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愁雲

周氏只想安穩,絲毫沒有趙弘燦之前的野心,至於新的宋王趙之埰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再聰明又能懂得什麼?何況拿主意的一個是他的母親,另一個是他的老師,對於他們的決定自然是不會反對。

在彭榮的勸說下,周氏很快就下了決心,她同意彭榮的建議,以趙之埰的宋王的名義立即向大明上書,以求得冊封,同時徹底投向大明,以求當一個安穩的王爺。

不過周氏還有兩層顧慮,第一層就是擔心自己和兒子一旦真的投靠了大明,大明是否真能保他們榮華富貴?而不會之後找他們的麻煩?雖然周氏是婦人不懂什麼大道理,不過歷朝歷代的事件還是知道一二的,再加上週氏平日好戲,這戲文裡不也唱過亡國之君的悲慘之事麼?就算是當年趙宋代周,柴家也好不到哪裡去,而如今趙之埰恰好又是宋王,這難道是巧合?爲此周氏還是有些不放心。

“太妃不必多慮,大明乃天下之主,再者宋王殿下乃是順應天命投明,大明定會善待宋王一脈。至於太妃所擔心的事更不可能發生,要知道老王爺當年稱宋王之時就已是大明臣子,說起來如今王爺繼位,是順理成章。既然如此,作爲臣子上表朝廷以求冊封,天子只有欣慰何來怪罪一說呢?再者王爺主動交出兵馬,更是忠心之舉,大明天子乃千古明君,厚待是一定的。”

說到這,彭榮特意舉了個例子,這例子就是琉球王尚氏一脈,如今尚氏主動去國,大明以親王爵位待之,並在本土妥善安置。尚王同樣年幼,但大明優厚和禮數半分不差,除了去國主之外,其餘一應待遇依舊如故,而且大明天子還承諾,尚氏後人不僅可以繼承其爵位,如有才者也可出仕,以此來看,宋王歸明未來的保障是一點問題都沒。

“太妃您想,尚氏可是真正擁有一國之國君,大明都能如此善待,何況您和王爺呢?”

聽到這,周氏這才總算放下了心。可轉念一想又擔心趙弘燦的舊部,雖然現在新王繼位,廣西這邊也算太平,可前線那些將領卻不知道是什麼想法,尤其是趙弘燦的心腹提督郭永,此人對趙弘燦是忠心耿耿,而且現在他在雲貴邊境手握重兵,節制前線所有軍隊,一旦有所異心不聽命令,決議反對的話,那麼周氏也拿他沒有辦法。

聽到這話,彭榮淡淡一笑,這事他早就有所安排,自然不會讓郭永如意。郭永如果知趣的話那麼沒問題,到時候就算不能再繼續帶兵掌握兵權,給他一個富貴並不難。可一旦郭永得知趙弘燦的死訊後起了什麼心思,那麼就不要怪他彭榮心狠手辣了。

所以說,一切的關鍵都在桂林,只要說服了周氏和新宋王,桂林掌握住在自己手裡,那麼整個廣西就在自己全盤算計之中。至於貴州那邊,也就是郭永麻煩些,可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

就這樣,周氏最終把此事託付給了彭榮,彭榮心中歡喜之餘也向周氏下了保證,並且向周氏提議以宋王的名義下令給貴州前線各將士,以做好萬一郭永有變的準備。

對此周氏自然是言聽計從,答應了下來。就這樣,當天就以宋王趙之埰的名義,兩道文書由桂林發了出去,一道是給大明天子的上表文書,其中內容自然就是彭榮所說的那些,一方面是要求天子冊封,另一方面是主動提出交出所擁地盤和部隊,以表對大明忠心。

至於另一道文書自然是給貴州那邊的,這道文書並非直接給郭永,而是發給投靠彭榮的幾個將領,讓他們做好解決郭永的準備。至於郭永那邊,由王府另外發去一封信函,函中只是告知趙弘燦死訊和趙之埰即位的消息,並讓郭永儘快返回桂林議事。

這些都是彭榮的安排,可以說是一環扣着一環,早就安排得妥妥當當。再者,其中不僅有彭榮謀劃,同樣還有錦衣衛的協助,張冉提前安排好的錦衣衛早就做好了準備,彭榮在桂林之所以那麼順利,錦衣衛也功不可沒。

眼下搞定了宋王,接下來就是郭永這邊了,郭永此人是趙弘燦的心腹不假,對趙弘燦忠心耿耿也沒錯,可其實郭永本身的能力並不強,他當年在廣東任總兵之時就不以善戰著稱,其地位完全是靠着趙弘燦的提協才慢慢爬起來的。

趙弘燦能夠以廣西之力拿下貴州大部,並非是郭永的能力,他靠的是自己手下驍勇善戰的狼兵和其他幾支編練的新軍,再加上幾員能戰的將領。此外還有着天下大局變化的因素在,這才能夠有如此戰績。如果僅僅只是靠郭永,以他的能力恐怕做不到如此大勝。

可不管怎麼說,郭永的身份和地位擺在這邊,再加上趙弘燦對他的信任,這才讓他擔任提督。而彭榮也恰恰是明白這點,在之前就故意建議趙弘燦把前線總指揮的權利交給郭永,他這麼做表面上似乎是爲趙弘燦分憂,同時也是示好郭永,可實際上彭榮是利用郭永和其他將領之間的矛盾,故意用這方法來挑唆離間,以爲之後的謀劃做好準備。

一切正如彭榮預料的一樣,在一系列的安排之下,郭永根本就沒多少能力反抗,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頑抗到底,但這條路以郭永的魄力和能力,再加上他對軍隊實際的掌控權根本就做不到,何況前線不僅有早就和彭榮一起投靠大明的將領握着重兵以作牽制,同時還有嶽鍾琪的部隊在一旁虎視眈眈,內外之下,郭永如何敢這麼做?

至於另一條路就簡單了,那就是乖乖地按照彭榮的意思隻身返回桂林,隨後徹底交出兵權。這樣一來,郭永可保性命,雖然以後不能再繼續領兵,但當一個富貴勳貴是沒問題的,畢竟大明這邊也不想看到趙弘燦死後,其部四分五裂,這對於大明在西南的戰略和穩定是沒任何好處的。

就這樣,過了沒多久,在形勢所逼之下,郭永選擇了第二條路,交出軍權後返回了桂林,如此趙弘燦的勢力內部就此全部投入大明,郭永前腳剛走,嶽鍾琪就直接接管了其部,大半個貴州也就此全部落到了大明手裡。

這一切發生的太塊,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簡直就讓人不可思議。原本西南各方勢力中最大的宋王直接就投入了大明懷抱,而西南三省中的廣西、貴州大部也兵不血刃地成了大明的地盤。

緊接着,早就做好準備的大明也正式冊封了新的宋王,朱怡成特意下了聖旨,並賜於宋王丹書鐵券,承諾宋王一脈同尚王相等優厚,當旨意到達桂林後,一直有些忐忑不安的周氏這才終於放下了心,臉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來,大明就將正式接管兩省,而宋王趙之埰也需按例前往北京面見天子,政權交替之間,自然有幾人歡喜幾人愁,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投靠大明卻不是什麼壞事,畢竟現在的大明如日中天,這天下已有十之八九入了大明之手,與其同大明對抗去求那虛無縹緲的富貴,倒不如當個大明之臣做個安安穩穩的臣民。

更何況之前廣西一地就已脫離滿清,成了大明之地,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對於地方百姓來講如今真正成爲大明之民自然不會有絲毫反對。

可相比趙弘燦這邊的變化和歸順外,在貴州一地,高進部卻陷入了難以選擇的困境,當消息傳來後,一種揮之不去的愁雲籠罩着高進部的上方。

第一百零八章 秋風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木屋夜談第二百七十四章 江湖來訊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又來這招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委以重任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鮎魚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舉薦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西方和東方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對策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離開第一千一十七章 變一變第八百六十九章 如意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不能急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叫門第二百三十一章 出宮第七百一十二章 用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避重就輕第八百六十七章 三光第二百零三章 釣魚第九百三十四章 插翅難逃第四百九十章 成竹在胸第八百五十四章 任憑於他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衝鋒第四百九十二章 豐臺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戰俘第三百三十四章 祖制(求票)第四百九十章 成竹在胸第三百一十一章 下一步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打不打第五百二十一章 遷民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大轉移第三百六十七章 雙喜第七十章 征途是星辰大海第九百七十八章 稱臣第三十四章 同病相憐第八百零七章 堅守陣地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麻煩第一百七十九章 問策張廷玉(求票)第五百三十章 糾結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小鬼拍門第四百一十一章 一代明君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算計第八百六十二章 同知第二章 反賊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潰敗第六百二十章 出賣利益第九百八十一章 避實就虛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建設兵團第八百三十八章 恐怖的一幕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還是北方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印度八旗第九百二十三章 光州董銘第七百八十八章 過河拆橋第一千五十九章 策略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如夢似幻第一章 甲字一號第七百四十一章 水到渠成第三百五十九章 老少將軍第三章 倒黴的朱怡成第七百零二章 勸諫第七百八十五章 直親王的憂慮第二百五十九章 海盜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會晤暫停第七百九十六章 危機重重第六百零一章 中都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命令第三百一十六章 搶購風第一百五十四章 澎湖第六百九十六章 掘墓人第一千三十三章 竊喜第六百六十四章 殺氣騰騰第五百一十五章 善後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磨一磨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連橫第六百九十八章 飛馳第八百五十七章 好消息第一千八十一章 失望第四百四十六章 遷都?第一千四十章 大局已定第七百六十九章 亂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做文章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新式戰艦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大叔第八百六十七章 三光第九百九十章 老汪修史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敲詐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作戰參謀第一千一十九章 老朱家的傳統第一千五十四章 來了又走了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太倉大案第四百零一章 興奮的錦衣衛指揮使第三百二十八章 老樹開花(求票!)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合適的理由第一百七十八章 康熙的算盤第一百四十二章 來襲台州第八十七章 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