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商路斷絕

離開司隸校尉衙門後,哪怕不用神識搜查,李凡也能感覺到身後多了不少尾巴,明裡暗裡的跟蹤自己。

這倒也正如他所料,畢竟長思城這種京畿首府,進來個陌生人都得登記入冊,交錢納稅,你這來的還是個元嬰修士,還上來就跑司隸校尉衙門這種四面透風,裡裡外外都是眼線的地方,還主動自報身家,指名道姓得要拜見京畿獨坐,怎麼可能不引人注意呢?

所以估計這一大早,‘廷尉左右監供奉李二’,入城拜見了司隸校尉溫璋,兩人還在新王繼位的節骨眼上,討論了一晚上前國主遇刺大案的事情,大概早就被寫到邸報上,呈送離國皇城內外,送到各位閥主大佬案頭預覽了吧?

李凡也是呵呵一笑,毫不在意,倒不如說現在打草驚蛇也在他的計劃之內。他纔不去臭水渠裡找線索呢,而是開始帶着一堆尾巴在長思城亂逛。

其實溫璋倒也確實沒坑人,好吧,其實還是欺負這個中原來的愣頭青,不知道離國內鬥的厲害,故意隱瞞了涉及李宥那小子的許多隱情,兩個案子的主謀也藏了許多情報不提,騙傻子似的給李二指了條直通下水道錯路。

但這並不是在坑人,相反,溫璋其實想拉這‘李二’一把的。

畢竟比起追尋真相,避諱自保纔是人之常情,而假如‘李二’這個外地來的元嬰高手,真的沒頭蒼蠅似得亂查亂撞,不說牽扯進離秋宮撥雲詭譎的鬥爭當中,傷了長思城內外的和氣,就算打起來弄壞了路邊的花花草草,保不準他這個司隸校尉也得受牽連的啊。

不過好在這傢伙還算講禮貌,雖然是用刀吃飯的武夫,元嬰境界的高手,但到底是三垣那種地方混過的,和南宮家那羣飯袋不同,是知道好歹的,而且曉得進了城,第一件事是來拜會王都警察局長,也算是給他的面子了,因此溫璋打算拉這貨一把,認真的提了點好建議。

假如李二,真的按照他溫璋的指點,到城西順着永安渠那條臭水溝查染坊,雖然抓不到真兇,但肯定是能有所斬獲的。

畢竟永安渠那一片,西市南邊,就是個三教九流盤踞,魚龍混雜的‘九龍城寨’。當初陸豺他們神教就開在坊內圖謀造反,還有羅教沙棠村的也躲在溝渠裡藏身苟命,身上揹着人命案子的正經‘仙賊’更不會少的。

所以若‘李二’真的是六扇門派出來的捕盜,進去隨便逛逛,總能抓幾個在逃的案犯吧?若把人證打死就更好了,一口咬定說這就是黑蓮教的餘孽,害了離國主。那溫璋肯定會配合嘛!

到時候你把腦袋一割,我把官印一蓋,大家把責任一推,直接把屍首帶走了去三垣領賞。來個死無對證,如此六扇門也好,離國朝堂也罷,兩邊都可以交差了,豈不美哉?

所以溫璋拉着李凡絮絮叨叨一晚上,還給了他不少情報,暗示了好幾個市坊中可能藏有‘仙賊’的地方,分明就是按着這麼個借刀殺人的心思。

或許這個陰險精明的傢伙,也看出來‘李二’不是什麼六扇門供奉,但這又怎麼樣呢?指不定就是宮裡的,專門安排這人來擺平這個事的呢?

總之前國主涼都已經涼了,就沒必要再在死人身上浪費時間精力和財政預算,只要能把這件事情做好,讓上邊的大人們眼前清淨,大家一起開開心心恭迎陛下登基不就行了唄。

但李凡又怎麼會讓這些人如願呢?

他興師動衆得跑來和溫璋這老貨聊騷,可不是爲了給這些人當槍使,維持皇城內外的和氣啊!

不錯,他就是奔着長思城大業坊太平觀來的。

都知道了那幾個闖入墨竹山的黑蓮教魔修,是太平觀在背後牽線搞事,那還有什麼好扭扭捏捏的,看在觀主的面子上,饒那太平院一命不死,正門衝進去暴打一頓,把黑蓮教的餘孽逼出來就是了。

是的,‘強’就是可以爲所欲爲,橫行無忌。

試問太平觀那幾個廢物,有人可以阻擋他嗎?

這次來多繞一圈,說白了還是爲了隱藏分身方便做事,反正以後問起來,你咋知道黑蓮教的背後是太平觀?那李凡就答,都是昨天晚上司隸校尉和老子說的,伱們問他去。

對,就是坑這貨了怎麼了,這種百姓擋路都要被杖殺的酷吏,李凡沒把他頭揪下來,已經是很顧全大局,網開一面了好嗎!

不過在正面衝進太平觀開打之前,李凡還得再等一會兒,打草驚蛇也得給蛇動起來的機會嘛。

於是現在李凡並不直入城坊中抓人,而是假意往城西轉悠了一陣,就到西市逛街,喝茶聽曲,出手就用太傅府誆的那些金釵金銖付賬,一副老子就是來公費旅遊,不把這點辦案經費霍霍空了誓不罷休的模樣。

跟着他的探子倒也不意外,差人辦案前先附近踩個點,打探一番情報,這都是很正常的操作嘛,於是也紛紛跟着在酒樓消費,喝茶聽曲,輪換着盯人。

但當李凡在酒樓坐着,盯着西市瞧了一會兒後,卻發現情況好像有點不對勁,也顧不上裝了,直接扔出好幾個金銖,開始找人打聽起情況了。

他問的不是什麼仙賊刺客,也不是哪裡有黑蓮教的魔道,他是問長思城裡的人口,怎麼這麼少了?

上次李凡來長思城還是上次,咳咳,五六年前的時候。

那時候市集上人流如織,很多人和他擦身而過,大道上車水馬龍,擁堵得水泄不通,如果被琳琅滿目的商貨晃花了眼,一不小心就會被車轍壓了腳。若是還掐着隱身訣,經常就會被人踩掉鞋子。

但這才過了幾年,已經是字面意義上,門前冷落鞍馬稀,西市的市井商樓間,蕭條一片的荒涼景象了。

搞毛啊?李宥到底怎麼修宮殿的啊?幾年就能把長思城整成這副鬼樣子?而且長思城出了這種亂子,墨竹山居然都不管的嗎?

於是李凡就和那酒樓的掌櫃,端菜的小二,彈琴的戲子,乞討的老者,甚至鄰桌喝茶的探子們都聊了聊,問了問,也大致明白了最近幾年離國發生的情況。

怎麼說呢,長思城內民生凋敝,不能全怪到李宥那小子身上,但這傢伙從旁起到的作用,不說是罪魁禍首吧,但也得說是雪上加霜了。

好吧,國主不就是想住個新房子麼,不就是吃喝玩樂享受了幾年麼,那又怎麼了。堂堂十二國的藩主,一人之下萬人,連這點錢都沒有才是大問題好吧!而且某種程度上說,土木工程還能算拉動內需,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咧!

假如是太平之世,一國之主帶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縱情享樂,不亂折騰百姓的話,還不至於把國家敗掉的。

但已經說了很多次了,現在是亂世了。

於是長思城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國主的不作爲和貪圖享樂,甚至也不是朝廷腐敗,尸位素餐,土地兼併之類的大格局,而是更純粹,更直接,更慘痛的打擊。

長思城的商路斷絕了。

西邊崑崙,北邊坤國,東邊巽國,三面的商路都受到戰爭的影響而斷絕,爲長思城帶來無數財貨的商團消失不見,資金流和物流鏈出現了嚴重的短缺。

而南邊的墨竹山,最近也在全面軍備,轉入戰略防禦,觀主的主要精力和財力,全都放在組織耕田,北邊備戰和破山伐廟這些大事上。墨竹山的修士們自己也需要消耗大量物資,生產符咒法器備戰,既然在長思城也買不到資源,連南方墨竹山來的貿易路線也迅速斷絕了。

這樣對於長思城這個兩百四十萬人口的大城市,打擊簡直是毀滅性的。

要知道離國這些年經營下來,土地兼併確實已經很嚴重了,本地蝸居在西南一隅這百萬人口,大部分是爲王公貴族服務的,官吏,士兵,學者,商人,下僕,手工業者。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自己的田地,長思城外那廣闊優質的田產,完全是宗室勳貴的資產,光一個郭家,水車磨坊就有四十多座,而城中的離國百姓卻身無立錐之地,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了。

但無論如何,靠着離國首都的地位,和南國貿易中心的優勢,城中百姓可以給達官貴人們打工,可以代購轉售各地財貨,可以做中間賺差價的二道販子,可以提供商旅住宿護衛維修補給等各種服務業活動,還可以搞金融服務,當鋪兌換金銀放利錢,那再怎麼樣,生活肯定是比邊疆地方開墾耕田的農民要富裕輕鬆的。

但如今四面八方的商路斷絕,資金和商貨的嚴重短缺,自然就導致了經濟的崩潰,切斷了大多數人賴以維生的手段。

而更慘的還不止於此,如果商路斷絕是一時的,這麼多年的積蓄髮展,長思城畢竟是離國的中心,而且觀主也不會讓這麼多人餓肚子不是,日子緊吧一點還是能維持的。

但是這個時候要說明一下離國百姓,或者說仙宮子民,全天下凡人的‘義務’。

一曰賦稅,一曰徭役。

這是仙尊時期開始定下的規矩了,畢竟那個時候是殘酷的種族戰爭,有修煉資格的修行者在外討伐妖族開拓疆土,那些不能修煉的凡人也不能啥事不做,需要生產勞作,承擔維持仙宮這四宿八藩,十二支大軍的後勤。

具體來說,賦稅就是直接繳納錢糧,比如國家規定且沿用至今的正稅就有口賦,算賦,戶賦,山川林澤稅,獻費,田租,資算,市稅,租銖,關稅等等,而地方追加的雜稅勸捐名目就更多了。離國自然不必說,尤其長思城這種工商業發達的地方,賦稅名目是最多的。

而徭役,就是提供勞役徭戍的體力勞動,修建城牆水利,打造軍械鎧甲,巡查內地周縣,運送錢糧軍備到前線輪換戍邊。

想也知道,大修離秋宮的土木工程,都是用徭役的形式攤派的。而且工程大頭款項自然全讓包工頭死太監們賺去了,長思城的百姓只被攤派義務的勞作,不想在家門口搬磚做苦力,就要上前線送軍糧,而且這種事情,肯定不會分給郭家這樣的門閥世族,最後還是全攤派給西南城區的民衆。

本來商旅斷絕就沒了收入,現在還要給國主打義務工,一天到晚累個半死連口飽飯都沒得吃,自然搞得民間怨聲載道,怒氣沖天。

而且別忘了,同期還有一個神罡錢濫發的問題呢。

仙宮神罡錢的體系,早已經進入崩潰了。三垣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管理能力,鑄幣權自然也已經被地方豪強把持,不僅十二國門閥在土地兼併,掠奪商人市民的資產,私錢氾濫也已經是十二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了。

當然不僅是三垣和南宮家在用劣錢換新錢,十二國朝廷,還有地方的門閥,甚至長思城坊間的私人錢莊,都在大規模鑄幣,而且是劣幣逐良幣。

以前僞造的神罡錢李凡也見過,還僅僅是神罡金氣的含量有區別,但用的還是足銅,凡人肉眼還分辨不出,但現在別說神罡金炁了,連銅錢的質地都開始濫竽充數了。

李宥這個二傻子也是,本來國家已經財政緊張,入不敷出了,但爲了離秋宮的大房子,新衣服,禁軍賞賜,遊宴馬球的天量花銷,這傢伙也是拼了。居然真就聽信內廷那些蠢貨的建議,將內帑的神罡錢重銖,一文錢鑄成兩文錢來用,賣官鬻爵什麼的更是常規斂財手段了……

國主都帶頭瞎幾把搞了,那底下門閥的行爲可想而知,郭家帶頭,私鑄氾濫,土地兼併強取豪奪。

於是離國百姓收入銳減,負擔暴漲的同時,資產還開始大幅度縮水,同時物價飛漲。而國家財政已經瀕臨崩潰,門閥的稅賦一點都收不上來,裡外還在用錢。

這樣的情況,換成十二國其他任何一國,局勢都已經崩了。

但是要不專門說離國國富民強,人才輩出呢,都這種情況,居然還沒崩!還給穩住了!

這也是因爲友商的襯托,四面八方都在打仗,觀主至少能把一國的百姓餵飽,所以形勢還不嚴峻,大家都覺得忍一忍總能過去的。

然後大的就來了。

爲了彌補國家財政的虧空和軍費的不足,同時應對劣錢氾濫的局勢,在御史大夫李弘憲的主持下,度支郎中李文饒出臺了度支司,備邊延資庫之策,來整頓國家財政。

簡單來說,就是鹽鐵絲綢馬匹水酒等,全部改由戶部直屬的度支司專營。同時地方稅賦也不收神罡錢了,改收絲綢布緡,全部以實物抵債,布緡結算。瞬間神罡錢崩盤。而光長思城一年就儲入布緡十二萬匹。連離秋宮的嬪妃也發了瘋似得染布……

至於地方收納的特產,全部就近收繳入各府道州縣的備邊庫中清算,優先用於備邊軍供,額外餘下的部分,或者前線用不到的商品,就改入延資庫,由度支使調度,運送到各地傷市販賣,以充軍資。

說白了,以後的離國,就是唯耕與戰,不需要‘商人’這個職業了。

於是長思城的小市民們紛紛破產了。但凡有些門路的,都變賣了祖產,或者乾脆自己逃籍,拖家帶口得淪爲流民,到墨竹山開荒來了。

爲啥來墨竹山?

因爲墨竹山現在是玄門了,玄門的領民,從不向仙宮交稅。

第63章 泉客島莫氏第516章 混元劍童第141章 入澤第561章 護陣第615章 給個機會第241章 金身童子第271章 下半場第323章 本原用第481章 壞消息第531章 雲臺大比 其二第479章 出差第150章 肥羊第419章 玄雲子第576章 墨山北第440章 收屍第509章 五蠹六蝨第111章 沙棠第424章 天降神物第401章 隱瞞第313章 有緣人第121章 擋我者死第617章 神獸第484章 十年寒窗第565章 合作愉快第142章 真香第117章 費盡心機第145章 玉面狸第183章 歸鄉第425章 護教魔神第524章 厲而無咎第450章 元神秘法第155章 魔功第647章 救兵第629章 藏身之處第45章 鬥劍第194章 墨山主第331章 血神子第268章 年終獎第475章 花招第372章 韋虎第518章 嵩山弟子第225章 貔貅第438章 玄機第616章 一道修行第87章 經典機緣第300章 你贏了第128章 波瀾第259章 靈樞第212章 自天佑之第222章 雲臺峰第580章 鐵道鎮守第537章 雲臺大比 其六第518章 嵩山弟子第197章 骨扇第262章 煉丹第12章 源澤第505章 尚書郎第479章 出差第306章 土地廟第185章 出關第469章 墨者第535章 悔有悔第172章 海王第467章 時來第596章 隱身第482章 好消息第393章 先南後北第357章 衡山第429章 前王命第4章 入門第254章 熒玉雙絕第218章 心聞第148章 上鉤第347章 人脈第120章 真血影神行第480章 文明社會第503章 打蟑螂第528章 四山聚會第187章 定力第489章 雜魚第249章 九真玄冥氣劍第349章 試探第169章 九死一生第233章 夜宴第172章 海王第337章 玄天第36章 援兵第244章 金鱗宮封印第194章 墨山主第402章 協議第659章 將軍第260章 古法第268章 年終獎第269章 上半場第367章 劍童第258章 玉麟莊第104章 牆第18章 人來第600章 公司願景第121章 擋我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