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信仰

隨着皇后和太子抵達北京城,朱怡成在北京的生活逐漸變得習慣起來了。看來,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只要身邊有着自己最親近的人,人們往往就能使自己心情平靜並對新環境快速接受。

之後的二個月裡,其他後宮妃子和皇子、公主等也逐漸由南京北上,陸陸續續到了北京,他們的到來更讓原本空蕩蕩的皇宮增添了生氣。

永業七年五月初三,朱怡成的北遷初步正式完成,也就是說自他由南京前往北京到整個後宮搬家完成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這個時間看起來似乎不短,但要從皇帝搬家的這個角度來看卻是極爲快的,要知道南北相隔甚遠,再加上搬家的人身份不同,如果放在以前根本沒那麼容易。

要知道當年永樂遷都前後耗費了近二十年時間,其中更鬧出許多事來。當然當時的情況和現在不同,而且還牽涉到北京城和皇宮的建造等等,可就算這樣,在正式遷移的時候也耗時極長,甚至因爲北京大殿雷擊着火導致羣臣的反對和朱棣的堅持很是被砍了幾顆腦袋這才強制推行。

隨着後宮整體遷都的完成,北京作爲新的政治中樞也開始了它的運行。雖然南京依舊有着六部官員留守,但所有人都清楚南京作爲政治中樞將慢慢退出舞臺,按照朱怡成的設想,不再保留兩京兩套班子的設置,所以將來大明會同前明使用不一樣的行政統治手段。

這點,滿朝文武都是清楚的,也未有提出反對意見。因爲現在的交通環境已和當年不同。如果是在百年之前,南北兩京只能依靠漕運和陸路進行溝通,兩京相隔數千裡,來往極是不便,何況又因爲南京的特殊性這才形成了兩京兩套班子的制度。

而現在的大明大開海貿,再加上上海等港口城市的大興,來往南北的海船越來越多,其交通方面也不僅限於漕運和陸路了。

其他的不說,僅僅以北京到南京的速度來講吧,由北京至天津,然後從天津登船沿海而下,由上海入長江口沿江而上直抵南京城,這條線路最短的只需三四日而已,就算走的慢些,一旬的時間怎麼也能到了,這大大縮短了政令的傳達,也更有利於北京作爲政治中樞對南方直接有效的統治。

除此之外,朱怡成自拿下南方後就開始修繕官道,尤其是打下江北後因爲賑濟的原因採取了以工代賑的方式,不僅修繕各處官道,並且對於水利也開始着手進行修繕和規劃。

這些都不僅都是穩定地方、促進生產、溝通南北的好事,要知道在歷代中,朝廷對於官員的考覈中有一條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興修水利和地方生產。而朱怡成這樣做恰恰也起到了這個目的,使得拿下中原後使各地在很短時間內就穩定了下來,並且隨着各項工程的順利進展,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漸產生了好的轉變。

說起來中國的老百姓其實是最好統治的一個羣體,相比西方國家重視個人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情況,中國的老百姓卻一直僅注重自己的生存。

曾經在後世,甚至這個時代,西方哲學家、神學家甚至王公貴族們對中國人信仰理解一般都是以佛教徒、道教徒這些來判斷,其實這種判斷是絕對錯誤的。

西方人的思維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想法,當西方人見到中國人家裡供着佛像、三清像,在某些日子裡去寺院、道觀虔誠地上香許願的時候,往往會對這些中國人的信仰進行判斷。

可實際上中國人信這些並不像是西方人那樣的狂信,西方人在接受一種信仰的時候往往會把信仰當成自己畢生的寄託,從而爲之付出一切。但中國人卻不是如此,中國人表面上信佛或者崇道,可實際上中國人的信仰是非常實際的,就算是信佛的中國人在路過田頭的土地廟時也會停下腳步拜上幾拜,而信道的中國人在見到化緣的和尚時同樣會雙手合十口稱一聲師傅,同時給予幫助。

這些表現讓西方人很是不解,所以西方人就又產生了一個錯覺,那就是中國人也許是多信仰羣體。可是這個答案同樣也是錯誤的,實際上中國人的信仰並非他們眼中看到的那麼簡單,而其實中國人是一種非常實際的羣體,那就是抱着無論那種神佛都不能得罪,只要對自己有利,自己的信仰隨時隨地都可以調整。

比如信道的人在求子時會去求送子觀音保佑,而信佛的家庭在科考前會去孔廟拜上一拜以求心安,又或者無論信那種的普通人,在許多時候還會在家中供着祖宗牌位,凡事上三柱香求自己的老祖宗保佑等等。

這些是西方人根本無法理解的,可恰恰又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會這樣擁有獨特的信仰方式,又能夠在各種不同的信仰中熟練地運用和轉移着,那是因爲老百姓們在其千百年的生活中所造成的一種特殊文化。

說白了,就是一個最樸素也最簡單的道理,老百姓奢望的不是別的,僅僅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而已。所以不同的信仰和轉變無不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這也是前面說的中國老百姓是最好統治的羣體,只需要讓他們吃飽飯,不受凍,能夠安然地生活和繁衍,國家自然會穩定和持續發展。

綜觀歷史,每個朝代只所以最終改朝換代,除了外來的因素外最大的因素就是老百姓吃不飽飯。當這種情況產生,爲了生存的老百姓就會揭竿而起,然後釀成席捲全國的起義和戰爭,從而導致朝代的更替。

而現在,這個可能性已經極小,隨着大明的重興,再加上商貿的發達和大明對海外的進取,使國內的土地壓力大大減輕。再加上科技導致農業的不斷進步,還有新興高產農作物的大量推廣,也讓老百姓在生存的條件上大大進步。

此外,之前提到的交通的變化也是如此,官道的暢通使加強了物品的流通,同樣也使國家政令能夠及時得到傳達。如果等到朱怡成的鐵路計劃順利完成後,那麼整個大明就會徹底變得和以前不同了,困擾千年帝皇的一大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第二十七章 激戰縣衙第九百五十二章 突破關中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穩穩第七百三十七章 還都的準備第九百九十二章 直奏第三百六十九章 王師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一件大事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文明和野蠻第八百一十二章 無法辯駁第六百五十五章 知府之死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明野望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李衛述職1第七百八十二章 佈局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沽口第九十章 兵分兩路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窮途第六百零六章 彈劾風雲第五百二十章 遙遠的親戚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福兮禍兮第五百三十章 糾結第三百二十三章 朝會(求票!)第九百二十章 調包第四百六十一章 陪都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沽口第六百六十九章 衆議第一千零四章 萬里更替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艦隊集結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老汪出使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只會吃大米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第八百九十九章 殺氣騰騰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人選第六百三十三章 聖上萬歲第一百零二章 套路第九百三十章 親情第二百九十章 心好痛第五十三章 背靠山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守愚第九百六十九章 惶恐萬分第二十九章 論功風波第一百七十一章 山呼萬歲第八百九十六章 叫苦第五百三十八章 巴拉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欲蓋而彰第一百二十七章 可惜第六百六十九章 衆議第五百二十九章 蔣毅第一百四十四章 敗敵(補更)第一千四十六章 錦衣侯第九百六十三章 柔佛歸明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答卷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高原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西方和東方第九百四十四章 相邀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穩穩第六百七十四章 李衛第一千零九章 下山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騎兵第八百一十二章 無法辯駁第七百零八章 出爾反爾第七百五十六章 前夜第八百零六章 千鈞一髮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一舉拿下第九百二十四章 各持己見第六百七十章 鄔思道入宮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第七軍第四百零七章 目標天津衛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墜落的勇士第一千九十四章 羽鳥島第六百六十章 出事了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更替第三百一十五章 風波第七百九十六章 危機重重第八百九十一章 再勸第二百零八章 深宮夜話第四百六十七章 另一條路第六百一十一章 退意第三十一章 對戰第四十六章 陳大老爺第三百六十四章 戰俘第八百一十章 巨大的勝利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帝國的黃昏第二百九十九章 君臣(求票!)第三百八十一章 亂仗第三百二十一章 將相不合第八百五十二章 想法第九百零三章 節點第五百零三章 蒸汽機第八百八十章 京營第三百五十四章 亡羊補牢第六百六十二章 驚天之雷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國之儲君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強攻第三百零四章 林娘子獻策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曼薩尼約第八百九十六章 叫苦第一千零三章 君問臣第二百二十九章 白蓮起義(國慶假期最後一日,求票!)第七百二十六章 千年王八萬年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