬接着一聲高呼:“卯時點將——”肅立帥案側後的一個軍吏展開手中竹簡,高聲念着一個個名字點了起來,被點到之將赳赳挺胸響亮的一嗓子“嗨”,此所謂應卯也,須得精神抖擻,高亢洪亮,絕不許有畏縮窩囊之態。此謂“軍容”,也就是軍中禮儀。

對軍營訓練最有講究的《司馬法》雲:“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廢。國容入軍,則軍弱。在國言文而語溫……在軍抗而立,行而果,介者不拜,兵車不式,城上不趨,危事不齒。”這番道理被古人說得很透徹,軍營的言行風貌與尋常國人是完全不同的。此中根本,是軍士的一言一行都要張揚膽氣,堅決果敢,而漸漸浸化出慷慨赴死的勇士精神。你看:昂首挺立(抗而立),步伐果敢(行而果),着甲冑不跪拜(介者不拜),兵車甲士不拱手(兵車不式),城頭不能恐慌急走(城上不趨),驟然遇險不能張口亂喊(危者不齒)。一宗宗明確具體,長年做去,不由得你不生出一種豪情一種膽氣。

片刻間嗨嗨連聲,點卯已告完畢,四十六員大將齊刷刷一個不缺。

“大將軍發令——”

趙括“刷”的一聲,一個大步到了帥案之前,目光掃過衆將,激昂痛切地開始了初帥令:“諸位將軍,上黨業已防守三年,可謂兵疲師老。無須猜測,無須揣摩,趙括受命統兵,是要與諸位一道掃滅秦軍,共建不世之功業!我大趙自從武靈王胡服騎射而成新軍以來,大軍西滅中山、樓煩,北卻匈奴、林胡,拓地千里,大出天下而與強秦並立。自秦趙並立天下,唯一交手之戰,也是趙軍大勝。然則,受降上黨之後,趙國大軍卻成了一堆爛泥。倏忽之間,丟三陘,丟西壘,損兵折將,節節龜縮。以致今日被秦軍壓在丹水之東區區三百里山谷,使趙國大軍蒙受六十餘年來之最大恥辱!”驟然之間,趙括從帥案鏘然拔出那口金鞘鎮軍王劍,憤然一砍,帥案一角隨着一道青光砰然砸到地上。

“何以如此?”舉帳肅然之時,趙括喘息了一聲,語調略是平緩,“皆在我軍一味防守,一味退縮也。當年田單抗燕,孤城艱危尚刻刻籌劃反攻,始得有勝。而今兩軍對峙

,我方營壘三年不做攻敵之備,談何戰勝攻取?趙括景仰廉頗老將軍既往戰功,卻不能苟同老將軍一味防守。”見將領中有人目光一瞥,趙括冷冷一笑,“諸位若以爲是白起之死而使趙括請戰,錯也。國之良將者,唯以戰場之變而變之。今秦軍疲惰,糧草道遠,營壘鬆懈,久屯厭戰。主將王齕,更是一勇之夫。當此之時,若再一味固守,便是食古不化,便是敗軍亡國!”

將軍們已經漸漸被趙括的激昂雄辯所折服了。若趙括一味攻訐老廉頗,或只是蠻勇主戰,這些久經沙場的將軍們必然不服。而今,趙括非但沒有攻訐老將軍,且將改守爲攻的道理大體已經說清。更根本處在於,自白起將死的消息傳開,對秦軍不利的傳聞便接踵而來,趙軍將士也是精神大振,求戰之心日見迫切。說到底,軍營將士的主流精神,永遠都是迫切求戰,古今皆然。如今一經趙括點撥激發,將軍們壓抑三年的求戰之心頓時勃然噴發,舉帳一陣高喊:“願隨大將軍一戰!”“血戰秦軍!”“大將軍萬歲!”

“諸位將軍有戰心,國之大幸也!”趙括大是振奮,待帳中平息下來又道,“爲大戰之勝,本大將軍今日發佈兩道軍令:其一,原幕府司馬、軍吏,各加爵一級,悉數充任各部傷亡都尉;新幕府之司馬軍吏,由本大將軍之隨帶吏員充任。”

這種“易置軍吏”的做法,本是軍中忌諱。忌諱處不是大將軍無權,而是易置軍吏對戰事大大不利。如同換官不換吏一樣,換將不換吏也是軍中傳統。這些司馬、軍吏事實上都是掌握軍務細節的實幹吏員,其可貴處不在於智慧才思,而在於對繁雜軍務的精熟與長期磨鍊的處置經驗。除了最重要的軍令司馬,也就是尋常所說的中軍司馬,一班軍吏與將帥並無生死黨附,而都是以軍令是從。無論何人爲將,司馬軍吏都是處置軍務不可或缺的一套人馬。今日趙括初帥便易置軍吏,大出衆將意料。誰知司馬軍吏們卻沒有怨言,齊齊一聲遵命,當即站到將軍們身後去了。此中要害,是趙括對司馬軍吏們每人晉爵一級,事實上有所撫慰。按其才具,這些司馬軍吏原本便是軍中士子才做得的,尋常帶兵都尉倒未必做得。唯其如此,司馬軍吏中也不乏期盼戰場立功擢升者。既能加爵一級,又能馳騁戰場,未必便是不好,誰卻去與這個深得趙王信任且講究甚多的大將軍認真理論了?見司馬軍吏們如此泰然,將軍們也會意,自沒有一人出來再生異議。

“第二道軍令!”趙括語氣驟然凌厲,“自今日起,各營立即做攻敵之備。半月之內,散守營壘之軍兵,集結成營駐紮。專一防守器械退入輜重營,弓弩火器雲梯雲車等諸般攻敵器械,作速入營。營壘軍炊器具一律退庫,軍士復我趙軍剽悍輕猛之風,人各六斤乾肉、兩袋馬奶子,做一往無前之衝鋒陷陣!”

“嗨!”大廳轟然一聲,炸雷一般。

正午一過,整個趙軍營地沸騰起來了。三年以來,趙軍都是營壘堅壁死守,驟然間要轉入進攻準備,談何容易?幾度春秋寒暑,營壘幾乎變成了兵士們的家室。每道營壘後都挖掘了無數山洞,避風處的山洞睡覺,通風處的山洞造飯,溪流邊的山洞沐浴,深澗旁的山洞做茅廁,營壘中段寬大敞亮的山洞,便做了各個都尉的“幕府”。日復一日無仗可打,猛勇的士兵在這種軍營“山居”中也實在有些散漫了,有些疲惰了。如今將令雷厲風行,要在半月之內迴歸大草原血戰一般的輕兵大營,有多少事情要做?一時間,長平四面的四十多座大營壘裡,人聲鼎沸戰馬嘶鳴車馬交錯兵隊穿梭,入夜遍山火把,白晝旌旗獵獵,半個上黨都燃燒起來了。

在這沸騰燃燒的時刻,趙括的中軍幕府悄悄遷出了長平關,北上三十里,在丹水上游的一座高地連夜構築了新的中軍行轅。

長平大戰之後,後世對這座高地及其餘脈有了兩個名字:一叫做韓王山,一叫做將軍嶺。韓王山之名,當是後世得韓人之稱而流傳,說的是當年馮亭守上黨以這座山爲中軍幕府。將軍嶺之名,當是後世得趙人之稱而流傳,說得是趙括在此駐紮幕府與秦軍大戰。趙括在昔日踏勘中早已熟悉了長平地形,所選這座山頭,恰是丹水、小東倉水與永祿水之分水嶺,平地拔起二十餘丈,底部土坡,山腰以上則是石山,山坡不甚陡峭卻也不易攀登,山頂一片平坦高地,可駐紮數萬精兵。遠眺而去,四方河谷與秦軍黑色營壘皆歷歷在目,確是難得的中軍號令之所。

行轅一紮定,趙括立即下令設置雲車大纛旗等以做三軍總號令。當清晨的太陽爬上萬千溝壑時,一團火焰般的“趙”字大纛旗在將軍嶺獵獵飛動了。

(本章完)

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秦風_秦國兵器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名將_孫臏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楔子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戰國七雄_齊國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諸子百家_法家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名將_趙奢戰國七雄_秦國楔子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秦風_秦國兵器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