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挑撥

知非道人臨時起意的去詰問觀音尊者,誠然,給觀音尊者添了老大的堵,也的確降低了大唐百姓對於大乘佛教的觀感。但要說就這樣便能損害佛法東傳之事,未免太過癡人說夢。

便是說因此消去了人們對於大乘佛教的期待、好感,連帶着小乘佛教也遭了池魚之殃——畢竟,有人開始認爲小乘佛法度己之道乃是出自楊朱的理念——事實是否如此不重要,但耐不住對佛門無好感的道人們與朝堂上的儒家子弟順着知非道人的思維發散,捏造事實——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儒家最拿手的——要不,農家是怎麼涼的?

但僅憑這些,其實對佛門並無太大影響。畢竟,單從蠱惑人心來說,天下無一家能與佛門相提並論——大多數提鞋都不配,西行取經輾轉不知幾多年,足夠佛門搞風搞雨,安排些人前顯聖救苦衆生的把戲,不怕大夥兒排斥。

好吧,說的有點兒遠了。那知非道人的一番胡來,倒也不是一點兒收穫都沒有,至少,雖然依舊是陳玄奘西行取經,但那與李世民結義,捧着“御弟”的名頭是沒了。知非道人心中促狹的想道,那女兒國的國主屆時怎麼稱呼陳玄奘呢?玄奘哥哥?唐僧哥哥?總覺得沒有那一聲“御弟哥哥”來的有意思。當然了,沒了這“御弟”的名頭,女兒國國主還能否看得上陳玄奘也未可知,真當人家一國國主是個花癡不成?

雖然沒了“御弟”的名頭,但畢竟是要給佛門一點兒薄面,此時的唐王朝畢竟不是上古皇朝,惹不起佛門這樣的存在,好歹還是給了陳玄奘一個國姓。別誤會,不是姓李,而是喚做了“唐玄奘”,李世民欽賜法號“三藏禪師”,與知非道人等西行傳道的人一起出發。自然的,那句經典的“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自是給了知非道人等衆,卻是沒有沒有奉給陳玄奘——現在應稱唐玄奘了——或者直接喚唐僧吧,順口一點兒。

帶着李世民那句“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的囑咐,一行人便自踏上了西行之路。李世民倒是想命幾個武士隨從相隨,只是知非道人卻是想到“左右佛門也是要清場的,那時候這些凡人武士多半難逃性命,何必令其送死?”

索性一句話卻“陛下,此去關山萬里,一旦出了大唐地界,沒了皇朝庇護,指不定有多少妖魔鬼怪山精木魅,貧道與這幾位道友都算得上是修行中人,自是無懼,只是尋常人去了,豈不難料生死,何必罔赴險地?不若我等幾人輕車簡行,或許更好”委婉的勸了回去。只是苦了唐僧,無奈之下也是沒了隨扈人員,騎着一匹白馬,便自與知非道人一同上路了。

要說知非道人與唐僧同行,一個是去西天取經,一個卻是西行傳道,最爲不痛快地,自然是佛門了。明眼人都知道,這可以算作是道門針對佛法東傳的反制手段,卻也無可奈何。至於要向原本那樣,安排些妖魔鬼怪驅逐了,那也是癡心妄想,真當道門說無爲就真個不會作爲了?

至於說最難受的,無疑是觀音尊者了。佛法東傳對佛門固然重要,卻還不至於非其不可——大不了再重新謀劃一次,頂多也就費些心思,浪費些時間罷了,比起初創的時候篳路藍縷,還能難道哪裡去?但對於觀音尊者卻是截然不一樣。前文說了,觀音尊者就等這一筆氣運推他一臂之力證道,自是等不起下一次——萬一被呂純陽那王八蛋搶了先,自己的日子可就難過了。偏生知非道人等人的西行傳道的隊伍,便是最大的變數,更何況知非道人還是呂純陽的弟子,又幾次壞了他的算計,教他怎不恨之慾狂?他心中已經在謀劃着怎樣“合理”地除去知非道人了。

觀音尊者怎麼謀劃,咱們暫且不提。且說一行人,一路向西而來。在大唐境內國泰民安,那也沒什麼好說的,知非道人無聊的時候便專門尋那唐僧說話解悶。說是解悶,或許說是拿唐僧逗趣或許恰當一點兒。至於與知非道人同行的其他人,除了石青璇之外,儒家的是個喚做董允禎,是個五十歲模樣的小老頭兒,據說是董仲舒的後人。知非道人曾打趣的問他與那董永是何關係,結果老頭兒臉色一黑,到現在也不理知非道人;名家的喚做田穀子,是個挺能折騰的人物,口舌功夫十分厲害了得——便是知非道人也不大願意跟他接觸。剩下一個縱橫家的同樣也是嘴皮子利索的很,知非道人說不過他,也是惹不起躲得起。這麼一來,除了石青璇,也只有這位唐僧能給他解悶兒了。

“我說和尚,你說你父親曾被奸人所害,以身相替一十八載,到了最後才得以沉冤昭雪,復生還陽,你不覺得有問題麼?”又一次天色將暮,打尖兒生火做飯的時候,被石青璇嫌棄的知非道人一屁股坐在正在念經的唐僧面前,沒事兒找事兒的問道。

“阿彌陀佛,道長慎言!”唐僧臉色一黑,這已經不是知非道人第一次在他耳邊唸叨這件事了,久而久之,他自己心中也不由犯起了嘀咕。

知非道人卻是不管不顧,徑自在那裡分析着:“你看啊,大唐上下一片太平,國泰明安那是一點兒也不爲過,這你得承認吧?清平盛世,哪裡來的孤身一人做個江洋大盜,還一直逍遙法外的,不覺得太假了嗎?”

唐僧嘴角抽了抽,知非道人卻是又接着道:“好吧,姑且說那劉洪見色起意,把這一節揭過,那麼,他又是哪裡來的膽子,竟敢冒充令尊赴任知縣,還一做多年,竟是無人揭破?你當大唐每三年的官員考評是走過場麼?”

“再說令堂,當初是怎麼忍心將你拋在江裡不管不顧的?要知道,她與令尊成親不過一月便糟了劉洪迫害,那麼,就算後來生下了你,難道就含糊不過去,非要將你送走……好吧,這些都不說,那麼,令堂曾說過將你送走的原因吧?若是貧道記得沒錯,她是有神人託夢,才做的決定?

“嘿嘿”知非道人冷笑一聲:“滿堂嬌,聽吾叮囑。吾乃南極星君,奉觀音菩薩法旨,特送此子與你,異日聲名遠大,非比等閒。劉賊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護。汝夫已得龍王相救,日後夫妻相會,子母團圓,雪冤報仇有日也。謹記吾言,快醒快醒!”知非道人重複着唐僧母親的話,冷笑道:“任誰都知道,南極仙翁,便是南極長生大帝,天庭六御之一,區區一個觀音尊者,竟能讓他奉法旨,嘿嘿,僅此一點,便以足以說明問題了。那龍王救了你父親,卻不解救令堂,令你一家團圓,非要你成年之後,佛法東傳之事開始之前才……嘿嘿,着實大堪玩味,令人想不多想都難啊……”

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七章、兒女情長,覆水難收第八章、浮生歡愉少,公子幽怨多第二十二章、如何肝腸斷,相思是消魂第五十九章、萬族大會(二)第十三章、交換長生訣第六十三章、論道滅神之知非道人初戰第三十六章、佛門應對、菩提之陣(二合一)第二十四章、太玄山門開第五十五章、流沙河水蝨子精第六十七章、法海末路第六十四章、太空漫步第六十章第四十六章、浮屠山生死一線第五十七章、兒女情長,覆水難收週末恢復更新,直至結束第一章、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第三十章、終究是要動手第五十六章、鬥法第七十四章、平頂山事了,車遲國開端第十三章、夤夜需悟劍,晨起見潼臻第十六章、收徒徐潼臻,經書借道人第四十四章、同船渡(上)第十三章、知非臨西湖,白蛇得仙身第二十三章、可憐慈父心第三章、小道觀和尚上門第七十六章、巧遇?第三十六章、會面無崖子第七十八章、告一段落,老君講道第六十四章、論道滅神之宋缺斬畢玄第六十章、五莊觀前第十四章、妖帝墳冢打醬油(上)第四十四章、閨閣迎出高翠蘭第六十八章、口舌逞威,氣走菩薩第四十三章、初見第四十七章、掌中佛國第四十七章、生死一線,老君救命第十二章、另一條近乎不可能的路第六十六章、論道滅神之知非的算計第二十八章、諸般變化,靜極思動第三十二章、無情殺戮第四十四章、閨閣迎出高翠蘭第五十六章、鬥法第八十二章、平凡的日常(三)(補更1/6)第十八章、劍氣逞威,觀音救人第七十八章、告一段落,老君講道第十八章、小試手段,蛤蟆遁走第四十二章、黑皇現第三十七章、菩提陣中(二合一)第六十二章、一葉障目,將計就計第二章第二十三章、分歧前奏,菩薩攔路第四十一章、鬥法綰妖女第五十九章、掃地僧人,三五閒言第三十章、偕徒赴雁門,相思上眉頭第七十二章、風流雲散,跫然孤鶴第四十四章、求醫擂鼓山第三十七章、故人簫聲第四十一章、西湖上第十四章、妖帝墳冢打醬油(上)第六十四章、各有手段第八十二章、算計第五十四章、故人第三十五章、塞外蠻夷,欺我中原無人否第五十五章、勝第十九章、小蜈蚣精第三十二章、無情殺戮第五十一章、安樂居內第五十六章、後繼第八十二章、算計第十三章、服藥、療傷第五十八章、萬族會開(一)第四十三章、救治有策,計議前行第十三章、交換長生訣第六十二章、金山寺第三十一章、猴子求助第三十三章、世無雙全第二十六章、以音爲幻第二十五章、小兒女第四十八章、再臨危境第四十八章、取經人來第六十二章、金山寺第六十章、五莊觀前第五十五章、流沙河水蝨子精第四十章、陰陽之地第八十二章、算計第十章、小白蛇悄出驪山第三十二章、突然出現的師妹和濟公第七十三章、近鄉情怯,物是人非否?第二十六章、以音爲幻第四十七章、圖窮匕見、告一段落第五十九章、掃地僧人,三五閒言第二十一章、開解心結第二十九章、姬家來客第五十四章、故人第六十七章、風起平頂山第六十八章、論道滅神之終將落幕第十七章、演劍能悟道,將行託弟子第二章、泰山第二十五章、漁家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