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殺人做血路,豺狼走、脫難關。(一)

自行雲出現,武帝的心裡便是一沉,這本在劍神圖正中,陷下最深的人,卻還活着,旁人或會相信行雲可能是因爲武功高強逃得一命,不過武帝卻並不這麼認爲!

當年嵩山決戰,劍神圖威力大展,竟然直將七大名門一同陷了進去,武帝便覺出了不妥,倒非是懷疑劍神圖的威力,而是不信行雲會做出如此兩敗俱傷的決定。只可惜他重傷難愈,不能前去查看,所以心中疑慮一直未平,直到遣了人手,又將那封祀壇重又毀了一次,這才稍鬆了口氣,之後又觀察中原江湖年多,就見亂象頻生,可卻再無人出來阻止,中小門派爭殺,腥風血雨,這等慘景都無人去管,以至中原江湖糜爛到如今不過百多人前來觀戰。

至到這時,武帝纔信了八成,即便如此,武帝方纔還是搶先攻向唐門,做了試探,就算因此迫的點蒼崑崙與自己爲敵,武帝也覺值得。只要當年並非陰謀,那就算今日不能得手,日後機會也是隨處,自己的目的也已達到。

可誰想就在自己好殺一番,抽身要走之際,行雲卻是出現了!

武帝不懼行雲的武功,而是懼那行雲身後,隱約朝自己張來的大網!

既然行雲未死,當年嵩山決戰很可能是場陰謀,那今日自己一手安排下的覆滅中原最後名門的一戰,反可能是圍捕自己的一戰!不得不說,武帝只剎那間便將前後想了個通透,雖然對於德皇的詳細手段還有最後的目的不十分明瞭,但對如今形勢也已足夠!

那便是絕不能戀戰,定要脫身而去!

武帝並非珍惜名聲之人,所做一切,俱是爲了他的心中的目的,似今日這般危險,武帝怎都不會硬戰!

行雲的劍快,不過只有他的鐵劍快,那是因爲劍魂剎那的化形所至,而斷橋卻沒有這等奇處,所以出劍也是一前一後,若是被武帝擋上,硬碰之下,以二人修爲,行雲終是不如,更不說武帝前有唐門暗器相迫,接下的力道正無處發泄,如今行雲趕至,玄天神功驟轉,便要將身前唐門暗器的力道盡都送給行雲!

武帝自己的力量再加上唐門暗器的威力,若都轉到行雲的身上,就算他的修爲再是深厚,也難逃一死!

武帝雖然要走,可卻知道,必然要先殺了或者重傷行雲,行雲的修爲雖然不及自己,可卻也深厚異常,且同樣修煉過雙修籍,武帝知道,練過此等武功的人,最是耐久,自己若有心脫身,不殺傷了他,可怎都甩之不去。

行雲兩劍掃來,可也沒有存了硬接的念頭,武帝並不知曉,雖然行雲自己因爲已經有了雙修籍,所以沒去學那玄天神功,但對玄天神功卻最是瞭解,甚至可以說,論瞭解的程度還在武帝和唐逸這兩個親身修煉者之上!

所以行雲見武帝身形稍是一側便知道武帝是在利用玄天神功,轉嫁力道!

既然知曉,行雲又怎麼會再被計算道?就見那青白兩道劍扛竟然驟地一縮!

劍罡吞吐,自然全在施爲者的心意變化,力強便長,力弱便短,行雲早已掌控自如,兩劍還未與武帝接觸,劍罡一縮,竟然是空揮了過去!

武帝背後之頭的眼睛驟然一亮,雙劍順勢朝地上插去!

既然不能將這威力轉到行雲身上,可也不能落在自己的體內,那便強若武帝,都要重傷!

雙劍朝地上一插,大力壓迫之下,便聽砰然一聲巨項,地上登現一個大坑,隨即土塵瀰漫,倒是一時將武帝的身影掩了起來。一時就連唐逸都難看清,畢竟唐逸的赤瞳再強,也非能看穿一切。

至於行雲的出現,唐逸倒是覺得在意料之中,畢竟武帝此刻若要脫身而去,合圍便就敗了,那此刻現身與否,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且現身之後,還可將武帝阻住,才能達到原本合圍的目的。

只不過行雲的武功再進,實是令唐逸驚訝,當年德皇傳了自己真氣,又助自己修復玄天神功的隱患,而對於行雲,卻只將行雲的一支斷劍修好而已。說將起來,那時的行雲還十分驚訝,說這江湖中只聞刻劍師的大名,卻難想到刻劍師就是德皇!

德皇則是笑道:“煉劍之人,在自己的劍中刻上經脈,是爲劍脈,好爲自己的真氣通行之處,如此一來,這經脈走向,便與自家內功練習一起,等閒人,誰會將自己的內功走向告訴他人?所以刻劍師雖能爲人修補劍脈,但也被人敵視,甚少活過五十,而那最後一代傳人不想再如此下去,所以便來找了老朽,老朽久居島上,閒來無事,便接了下來,也便會了這修補之法,真正的刻劍師可非老朽,而是在島上隱居。”

德皇沒有再多說,就算行雲的名聲再好,修補斷橋,那隱居起來的刻劍師怕也不敢接下,想來以行雲的心性,也不會因此驚擾了那可憐人。

只是行雲不過將一隻斷劍修補完成,便能又能進步,這讓唐逸佩服之餘,心下也起了好勝之心,畢竟自己身後可還有唐門的支持,怎也不能落了人後!

既然一時難以分辨清楚,那土塵的範圍倒不大,不如便用暗器覆蓋射去!

唐逸一聲令下,唐門蝗雨再變,由如一張撲天巨網,直罩過去,而此刻的行雲自然也退了退,將武帝的去路堵住,又閃過蝗雨的籠罩範圍。

不過行雲沒有與武帝交過手,雖知武帝的狡詐,但終究沒有唐逸的那麼印象深刻,就見行雲剛剛移過身去,土塵中忽然裂開一道裂縫,武帝自其中躍了出來!

人在半空,難以閃躲,所以高手對戰,都不會輕易騰空,武帝又未被逼的飛至空中不可,卻不知道爲何,竟然躍起!

不過對於行雲來說,武帝躍起,怎都算好事,就算你是通天高手,人在半空,身法也要大打折扣,行雲更是擅長快劍,此消彼漲之下,任誰都會覺得武帝出了昏招!

不過唐逸卻怎都不會這麼認爲,不由得警道:“小心!”

……

PS:行雲對玄天神功的瞭解,自然是剎那告訴他的,腳腳就不在這裡明寫了,《仗劍訣》中有過詳盡解釋。

PS2:最後一戰時,行雲會展現剎那更進一步的威力。

第035章 卒讀尋真處,痛難書。(二)第056章 夫妻比翼雙飛鳥。(一)第446章 又聞巨擎故去,任重吾輩。(四)第344章 挽弓向月滿鋒華。(二)第411章 雲臺靈骨寄神兵。(十)第385章 舉火燒個透天煞。(四)第265章 萬羊崗頭。第089章 忙中玉掌緊握,震骨傳聲。(三)第460章 真值得?且思錯對。(六)第142章 理不在手強遮掩,敢欺少年無鐵證。(一)第005章 女排的姐姐們來幫我刷牙~第146章 實情訴,枝節橫。第488章 殺人做血路,豺狼走、脫難關。(四)第068章 座前較智計,驚神絕目,駭人聞聽。(二)第350章 雲霧斂盡映赤霞。(二)第105章 得袖籠六道,蝗雨連亙。(二)第375章 除塵待我執帚把。(八)第209章 舉頭夜明月皓。(三)第315章 夢醒汗涔涔。(一)第394章 誰料獨首兩猙獰。(四)第177章 前塵事,一言盡數,功成了恩仇。(三)第051章 尋機分辨,絲毫生路,脫身全依巧言。(二)第193章 往事徐道。(二)第031章 生時路,是禍亦是福。第047章 察神觀色覺危難。(二)第474章 竟循絲毫破綻,截人焚莊,刀磨刃淬。(十三)第190章 輕揮劍,斷情儘早。第001章 輪指飛碟第449章 又聞巨擎故去,任重吾輩。(七)第019章 黃沙漫,風狂百里橫貫。(四)第456章 真值得?且思錯對。(二)第115章 舟頭晨問計,點指爍千波。(四)第128章 遍插千旗招展,擂上百人爭鋒,盛景衝雲羅。(一)第438章 姑侄細語述香閨。(二)第048章 聞世間高手,俏語同君輕談。(一)第159章 萬馬揚塵。(一)第141章 不敢忘,被擒之辱,今朝還奉。(六)第156章 風雲似起潮洶涌。(二)第375章 除塵待我執帚把。(八)第027章 人行千里望歸途。第122章 臺前偶相遇,狂言不藏拙。(一)第058章 難在眼前相擁悲鳴。第070章 座前較智計,驚神絕目,駭人聞聽。(四)第437章 姑侄細語述香閨。(一)第139章 不敢忘,被擒之辱,今朝還奉。(四)第012章 唐門史上的首粒三分球第390章 忍辱負重,只願此間安平。第475章 竟循絲毫破綻,截人焚莊,刀磨刃淬。(十四)第171章 安坐垂釣鉤。(三)第112章 舟頭晨問計,點指爍千波。(一)第358章 雲霧斂盡映赤霞。(十)第346章 銀輝閃處落如雨。(二)第104章 得袖籠六道,蝗雨連亙。(一)第112章 舟頭晨問計,點指爍千波。(一)第336章 輾轉再相見,把心沉。(二)第159章 萬馬揚塵。(一)第142章 理不在手強遮掩,敢欺少年無鐵證。(一)第464章 竟循絲毫破綻,截人焚莊,刀磨刃淬。(三)第038章 衝冠怒,血濺紅顏哭。(一)第282章 把臂同震,神圖展處。第443章 又聞巨擎故去,任重吾輩。(一)第289章 目眥裂,猛頓首,恩情重念。(四)第341章 挽弓向月滿鋒華。(一)第142章 理不在手強遮掩,敢欺少年無鐵證。(一)第053章 伊人面前嘆虧欠。(二)第370章 除塵待我執帚把。(三)第171章 安坐垂釣鉤。(三)第261章 少室山上,終將合網收袋。(四)第332章 銘記此恨。(五)第390章 忍辱負重,只願此間安平。第233章 酒未冷。第268章 遠來佳人如玉。(一)第198章 一縷芳魂渺。(四)第005章 眼見清容,心懷病母,來去好匆匆。第100章 談笑自若,垂北斗,智比海深。(二)第484章 只感嘆、未竟通盤。(三)第376章 杭州城外再聚首。(一)第184章 名利催人老。第084章 揚指對天河,豪情滿心胸。(一)第420章 大道浩然,鬼泣神驚。(五)第478章 前後詳計算,詳計算。(一)第074章 閉目暗歎路險,環陣固穴失聰。(三)第362章 言蜜利誘把禍嫁。(四)第105章 得袖籠六道,蝗雨連亙。(二)第138章 不敢忘,被擒之辱,今朝還奉。(三)第444章 又聞巨擎故去,任重吾輩。(二)第154章 離山半日。(二)第368章 除塵待我執帚把。(一)第275章 聞風嘯萬道,矯矯翩翩。(二)第034章 卒讀尋真處,痛難書。(一)第470章 竟循絲毫破綻,截人焚莊,刀磨刃淬。(九)第446章 又聞巨擎故去,任重吾輩。(四)第036章 赤目奮起衝冠怒。(一)第240章 權財非吾願,唯盼能傳百年芳。(四)第031章 生時路,是禍亦是福。第161章 禍起無名功。第361章 言蜜利誘把禍嫁。(三)第470章 竟循絲毫破綻,截人焚莊,刀磨刃淬。(九)第471章 竟循絲毫破綻,截人焚莊,刀磨刃淬。(十)第140章 不敢忘,被擒之辱,今朝還奉。(五)