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前因後果

這張試卷一出來,懂行的幾個——馮燦、李良都不禁勃然變色,心中叫苦不迭,擡頭望向監院和“三都”,頻使眼色,卻沒有得到一分半點的迴應,只好苦着臉重新看向試卷。莊懷也掃了眼堂上諸人,隨之神情凝重,閉目苦思。至於成安,反正他也不懂,右手抓着筆桿,在試卷上虛空畫着圓圈,也不知他想幹些什麼。

若是換做三天前的趙然,想要在正常情況下答完試卷,同樣是做不到的。他讀經才兩個月,能夠囫圇吞棗的背下《道德真經》已屬不易,更何況還要依照《老子想爾注》來進行註釋?關於道的義理問題,或許他還能胡謅個像模像樣,但前面的十道題肯定有一半以上是要撲街的。

但此刻嘛……看完所有題目,趙然鬆了口氣,偷偷擡眼瞟了瞟蔣高功,又瞅了眼閉目端坐蒲團之上的朱都講,心中大定。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趙然提筆,先將第一道題默寫了出來,然後依照《老子想爾注》的“標準”解釋,繼續奮筆疾書:“道貴中和,當中和用之,志意不可盈溢而違道誡……”

這是張天師對第一句的解釋,也就是說,行道貴在中和,不可志驕意滿,應該遵守道門戒律。這是將原文對“道”的哲理敘述強行拉到道士應該尊奉的行止規則上,用意是要凝聚道門,但義理上屬於生拉硬拽,爲趙然所“不屑”,但“不屑”歸“不屑”,答題的時候,這就是標準答案。

“道也,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情性不動,喜怒不發,五藏皆合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這裡講的是修道如何不違誡,如何與道相符合。

等趙然答完十道默義題,燃香剛滅兩柱,他整了整思緒,又開始做起最後一道義理題。

“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故道以虛無爲宗,以自然爲本,以道爲身。然此三者,悉無形相。尋考其理,乃是真空。真中有精,本無名稱。聖人將立教跡,不可無宗,故舉虛無爲道之祖。其實三體俱會一真,形相都無,能通衆妙,故云上無復祖。復猶別也,別無先祖也……”

趙然對道的根源闡述,就是虛無,虛無、自然、道之間不存在等級的上下、生成的先後關係,聖人爲了教化世人,樹立教說,所以舉“虛無”爲“道”之祖,但並不是從“虛無”生“道”,所以說“上先復祖”。可復祖也是不同的,因爲道所說的“祖”,其實並不是祖——因爲沒有先後關係,這就陷入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詭論之中。當然,趙然肯定不能說這是“詭論”,他對此的解釋,必然要引用原文——“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題目答完,燃香還有最後半柱,趙然回過頭來仔細檢視一番,然後起身交卷,出經堂等候。

成安早就交了試卷——他一道題都答不出來,見趙然出來,笑呵呵的上前和他打起了招呼。趙然一邊和成安敷衍着,一邊在想着今天的考覈。剛剛完成的試卷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關鍵是這並非重點,重點還在監院和“三都”的協商結果,因此,他至今仍然惴惴不安。

很快,馮燦、李良和莊懷三人都步出了經堂,莊懷若有所思,馮燦和李良則心神不屬。

經堂內,五張試卷都呈到了監院和“三都”眼前,隨意掃上一眼,高下立判。

不需監院和“三都”再說,負責經堂的蔣高功直接將評次的優先順序擺了出來,成安白卷,直接無視,莊懷和趙然的試卷放在第一等次,李良答對六道題,評爲二等,馮燦只答對四道題,評爲三等。

莊懷和趙然前十道題全部答對,關鍵分別在於最後一道義理闡釋題,若非差異極大,便不好評判,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堂上之人,監院、羅都管、袁都廚乃至張典造都不覺得如何,唯朱都講和蔣高功暗自詫異,心道這莊懷果然是有備而來,竟然讓他全部答對了。再看義理闡釋,莊懷的解釋比趙然更勝在基礎紮實上,一板一眼,毫無作僞,反觀趙然的答案,有些關鍵地方一筆帶過,顯然功課做得還不足夠。

但既然到了這個地步,朱都講和蔣高功肯定不會說破,至於其他幾人,雖然也從文章辨析中感覺到了這一點,但卻不像二人對道經這般熟稔,能夠完全明瞭其中的差異。

監院和袁都廚中意的馮燦和李良直接落馬,他們也沒有什麼爭奪之心了,只是任由各人觀看一遍,監院便問:“如此,諸位師兄看來,今日應舉薦莊懷還是趙然?”

袁都廚略有不甘地道:“莊懷似乎功課更紮實些。”

羅都管馬上還了一句:“趙然的辨析文采斐然,果然是念過塾的。”

朱都講點了點頭,以示附和,卻仍舊沒有明確究竟點誰合適,那意思是,監院你看着辦吧。

監院不想爲趙然和莊懷這兩人中的任意一人擔責任,面無表情道:“再去請方丈示下。”捧着兩張卷子就向後院而去。

方丈正於院中踱步,慢慢賞玩着雪中怒放的臘梅,見監院步入院中,淡淡一笑:“怎麼?還是選不出來?”

監院恭敬道:“方丈,考試已畢,五人之中,莊懷和趙然答題最佳,然似乎不分軒輊,幾位師兄都判別不出,還請方丈過目。”

方丈輕咳一聲,搖了搖頭:“你們吶,不是判別不出來,卻是都只想賣好,不欲擔責。”

監院低頭不語,滿臉慚色。

方丈把玩了一支臘梅,片刻之後道:“既然試卷不好評判,便看看旁的……比如,誰的字寫得好?”

監院一愣,不解其意。

方丈悠然道:“前幾日,華雲館林道長託西真武宮轉來一封書信,說是欲求趙然的字幅一觀,我還沒想明白,看來便應在今日,呵呵……”

監院呆了呆,立時恍然,不覺間額頭上滿是冷汗。

方丈又道:“你去跟趙然說,讓他好好寫幅字,我好呈送給林道長。”

監院躬身:“是。”隨即退出了甲子居。方丈沒有明說究竟點誰受牒,但態度已經很明確了,若是自己還不明白,那這十多年的監院一職也算白做了。往經堂返回的路上,踩在滿地的積雪之上,監院不由暗自心驚,這趙然不僅與玉皇閣有牽連,似乎與華雲館還有些瓜葛,真可謂人不可貌相呵。好在他功課還算紮實,否則若是選了旁人,自己豈不是得罪了玉皇閣和華雲館這等隱秘之地的修道之士了麼?

又想,可是前番方丈爲何不對自己明言呢?難不成自己與川省高官牽扯太深,方丈想要敲打敲打自己?

想來想去都不是滋味,監院心事重重回到經堂,匆匆宣佈結果了事。

寮房火居道士趙然,因功課卓異,務事勤奮,將報於西真武宮,明年正月受牒,錄爲無極院經堂唸經道童。這一消息迅速在無極院中傳了開來,令無數人目瞪口呆。

趙然是誰?乃是石泉縣趙莊貧苦務農子弟出身,於嘉靖十二年四月入無極院,初爲圊房火工居士,後遷轉飯房,前後僅僅八個月,這廝居然就要成爲受牒的正式道士了!這,這,這,這真叫人情何以堪?

趙然聽到這個結果的時候,怔怔良久,百般滋味糾纏在一起,大半是興奮,其中摻雜着許多驚訝和不敢置信。

懷揣着監院轉交的那封發自玉皇閣的書信,趙然急急忙忙趕回住所,將火漆捻開,只見一張紙箋上只寫着兩個拳頭大的墨字——胡鬧!

趙然不禁啼笑皆非。

第四十五章 感悟第十八章 衙內第五十三章 刑臺第六十二章 豁出去了(爲落葉聽風啊盟主加更)第二十七章 發家致富的捷徑第一百二十章 佛門的消息第二十一章 重回無極院第二十七章 發家致富的捷徑第五十章 東方師兄的八卦第十二章 烏塘初法事第六十八章 框架第九十九章 宗旨第十七章 落魄後族第十六章 洗心亭第七十一章 談判第四十二章 高日昌寺的追索第三十九章 新任夏知府第四十三章 老師的故事第八章 玉皇閣考察組第四十九章 栽培第三十三章 怖畏佛像第七十二章 第一次談話第十六章 慈善堂第二十六章 又是一道坎第三十九章 天馬臺寺第十一章 玄生第七十五章 刷經寺第一百零九章 黃冠第七章 一句話改變一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小挫折第七十章 抓差第三十九章 和尚罵禿驢第三十六章 新鮮出爐趙靜主第二十八章 嘉靖二十四年的信力第八章 道門修行理論第九十七章 十二枚棋子第四十三章 前因後果第七十六章 點化第四十四章 拜見第四章 正派和反派的角色互串第七十二章 漫長的一餐第二十六章 另一個故事第二十三章 少年曲鳳和第四十八章 一路向東番外(賀六行堂榮升盟主)第十九章 別在傷口上撒鹽第九十七章 新的村落第十七章 君山氣象第一百三十九章 渡劫流程第四十五章 再見諸蒙第九十五章 真真假假第一章 樓觀舊物第七章 趙廟祝“不行”第二章 周懷和宋雄第六十章 有人助攻第六十六章 法外豁免權的誘惑第二十四章 君山獵寨第七章 又是趙致然第七十一章 肚子問題第四十五章 感悟第二十八章 關於過去的同道第八章 手訣第九十五章 真真假假第九十二章 海上第五十三章 皇城之內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談結果第十三章 逃奴第三十八章 堵門第八章 痕跡第九十九章 都是老朋友第八十四章 話別第五十一章 老師的愧疚第八十九章 演算有誤?第二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第五十三章 戰場設定第八十五章 茅屋第一百零二章 女修有點多第二十一章 常設貨棧第五十七章 聽和尚講故事第一百零九章 祖師和三個女修第十五章 強硬的白馬院第一百四十二章 排序第十二章 好寶貝第三十七章 僧鬧第四十三章 哲波山盟誓第二十九章 佈道研究室第四章 新生活 新開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排序第五十三章 刑臺第三十九章 長老堂議事第四十五章 一個跨越千年的故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趙師姐第八十二章 了結第二項技能第五十七章 素履子完本感言第七十五章 跟蹤是門辛苦活第二十六章 三個狗腿子第二十六章 另一個故事第二十七章 新的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