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露餡

到了大營之後,高懷遠才知道扈再興已經領兵現行繞道棗陽北面迎擊來犯金軍,所以纔沒有能親自率軍回援自己,所以也就不再爲此生氣了。

畢竟扈再興是軍情緊急,才疏於了對自己輜重隊的照顧,而不是誠心所爲,高懷遠也不是小心眼的人,所以便將這件事放下了。

接下來的兩天中,高懷遠負責不斷的將押運糧草器械發出,到了這裡之後,他們也就暫時安全了下來,而且因此一戰之功,軍中諸將也不敢小看他們這支鄉兵了,即便是派人來領用糧秣等物,也都顯得十分客氣。

而高懷遠也趁機瞭解了一下棗陽的戰況,不由得開始有些擔憂了起來。

雖然這次孟宗政率領了一萬大軍前來救援棗陽,但是金軍主帥完顏賽不也將重兵佈置在了這裡,打算拿下棗陽縣之後,揮軍直取襄陽,故此單是在棗陽縣一帶,便集結了將近三萬大軍,兵力遠超出了宋軍許多,戰局對宋軍這邊很是不利。

以高懷遠來看,眼下如果想要解棗陽之危的話,宋軍實不易集結兵馬和金軍決戰,否則的話不但解不了棗陽之圍,搞不好還可能被金軍所乘,被打得全軍覆沒,但是他沒有棗陽一帶的地圖,也不知道金軍的詳情,所以這種想法也只能停留於腦海之中,而無法真正的制定一個作戰計劃。

而作爲一個負責運送輜重的鄉兵押隊來說,他連個軍官都算不上,根本沒資格參加什麼軍事會議,所以即便他有想法,也沒辦法提出自己的意見,於是他只能將手下的賈奇等人沒事召集在一起,通過了解的一些情況,私下裡對戰局進行一些分析討論,而實質上卻不能給孟宗政提供什麼建議。

不過這也不影響高懷遠的興致,畢竟他這一次跑到這裡,並不是真想立什麼戰功,而是抱着觀摩學習的想法來的,所以雖然不能參與到戰爭決策之中,但是能在這裡當個旁聽生也不錯了,故此他也沒有什麼失落感,而是吩咐手下諸人,趁着這個機會多看、多想、多學一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便可以了。

接下來的戰局果真如他和賈奇所料的那樣,孟宗政到底是個老將,沒有愚蠢到以弱勢之兵和金軍進行決戰,而是和扈再興、陳祥等將分兵三路,從三個方向對棗陽一帶的金軍開始了進攻,採用的是分兵進擊的辦法,在運動中尋求殲敵的機會。

而高懷遠的鄉兵,這一段時間中,也將他們所押送的糧秣盡數發放給了各軍之中,再次受命回襄陽運糧,而沒有能親臨前線,參與這場歷時數月的棗陽攻防戰之中。

即便如此,高懷遠還是立即受命,點齊了四百多手下的鄉勇們,上路返回了襄陽,而孟宗政也得知,部分金軍已經從唐河縣一帶繞過棗陽,到了襄陽附近開始牽制襄陽一帶的宋軍,高懷遠此行並不安全,所以還專門給他們配了一都(宋代兩隊爲一都,一都一百人!)宋軍弓箭手,加強他的兵力,甚至還着令那個都頭,聽從高懷遠的調度,可見孟宗政已經從孟珙那裡,得知了高懷遠的本事,故此纔會如此恩遇有加。

而高懷遠也深知,現在棗陽和襄陽一帶,宋金兩軍的勢力如同犬齒交錯一般,此行可以說照樣非常兇險,所以從一出發便着令營中所有人提高警惕,時刻提防隨時遇上的情況,而有馬的黃嚴等人,也被當成了斥候使用,令他們幾人在隊伍前面開道,省的再被金軍給來個突然襲擊。

幸好回襄陽的路上,他們運氣比較好,一路上空車前進,走的比較快,也沒有再遭遇到什麼金軍,三天後便趕到了襄陽城中。

而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初秋的季節,算一下時間,他們一行人已經從大冶縣出來了快三個月時間了,連天氣也開始變得有些涼爽了起來,夜裡的風中開始稍稍帶來了一絲涼意。

而此時的紹興府高家大院之中的高建,卻正在持着一封信大發雷霆,拍着桌子大叫道:“這個三郎實在是太膽大了!好好的不在老宅呆着,卻隨軍出征,去什麼襄陽打仗!該死!真是該死呀!找死也沒這麼找死的嘛!”

高建原來前段時間偶爾從大冶縣一個故人那裡,聽聞到了高懷遠當了耆長的消息,心中開始的時候還有些高興,可是一想到宋金現在又開戰了,他便有些不安了起來,雖然以前他沒怎麼關心過高懷遠的事情,但是年前的那次見面之後,他開始從心中有些疼愛起了這個能知道孝順的兒子。

一想到大冶縣就離鄂州不遠,宋金開戰少不得要徵調地方民壯從軍,而高懷遠又身爲耆長,當在徵調範圍之內,於是趕緊親自提筆給大冶縣的劉知縣寫了一封信,拜託他不要徵調住高懷遠前去軍中,並給劉知縣還送了點錢疏通這件事情,怕的就是高懷遠年輕氣盛,跑去軍中投效。

他還給高懷遠寫了一封信,讓他務必安生呆在家中,不要當出頭椽子,打仗不是鬧着玩兒的,宋金之間百年恩怨,戰爭基本上沒有停過,基本上大宋這邊吃虧的居多,高建當然清楚的很,所以他千叮嚀萬囑咐讓高懷遠千萬不要衝動之下幹出傻事。

派人加急送到了大冶縣之後,大冶縣劉知縣這才親筆寫信,大大的誇讚了高懷遠一番,將高懷遠帶大冶鄉兵前往鄂州大營一事告知了高建,並且告訴高建,現在高懷遠一行人應該已經到了襄陽一帶。

高建這會兒剛剛收到劉知縣的回信,當場便氣暈了頭,如果放在以前的話,他至多也就是不太高興罷了,高懷遠的生死算不得什麼大事,可是現在因爲父子二人關係改善的緣故,高建已經很是重視高懷遠的生死了,聽聞他已經帶人跑到了襄陽,這心一下便揪了起來。

紹興府離杭州臨安很近,所以消息也要比其它地方靈通一些,而宋金開戰這樣的大事,作爲官府的人,時刻都在關注着事態的發展,而高建恰恰又是負責文書的通判,所以當然清楚金軍的動向,知道金軍此時已經拿下了江北的信陽等地,兵鋒直指襄陽一帶,高懷遠這個時候跑到那裡,在他看來簡直跟送死一般。

所以纔會如此着急了起來,跟個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一邊發火,一邊在屋子裡面轉悠,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吧高懷遠給弄大冶縣。

可是想來想去,卻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現在京西路那邊是趙方做主,他不過只是個紹興通判,根本夠不着趙方的邊,而兵荒馬亂之中,即便是能找到高懷遠,他也不敢讓高懷遠擅自脫離襄陽,跑回到大冶縣去,否則的話,便是臨陣脫逃,連他這個老爹也要被株連的!

更讓他着惱的是這一次從劉知縣信中,他居然發現高懷遠還當上了這一次大冶縣鄉兵營的押隊,高懷遠實質上已經是大冶縣鄉兵營的主將了,這件事更令他有些束手無策了起來,他實在想不通,高懷遠即便再怎麼比以前好,也不至於厲害到可以當幾百人的領兵之人了吧!

在他看來,這一次的事情根本就是大冶縣劉知縣等人慫恿高懷遠所致,而且他們絕對是給高懷遠這個傻小子灌了什麼迷魂湯,纔會讓這個傻小子主動蹦出來當了這個狗屁押隊,這種事情根本就該是縣尉或者縣衙中的弓手所幹的事情,要不然的話,高懷遠畢竟才十四五歲的年紀,如何能服衆帶兵呀!

所以高建篤定的認爲這件事是劉知縣他們這幫人在害高懷遠,於是便心中忌恨上了這幫人,雖然他是在紹興府爲官,和京西路那邊不是一路,但是官官相通這個事情他是知道的,所以想來想去眼下沒辦法將高懷遠從戰場上弄回來,但是他說什麼也要出一口氣,整治一下劉知縣或者那個王縣尉再說。

故此他派人給同科取士的鄂州知府寫了一封信,將此事婉轉的告訴了他,告劉知縣和王縣尉弄權,派自己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兒子作爲押隊充隨軍勞役,還給這個同僚送了一份厚禮,請這位同僚幫忙替他出一口氣。

至於高懷遠當耆長領鄉勇去投軍的事情,高府上下很快盡人得知,那幾個老婆們立即便暗中竊喜了起來,她們也都看出,現在高建對這個傻兒子越來越喜歡了,特別是作爲他正妻的張氏似乎從中看到了一絲機會。

現在他對高建能原諒她親生兒子高懷亮已經不報任何希望了,而直至現在她的那個不爭氣的兒子高懷亮還被髮配到福建受苦,她這個當孃的乾瞪眼沒辦法,這一次一聽說高懷遠擅自離家從軍助戰,她覺得這下機會來了,即便不能讓她兒子高懷亮回到紹興,起碼也爭取將他弄回到老家去,起碼老宅的幾百畝田地,也能讓他落得一個溫飽度日的結局,比起在福建總是要好許多。

打定了主意之後,她於是立即找到高建,試圖說服高建,以高懷遠不在老宅,那裡無人照看的名義,想讓高建將她兒子高懷亮回來,先回老宅代爲照管老宅那邊的事情,怎麼也不能讓老宅那邊沒人管纔是,也好過讓他獨自一人在福建受苦強,畢竟高懷亮還是高建的親生骨肉嘛!

可是高建一提起這個不孝子,便一肚子氣,他也知道高懷亮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這個世上哪兒有自己兒子給老爹戴綠帽子之說呢?所以他鐵了心是不管這個傢伙了,而且這次回大冶老宅的人也帶回來了消息,說高懷遠在離家出征之前,已經安排好了那邊的事情,留下了一個叫薛嚴的忠僕負責打理那邊的事情,而且據回來的人說,這個薛嚴將老宅那邊打理的也不錯,而老宅那邊的幾百畝地,他也打定主意,要留給高懷遠養老使用了,所以一聽張氏又打老宅的主意,想把高懷亮那個不孝子給弄回來,便立即更是大怒,一通斥責,將張氏趕回了她的住處,令她這輩子都不要提起高懷亮那個不孝子的名字。

結果是張氏碰了一鼻子灰,回去趴在牀上好一通大哭大鬧,但是也拿高建沒有辦法。

高懷遠可不知道他老爹高建已經知曉了他的行蹤,正忙着在後面替他“出氣”,這會兒已經在襄陽裝齊了前方軍中所需的糧秣,押着車隊再次離開了襄陽,朝棗陽縣方向趕去。

幹什麼就要有幹什麼的覺悟,雖然不能上陣衝殺,但是高懷遠並不羨慕那些能上陣衝殺的將士們,畢竟他還年輕,想要爲漢人們做更多的事情,還沒急着要上戰場送死呢!何況假如他想的話,早就可以投入軍中,在孟宗政或者是扈再興手下當個正規軍的軍官了,只是一入軍籍,再想出來,恐怕就難上加難了!故此他還是決定,先做好手頭的事情,反正這一仗看來宋金之間要打不短時間,遲早還是有機會要和金軍碰面的。

這一次離開襄陽的時候,他做了充足的準備,多方查探了有關金兵在襄陽一帶活動的消息,最終放棄了走老路回棗陽的計劃,而是選擇了一條尚未出現金軍出沒的南面一條稍遠些的道路。

出了襄陽之後,他立即率隊晝夜兼程,上路趕往前敵大營。

說起來孟宗政率軍是在棗陽和金軍交戰,實質上主要的戰場卻是在襄陽和棗陽之間進行的,這段日子裡,孟宗政和扈再興、陳祥三人已經多次在七方鎮一帶和金人交手,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可以說是互有勝負,雖然金軍勢大,但是這裡畢竟還是宋人的境內,宋軍在這三人的率領下,採用了游擊戰的打法,和金軍一再周旋,令金軍抓不住他們的主力,無法進行決戰,而棗陽那邊金軍也久攻不下,令他們的兵力大大分散,局部上難以形成對宋軍的絕對優勢,一時間也真拿孟、扈等人沒有一點辦法,戰事暫時陷入了膠着的狀態。

而高懷遠這支輜重隊並非是孟宗政手中唯一的一支輜重隊,畢竟一萬多人的兵馬消耗,僅憑高懷遠這支不足五百人的輜重隊供應是遠遠不夠的,古代戰爭之中往往是後勤兵可能遠遠多出正規軍許多,和高懷遠一行人幹同樣的事情的鄉兵營還是有十幾只之多的,這也是保險起見,省的一支輜重隊被敲掉,全軍都陷入到斷糧的境地。

故此即便繞遠路多走兩天,高懷遠也不怕軍中因爲他的拖延,便斷糧了,故此斟酌再三之後,還是選擇了走黃龍鎮回孟宗政營中。

當離開了襄陽城兩天之後,高懷遠便押着車隊走入了山道之中,高懷遠之所以選擇這樣一條難走的道路,還是爲了安全起見,在平原地帶上一旦再遭遇金軍騎兵的話,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一馬平川除了坐以待斃負隅頑抗之外,他沒有更好的辦法,碰上小股金軍還好說,一旦遇上大股金軍的話,他這些人最終的下場,鐵定還是要被幹掉。

所以別看山道難行,走起來卻更加安全一些,特別是通往黃龍鎮這一條路,偏出了襄陽和棗陽之間的通道很遠,在這裡碰上金兵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於是最終在權衡再三後,高懷遠才選擇了這條路走。

雖然已經到了夏末季節,但是天氣還是異常悶熱,輜重隊往往要早早上路,中午時分天氣最熱的時候就地休息,避過高溫時段,下午天涼快一些的時候再重新上路,故此走的倒也愜意。

特別是進入山中之後,衆人緊繃的神經也都鬆弛了下來,於是衆人邊走邊有說有笑了起來,現在高懷遠已經完成了立威階段,故此也不再天天端着一副生人莫近的架子了,時不時的會和這些鄉勇們也插科打諢的聊上幾句,這樣更讓他和手下鄉勇們貼近了許多,治軍有時候就是這樣,講究一個張弛有度,不能老讓手下人繃着,那樣遲早會招致手下反感的,高懷遠自然明白此中道理,所以尺度把握的很好,漸漸的和這些人也都混熟了。

這樣一來,也更加方便了他對這支鄉兵的掌控,連那一都隨他們而來的宋軍弓手們也漸漸的融入了他們這羣人之中,聽說了高懷遠前一次在七方鎮大破金軍騎兵一戰的事情之後,這些宋兵們也都十分佩服高懷遠,沒人敢將他當作小孩兒看待。

就這麼一連兩天,他們將山路走了一多半,來到了一個叫老虎崖的地方,眼看天到了正午時分,高懷遠傳令下去,讓隊伍停止前進,就地在路邊蔭涼之處休息,過了正午之後,再行開拔。

可這個時候,前面開道的黃嚴忽然縱馬跑了回來,神色緊張的叫道:“前方出現大批金兵,少爺快快準備……”

第289章 甕聽第27章 孤兒第196章 柳兒的心事第136章 煙花驚魂第109章 身份第109章 身份第182章 大鍋飯第30章 兄弟相會第372章 京東駐屯軍第121章 就擒第21章 暗鬥(下)第161章 接收第154章 一夜不眠第187章 再露鋒芒2第26章 潑皮擋道(下)第61章 戰爭之神第28章 失蹤(上)第54章 慌不擇路(下)第45章 落荒第41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3章 落花流水第39章 自投羅網第109章 原來如此第22章 武學第65章 壽宴(下)第83章 點卯第358章 被圍第265章 重甲武生營第127章 又見米囊花第99章 膽小如鼠第48章 各懷鬼胎(下)第301章 殤第162章 還師第13章 不聽勸阻第14章 暗流涌動第336章 警示第14章 砲第67章 集結第64章 無心插柳第58章 圍城之戰第11章 反擊第80章 誰的屁股乾淨第16章 好勇鬥狠(下)第145章 大吃一驚第29章 天羅地網(下)第39章 暗算第208章 攻打相府第199章 盡釋前嫌第36章 游擊戰術第36章 夫人帶隊第126章 最漫長的一天1第107章 陷陣甲第38章 破軍第61章 壞消息(上)第86章 軍棍伺候第81章 忠僕第332章 攻防激戰第253章 負隅頑抗第128章 胡魯刺的命數第139章 謀劃出兵第68章 遊說(下)第319章 會師城下第28章 規矩第26章 冗兵之亂第154章 一夜不眠第60章 倉促應戰第105章 決勝4第35章 意外收穫(下)第29章 巡視楚州第209章 挺進中原第18章 殿前都指揮使(下)第40章 拿命來第54章 慌不擇路(上)第66章 是爲何物第157章 爭奪甕城第34章 看看誰更狠(上)第145章 佯攻第267章 四娘勸夫第158章 趙竑的悲哀第114章 圖窮匕見第98章 分裂第302章 突擊第103章 惺惺相惜第45章 嶽王后人(上)第272章 意外收穫第57章 皇后壽禮(下)第331章 牀弩發威第177章 快炮火槍第17章 三山散人第48章 靳黑虎第7章 君臣相見第30章 棍棒相迎第361章 內訌第179章 捷報頻傳2第45章 嶽王后人(下)第289章 甕聽第11章 備戰1第4章 紛雜第181章 萬事俱備第220章 寶慶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