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爲君解憂

康熙的臉色發青,擺在大腿邊的右手緊握,手背上連青筋都條條可現。

雙眼眯起,望着伏在前面的這些奴才,他心中怒火中燒,已到了即將暴走的邊緣。

不過,多年的皇帝生涯,康熙還是按捺住了心頭的憤怒,因爲他敏銳地感覺到這件事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這些奴才表面說是要康熙儘快確定皇儲,以固國本,可實際上康熙已從他們的舉動中看到了其他危險。康熙判斷,立皇儲僅是這些人的試探,一旦自己讓步,那麼這些奴才一定會得寸進尺,接下來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些什麼。

這是八旗制度和皇權的抗衡,這些人妄圖用祖制來制約自己的皇權,弄不好,只要康熙同意立儲,那麼接下來他們一定會再拋出更爲過分的要求,比如說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就是俗稱的八王議政,用此把皇權從他手中奪走。

這是康熙無論如何都不能答應的,這些年來,康熙不斷往下五旗中摻沙子,更把鄭親王改成簡親王,禮親王改爲康親王,肅親王改爲顯親王,就連安節郡王都曾從親王降級爲貝勒,隨後在幾年前才重授爲郡王。

他這麼做,就是爲了消弱這些****在八旗中的影響力,同時把自己的幾個皇子入八旗各自擔任統領等職,以控制下五旗中的一部分力量,從而把權利歸於中樞。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等所有佈局完成,那麼大清皇帝的皇權就再也無人能抗衡,八旗也從而成爲了真正意義上的角色。但誰想到,如今多事之秋,在四年前江南鬧了反賊,而這四年中這些反賊朝廷非但沒有儘快平定,反而使得其越坐越大,直到如今更佔據了半壁江山,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尤其是大明在南京死灰復燃,這更直接動搖了大清對於天下的統治。假如康熙能夠輕易平定亂局,收復江南的話,以他的威望和地位,這些跳樑小醜是絕對不敢冒出來的。可現在卻不同,不要說江南了,就連河南一地這仗也打了足足一年,隨着時間的推移,沒了江南財富和漕運支持,大清的力量已不斷消弱,就像是一個在搏鬥中受傷的巨人一般,不斷流着血,從而變得越來越虛弱。

除此之外,康熙還犯了個大錯,那就是開始不斷重用滿臣,一直以來,康熙執政的口號都是滿漢一家,而在他執政的五十年中也做到了這點。朝中除了滿臣外,漢臣的比例並不少,就連上書房中漢臣也有好幾位,至於六部和地方上漢臣的比例就更高了。

對於漢臣的重用,鞏固了大清對天下的控制,也使得漢人歸心於大清,同樣也平衡了朝廷中滿漢分歧,更使康熙能利用漢臣來對抗滿清貴族對於朝廷的影響力。

但自南方大變後,康熙出於對漢人的不信任,或者說他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漢人,之前所做的一切僅僅只是出於自己統治的目的而已。所以,大量提拔滿臣,或者給予滿清貴族更大的權利,這是康熙這兩年所做的。可恰恰因爲他這樣的所爲,也導致了滿期貴族在朝堂上的權利日盛。

這種做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康熙就嚐到了這個後果。這些滿清貴族爲了一己私利,對於皇權已沒了敬畏,試圖想從康熙手中奪回他們本來的特權,從而才導致今天的事發生。

默然不語的康熙看着這些看似忠心耿耿,卻別有用心的奴才們,久久未能開口,而在這時,上書房大臣馬齊先站了出來,嚴厲訓斥莊親王博果鐸等人的舉動,這使康熙在憤怒之餘稍稍鬆了口氣。

“馬相此言爲何?”莊親王博果鐸故作不解道:“皇上自廢太子後,曾向朝中提議推舉太子,當時馬相不也支持儘早再立儲君的麼?如何今日反而持反對意見?難道馬相覺得國家無儲是件好事?”

馬齊和康熙一樣也看出了這些人的目的,作爲朝中大臣他當然願意儘快立儲,畢竟如莊親王博果鐸所說那樣,他本就是同意立儲的,而且爲了這事還被康熙奪去職務在家閉門思過了好些日子。

但是,馬齊的出發點和莊親王博果鐸等人不同,他是作爲朝中大臣爲國考慮,而不是像他們現在打着另外的算盤。當即馬齊就反駁道:“莊王爺,何時立太子,如何立,立誰,這當然由皇上決斷,作爲臣子,莊王爺如此所爲恐怕不妥吧?”

“有何不妥?”安節郡王華圯年紀最輕,作爲郡王他在朝中並不實職,僅僅只有一個御前大臣的差事。而且,他在幾個****中混的是最不如意的,一向不爲康熙所喜,如歷史不變,等雍正上臺,他這個郡王就做到頭了,到時候不僅被奪了爵,就連其嗣都被皇家另行指定,從而徹底失去了家族的榮耀。

此時此刻,安節郡王華圯當即就反駁道:“皇家無私事,儲君乃是國事!皇上一直未定於儲,從而導致朝內外人心浮動,而今江南半壁倫陷,國家正是飄搖之時,儘快立儲正是要事,更是大事!本王並不覺得有任何不妥。”

“安節郡王所言正是,本王也是如此覺得,皇上這些日子操勞過度,而儲君之爲空缺,實是不妥,所以本王也建議儘快立儲。”安節郡王華圯話音剛落,康親王崇安連忙接上,而其餘幾人也同時表示立儲刻不容緩。

不等馬齊再次反駁,這時候資格最老的簡親王雅爾江阿站了出來,開口道:“皇上,奴才覺得諸位王公所言並不無道理,國之有儲,民心思定。國無儲君,人心不安啊!如今南邊反賊勢大,我大清更得早做打算,奴才懇請皇上以國家爲重,儘快立儲纔是!”

說到這,他頓了頓,隨後又道:“如皇上一時未能有合適人選,奴才倒有一個想法,所謂常言道,一人計短,三人計長,不如皇上讓諸位王公大臣一起議一議此事,也好讓奴才等爲我大清和皇上解憂……。”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情第七百三十三章 周家的目的第六十六章 狗頭軍師第三百一十六章 搶購風第二百零八章 深宮夜話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武毅第一千零三章 君問臣第五百九十六章 復仇的呼嘯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太子在呂宋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助攻第九百三十五章 氣度第九百六十五章 何顯祖進言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不管它第五百一十六章 建興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打不打第九百一十二章 撤離第八百一十三章 胡言亂語第四百章 指血第八百二十六章 大將截流第九章 紅花白藕第三百五十九章 老少將軍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選擇第三百七十章 大明之策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動手第一百八十章 南渡(大家中秋節快樂!求票!)第一百六十四章 左右爲難(求票!)第八百六十六章 兩虎初會第三百三十二章 破局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會晤暫停第六百六十五章 風暴中心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妥協第七百七十六章 南京密約第六十四章 廖煥之第五百七十一章 過府第六百二十九章 罵將第六十七章 潘老大第三百九十九章 皇權第七百四十八章 大明威嚴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武毅第一千八十二章 瀋陽第九百六十六章 臣子慾望第八百七十五章 嚇死侄兒了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老汪出使第一千四十二章 腹背夾擊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允第九百八十二章 朱皇帝的決心第一千六十一章 兩手第七十章 征途是星辰大海第九百二十七章 一聲嘆息第一千四十一章 初一大朝第一千一十九章 老朱家的傳統第八百零六章 千鈞一髮第一千一十四章 進而攝政第二百二十九章 白蓮起義(國慶假期最後一日,求票!)第八百一十九章 鐵血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秋官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烏爾格第三百九十四章 破局第三百九十章 歐洲來客第五百五十七章 忠烈之後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戰艦第二百七十四章 江湖來訊第七百四十九章 艱難的新明第七百二十六章 千年王八萬年龜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 遠東的本傑明第五百九十章 爲了部落第九十六章 落幕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落黃泥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半島海戰(完)第七十六章 賢王第一百二十四章 人和地第八百二十四章 投降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大意了第二十一章 鉅變第七章 朱明後裔第一千七十三章 心生退意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三合之戰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接觸第六百六十九章 衆議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老北京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故地第二百一十九章 牛皮吹大了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還是北方第八百二十二章 驚雷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冬日出訪第二百九十二章 選擇第八百二十三章 山崩地裂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開戰帶來的影響第三百七十六章 內憂外患第八百三十七章 財富第八百七十五章 嚇死侄兒了第三十七章 杭州大戰3第五百一十六章 建興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集中打擊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不爲人知的交鋒第四百九十八章 前車之鑑第十五章 定君臣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探望第十一章 合利第一百零四章 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